首页 > 学术论文

太平洋环流分析及其在全球变暖下的响应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4:40
热度:

太平洋环流分析及其在全球变暖下的响应【摘要】:本文通过HYCOM模式两层嵌套的模拟及增大净热通量的敏感性实验,分析了太平洋气候态环流场特征与季节性变化特征及其在全球变暖下响应的海洋

【摘要】:本文通过HYCOM模式两层嵌套的模拟及增大净热通量的敏感性实验,分析了太平洋气候态环流场特征与季节性变化特征及其在全球变暖下响应的海洋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环流对世界大洋水文要素及热盐状况有重要的影响,对全球气候也存在巨大影响,太平洋环流是世界大洋环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全球变暖及其引发的一系列海洋大气异常的变化,是海洋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利用模式来探索环流结构及其在全球变暖下的响应,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模式模拟结果与ADCP实测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比对,比对结果显示模式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模式模拟的源地黑潮附近的流场结构与ADCP实测的流场结构类似,且在时间变化上十分接近;成功模拟出了赤道潜流核心西浅东深的特性及潜流源头水来源的情况;对黑潮的流场及龙目海峡处的流量模拟与观测较为一致。 利用模式结果构建太平洋年均流场,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流场进行定量分析。对主要流的来源与补充关系进行了探讨:南赤道流来源为秘鲁寒流与赤道潜流上升流,赤道潜流来源为新几内亚沿岸流回流,北太平洋东边界流在表层流幅较窄、次表层流幅较宽,副热带逆流在南北半球均存在明显的双核甚至多核结构。对流场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分析:北赤道逆流来源在冬春季与夏秋季不同、北赤道逆流春季与夏季在表层存在季节性消失现象,西向的赤道中层流仅在秋季存在于180°经线以西海域,西太平洋夏秋季流场与冬春季流场存在较大的季节性差异。 在增大净热通量的敏感性实验中,海洋动力学过程导致赤道太平洋出现增温空间不均的情况,沿赤道区域存在一个增温最弱通道,从西太平洋次表层到达东太平洋表层。赤道东太平洋增温最弱可能与赤道潜流有关,而东太平洋温跃层加深、垂向热输运增大也是造成东太平洋区域表层增温最弱、次表层增温较强的重要原因。赤道潜流流量是一直增大的,赤道表层流以150°W为界,以东流速增大、以西流速减小,流速变化导致的水平热输运的变化与SST异常的空间分布相符。 受副热带环流影响,赤道东太平洋表层增温最弱的水团会向极运动到达副热带,并在副热带20°-30°N之间的区域潜沉,潜沉至温跃层后,该水团又通过次表层分支平流进入赤道区域,与赤道潜流汇合形成这样一个增温最小区域的循环。这说明全球变暖后,亚热带环流对增温最弱水团的输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太平洋 数值模拟 季节变化 定量分析 全球变暖 海洋动力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732.6;P731.2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前言12-18
  • 1.1 研究意义12-13
  • 1.2 研究现状13-17
  • 1.2.1 太平洋环流研究现状13-16
  • 1.2.2 全球变暖下 SST 与环流响应的研究现状16-17
  • 1.3 本文内容17-18
  • 2 数据、模式介绍与敏感性实验方法18-24
  • 2.1 数据18-20
  • 2.1.1 HYCOM 强迫场数据18-19
  • 2.1.2 HYCOM 背景场数据19
  • 2.1.3 SODA 数据19
  • 2.1.4 敏感性实验净热通量数据19-20
  • 2.2 HYCOM 模式介绍与设置20-21
  • 2.3 敏感性实验设置21-24
  • 2.3.1 实验设置背景22
  • 2.3.2 实验设置方式22-24
  • 3 模式结果验证24-32
  • 3.1 全球气候态模拟结果验证24-26
  • 3.2 太平洋气候态数据验证26-30
  • 3.2.1 与实测数据比较26-27
  • 3.2.2 与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比较27-30
  • 3.3 敏感性实验结果验证30-32
  • 4 太平洋流场模拟及季节性分析32-46
  • 4.1 太平洋年均流场分析32-40
  • 4.1.1 赤道主要纬向流系33-36
  • 4.1.2 热带西太平洋海域36-37
  • 4.1.3 北太平洋海域37-39
  • 4.1.4 南太平洋海域39
  • 4.1.5 中层与深层简述39-40
  • 4.2 太平洋流场季节性变化分析40-46
  • 4.2.1 赤道主要纬向流系40-43
  • 4.2.2 热带西太平洋海域43-45
  • 4.2.3 南太平洋海域45-46
  • 5 全球变暖后温度与环流的响应46-59
  • 5.1 赤道区域47-55
  • 5.2 北太平洋区域55-59
  • 6 结论与展望59-61
  • 6.1 结论59-60
  • 6.2 展望60-61
  • 参考文献61-66
  • 致谢66-67
  • 个人简历67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7-6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全球气候变暖“很可能”是人为造成的    徐娜;

“后天”来了?    晨曦;

全球变暖将延缓十年?    邓雪梅;

关注全球气候变暖    杨学琴;

全球变暖能否造福人类    许靖华,陈延成

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贺淹才

全球变暖导致生态系统根基破坏    沙炜;

全球变暖危害大过核武器    

容易受伤的候鸟 全球变暖让它们“迷失方向”    

人类将面临七大威胁    禾子;

大气环流中的能量平衡问题及对全球变暖的可能响应    王万里;刘耀林;蔡述明;邓南圣;侯浩波;周博;王卫国;谢应齐;

稻麦系统作物生产力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概况    张卫建;田云录;张彬;

湖南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    肖洁;李力;

人地关系协调意义下气候保护的模拟研究    张焕波;王铮;郑一萍;

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科普问题    刘书越;

全球变暖与青藏高原环境变化    姚檀栋;

湖北地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汪高明;

全球变暖背景下对流性天气影响因子变化特征分析    史文丽;闵锦忠;费建芳;黄小刚;

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气象灾害的影响与对策    揭毅;

垃圾处理与气象环境——垃圾对气象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刘志澄;

全球变暖严重影响北极气候    

全球变暖 欧洲环境气候将改变    杨骏

全球变暖带来高度风险    王海峰

随之而来的不只是洪水滔天    本报驻美国记者  毛黎

覆巢之下无完卵,全球变暖美国能独自“凉快”?    叶书宏

应对全球变暖发达国家责无旁贷    李学华

既然都说全球变暖,为何今冬还这么冷    

用“节能衫”抗击全球变暖    赵方宇 任荃

气候争论:是什么让地球变暖?    何晨 译

我自太空观云海    本报驻美国记者  毛黎

全球变暖对北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    方长芳

全球变暖背景下水循环变化对海洋环流及气候的影响    张丽萍

语言实践、策略与规范传播    谢婷婷

青藏高原腹地新生代生态环境演化研究    王谋

欧亚大气环流与地表气温之间的反馈和相互作用    季明霞

全球变暖风险的国际媒介建构    陈潇潇

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变化机理研究    赵海坤

不同CO_2浓度情景下热盐环流的演变    牟林

全球半干旱地区冬季快速增温的观测研究    管晓丹

温带干旱地区近地层CO_2浓度和土壤CO_2通量    高程达

太平洋环流分析及其在全球变暖下的响应    刘子洲

我国应对全球变暖的立法研究    胡富蓉

全球变暖背景下多种资料的高空温度特征分析    谢潇

美日气候外交比较研究    杨锐

全球变暖与国际贸易体系    陈磊

中国外交调整与创新背景下的气候外交    周波

全球变暖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影响的数值模拟    刘芸芸

全球变暖背景下强对流天气形成机理    王文本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海黑潮水文要素分布特征及其与我国气候的关系    吴志彦

应对全球变暖的国际法框架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谢永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