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中国冬季极端冷事件对变暖背景的响应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4:32
热度:

中国冬季极端冷事件对变暖背景的响应【摘要】:不同区域的气候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是不同的。本文利用中国605个台站1957-2009年冬季(11月一次年2月)逐日最低温度资料、欧洲中心(

【摘要】:不同区域的气候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是不同的。本文利用中国605个台站1957-2009年冬季(11月一次年2月)逐日最低温度资料、欧洲中心(ECMWF)的ERA-40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NCEP-DOE再分析资料以及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报告(AR4)提供的7个气候模式资料,通过定义冬季极端冷事件的指标:极端冷事件频率(coldwave frequency, CWF)、极端冷事件最长持续时间(coldwave duration, CWD)和极端冷事件强度(coldwave intensity, CWI),分别从观测和模拟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冬季极端冷事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极端冷事件在全国范围内显著减少,且北方减少的比南方多。 (2)观测和模拟的结果显示:中国冬季极端冷事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主要表现为冷事件极值中心的向南偏移。CWF和CWD冬季平均值的极大值中心在冷期(1957-1977年)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暖期(1978-2009年)主要位于南方地区。CWF和CWD EOF主模态的极大值中心从冷期到暖期也有类似的南移现象。CWI EOF主模态的极大值中心在暖期扩展到南方地区。 (3)极端冷事件的响应可能与西伯利亚高压的减弱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增强有关。在暖期,北方的冷空气主要从青藏高原东侧取西北路径入侵我国,主要影响南方地区。西伯利亚高压的减弱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增强使南方地区暖湿气流增加,在其与北方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下,南方地区易出现极端冷事件。 (4)极端冷事件的响应还可能与风暴轴在暖期的加强南移有关。极端冷事件与北太平洋风暴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暖期风暴轴加强,极端冷事件减少。从冷期到暖期,Eady增长率在40。N附近显著增加,风暴轴向南移动,使得低纬地区天气尺度涡动增加,从而为南方地区极端冷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极端冷事件 全球变暖 响应 向南移动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46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第一章 绪论8-15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8-9
  • 1.2 冬季极端冷事件研究的历史和现状9-12
  • 1.2.1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定义9
  • 1.2.2 极端冷事件变化的观测事实9-10
  • 1.2.3 极端冷事件的机理研究10-11
  • 1.2.4 极端冷事件在未来的变化11-12
  • 1.3 问题的提出12-13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13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13-15
  • 第二章 资料、模式与方法15-21
  • 2.1 资料15-16
  • 2.2 模式16
  • 2.3 方法16-21
  • 2.3.1 极端冷事件指标16-17
  • 2.3.2 诊断分析方法17-21
  • 第三章 中国冬季极端冷事件响应的观测事实21-36
  • 3.1 中国冬季极端冷事件频率(CWF)的演变22-27
  • 3.1.1 CWF气候态的演变22-24
  • 3.1.2 CWF EOF主模态的演变24-27
  • 3.2 中国冬季极端冷事件最长持续时间(CWD)的演变27-30
  • 3.2.1 CWD气候态的演变27-28
  • 3.2.2 CWD EOF主模态的演变28-30
  • 3.3 中国冬季极端冷事件强度(CWI)的演变30-34
  • 3.3.1 CWI气候态的演变31-33
  • 3.3.2 CWI EOF主模态的演变33-34
  • 3.4 本章小结34-36
  • 第四章 中国冬季极端冷事件未来响应的模拟分析36-45
  • 4.1 模式模拟能力的检验36-39
  • 4.2 21世纪CWF空间结构的变化39-40
  • 4.2.1 21世纪CWF气候态的变化39
  • 4.2.2 21世纪CWF EOF主模态的变化39-40
  • 4.3 21世纪CWD空间结构的变化40-41
  • 4.3.1 21世纪CWD气候态的变化41
  • 4.3.2 21世纪CWD EOF主模态的变化41
  • 4.4 21世纪CWI空间结构的变化41-43
  • 4.4.1 21世纪CWI气候态的变化41-42
  • 4.4.2 21世纪CWI EOF主模态的变化42-43
  • 4.5 本章小结43-45
  • 第五章 中国冬季极端冷事件响应的物理机制45-56
  • 5.1 气候背景的演变45-47
  • 5.2 背景场的异常特征47-50
  • 5.3 风暴轴的演变50-55
  • 5.4 本章小结55-56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56-59
  • 6.1 主要结论56-57
  • 6.2 讨论57-59
  • 参考文献59-66
  • 致谢66-67
  • 附录67-6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中国北方近50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    翟盘茂,潘晓华

中国北方年极端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区域增暖的联系    马柱国,符淙斌,任小波,杨赤

华北农牧交错带夏季极端气候的趋势分析    龚道溢,韩晖

西伯利亚高压的长期变化及全球变暖可能影响的研究    龚道溢,王绍武

Monsoons over China    

东亚区域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的数值模拟试验(英文)    高学杰 ,赵宗慈 ,FilippoGiorgi

近53年中国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    王遵娅;丁一汇;

1951~1990年中国极端气温变化分析    任福民,翟盘茂

2008年1月我国南方严重冰雪灾害过程分析    陶诗言;卫捷;

东亚活动中心与我国水旱灾的关系    涂长望;

昌乐县近49a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马英洁;秦涛;张爱玲;张贵明;于江;

江苏省帕尔默干旱指数的研究    沈良芳;高荣斌;吕军;李勇;李捷;张强;

安徽省旱涝监测与影响评价业务系统    谢五三;

梅州沙田柚采摘时间研究    黄茂栋;苏丽欣;赖国宜;

1961~2007年共和盆地气温和降水变化研究    安光辉;刘运华;郭连云;毛万珍;

近47年同德地区气候突变特征分析    张富翔;丁生祥;金元锋;许正福;

基于多项式典型相关方法选择长江下游降雨量预报因子    张曦;吴诚鸥;吴香华;

菏泽市建站以来的气候特征分析    袁旗;李菏民;

河南省不同强度降水变化及对水旱灾害的影响    余卫东;杨君健;朱晓东;

海温与鲁西南旱涝分析及应用    孔莉;

MM5模式对2008年1月25—30日我国南方强冰雪过程的数值模拟    董海萍;倪娜;洪凯;张秀丽;

高速公路气象监测站宏观适用性的初步分析    尹志聪;李迅;丁德平;谢庄;

近30年我国高空风速变化趋势分析    张爱英;任国玉;郭军;王颖;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西位置变动及其影响    韦道明;李崇银;高耀庭;

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    张爱英;任国玉;周江兴;初子莹;任玉玉;唐国利;

中国东部初春水分循环季节推进过程的年代际突变    赵瑞霞;张宏;吴国雄;李伟平;石爱丽;

米仓山植被覆盖及其生长季变化研究    贺映娜;高翔;马新萍;

栾川县近50年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张俊洁;薛金辉;郭明搏;姬鸿丽;

2010年春季河南一次晚霜冻的成因分析    鲁坦;张永涛;朱玉周;魏璐;

近52年来焦作市降水变化趋势分析及突变检验    张新刚;

北极海冰变化及其气候效应研究    魏立新

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主模态的长周期变化及对温室气体增加的响应    郑小童

金沙江支流龙川江流域河流输沙特征及其对气候和地表覆被变化的响应    曾和平

中国东部季风湿润区大气水分收支特征的研究    廖荣伟

全新世东亚地区气候时空演变及古气候定量重建    赵传湖

长江中下游江湖水交换规律研究    赵军凯

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环境演变的生态水文响应    李海光

黄土丘陵区流域径流泥沙对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响应研究    李庆云

雅鲁藏布江流域关键水文要素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张小侠

中国年代际干旱趋势转折及预测    章大全

杭州市主要绿化树种调节温度效应研究    张鹏

热带西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与EL Nino关系研究    于毅

近100年德国四站点极端降水的频数和强度变化趋势以及极值理论分布拟合    杨靖文

石家庄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的研究    卞韬

青海高原近50a来雪灾特征研究    郭晓宁

新疆大风时空变化特征及环流背景研究    高婧

安徽省水旱灾害的时空特征研究    张旭明

郑州市50年来的气候变化及城市化对其贡献率    王丽娟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    梁佳

五十年来秦巴山地气候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研究    高翔

西伯利亚高压的长期变化及全球变暖可能影响的研究    龚道溢,王绍武

冬季风爆发前西伯利亚高压的演变    谢安,卢莹,陈受钧

东亚冬季风年际变化的ENSO信息 Ⅰ.观测资料分析    穆明权,李崇银

El Nio和La Nia事件对东亚冬、夏季风循环的影响    陈文

东亚冬季风对ENSO事件的响应特征    何溪澄;丁一汇;何金海;

2004/2005年冬季强寒潮事件与大气低频波动关系的研究    马晓青;丁一汇;徐海明;何金海;

中国近百年温度序列    林学椿,于淑秋,唐国利

1951~1990年中国极端气温变化分析    任福民,翟盘茂

我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华北干旱化趋势    黄荣辉,徐予红,周连童

中国1951—1997年气候变化趋势的季节特征    陈文海,柳艳香,马柱国

新书《高潮汐:气候危机的真相》评介    叶谦,GLANTZ Michael,McNEELEY Shannon

全球气候变暖“很可能”是人为造成的    徐娜;

“后天”来了?    晨曦;

全球变暖将延缓十年?    邓雪梅;

关注全球气候变暖    杨学琴;

全球变暖能否造福人类    许靖华,陈延成

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贺淹才

全球变暖导致生态系统根基破坏    沙炜;

全球变暖危害大过核武器    

容易受伤的候鸟 全球变暖让它们“迷失方向”    

新生代主要暖期及其对“人为变暖”的启示    唐自华;

大气环流中的能量平衡问题及对全球变暖的可能响应    王万里;刘耀林;蔡述明;邓南圣;侯浩波;周博;王卫国;谢应齐;

稻麦系统作物生产力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概况    张卫建;田云录;张彬;

湖南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    肖洁;李力;

人地关系协调意义下气候保护的模拟研究    张焕波;王铮;郑一萍;

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科普问题    刘书越;

全球变暖与青藏高原环境变化    姚檀栋;

湖北地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汪高明;

全球变暖背景下对流性天气影响因子变化特征分析    史文丽;闵锦忠;费建芳;黄小刚;

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气象灾害的影响与对策    揭毅;

远古全球变暖曾使植物北移    

全球变暖严重影响北极气候    

全球变暖 欧洲环境气候将改变    杨骏

全球变暖带来高度风险    王海峰

随之而来的不只是洪水滔天    本报驻美国记者  毛黎

覆巢之下无完卵,全球变暖美国能独自“凉快”?    叶书宏

应对全球变暖发达国家责无旁贷    李学华

既然都说全球变暖,为何今冬还这么冷    

用“节能衫”抗击全球变暖    赵方宇 任荃

气候争论:是什么让地球变暖?    何晨 译

全球变暖对北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    方长芳

全球变暖背景下水循环变化对海洋环流及气候的影响    张丽萍

语言实践、策略与规范传播    谢婷婷

青藏高原腹地新生代生态环境演化研究    王谋

不同CO_2浓度情景下热盐环流的演变    牟林

欧亚大气环流与地表气温之间的反馈和相互作用    季明霞

全球变暖风险的国际媒介建构    陈潇潇

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变化机理研究    赵海坤

全球半干旱地区冬季快速增温的观测研究    管晓丹

温带干旱地区近地层CO_2浓度和土壤CO_2通量    高程达

中国冬季极端冷事件对变暖背景的响应    马婷婷

我国应对全球变暖的立法研究    胡富蓉

北太平洋东部风暴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机制研究    袁凯

温室气体增长对北太平洋海洋—大气耦合系统的影响    秦婷

全球变暖背景下多种资料的高空温度特征分析    谢潇

全球变暖与国际贸易体系    陈磊

美日气候外交比较研究    杨锐

夏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同期中国降水和气温年代际变化的可能联系    徐珍

全球变暖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影响的数值模拟    刘芸芸

全球变暖背景下强对流天气形成机理    王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