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气候变暖背景下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适宜性区划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4:14
热度:

气候变暖背景下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适宜性区划【摘要】:本文利用黑龙江省1981-2010年生长季日照时数、年均温、≥10℃积温、降水量及相对湿度等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克立格空间插

【摘要】:本文利用黑龙江省1981-2010年生长季日照时数、年均温、≥10℃积温、降水量及相对湿度等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克立格空间插值法研究黑龙江省5个农业气候指标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结合1981-2010年黑龙江省水稻产量数据,应用SPSS19.0软件对水稻产量及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寻影响黑龙江省水稻产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权重系数;将地形因子引入农业气候资源的空间分析中建立农业气候资源空间分布图,将其通过图层叠加分析得到黑龙江省水稻适宜性种植区划图。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黑龙江省1981-2010年生长季平均日照时数为1255.47h,线性趋势线基本与平均值线重合,变化趋势不显著;生长季年均温随时间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年均温为17.63℃,增温速率0.422℃/10a;≥10℃积温呈显著性增加趋势,增长率为83.947℃/10a,≥10℃平均积温为2645.39℃;生长季年均降水量为526.55mm,虽然随时间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明显;生长季平均相对湿度为66.36%,也随时间呈波动下降趋势。 (2)空间分布上看,黑龙江省日照时数分布特征为大兴安岭地区偏少,除大兴安岭地区外的其他地区呈自西向东逐渐递减的分布规律。黑龙江省生长季年平均气温和80%保证率下的≥10℃积温总体呈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分布,由南向北逐渐减少。与20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积温带划分相比,各积温带大致北移、东扩了一个积温带:第一积温带面积略有增加;第二、三、四、五积温带北移明显且面积增加,覆盖了原第三、四、五、六积温带部分地区;第六积温带面积显著减小。生长季降水和相对湿度的空间分布较为集中,都呈中部高、东西低、东部高于西部的分布特点,全省大部分地区生长季降水量在400-600mm之间,平均相对湿度基本在60-70%之间,区域差异不显著。 (3)黑龙江省1981-2010年水稻产量与生长季日照时数、年均温、≥10℃积温呈正相关关系,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10℃积温与水稻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分析表明,黑龙江省1981-2010年各气候因子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依次为≥10℃积温、降水量、年均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 (4)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适宜性区划结果呈明显的地区差异性。极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中南部的哈尔滨地区,水热资源丰富;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绥化地区、牡丹江地区及三江平原北部,水热资源满足水稻生育条件;较适宜区分布于齐齐哈尔地区、大庆地区及三江平原南部,该地区水热资源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水稻产量受气候因素制约性较大;不适宜区集中分布在黑河地区,虽降水量充沛但热量不足,不适宜水稻的种植;极不适宜区位于最北部的大兴安岭地区,低温水少,地形复杂,不可种植水稻。 【关键词】:农业气候区划 水稻 气候因子 时空变化 适宜性区划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162.53
【目录】:
  • CONTENTS5-8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1 引言11-16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2-15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2.3 黑龙江省农业气候区划研究现状14-15
  • 1.3 研究内容15-16
  • 2 资料与方法16-25
  • 2.1 黑龙江省概况16-19
  • 2.1.1 黑龙江省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16
  • 2.1.2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概况16-18
  • 2.1.3 黑龙江省水稻种植及生产现状18-19
  • 2.2 数据处理与说明19-20
  • 2.3 研究方法20-25
  • 2.3.1 趋势分析法20
  • 2.3.2 克立格空间插值法20-22
  • 2.3.3 相关分析法22-23
  • 2.3.4 主成分分析法23-25
  • 3 结果与分析25-43
  • 3.1 生长季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分析25-34
  • 3.1.1 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25-27
  • 3.1.2 年平均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27-29
  • 3.1.3 ≥10℃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29-31
  • 3.1.4 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31-33
  • 3.1.5 相对湿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33-34
  • 3.2 黑龙江省主要气候因子与水稻产量的相关性分析34-35
  • 3.3 影响黑龙江省水稻种植产量的各气象因子权重分析35-36
  • 3.4 黑龙江省地形因子空间化36-37
  • 3.5 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适宜性区划及其分区论述37-43
  • 3.5.1 气象因子的重分类37-40
  • 3.5.2 分区论述40-43
  • 4 讨论43-45
  • 5 结论45-47
  • 致谢47-48
  • 参考文献48-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Ⅱ):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    林而达;许吟隆;蒋金荷;李玉娥;杨修;张建云;李从先;吴绍洪;赵宗群;吴建国;居辉;严昌荣;王守荣;刘允芬;杜碧兰;赵成义;秦保芳;刘春蓁;黄朝迎;张小全;马世铭;

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的影响    王艳秋;高煜中;潘华盛;张桂华;万里鹏;郑红;

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气候变暖的初步分析    潘华盛,张桂华,徐南平

中国近100年来4个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    施能,陈家其,屠其璞

聚类分析方法在农业气候区划中的应用    刘蕴薰,杨秉赓,李惠明

海南岛农业气候区划    洪小冬,黄增明

基于GIS的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时空变异研究    杨凤海

江西省永修县土地生产潜力初探    陈振明;

山东夏季气温年际变化形成的气候特征    于群

气候变化影响的最新认知    林而达;吴绍洪;戴晓苏;刘洪滨;刘春蓁;高庆先;李从先;包满珠;

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的影响    王艳秋;高煜中;潘华盛;张桂华;万里鹏;郑红;

1961—2004年惠州城市与乡村气温变化的对比    李明华;龚斐;黄健;杨柳;肖炳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推动我国大气科学学科中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罗云峰;周小刚;

中国能源密集型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机遇及行动建议    王雪臣;庞军;冯相昭;吴卉婷;

1971—2000年营口地区大风特征及其变化分析    金巍;周广胜;曲岩;

东北三省冬季气温变化的有关研究进展    刘实;闫敏华;隋波;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李祎君;王春乙;

近30年我国高空风速变化趋势分析    张爱英;任国玉;郭军;王颖;

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赵秀兰;

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    张爱英;任国玉;周江兴;初子莹;任玉玉;唐国利;

中国银杏的温度适宜性及其变化趋势    宁平;千怀遂;马丽娜;

1961~2010年气候变暖对中国气候生长期的影响分析    张立波;

我国西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研究    高寿利;李婷婷;杨仕国;吕英民;

贵州夏季气温分区变化特征    陈静;

黔东南极端干期日数非均匀性特征分析    顾欣;杨绍洪;田鞠萍;潘平珍;

南方奶业发展的意义与措施探讨    张剑;杨利国;洪奇;李昌桂;陶克艳;

泥石流扇形地土地整治与利用    崔鹏;王道杰;庄建琦;

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润元

全球变暖条件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张怀坤

芦苇湿地蒸散发测算方法及耗水预测研究    王昊

中国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殷杰

中国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周丽艳

三峡库区紫色砂岩林地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其形成机理    王伟

黄土高原农业土地利用对土壤呼吸与有机碳贮量的影响    陈先江

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    孙宁

广东区域气象水文环境下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研究    范伶俐

明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研究    刘炳涛

数字苹果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斯钧浪

民国江西茶叶地理    聂莹

宁夏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的影响    李志军

不同炭质多孔材料对二氧化碳的吸附性能比较    葛明

中国东北地区玉米种植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白彩云

湖南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    刘军

基于DEM的山区玉米生产潜力研究    吴楠楠

吉电股份公司电源转型战略研究    杨红霞

GIS支持下的山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研究    闫勇

不同生态区玉米种子品质比较研究    张新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评估(Ⅱ):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减缓对策    陈宜瑜,丁永建,佘之祥,林而达,潘家华,周广胜,王守荣,周大地,李从先,张建云,徐国弟,刘春蓁,吴宗鑫

中国21世纪气候变化情景的统计分析    许吟隆,黄晓莹,张勇,林万涛,林而达

气候变化的影响阈值与中国的粮食安全    熊伟,林而达,居辉,许吟隆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的辨识    吴绍洪,尹云鹤,赵慧霞,李双成,邵雪梅,陶波

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气候的模拟    张冬峰,高学杰,赵宗慈,Jeremy S.RAL,Filippo GIORGI

气候变化对我国南方双季稻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张建平;赵艳霞;王春乙;何勇;

用于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气候模式比较研究简介    孙颖;

三峡库区复杂地形下的气温变化特征    张强;万素琴;毛以伟;陈正洪;廖要明;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宫鹏;郑循华;翟盘茂;张德二;赵宗慈;王绍武;王会军;罗勇;陈德亮;高学杰;戴晓苏;

气候变暖对河西走廊棉花生长的影响    王润元;张强;刘宏谊;杨启国;赵鸿;王振国;

基于GIS的气候要素空间分布研究和中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计算    李军

工业化、城市化对农地质量影响研究    高艳梅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王丹

气候变化对东北粮食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    张旭光

白城市水稻种植区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水稻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田艳芬,许文良

水稻高产育苗技术试验示范效果研究    姜成军;

水稻对砷的吸收及代谢机制研究进展    叶文玲;徐晓燕;

近30年中国水稻种植区域与产量时空变化分析    刘珍环;李正国;唐鹏钦;李志鹏;吴文斌;杨鹏;游良;唐华俊;

遥感估算水稻产量——Ⅰ.产量与辐射截获量间关系的研究    项月琴,田国良

气候变暖对中国水稻生产可能影响的研究    张宇,王馥棠

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水稻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的研究    潘华盛,张桂华,祖世亨

中国古水稻的时空分布及其启示意义    龚子同;陈鸿昭;袁大刚;赵玉国;吴运金;张甘霖;

1981-2009年江苏省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朱珠;陶福禄;娄运生;史文娇;

江苏省水稻产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基于县级和站点尺度    朱珠;陶福禄;娄运生;史文娇;

浅议水稻种植对均衡计算的影响    张春志;

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主要水稻种植区水稻产量的影响和评价    姚凤梅;张佳华;

水热条件对黑龙江省水稻发展影响    郑红;张桂华;潘华盛;

水稻条斑病菌hrpX基因调控hpa1基因的表达    李玉蓉;肖友伦;杨娟;邹丽芳;赵静雅;邹华松;陈功友;

黑龙江省水稻初霜冻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    朱红蕊;刘赫男;

水稻条斑病细菌hrp基因诱导表达系统的建立    肖友伦;向勇;刘之洋;陈功友;

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    王保;黄思先;孙卫国;

九江鄱阳湖区水稻气候资源变化与区划    谭谈;吴昊;

产量相关性状基因在水稻骨干亲本的等位性分析    徐化学;李绍清;朱英国;

基于MODIS重庆市水稻动态估产模型的研究    陈艳英;游扬声;罗孳孳;唐余学;范莉;

抗水稻“癌症”基因成功克隆    记者 张晔 通讯员 许天颖

寻找水稻种植的高海拔极限    本报记者 宋明

寻找水稻种植的高海拔极限    特约通讯员 宋明

后旗:水稻之乡延伸产业链    于晓峰

顺河乡5000亩水稻丰收在望    王志立安汝成 李启华

镇赉水稻获大丰收    刘峰刘文博 记者 高大伟

专家警告亚洲水稻种植出现危机    中国贸促会驻澳大利亚代表处供稿

亚洲水稻种植业出现危机    朱 澳

海阳三千亩水稻开割    YMG记者 申吉忠 通讯员 范勇 夏芳芳

北林高台育秧大棚令农民增收    董玉铭 张君实

水稻钾高效营养机制研究    李华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的风险分析、鉴定检测及其拮抗细菌的研究    罗金燕

源于水稻的链霉菌菌株F-1的鉴定及其防病潜力和防病机制研究    万明国

三种水稻病毒基因沉默抑制子的鉴定和研究    杜振国

水稻抗螟虫及其相关性状的数量遗传分析与验证    林贤文

水稻抗纹枯病资源的筛选及相关数量性状位点定位    贾莉萌

水稻后期抗旱性遗传基础研究    岳兵

东北三省水稻水分生产率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张旭东

铜、镉胁迫下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生长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李中阳

川中丘陵区农田生态系统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江长胜

3种水稻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吴为奇

未来旱灾情景下世界水稻产量模拟研究    林德根

不同农田水位管理条件下水稻生理特性研究    彭宇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水稻氮素营养诊断研究    孙棋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洞庭湖区水稻生产力动态预测研究    黄灵慧

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水文过程计算    张厚喜

营养调控降低As(Ⅲ)对苗期水稻毒害研究    王家琪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能力分析    刘书通

水稻对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方法的建立及感病生育期的研究    吴丽娟

间作红蛋对水稻吸收累积镉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