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气候态变化对气候检测、评估和监测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3:32
热度:

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气候态变化对气候检测、评估和监测的影响【摘要】:在极端天气气候科学研究中,常采用30年气候的平均值作为基准气候态。然而,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选用不断更新的气候态进行

【摘要】:在极端天气气候科学研究中,常采用30年气候的平均值作为基准气候态。然而,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选用不断更新的气候态进行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研究,会影响分析结论。因此,本文采用1961~2012年全国1353个气象站逐日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M-K、显著性检验方法,及多种气候、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标准,通过定义Ⅰ态、Ⅱ态、Ⅲ态和Ⅳ态,研究气候态变化对气候检测、评估及极端气候事件监测的影响,对提高国家防灾减灾能力、政府决策和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北方变暖显著,西南地区东部呈变冷变干趋势,东南沿海地区年降水量每十年增加近40毫米。不同区域Ⅰ、Ⅱ、Ⅲ态的年平均气温均值呈一致增加趋势。内蒙古、西北和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均值和标准差受气候态变化的影响大,年降水量则在南方、江南和华南地区。在Ⅰ态和Ⅱ态分析年平均气温的突变时间会明显提早,Ⅲ态则是推迟,Ⅰ态、Ⅱ态几乎没有出现年降水量的突变点,Ⅲ态、Ⅳ态年降水量突变点也较少。(2)随着气候态气候平均值的不断增大,不同区域年平均气温均值、气温等级与Ⅳ态的差异逐渐增大,使全国气温等级向着高等级改变,变化时间北方早于南方。降水等级出现频率除正常等级外,其余等级均增大,异常等级增大明显。在西北、西南、江南、和华南地区,气温等级和降水等级受气候态变化的影响大。(3)我国气候态变化对极端高温事件的影响大于极端低温,尤其是在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地区南部和东南部沿海地区,气候态变化对极端高温、低温天气气候事件产生的影响均位于不同区域的前列。气候态变化对年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大于极端少雨事件,极端降水天气气候事件的敏感区域,主要是在西北地区西部、江南和华南地区。 【关键词】:气候态 气候变化 气候检测 极端气候事件监测 敏感区域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467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10-13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3-14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4-16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16-21
  • 2.1 资料说明16
  • 2.2 研究区域16-18
  • 2.2.1 全国16
  • 2.2.2 北方与南方16-17
  • 2.2.3 气象地理区域17-18
  • 2.3 研究方法和标准说明18-21
  • 第三章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气候变化的特征21-31
  • 3.1 全国气候变化的特征21-22
  • 3.2 南方与北方气候变化的特征22-23
  • 3.3 气象地理区域气候变化的特征23-29
  • 3.3.1 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特征24
  • 3.3.2 西南地区气候变化的特征24-25
  • 3.3.3 西藏地区气候变化的特征25
  • 3.3.4 内蒙古地区气候变化的特征25-26
  • 3.3.5 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的特征26
  • 3.3.6 华北地区气候变化的特征26-27
  • 3.3.7 黄淮地区气候变化的特征27
  • 3.3.8 江淮地区气候变化的特征27-28
  • 3.3.9 江南地区气候变化的特征28
  • 3.3.10 江汉地区气候变化的特征28-29
  • 3.3.11 华南地区气候变化的特征29
  • 3.4 本章小结29-31
  • 第四章 气候变化对气候态的影响31-43
  • 4.1 气候态的定义和意义31
  • 4.2 全国气候态的变化特征31-32
  • 4.3 南方与北方气候态的变化特征32-33
  • 4.4 气象地理区域气候态的变化特征33-38
  • 4.4.1 西北地区气候态的变化特征33
  • 4.4.2 西南地区气候态的变化特征33-34
  • 4.4.3 西藏地区气候态的变化特征34
  • 4.4.4 内蒙古地区气候态的变化特征34-35
  • 4.4.5 东北地区气候态的变化特征35
  • 4.4.6 华北地区气候态的变化特征35-36
  • 4.4.7 黄淮地区气候态的变化特征36
  • 4.4.8 江淮地区气候态的变化特征36-37
  • 4.4.9 江南地区气候态的变化特征37
  • 4.4.10 江汉地区气候态的变化特征37-38
  • 4.4.11 华南地区气候态的变化特征38
  • 4.5 不同区域气候态变化的差异38-41
  • 4.5.1 不同区域气候态均值的变化特征38-39
  • 4.5.2 不同区域气候态标准差的变化特征39-41
  • 4.6 本章小结41-43
  • 第五章 气候态变化对气候检测的影响43-59
  • 5.1 气候态变化对不同区域气候突变检测的影响43-54
  • 5.1.1 气候态变化对全国气候突变检测的影响43-44
  • 5.1.2 气候态变化对南北方气候突变检测的影响44-45
  • 5.1.3 气候态变化对不同区域气候突变检测的影响45-54
  • 5.2 气候态变化对气候区域性差异检测的影响54-57
  • 5.2.1 气候态变化对南方和北方气候区域性差异检测的影响54-55
  • 5.2.2 气候态变化对不同气象地理区域气候区域性差异检测的影响55-57
  • 5.3 本章小结57-59
  • 第六章 气候态变化对气候评估的影响59-77
  • 6.1 气候态变化对气温评估的影响59-68
  • 6.1.1 气候态变化对不同区域气温距平的影响59-60
  • 6.1.2 气候态变化对不同区域气温等级的影响60-68
  • 6.2 气候态变化对降水评估的影响68-75
  • 6.2.1 气候态变化对不同区域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影响68-70
  • 6.2.2 气候态变化对不同区域降水等级的影响70-75
  • 6.3 本章小结75-77
  • 第七章 气候态变化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的影响77-85
  • 7.1 气候态变化对极端气温监测的影响77-80
  • 7.1.1 不同气候态年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特征77-78
  • 7.1.2 气候态变化对年极端气温监测的影响78-80
  • 7.1.3 气候态变化对极端日最高(最低)气温监测的影响80
  • 7.2 气候态变化对极端降水监测的影响80-84
  • 7.2.1 不同气候态年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80-81
  • 7.2.2 气候态变化对年极端降水监测的影响81-83
  • 7.2.3 气候态变化对极端日最大降水量监测的影响83-84
  • 7.3 本章小结84-85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85-88
  • 8.1 全文总结85-86
  • 8.2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86-87
  • 8.3 展望87-88
  • 参考文献88-93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93-94
  • 致谢9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秦岭南北年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趋势研究    张立伟;宋春英;延军平;

中国西北夏季降水特征及其异常研究    李栋梁,谢金南,王文

近半个世纪来中国西北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王鹏祥;杨金虎;张强;何金海;王德民;陆登荣;

从气候标准的改变分析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    白爱娟,刘晓东

中国近50年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左洪超,吕世华,胡隐樵

近50年环贝加尔湖区变暖对中国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机理    徐康;祝从文;何金海;

2009年铜仁地区高温干旱特征及成因诊断分析    杨群;晏理华;周长志;牛广山;

我国1961—2009年气温变化规律分析    郝振纯;孙乐强;

气温多年平均值的变更对我区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的影响    陈廷芝,郭文,何淑琴

1960-2005年长江流域降水极值概率分布特征    苏布达;Marco Gemmer;姜彤;任国玉;

娄烦县农业气候特征分析    韩锦涛;李素清;乔利鹏;

昌乐县近49a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马英洁;秦涛;张爱玲;张贵明;于江;

江苏省帕尔默干旱指数的研究    沈良芳;高荣斌;吕军;李勇;李捷;张强;

安徽省旱涝监测与影响评价业务系统    谢五三;

1961~2007年共和盆地气温和降水变化研究    安光辉;刘运华;郭连云;毛万珍;

近47年同德地区气候突变特征分析    张富翔;丁生祥;金元锋;许正福;

菏泽市建站以来的气候特征分析    袁旗;李菏民;

河南省不同强度降水变化及对水旱灾害的影响    余卫东;杨君健;朱晓东;

信宜市早稻气象条件分析    梁冰;潘柱;常国旭;梁兆钦;

海温与鲁西南旱涝分析及应用    孔莉;

近30年我国高空风速变化趋势分析    张爱英;任国玉;郭军;王颖;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西位置变动及其影响    韦道明;李崇银;高耀庭;

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    张爱英;任国玉;周江兴;初子莹;任玉玉;唐国利;

中国东部初春水分循环季节推进过程的年代际突变    赵瑞霞;张宏;吴国雄;李伟平;石爱丽;

米仓山植被覆盖及其生长季变化研究    贺映娜;高翔;马新萍;

栾川县近50年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张俊洁;薛金辉;郭明搏;姬鸿丽;

近52年来焦作市降水变化趋势分析及突变检验    张新刚;

漯河市近53年气候变化特点分析及其应对措施    江清霞;惠付梅;葛战旗;董羽仑;

张家界市近50a气温变化的小波分析    王建锋;雷军;张利;段祖亮;

上海市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房国良;高原;徐连军;胡龙;张善发;

多陆面模式、多驱动场对新疆地区陆面过程模拟研究及结果集成    刘金婷

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主模态的长周期变化及对温室气体增加的响应    郑小童

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润元

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    赵洪涛

金沙江支流龙川江流域河流输沙特征及其对气候和地表覆被变化的响应    曾和平

中国东部季风湿润区大气水分收支特征的研究    廖荣伟

全新世东亚地区气候时空演变及古气候定量重建    赵传湖

长江中下游江湖水交换规律研究    赵军凯

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环境演变的生态水文响应    李海光

黄土丘陵区流域径流泥沙对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响应研究    李庆云

广州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    李晓曼

太白山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对区域气温的响应    张善红

华北空中水资源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尺度海—陆温度变化的关系    张书萍

冬季北大西洋涛动对中国春季气候的影响    邵太华

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区域植被绿期和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赵鲁青

甘肃省1959-2006年气候及主要河流径流特征分析    胡清静

天水地区气候变化及对林果生长的影响    马杰

重庆气候变化基本特征与极端气候事件的研究    陈欢

河南省小麦生产对气候变化响应及适应度评价    苏坤慧

夏季室外热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评估技术研究    尹继福

北疆500年干湿变化特征    袁玉江,韩淑媞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新近出现大的物质负平衡    焦克勤,王纯足,韩添丁

天山西部伊犁地区314a降水的重建与分析    袁玉江,叶玮,董光荣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

中国西北现代气候变化事实与未来趋势展望    李栋梁,魏丽,蔡英,张存杰,冯建英,杨青,袁玉江,董安祥

本世纪西北气候可能转型的依据和原因分析    汤懋苍,高晓清,朱德琴

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水资源的影响    郝振纯;王加虎;李丽;王振华;王玲;

西南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班军梅;缪启龙;李雄;

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的研究    郭志梅,缪启龙,李雄

全球升温对中国区域温度纬向梯度的影响    卢爱刚;庞德谦;何元庆;庞洪喜;院玲玲;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年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    陈少勇;郭江勇;郭忠祥;高蓉;石圆圆;

武汉年平均气温的灰色预测    梁健洪

江苏省多年平均气温的统计分析    钱维宏;张霆;

1470年以来我国华东四季与年平均气温变化的研究    王绍武,王日昇

气候警钟长鸣    李正发;

近40年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异常演变及其海气背景场特征    曹乃和,吴志伟,陈新育,钱国萍

河南省年平均气温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    焦建丽;惠付梅;

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曾小凡;翟建青;苏布达;姜彤;朱进;

继往开来话赣江    董鸿彪;

白玉兰在高寒地区露地栽培    杨双喜;

石家庄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分析及预测研究    车少静;智利辉;阎瑞书;

用去趋势涨落分析研究北京气候的长程变化特征    郑祚芳;张秀丽;曹鸿兴;谢庄;潘家华;

线性回归法和R/S分析法在南平市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分析中的应用    金保明;方国华;

重庆地区近五十年地面气温的变化    余运河;屈述军;

唐山地区近48a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郑艳萍;高桂芹;王秀玲;

1961~2008年广东省雷暴时空变化与气候变暖的关系    杨伟民;宋艳华;段吟红;何健;

江苏省病虫害防治咨询报告    

保定市热岛效应特征分析    李玉娥;高万泉;

中国“变暗和变明”对增暖的可能影响    赵宗慈;罗勇;江滢;

中国异常增暖来年江淮流域易发生大洪水    陈菊英;程华琼;王威;

我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记者 王晓慧

50年来,我省年平均气温上升0.73℃    记者 杜君

我市每10年平均气温升高0.36℃    其相 庄奕

近50年我省年平均气温升高1.1℃    记者 宋振峰 实习生 刘婉琼

210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升高2至4摄氏度    记者 王橙澄 齐健

我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马艳军 魏兴杰

去年我市年平均气温为18.5℃    唐传师 家俊 记者  黄欢

我省气候近50年来明显变暖    记者 宋振峰 实习生 曹丹牡

我省近50年平均气温增1.3℃    记者 谢向荣 特约记者 熊瑛

塔城54年来哪年最热?    本报通讯员 黄新琳 实习记者 陈玉洁

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气候态变化对气候检测、评估和监测的影响    林婧婧

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尹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