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全球变暖减缓背景下不同区域和季节的温度变化特征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3:19
热度:

全球变暖减缓背景下不同区域和季节的温度变化特征【摘要】: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全球陆地平均气温迅速上升,升温率为0.30℃/10a,然而2000年后加热率大幅度减缓至0.14℃

【摘要】: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全球陆地平均气温迅速上升,升温率为0.30℃/10a,然而2000年后加热率大幅度减缓至0.14℃/10a,下降了50%以上。本文利用CRU全球地表温度资料和CMIP5不同模式的历史试验和未来情景试验资料,分析了全球变暖减缓期(2000-2012年)、过去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内全球陆地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特征,并对未来情景进行了预估。主要结论概况如下: (1)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40-65°N,45-150°E)是对全球变暖减缓贡献最大的区域,且该地区秋冬两季的温度在2000年以来呈现反相变化的趋势,秋季年代际增温,而冬季年代际降温。从同期大气环流的配置来看,在对流层低层,秋季西伯利亚高压年代际减弱,而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年代际增强;在对流层中高层,秋季从西欧至东北亚为“高-低-高”的高度场异常分布,纬向环流加强,经向环流减弱,而冬季极地与贝加尔湖地区的高度场呈偶极型分布,东亚大槽加深,经向环流加强。 (2)近百年CRU表征的全球陆地年平均温度表现为1911-1940年增温,1941-1958年降温,而1976-1999年加速增温。CMIP5计划33个模式中对温度年代际尺度演变表现较好的4个模式为bcc-csm1.1、IPSL-CM5A-MR、 MRI-ESM1和CESM1(WACCM)。1901-2005年,MRI-ESM1模式对全球及各个地区加热率的模拟均较接近CRU观测,欧亚中高纬为全球贡献最大的区域,但四种模式均不能表现出增温速率的季节差异。从增温期到降温期的转折,4个模式都能模拟出全球陆地各个区域、各个季节的加热率的下降;从降温期到加速期,bcc-csm1.1模式能反应出欧亚中高纬为全球陆地的最大贡献者。对于欧亚中高纬度地区,在增温期春、夏、秋季增温,冬季降温,而在降温期唯有冬季增温,其他季节为降温,四个模式中仅有IPSL-CM5A-MR模式能模拟出这一特征。 (3)减缓期,MRI-ESM1模式在RCP8.5情景下能模拟出欧亚中高纬的降温和2000年以来秋季年代际增温、冬季年代际降温的现象,温度线性趋势的空间分布也观测结果较为一致。bcc-csm1.1模式在RCP4.5情景和RCP2.6情景下也能模拟出欧亚中高纬度的降温,且仅RCP2.6情景下存在秋冬温度反相变化特征。对于2012年后温度的变化,MRI-SEM1模式在RCP8.5情景下显示2025年前温度变化不大,加热率仅为0.07℃/10a,2025年后温度开始迅速升高,2025-2050年间的加热率达到了0.66℃/10a,远大于过去百年任何一个时期的加热率。而bcc-csm1.1模式在RCP2.6情景下预估的未来温度与MRI-SEM1模式截然不同,温度在2020年前后发生突变,随后在2℃平均值附近振荡。 【关键词】:全球变暖减缓 欧亚中高纬 秋冬季节温度 CMIP5历史试验和未来情景试验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423.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绪论9-13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9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9-11
  • 1.2.1 近年来全球变暖减缓的事实9-10
  • 1.2.2 过去近百年的全球变暖及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的表现10-11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1-12
  • 1.4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12-13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13-19
  • 2.1 资料说明与模式简介13-15
  • 2.2 相关定义和方法介绍15-19
  • 2.2.1 不同地区对全球变暖贡献率的计算15-16
  • 2.2.2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6-17
  • 2.2.3 相关分析17-18
  • 2.2.4 T检验18-19
  • 第三章 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对全球变暖减缓的响应19-29
  • 3.1 不同地区对全球变暖减缓的响应特征19-21
  • 3.2 全球陆地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特征21
  • 3.3 欧亚中高纬各季节温度变化特征21-23
  • 3.4 欧亚中高纬秋冬温度反相变化的可能原因23-26
  • 3.4.1 对流层低层23-25
  • 3.4.2 对流层中高层25-26
  • 3.5 本章小结26-29
  • 第四章 CMIP5多模式历史试验对过去近百年全球变暖的模拟29-53
  • 4.1 CMIP5历史试验各个时期全球陆地年平均温度变化特征29-35
  • 4.1.1 过去近百年内温度变化时期的定义29-30
  • 4.1.2 观测与模式在不同时期的温度变化特征对比及模式的优选30-35
  • 4.2 不同地区在各个时期的年平均温度变化特征35-41
  • 4.3 不同时期全球陆地平均的四季温度变化特征41-46
  • 4.4 欧亚中高纬度各个时期、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特征46-49
  • 4.5 本章小结49-53
  • 第五章 CMIP5未来情景试验对全球变暖减缓的预估53-63
  • 5.1 不同情景下各个区域的温度对全球变暖减缓的响应53-56
  • 5.2 不同情景下欧亚中高纬各个季节的温度变化特征56-61
  • 5.2.1 RCP8.5情景下欧亚中高纬各个季节温度对全球变暖减缓的响应57-59
  • 5.2.2 RCP4.5情景下欧亚中高纬各个季节温度对全球变暖减缓的响应59
  • 5.2.3 RCP2.6情景下欧亚中高纬各个季节温度对全球变暖减缓的响应59-61
  • 5.3 本章小结61-63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63-67
  • 6.1 主要结论63-65
  • 6.2 特色与创新点65-66
  • 6.3 问题与展望66-67
  • 参考文献67-71
  • 致谢71-73
  • 作者简介7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北半球冬季纬向平均环流的结构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龚道溢,王绍武

20世纪全球增暖最显著的区域(英文)    曾昭美,严中伟,叶笃正

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的分析    王绍武,叶瑾琳

西伯利亚高压对亚洲大陆的气候影响分析    龚道溢,朱锦红,王绍武

青藏铁路沿线地面气温和地温的年际变化趋势及与地形的关系    李栋梁,柳苗,钟海玲,吴青柏

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与北极涛动年代际关系研究    胡秀玲,刘宣飞

近10年全球变暖停滞了吗?    王绍武;罗勇;唐国利;赵宗慈;黄建斌;闻新宇;

20世纪全球温度场趋势变化的区域特征分析    江志红,李建平,王梅华,屠其璞

近54年中国地面气温变化    任国玉;徐铭志;初子莹;郭军;李庆祥;刘小宁;王颖;

近百年中国地表气温变化趋势的再分析    唐国利;任国玉;

欧亚大气环流与地表气温之间的反馈和相互作用    季明霞

城市化对城区气温变化影响的分析——以近40年上海市为例    杨峰;査良松;

菏泽市建站以来的气候特征分析    袁旗;李菏民;

菏泽地区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统计特征    黄玉芳;王玮;侯旭东;侯艳丽;

近57年营口市农耕期界限温度变化特征分析    曲岩;金巍;郝宏伟;吕一杰;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中东部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与趋势    何太蓉;庄红娟;刘存东;

1957~2007年辽宁中部地区温度·降水变化以及大风·雷暴·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出现频次分析    王美娜;

厦门市日照气候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郑礼新;张少丽;石顺吉;

1954~2006年榕江地区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杨胜忠;孙小舟;

辽宁省近48年气象干旱变化特征分析    李晶;吕志红;林蓉;刘晓梅;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气温的区域变化    陈权亮;任景轩;晁华;倪长健;熊光明;

近30年我国高空风速变化趋势分析    张爱英;任国玉;郭军;王颖;

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    张爱英;任国玉;周江兴;初子莹;任玉玉;唐国利;

郑州市近60年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赵海青;李社宗;赵艳梅;冯慧敏;

郑州市近6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李社宗;赵海青;邢辰飞;张楠;

1951-2004年我国北方干旱化的基本事实    马柱国;符淙斌;

气候变暖对松江区高温和低温日数的影响分析    荣裕良;马琳;

1961~2010年气候变暖对中国气候生长期的影响分析    张立波;

南极生物热耐受性热极限的进化和适应性调节    石红旗;

南极生物热耐受性:热极限的进化和适应性调节    石红旗;

贵州夏季气温分区变化特征    陈静;

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润元

西部地区纹层湖泊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环境变化    张科

金沙江支流龙川江流域河流输沙特征及其对气候和地表覆被变化的响应    曾和平

苹果bHLH转录因子MdTTL1对低温诱导花青苷合成和果实着色的多途径调控    谢兴斌

全新世东亚地区气候时空演变及古气候定量重建    赵传湖

潮白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    郑江坤

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对林业相关气候指标的影响    刘滨辉

广东区域气象水文环境下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研究    范伶俐

祁连山青海云杉木材性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徐金梅

气候变化背景下三峡库区植被覆盖动态及其土壤侵蚀风险研究    吴昌广

石家庄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的研究    卞韬

高温胁迫对短梗大参叶片结构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王萍

400年来吉林省二龙湾玛珥湖硅藻组合变化及其生物多样性    杨德广

基于LEAP模型的吉林市住宅建筑低碳发展研究    满海波

北京一次强对流引起TST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    胡宁

冬季北大西洋涛动对中国春季气候的影响    邵太华

BCC-AGCM2.0.1模式对东亚地区冬季气候模拟能力的评估    吴蓉

中外媒体气候变化报道研究(1988-2010)    陈佳芝

长白山东坡长白落叶松生长和气候因子关系的研究    徐倩倩

中国近60年温度和高度探空资料均一性检验及订正研究    吴茜

人类活动引起的我国西北地区21世纪温度和降水变化情景分析    徐影,丁一汇,赵宗慈

20世纪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葛全胜,赵名茶,郑景云

西藏高原近40年的气温变化    杜军

近百年北极涛动对中国冬季气候的影响    龚道溢,王绍武

中国北方百年四季降水趋势与海平面气压形势    钱维宏,刘大庆

西伯利亚高压的长期变化及全球变暖可能影响的研究    龚道溢,王绍武

近四十年来我国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    李克让,林贤超,王维强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刘纪远,张增祥,庄大方,王一谋,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江南,吴世新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omaly of Subtropical High over East Asia and the Convective Activities in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黄荣辉,卢里

An Index Measuring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The EAP Index    黄刚

全球变暖并非二氧化碳增多之过    董映璧

全球变暖谁先遭殃?    

气候大会:遏制全球变暖    孙钰;

美国:谁在怀疑全球变暖    龚小夏;

全球变暖会产生“不可逆转”后果    

全球变暖的十大惊人后果    朱建东;

西北欧洲风暴强度未受全球变暖影响    曾晓梅;

应对全球变暖的十大“奇招”    杨宗;

全球变暖导致哪些地方可能消失?    

欧美新出台氟气体规范进一步指向如何改善气候和降低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对黄土高原地区再造山川秀美工程的影响    王富华;曾新中;庞旭卿;刘建涛;

2℃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姜大膀;富元海;

不同地区和季节的温度对全球变暖减缓的响应    王迪;侯亚红;何金海;栾健;

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变化特征及数值模拟    刘芸芸;俞永强;何金海;

全球变暖与青藏高原环境变化    姚檀栋;

湖南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    肖洁;李力;

湖北地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汪高明;

连云港市季节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姜锋;杨红梅;白雪;王鹏;王蓓元;

全球变暖对国家海洋战略潜在的风险识别与响应对策初探    安玉柱;张韧;周爱霞;钱龙霞;李倩;

太平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刘秦玉;

这一切,都因全球变暖?    本报记者 尤莼洁 实习生 陶邢莹 周楠 集成

气候真的影响了生态?    张田勤

植树不当会加剧全球变暖    本报记者 马佳

全球变暖:谁能说得更清楚    和静钧

用减缓经济增长来阻止全球变暖需慎行    本报记者  孔丽频

“反射阳光”遏制全球变暖设想不被专家认可    烻一

全球变暖真相    冯郁青

我们对全球变暖应当做些什么?    布拉德·德龙

全球变暖,人类知易行难?    和静钧

智能住宅如何应对全球变暖?    沈英甲

全球变暖条件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张怀坤

全球变暖背景下水循环变化对海洋环流及气候的影响    张丽萍

全球变暖风险的国际媒介建构    陈潇潇

西北干旱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研究    宋连春

我国应对全球变暖的立法研究    胡富蓉

全球变暖背景下多种资料的高空温度特征分析    谢潇

全球变暖减缓背景下不同区域和季节的温度变化特征    王迪

全球变暖背景下强对流天气形成机理    王文本

通过温度变化相关性网络与相关性矩阵探究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    陈力

信息传播和控制感对全球温暖化成因判断的影响    陆捷

全球变暖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影响的数值模拟    刘芸芸

太平洋环流分析及其在全球变暖下的响应    刘子洲

全球变暖背景下基于SMOS卫星和Argo数据的温盐模态结构的垂直变化研究    张海峰

全球变暖与国际贸易体系    陈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