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黑潮流系与暖池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2:41
热度:

黑潮流系与暖池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研究【摘要】:为了填补在菲律宾以东的黑潮源区古环境研究上的空白,加深对于晚更新世以来黑潮流系的变动记录及其驱动机制的了解,以及明确黑潮与低纬度太

【摘要】: 为了填补在菲律宾以东的黑潮源区古环境研究上的空白,加深对于晚更新世以来黑潮流系的变动记录及其驱动机制的了解,以及明确黑潮与低纬度太平洋(西太平洋暖池)古环境变动之间的相关关系,对于黑潮源区的Ph05孔、西太平洋暖池中心的WP3孔、冲绳海槽的CSH1孔的浮游有孔虫动物群落,岩心的粒度矿物组成、碳酸盐含量变化以及有机碳含量等地化指标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前人所做的黑潮主流区的WP3孔和DGKS9603孔的数据资料,对于黑潮流系以及西太平洋暖池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记录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黑潮源区与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的长时间尺度的ENSO式的上层水体结构变动对于浮游有孔虫种群组合与生产力变动的控制作用十分显著,生产力的变动领先于全球冰量的变动数千年,而与南极Vostok冰芯中的CO2浓度变化几乎同步,意味着低纬度地区的“生物泵”作用对于调节大气CO2浓度变动很可能起到了主导作用,并且以此为媒介引起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动,这一结果与近年来提出的热带驱动气候系统变动模式相符。 黑潮源区和暖池区冬季SST仍主要受控于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变动,而夏季SST主要受控于低纬度太阳辐射变动的影响;太阳辐射引起的海陆温度梯度导致的冬季风强度变化是引起Ph05孔粉砂粒级组分变动的主要因素,黑潮源区的矿物成分受到东亚冬季风所带来的陆源物质、低纬过程控制的风化作用强度以及火山作用的影响;碳酸盐旋回受控于水深因素,水深最大的Ph05孔受到底层水溶解作用最为强烈,而WP7孔碳酸盐旋回的主要控制因素是钙质生物生产力的变动,另外黑潮源区的碳酸盐含量受到频繁的火山活动的影响。 低纬与高纬气候驱动因子在黑潮源区附近相互耦合,产生30ka的特征周期,当超大型ENSO发生时,暖池收缩,北赤道流减弱,黑潮流速流量随即减小;末次冰期中黑潮仍然存在于冲绳海槽内部,16kaBP之前对马暖流不存在,冲绳海槽北部存在明显的水体上涌和河流的注入,16-8.5kaBP之间是对马暖流的发育期,而稳定的对马暖流形成是在8.5kaBP左右,对马暖流水体主要来源于黑潮主干。 【关键词】:黑潮源区 西太平洋暖池 ENSO 热带驱动 对马暖流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P736.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言9-24
  • 1.1 引言9
  • 1.2 古海洋学与过去全球变化研究9-15
  • 1.3 黑潮流系及热带太平洋(暖池)的古海洋学研究现状15-21
  • 1.4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21-24
  • 第二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24-30
  • 2.1 研究材料24-27
  • 2.2 研究方法27-30
  • 2.2.1 AMS~(14)C 测年和年代校正27
  • 2.2.2 沉积物粒度分析27-28
  • 2.2.3 微体古生物有孔虫分析28
  • 2.2.4 有孔虫壳体的氧碳同位素分析28-29
  • 2.2.5 全岩样品的X 射线衍射分析29
  • 2.2.6 碳酸盐和有机碳的测定29
  • 2.2.7 时间序列分析29-30
  • 第三章 区域地质和海洋环境30-43
  • 3.1 西菲律宾海区域地质和海洋环境30-35
  • 3.1.1 西菲律宾海区域地质构造背景30-32
  • 3.1.2 西菲律宾海区域气候32-33
  • 3.1.3 西菲律宾海水文状况33-35
  • 3.2 西太平洋Ontong-Java 海台区域地质和海洋环境35-38
  • 3.2.1 Ontong-Java 海台地质背景概况35-37
  • 3.2.2 Ontong-Java 海台附近气候概况37
  • 3.2.3 Ontong-Java 海台附近水文概况37-38
  • 3.3 冲绳海槽区域地质和海洋环境38-43
  • 3.3.1 冲绳海槽区域地质构造背景38-40
  • 3.3.2 冲绳海槽区域环流体系和水文背景40-43
  • 第四章 柱状样年代地层模式和浮游有孔虫群落特征43-72
  • 4.1 年龄模式和沉积速率43-45
  • 4.2 柱状岩芯中的浮游有孔虫群落结构45-71
  • 4.2.1 Ph05 孔有孔虫动物群组合特征46-58
  • 4.2.2 WP7 孔有孔虫动物群组合特征58-67
  • 4.2.3 CSH1 孔有孔虫动物群组合特征67-71
  • 4.3 小结71-72
  • 第五章 Ph05 孔的沉积物粒度特征与全岩矿物组合分析72-84
  • 5.1 引言72
  • 5.2 Ph05 孔粒度变动记录72-75
  • 5.3 Ph05 孔矿物组合变动记录75-78
  • 5.4 Ph05 孔粒度和矿物组合变动的环境指示意义78-83
  • 5.5 小结83-84
  • 第六章 碳酸盐的溶解和保存84-96
  • 6.1 引言84-85
  • 6.2 Ph05 孔,WP3 孔和WP7 孔的碳酸盐旋回85-88
  • 6.3 碳酸盐旋回的古环境意义88-94
  • 6.4 小结94-96
  • 第七章 海水表面古水温记录96-111
  • 7.1 引言96-98
  • 7.2 Ph05 孔的古温度记录98-101
  • 7.3 WP3 孔的古温度记录101-102
  • 7.4 WP7 孔的古温度记录102-104
  • 7.5 海水表面温度变动的机制探讨104-109
  • 7.6 小结109-111
  • 第八章 上部水体结构变动记录111-127
  • 8.1 引言111-114
  • 8.2 Ph05 孔上层水体结构变动记录114-119
  • 8.3 WP3 孔上层水体结构变动记录119-120
  • 8.4 WP7 孔上层水体结构变动记录120-122
  • 8.5 上层水体结构变动机制的探讨122-125
  • 8.6 小结125-127
  • 第九章 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生产力记录127-161
  • 9.1 引言127
  • 9.2 微体古生物指标反映的古生产力变动127-135
  • 9.2.1 Ph05 孔基于微体古生物指标的古生产力记录:127-132
  • 9.2.2 WP7 孔基于微体古生物指标的古生产力记录132-135
  • 9.3 地球化学指标反映的古生产力变动135-140
  • 9.3.1 Ph05 孔基于地球化学指标的古生产力记录:135-138
  • 9.3.2 WP7 孔基于地球化学指标的古生产力记录:138-140
  • 9.4 WP3 孔的古生产力变动记录140-143
  • 9.5 生产力变动机制的探讨143-159
  • 9.6 小结159-161
  • 第十章 晚更新世以来黑潮流系与暖池的演化161-181
  • 10.1 引言161-162
  • 10.2 黑潮流系与暖池区古环境记录及其驱动机制分析162-169
  • 10.3 对马暖流的形成和演化169-181
  • 10.3.1 引言169-170
  • 10.3.2 CSH1 和 DGKS9603 孔浮游有孔虫的 δ~(18)O, δ~(13)C 组成170-173
  • 10.3.3 对马暖流的发育过程173-179
  • 10.3.4 结论179-181
  • 第十一章 结论181-186
  • 参考文献186-207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论文207-208
  • 致谢20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西菲律宾海沉积物200ka以来的地球磁场相对强度记录及其年代学意义    孟庆勇;李安春;李铁刚;蒋富清;周晓静;

25万年来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古海洋学研究    路波

西菲律宾海2.36Ma以来古海洋学研究    孙晗杰

西太平洋暖池北部15万年以来的古海洋学研究    仇晓华

360ka以来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古环境演化    王海霞

7500aBP以来冲绳海槽北部海洋古环境的演化特征    李青

近百万年以来西菲律宾海风尘沉积研究    于兆杰

马里亚纳海槽和西菲律宾海盆更新世以来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    张德玉

东海东北部春季若干重要水文结构的分析    汤毓祥,李兴宰,赵哲,李载学

1997—1998年El-Nio至La-Nia期间东海黑潮的变异    袁耀初,刘勇刚,苏纪兰

生物标志化合物与相关的全球变化    谢树成,梁斌,郭建秋,易轶,R.P.Evershed,D.Maddy,F.M.Chambers

古海洋研究中的地球化学新指标    陈建芳

我国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向何处去    汪品先

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中的深海过程和深海记录(II):气候变化的热带驱动与碳循环    汪品先;翦知湣;刘志飞;

古海洋、古气候研究的新工具    陈建芳,郑连福

全球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陈宜瑜,陈泮勤,葛全胜,张雪芹

黑潮水入侵东海陆架及陆架环流的若干现象    于非,臧家业,郭炳火,胡筱敏

2.5Ma以来古气候环境演变代用指标研究进展    管后春;李运怀;杨西飞;

分子化石单体AMS-~(14)C测年研究进展    陈清敏;王喆;余华贵;

中国近海海面风场的分类    石慧;蔡旭晖;宋宇;

中国近海海面风场的分类    石慧;蔡旭晖;宋宇;

我国近海1992~2006年海平面变化的小波分析    詹金刚;王勇;许厚泽;郝晓光;柳林涛;

渭北奥陶系的放射虫燧石岩    梅志超,卢焕勇,李文厚

冲绳海槽南部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和环境指示意义    蒋富清,李安春

冲绳海槽南部沉积层序的粒度特征    李军,高抒,孙有斌,曾志刚

东海内陆架泥区沉积物的环境敏感粒度组分    肖尚斌,李安春

腾格里沙漠西北缘湖泊沉积记录的区域风沙特征    隆浩;王乃昂;马海州;李育;

秦岭多学科综合性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何翔;华洪;赖绍聪;周鼎武;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我校构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特色的学科体系    张锦高;

支持相量机方法在渤海湾风暴增水强度预报中的应用    刘锡兰;杨昱;

东海冲绳海槽地壳结构与性质研究现状    江为为;刘少华;朱东英;宋海斌;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of the Xisha Trough,South China Sea since Last Glaciation    江茂生;李学杰;

河口水体中溶解态铀的保守行为及其意义    吴梅桂;杜金洲;

东海黑潮热核的时空变化特征    任惠茹;康建成;王甜甜;安琰;孟菲;

潮汐发电技术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李书恒;朱大奎;

调控城市生存环境大径量海水引入途径和方法    马捷;杜乐乐;倪园芳;

吐噶喇海峡温、盐、流变化分析    马超;吴德星;林霄沛;

基于生物形态学的赤潮藻显微图像分割与特征提取研究    乔小燕

多传感器卫星数据黑潮变异研究    陈春涛

应用硅藻释读南海晚第四纪以来的古环境    孙美琴

川西高原甘孜黄土记录的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    刘冬雁

台湾以东黑潮锋的数值研究    李威

水交换模型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    宋军

黄海和东海微微型浮游生物分布研究    赵苑

中国东部陆架海泥质沉积区的物源识别及其环境记录    胡邦琦

胶州湾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    余云军

长江流域及黄、东海铝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任景玲

闭式海洋温差发电系统性能研究    钟爽

土地利用规划中生态建设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李水玉

我国海洋产业结构演化过程中的贸易政策研究    叶晓

山东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历史规律研究    王雪峰

西北太平洋海平面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韩飞

有害赤潮数据采集与诊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吕梁

基于海洋台站和浮标的近海海洋观测系统现状与发展研究    李立立

30°N两侧中国近海海平面年际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    刘雪源

沉积物—水界面交换和黄河输入对渤海营养盐的影响    李玲伟

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重建冰期/间冰期日本海生态环境变化    张荣平

冲绳海槽7028站岩心的氧同位素组成    施光春,裘秀华

冲绳海槽2万年以来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与古温度、古环境的研究    卢冰,陈荣华,冯旭文,施晓来,唐运千,刘镇盛

东海东北部春季若干重要水文结构的分析    汤毓祥,李兴宰,赵哲,李载学

长江与黄河沉积物REE地球化学及示踪作用    杨守业,李从先

认识偏心率周期的地层古气候意义    李前裕,田军,汪品先

赤道西太平洋晚第四纪古生产力变化:ODP 807A孔的记录    张江勇;汪品先;成鑫荣;金海燕;张拭颖;

东海冲绳海槽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回顾与研究现状    江为为,刘少华,朱东英

Gauss-Matuyama极性转换期间地球磁场方向和强度变化特征    朱日祥,郭斌,丁仲礼,郭正堂,A.Kazansky,G.Matasova

全新世温暖期中低温事件的初步研究    王开发;

倒数第二次冰消期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δ~(13)C值快速负偏事件及其成因    卢苗安,马宗晋,陈木宏,隋淑珍

冲绳海槽晚第四纪沉积特征及其物源和环境意义    蒋富清

冲绳海槽黑潮流域近4万年以来的古海洋环境演化    向荣

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古海洋环境演化的若干特征    曹奇原

冲绳海槽晚更新世——全新世的古环境演化    常凤鸣

南海ODP1143站有孔虫稳定同位素揭示的上新世至更新世气候变化    田军

热带西太平洋边缘晚第四纪以来的古环境研究    赵京涛

海相碳酸盐—稀土元素共沉淀过程中的分异作用研究    刘刚

西太平洋暖池区中更新世以来古海洋学研究    唐正

赤道西太平洋第四纪浮游有孔虫群与暖池的变动    金海燕

西菲律宾海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沉积物矿物组合特征及其物源分析    池野

菲律宾海西北部岩芯记录的125ka以来的地磁场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葛淑兰;LΦVLIE Reidar;石学法;方习生;陈志华;吴永华;

年代际尺度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对东亚夏季风的调制作用    詹涛;周鑫;李峨;张俊;张海燕;谢远云;马永法;

西菲律宾海15万年以来碳酸盐含量变化及其控制因素    孙晗杰;李铁刚;孙荣涛;徐兆凯;常凤鸣;

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360ka来上部水体的演变    张帅;李铁刚;常凤鸣;王海霞;熊志方;俞宙菲;

中国古代战争发生频率周期性的初步研究    周鑫;周慧清;乔海英;秦利;

南海北部DSH-1C柱状样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罗祎;苏新;陈芳;黄永样;

西菲律宾海沉积物的岩石磁学性质及其古环境意义    孟庆勇;李安春;李铁刚;赵京涛;蒋富清;周晓静;

渤海南岸LZ908孔海陆交互相地层气候代用指标及沉积环境研究    姚菁

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重建冰期/间冰期日本海生态环境变化    张荣平

日本南海海槽中更新世以来颗石藻组合及其意义    林凌

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360ka来上部水体温度和结构演变    张帅

LGM以来巽他陆坡区海洋环境对高纬气候演化事件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响应    郝鹏

伊利石“开形指数”的地质意义探讨    王诗佾

海洋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    宁修仁

东海东北部春季若干重要水文结构的分析    汤毓祥,李兴宰,赵哲,李载学

建国以来我国物理海洋学的进展    苏纪兰,袁耀初,姜景忠

中国东部季风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李麦村,吴仪芳,黄嘉佑

冰期时的中国海——研究现状与问题    汪品先;

南海晚第四纪表层古生产力与东亚季风变迁    翦知 ,王律江,M.Kienast

越南岸外晚第四纪上升流与东亚夏季风变迁    黄宝琦,苑知湣

南海北部上新世晚期东亚冬季风增强的同位素和有孔虫证据    翦知湣,汪品先,赵泉鸿,成鑫荣,王吉良

南海北部末次冰消期及快速气候回返事件    王律江,卞云华,汪品先

太平洋暖池研究分析    吴小平;郑崇伟;郑伦海;张霞;

印度洋-太平洋暖池的变异研究    杨宇星;黄菲;王东晓;

暖池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及其对海表热力和动力强迫的敏感性    俞永强;李超;王东晓;刘海龙;

大洋暖池特征变化和成因的研究    周春平,李万彪

南海暖池初步研究    何有海,关翠华

气候态意义下的南海春季暖池    王卫强,朱秀华,侯一筠

印度洋—太平洋暖池季节变化及其相应的大气环流形式    刘娜;项宝强;陈红霞;华锋;潘增弟;

“暖池”表层对大气局地强迫的响应特征    刘秦玉,王启

西太平洋“暖池”海床深部沉积物中的细菌类群    赵晶;曾润颖;

西北太平洋暖池区台风对海表盐度的影响    许东峰,刘增宏,徐晓华,许建平

近30万年来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上层水体结构演化    张帅;

南海暖池对台湾海峡SST时间变动的影响初探    李娜;商少平;张彩云;商少凌;

东印度洋暖池变异及其与印度洋偶极子的关系    张启龙;齐庆华;郑冬梅;

我国南方冬季降水与前期暖池热含量异常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    任倩;何金海;祁莉;张文君;

加强暖池现象研究提高降水预报水平    本报记者 游雪晴

海洋环境实时监测研究获成果    潘锋

科考大洋队展开深海温度观测    本报特约前方记者 杨威

探索地球深海奥秘研究工作启动    记者 陈卫东

印度尼西亚贯通流和暖池的变化特征与机制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混沌特性研究    孟祥凤

IPCC模式对印太暖池模拟的研究    孙燕

黑潮流系与暖池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研究    孙荣涛

太平洋暖池三维海温异常影响的初步研究    张立峰

印度洋暖池的变异及其对亚洲气候的影响    杨宇星

西太平洋冬季暖池热含量变化对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的影响    黄露

中国南部海域遥感海表层温度应用研究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