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印太暖池区域海气相互作用的年际变化及其与低纬高原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2:35
热度:

印太暖池区域海气相互作用的年际变化及其与低纬高原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研究【摘要】:低纬高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是诸多河流的水源地,山洪、滑坡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降水的时空分

【摘要】:低纬高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是诸多河流的水源地,山洪、滑坡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为不均。2009年以来,又发生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未见的特大连年干旱,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提高低纬高原地区降水的预测水平,对于减灾防灾和加强水资源的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利用欧洲气象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Hadley环流中心Hadlsst海温资料、低纬高原降水观测等资料,综合应用相关分析、功率谱分析、扩展奇异值分解(ESVD)、合成分析等统计诊断方法,对印度洋暖池和西太平洋暖池区域的海气相互作用及低纬高原降水的基本特征、年际变化和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诊断,研究了暖池区域海气相互作用年际异常变化与大气环流和低纬高原降水异常之间的关系及其物理过程,并用COSMOS1.2.1数值模式对分析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验证。 (1)利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与功率谱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印太暖池区域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印太暖池区夏季各月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都为正值,海洋对大气有正的加热效应。感热通量平均值及其年际变化的距平值均比潜热通量的要小一个量级。印太暖池地区6、7、8月间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变化具有显著的一致性。从夏季的平均值上看,印度洋暖池的潜热通量较西太平洋暖池高约20W/m2;西太平洋暖池的感热通量比印度洋暖池高约2W/m2。实况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结果均表明,暖池区域海气相互作用存在比较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变化,年际变化周期以准2年和4—-6年周期为主,年代际变化周期以准11年和16年周期为主。 (2)利用ESVD方法,将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并联作为左场与低纬高原降水场进行ESVD分析,ESVD的分析效果较好。6、7和8月各自分解的第一奇异降水场都为符号一致型,其代表了低纬高原地区降水的一致偏多或偏少。针对各月分解的结果,定义了正负异常年,并据此对大气环流各要素进行了差值合成分析。分析结果较好的解释了热通量异常对低纬高原夏季降水影响的物理过程。6、7月热通量异常影响低纬高原降水的物理过程基本相同。当6、7月潜热通量在印度洋暖池中北部出现正异常、在西太平洋暖池西部出现正异常东北部出现负异常时,印度洋北部和西太平洋暖池西部大气增温、增湿,促使南海北部和孟加拉湾北部低压发展,季风环流加强,赤道辐合带(ITCZ)加强北伸,为低纬高原地区降水的增加提供了有利的水汽输送条件和动力辐合条件,因而使低纬高原6、7月降水增多,反之亦然。8月份影响的物理过程情况与6、7月差异较大,当8月份印度洋暖池东北部和西太平洋暖池西北部潜热通量为负异常时,海洋对该区域大气的热量、水汽输送减少,导致南海北部和孟加拉湾北部高压异常发展,高压外围气流对低纬高原的水汽输送加强。同时两个高压的异常发展,使低纬高原处于两高之间的辐合区中,低纬高原经度位置ITCZ加强北伸,对低纬高原降水的增加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使低纬高原地区降水增多,反之亦然。 (3) ESVD分析和模拟结果发现,在印太暖池地区,潜热通量和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存在着明显的正反馈过程。低压扰动的发展将导致地面的风速增大,风速的增大将使得潜热通量增大,大气从海洋获得更多潜热加热与水汽输送,凝结潜热的释放又进一步导致低压和对流的发展,风速进一步加大,如此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正反馈过程。在潜热通量与大气相互作用的正反馈机制中,海温和感热通量的响应对这种正反馈过程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潜热输送和大气环流间存在的正反馈作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低纬高原区夏季降水异常的发生机制。印太暖池地区,潜热通量异常出现的位置与大气环流异常的位置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相对于潜热通量异常和地面风速异常中心,垂直速度异常和降水异常的区域要偏北3—4个纬度,低层环流异常中心和地面气压异常中心要偏北7—9个纬度。 (4)数值模式比较好的模拟了印太暖池区域海气相互作用基本特征。根据ESVD分析潜热通量奇异向量场,在数值模拟的结果中,分6、7和8月分别构建了潜热通量奇异场的时间系数,并分别进行了差值合成分析。数值模式比较好的再现了ESVD分析出的海气相互作用异常形态,模式分析的结果证明了分析得到的印太暖池区域海气相互作用影响低纬高原夏季降水的物理过程的正确。 (5)综合全文的分析结果,建立了6、7月和8月海气相互作用异常影响低纬高原降水的物理模型。6、7月的模型主要为:当印度洋暖池中北部潜热通量正(负)异常、西太平洋暖池西部正(负)异常东北部负(正)异常时,海洋对印度洋北部和西太平洋暖池西部大气的热量、水汽输送多(少),导致南海北部至孟加拉湾北部一线对流层下部低压(高压)发展,ITCZ加强北仲(减弱南退),季风环流加强(减弱),引起对低纬高原地区的水汽输送加强(减弱),动力辐合作用加强(减弱),最终导致低纬高原降水偏多(少)。 8月的模型主要为:当印度洋暖池中北部潜热通量负(正)异常、西太平洋暖池西部负(正)异常时,海洋对印度洋北部和西太平洋暖池西部大气的热量、水汽输送少(多),导致南海北部、孟加拉湾北部高压异常发展(减弱),引起高压外围气流对低纬高原水汽输送增强(减弱),易(不易)在低纬高原地区形成两高辐合,低纬高原至中南半岛地区地区,ITCZ加强北伸(减弱南退),有正(负)的季风环流异常,季风环流的异常上升(下沉)气流位于低纬高原地区,增强(减弱)了对低纬高原地区的水汽输送以及低纬高原地区的垂直上升运动,最终导致低纬高原降水偏多(少)。 【关键词】:印太暖池 夏季降水 海气相互作用 低纬高原 年际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461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2
  • 1.1 引言12-13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3-20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20-22
  • 第二章 本文研究所用资料和方法22-38
  • 2.1 本文研究所用资料22-23
  • 2.2 本文所用方法介绍23-27
  • 2.3 数值模式介绍27-31
  • 2.4 低纬高原降水的基本特征31-38
  • 第三章 印太暖池区域海气相互作用的年际变化研究38-56
  • 3.1 印太暖池的定义38-39
  • 3.2 印太暖池区域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39-42
  • 3.3 印太暖池区域海气相互作用的年际变化特征42-46
  • 3.4 印度洋暖池区域海气相互作用的年际变化特征46-50
  • 3.5 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海气相互作用的年际变化特征50-54
  • 3.6 本章小结54-56
  • 第四章 印太暖池海气相互作用的年际变化与低纬高原降水异常的诊断分析56-91
  • 4.1 6月热通量场与降水场的ESVD诊断分析56-68
  • 4.2 7月热通量场与降水场的ESVD诊断分析68-78
  • 4.3 8月热通量场与降水场的ESVD诊断分析78-89
  • 4.4 暖池地区海气相互作用对低纬高原夏季降水影响的物理模型89
  • 4.5 本章小结89-91
  • 第五章 印太暖池区域海气相互作用与低纬高原夏季降水异常的数值模拟91-125
  • 5.1 对印太暖池区域海气相互作用基本特征的模拟91-102
  • 5.2 6月海气相互作用影响低纬高原降水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102-109
  • 5.3 7月海气相互作用影响低纬高原降水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109-116
  • 5.4 8月海气相互作用影响低纬高原降水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116-123
  • 5.5 本章小结123-125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125-130
  • 附图130-132
  • 参考文献132-141
  • 致谢141-142
  • 主持的课题、发表的论文及获得奖励14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对中国降水和沿海自然灾害的影响    李万彪,周春平

大洋暖池特征变化和成因的研究    周春平,李万彪

长江上游旱涝指标及其变化特征分析    刘志雄;肖莺;

近159年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与中国东部旱涝分布    李茜;魏凤英;李栋梁;

西太平洋暖池基本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李克让,周春平,沙万英

Fundamental framework and Experiments of the ThirdGeneration of IAP/LASG World Ocean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金向泽,张学洪,周天军

A Note on Reviving the Goddard Satellite-based Surface Turbulent Fluxes (GSSTF) Dataset    Chung-Lin SHIE;Long S. CHIU;Robert ADLER;Eric NELKIN;Feng-Chin WANG;R. CHOKNGAMWONG;William OLSON;D. Allen CHU;

西太平洋云量变化与中国东部的降水    章名立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    黄荣辉,孙凤英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上空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的影响    黄荣辉,孙凤英

厄尔尼诺与凤阳县气候及烤烟单产和上中等烟比重的关系的研究    李琦

长江中游地区夏季气温·降水与前期植被变化的相关分析    荣裕良;沈润平;郭倩;

江苏省帕尔默干旱指数与海温场关系的研究    沈良芳;高荣斌;吕军;李捷;张强;李勇;

江宁0808号台风暴雨天气特征分析    韩照全;庄智福;梁金顺;任堃玉;

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雨团特征分析    姜俊玲;张雪冬;党英娜;石磊;

一次梅雨锋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    朱志存;

一次春季暴雨过程分析    衣霞;刘兆芳;贾斌;杨志勇;景安华;

兰州降尘的气候诊断分析    李旭;周海;王式功;尚可政;杨德保;

广西春夏季旱涝与前期500 hPa高度场的关系分析    蒋丽娟;吴松;

夏季热带对流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    胡姗姗;

豫西南秋季连阴雨天气与热带气旋路径对比分析    单伟;李海;

2011年7月14日局部短时强降水过程分析    徐佳;顾海萍;

物理量配置对梅汛期暴雨落区的影响分析    刘学华;

热带海洋性大陆区域冬半年对流活动异常与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异常的联系    宋大伟;管兆勇;

一次强雷击的空气冲击波引发灾害分析    赵贤产;吴剑强;马宁;黄嵘;

不同区域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旱涝影响的诊断研究和预测试验    王蕾;张人禾;

不同季节海温与中国夏季降水的时空特征分析    王蕾;黄嘉佑;

2007年6月广西柳州一次特大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董海萍;邓辉;岳琨;

05.7河南安徽等地大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张恒德;张友姝;

西太平洋暖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陈锦年;王宏娜;吕心艳;

日本海海平面年际变化及其对ENSO的响应    王天顺

东中国海热通量及热收支变化研究    刘娜

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主模态的长周期变化及对温室气体增加的响应    郑小童

中国近海大气波导的统计特征分析及演变机理的数值研究    陈莉

西北太平洋年际和季内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    郑建秋

对一次大别山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水分循环过程和非绝热加热过程的分析研究    汪小康

云南省盘龙河流域河流悬移质输移变化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丁文荣

南海北部内潮与内孤立波特征的研究与模拟    司广成

印度洋偶极子影响太平洋气候年际变化的海洋通道机制    王晶

中国东部季风湿润区大气水分收支特征的研究    廖荣伟

30°N两侧中国近海海平面年际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    刘雪源

热带印度洋海温时空特征分析    孙莎莎

青岛近海夏季海雾年际变化的低空气象水文条件分析    白慧

初夏85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气候特征及分析    韩永清

石家庄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的研究    卞韬

热带印度洋热含量变异及其对我国旱涝的影响研究    黄科

MJO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    祝丽娟

高原地区NASA与NCEP再分析资料对比和南亚高压活动及其旱涝影响分析    王斌

热带扰动引发的华南特大暴雨个例分析    徐珺

弱天气尺度背景下的雷暴增强和新生的机理研究    陈双

三峡库区上游(川渝地区)旱涝指标研究    张葵;刘庆;杨德保;马振峰;杨东;旷云米;李愉;

ENSO事件对长江上游1470—2003年旱涝灾害影响分析    张强,姜彤,吴宜进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对中国降水和沿海自然灾害的影响    李万彪,周春平

大洋暖池特征变化和成因的研究    周春平,李万彪

长江上游洪涝灾害分析及防灾减灾措施    程根伟,陈桂蓉

长江上游干旱灾害分析及防灾减灾措施    陈桂蓉,程根伟

ENSO与热带西北太平洋海洋上层热含量及副热带高压变异的关系    林传兰

我国干旱、地震与厄尼诺    缪启龙,刘雅芳

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    竺可桢

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变化的分析    郭其蕴

CAM3模式海气湍流通量参数化的改进及其在气候模拟中的应用    李忠贤

北太平洋、北大西洋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的部分统计特征    温娜

低纬高原上中尺度模式的积云参数化方案研究    邓崧,琚建华,吕俊梅

汛期HLAFS产品在低纬高原地区预报能力客观检验    段旭,何华,许美玲

全球低纬高原地区气候特征的初步研究    解明恩,刘瑜

低纬高原地区初夏降水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关系的研究    杨明,张万诚

高原气象特点与航空气象保障的对策    成永勤;

低纬高原城市昆明的气候特征    张一平,彭贵芬,李玉麟

初夏孟加拉湾对流云团北上低纬高原的初步研究    李英,郭荣芬,索渺清,张腾飞,海云莎

准地转理论在低纬高原冬季暴雨中的应用    尤红,周波

低纬高原西南涡暴雨分析    张秀年;段旭;

低纬高原冰雹与暴雨对比分析    张秀年;曹杰;段旭;

NOAA/AVHRR资料在曲靖市小春作物估产中的初步应用    浦吉存;董谢琼;尤临;

低纬高原两次冷锋切变天气对比分析    金少华;艾永智;李桂华;

低纬高原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雨团数值模拟研究    董海萍;赵思雄;曾庆存;

低纬高原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董海萍;赵思雄;曾庆存;

低纬高原地形对强降水过程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    董海萍;赵思雄;曾庆存;

低纬高原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雨团数值模拟研究    董海萍;赵思雄;曾庆存;

低纬高原一次飑线过程的地闪演变特征分析    尹丽云;张杰;张腾飞;许迎杰;

贵州暴雨洪涝、秋绵雨和凝冻的气候特征及其灾情    杨利群;

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光合作用对减弱UV-B辐射的响应    钟楚;王毅;陈宗瑜;董卓娅;颜侃;简少芬;

大理“红大”持续被专家看好    熊发兴 鲍思忠

肩负重任 云南气象防灾减灾创新发展    云南省记者站提供

保山市气象局撑起护农“保护伞”    记者 李春旭 通讯员 董国平 王占良

弥勒:自动站“放哨” 烤烟“健康成长”    通讯员 余启军 曾志刚

柏林乡党支部引领群众致富    记者 龙舟

红河立法推进气象事业发展    通讯员 曾志刚 余启军

“雪夹雷”是不祥之兆么    本报综合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立足特色 加快发展    云南省气象局 刘建华

情系热区 爱洒桔乡    

三问云南百年大旱    本报记者 李莎 张锐

印太暖池区域海气相互作用的年际变化及其与低纬高原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研究    张秀年

低纬高原地区暴雨M_βCSs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