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水生植物外来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生态适应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1:57
热度:

水生植物外来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生态适应【摘要】:本文通过模拟和受控实验,研究了水生植物乡土种和外来种对升温和营养添加等条件下的生理生态适应。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温室模拟实验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模拟和受控实验,研究了水生植物乡土种和外来种对升温和营养添加等条件下的生理生态适应。实验结果如下: 1.通过温室模拟实验探讨了冬季对入侵种凤眼莲越冬成活率、繁殖和入侵性的影响,升温显著增加了凤眼莲越冬成活率;凤眼莲越冬后将更多的生物量物分配到冠层以支持其快速繁殖和扩散。凤眼莲短缩茎的大小和埋深也影响其越冬成活率和生长。结合水体营养添加探讨了凤眼莲的生物量分配和碳氮平衡的影响。温度和水体营养升高显著促进了凤眼莲的生长和克隆繁殖,并使其分配更多的生物量到地上部分以支持其快速生长和克隆繁殖;叶片和茎的N含量增加,以促进凤眼莲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储藏。而低的C/N比加快了营养物质周转,使凤眼莲可利用的营养增多。 2.比较了升温、淹水和基质营养增加对入去侵种喜旱莲子草和乡土种水龙的影响,喜旱莲子草生长、繁殖和和生物量分配能更好的响应资源的波动,形成竞争优势并有利于其入侵性。研究了沉水植物菹草光合生理与碳氮平衡对升温和水体DIC浓度升高的响应。升温和DIC浓度上升对菹草的影响为拮抗效应。春季升温降低菹草叶片光合作用速率与生物量积累,而DIC浓度的上升则显著提高了菹草叶片光合效率。结合无机N添加探讨了水鳖科三种植物的生理生态响应,水体无机N添加显著增加了轮叶黑藻的生物量;水体中C源的增加有利于外来种埃格草的生长,升温则显著降低了外来种伊乐藻的生物量积累。无机N添加增加了三种植物体内的N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 3.通过对与母株相连或切断的分株施加不同降水量或者降水频率,研究了水分时空异质条件下克隆整合对外来种聚叶狐尾藻的影响。克隆整合显著增强了聚叶狐尾藻的生长和光合能力;其分株能通过克隆整合改变分配到根的生物量来提高获取水资源的效率,缓解分株在缺水条件下光化学最大量子产量的下降,并能帮助分株维持相对稳定的N浓度和C/N比率以帮助其健康生长。研究了开顶气室(OTCs)升温对水陆交错区挺水植物群落的影响。挺水植物对升温的响应具有种的特异性;升温使荆三棱等大中型植物比例增加,植株个体变大,并降低了群落内物种多样性;升温使小型植物消失速率加快。 【关键词】:水生植物 全球变暖 营养 生理生态 外来种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917.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目录10-15
  • 第一章 前言15-26
  • 1.1 全球变化的生物学影响15-16
  • 1.1.1 对植物生理学的影响15
  • 1.1.2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5-16
  • 1.1.3 对生物个体大小的影响16
  • 1.2 全球变化对淡水生态系统的影响16-20
  • 1.2.1 气候变暖的影响16-17
  • 1.2.2 降雨量和水位变化及其影响17-18
  • 1.2.3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影响18-19
  • 1.2.4 水体中气体溶解度变化及其影响19-20
  • 1.3 全球变化与外来种入侵20-22
  • 1.4 水生植物与全球变化22-24
  •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目的和意义24-26
  • 第二章 研究地点、实验材料及样品分析26-36
  • 2.1 研究地点26-27
  • 2.2 实验材料27-30
  • 2.3 样品分析30-36
  • 2.3.1 叶绿素含量分析(丙酮提取比色法)30-31
  • 2.3.2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蒽酮比色法)31-32
  • 2.3.3 淀粉含量测定32-33
  • 2.3.4 游离氦基酸(FAA)含量的测定(茚三酮显色法)33-35
  • 2.3.5 植物组织碳氮含量的测定(元素分析仪法)35-36
  • 第三章 冬季升温对外来入侵种凤眼莲越冬的影响36-49
  • 3.1 引言36
  • 3.2 材料和方法36-38
  • 3.2.1 研究材料36
  • 3.2.2 实验设计36-37
  • 3.2.3 数据收集37
  • 3.2.4 数据分析37-38
  • 3.3 结果38-46
  • 3.3.1 越冬成活率38-39
  • 3.3.2 越冬成活后凤眼莲的生长39-40
  • 3.3.3 生物量分配40-46
  • 3.4 讨论46-49
  • 第四章 入侵种凤眼莲对升温和水体营养水平上升的响应49-65
  • 4.1 引言49-50
  • 4.2 材料和方法50-52
  • 4.2.1 实验材料50
  • 4.2.2 实验设计50-51
  • 4.2.3 数据收集51
  • 4.2.4 数据分析51-52
  • 4.3 结果52-62
  • 4.3.1 生长分析52-53
  • 4.3.2 生物量分配53-55
  • 4.3.3 叶和茎的碳氮元素含量和比率55-62
  • 4.4 讨论62-65
  • 第五章 入侵种喜旱莲子草和乡土种水龙对资源波动的响应65-77
  • 5.1 引言65-66
  • 5.2 材料与方法66-67
  • 5.2.1 实验材料66
  • 5.2.2 实验设计66-67
  • 5.2.3 数据收集67
  • 5.2.4 数据分析67
  • 5.3 结果67-74
  • 5.3.1 实验167-68
  • 5.3.2 实验268-74
  • 5.4 讨论74-77
  • 第六章 沉水植物菹草对升温和无机碳添加的生态响应77-90
  • 6.1 引言77-78
  • 6.2 材料和方法78-81
  • 6.2.1 实验材料78
  • 6.2.2 实验设计78-79
  • 6.2.3 数据收集79-80
  • 6.2.4 数据分析80-81
  • 6.3 结果81-86
  • 6.3.1 生长81
  • 6.3.2 生物量分配81-83
  • 6.3.3 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绿素含量83
  • 6.3.4 碳氮元素的含量和比值83-86
  • 6.4 讨论86-90
  • 第七章 水鳖科三种植物对模拟升温,可溶性无机碳添加和无机氮添加的响应90-106
  • 7.1 引言90-91
  • 7.2 材料与方法91-93
  • 7.2.1 实验材料91
  • 7.2.2 实验设计91-92
  • 7.2.3 数据收集92-93
  • 7.2.4 数据分析93
  • 7.3 结果93-103
  • 7.3.1 沉水植物生长93-94
  • 7.3.2 根生物量分配94
  • 7.3.3 三种沉水植物碳氮含量和比率94-95
  • 7.3.4 糖含量变化95
  • 7.3.5 游离氨基酸含量95-103
  • 7.4 讨论103-106
  • 第八章 异质性水分条件下克隆整合有利于外来种聚叶狐尾藻的入侵性106-120
  • 8.1 引言106-108
  • 8.2 材料和方法108-110
  • 8.2.1 实验材料108
  • 8.2.2 实验设计108-109
  • 8.2.3 实验参数测量和数据收集109-110
  • 8.2.4 数据分析110
  • 8.3 结果110-116
  • 8.3.1 土壤平均含水量110-111
  • 8.3.2 分株生长111-112
  • 8.3.3 根生物量分配112
  • 8.3.4 光合作用效率112-114
  • 8.3.5 叶碳氮含量和碳氮比114-116
  • 8.4 讨论116-120
  • 8.4.1 克隆整合对分株生长的影响116-117
  • 8.4.2 克隆整合对分株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117-118
  • 8.4.3 克隆整合对分株光合性能的影响118
  • 8.4.4 克隆整合对分株叶片碳氮平衡的影响118-120
  • 第九章 水陆交错区挺水植物群落对升温的响应120-130
  • 9.1 引言120-121
  • 9.2 材料和方法121-122
  • 9.2.1 实验设计121
  • 9.2.2 数据收集121
  • 9.2.3 数据分析121-122
  • 9.3 结果122-123
  • 9.3.1 对株高的影响122-123
  • 9.3.2 对株数的影响123
  • 9.3.3 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123
  • 9.4 讨论123-130
  • 论文总结130-133
  • 论文主要结论130-132
  • 论文的创新点132
  • 不足之处以及需进一步深入的工作132-133
  • 参考文献133-158
  • 博士研究生期间完成的论文158-159
  • 致谢15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太湖流域湖泊水环境问题、成因与对策    张振克

北极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全球温暖化    方精云,位梦华

全球变化下的地下生态学:问题与展望    贺金生,王政权,方精云

我国40年来增温时间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王少鹏;王志恒;朴世龙;方精云;

东太湖伊乐藻的营养繁殖及对渔业污水的净化    谷孝鸿,陈开宁,胡耀辉

菹草的生活史、生物量和断枝的无性繁殖    陈洪达;

东太湖水生植物群落结构的演变及其沼泽化    谷孝鸿,张圣照,白秀玲,胡维平,胡耀辉,王晓蓉

内陆水—陆地交错带的生态功能及其保护与开发前景    尹澄清

湖湾效应对长江中游湖泊水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于丹,康辉,陈宜瑜

中国水生高等植物受危种的研究    于丹,种云霄,涂芒辉,汪小炎,周晓华

不同贮藏时间对菠菜新鲜度指标的影响    马宗琪;邱念伟;

蟹苗生产中饵料轮虫的培养    苏时萍;

洱海湖滨带的生态现状与修复措施    赵果元;李文杰;李默然;崔卫华;陈安生;常永第;

发展循环经济——环巢湖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王媛媛;

水环境中氮、磷营养水平对水葫芦生长的影响    杨红玉;张江山;仝川;王菲凤;

湿地植被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研究进展    仲崇庆;

水分胁迫对李氏禾地上部的休眠特性研究    朱桂才;

浅谈不同淡水生境大型底栖动物采样方法    邵美玲;

土壤有机质分解与转化的驱动因素    关松;窦森;

黄精属3种植物的光合特性研究    党康;梁宗锁;张跃进;

滴水湖引水通道D港沉水植被群落对流水的净化能力研究    王阳阳;霍元子;冯子慧;何培民;张饮江;何文辉;

植物-微生物共代谢系统在湖泊修复中作用    李聪聪;成小英;周青;张光生;

气候变化对我国小麦白粉病的影响    邹亚飞;周益林;段霞瑜;

雅鲁藏布江水质时空特征分析    李红敬;

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    张海滨;

西湖围网养殖对水体理化、生物因子的影响    徐黎明;杨品红;李梦军;覃忠元;张倩;王晓艳;谢春华;

边缘效应的空间尺度与测度    彭少麟;周婷;

紫外光B辐射对柚树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聂磊;刘鸿先;

中国菱的研究概况    彭静;柯卫东;刘义满;黄来春;朱红莲;李明华;

野牛草相连分株对异质水分环境的生理响应及其调控    钱永强;孙振元;韩蕾;巨关升;

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养分动态及其利用效率研究    张凯

高山离子芥再生苗响应低温和干旱的生理机制研究    李玉华

拟南芥表型可塑性及其代际传递研究    雷妮娅

独尾草属两个同域种的繁殖对策    陆婷

氮、水和温度对羊草有性生殖及克隆生长的影响    王俊峰

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赖力

元阳哈尼梯田景观格局及其稳定性研究    胡文英

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    戴天放

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    高述超

外来物种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入侵生态学研究    邓旭

锌胁迫下CO_2浓度升高对三种不同光合途径植物生长发育和锌积累的影响    舒丽娜

菹草对长江中游湖泊沉积物及上覆水间钙、磷循环的影响    倪玲珊

基于植物群落分析的武汉城市湖泊湿地植被恢复典型模式研究    曾毅

新疆乌伦古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赵永晶

循环水养殖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的研究    杨慧君

湖北省21个典型树种细根形态结构比较研究    黄冬

大王滩水库集水区沉水植物分布特征及多样性研究    郭晓丽

刺苦草根状茎酶促褐变机理研究    魏光锋

土壤水分胁迫对黄土丘陵区3个树种叶片气体交换的影响    范素芳

刺苦草等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程度不同水体净化作用研究    赵迪

利用人工基质无土栽培经济植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    刘淑媛,任久长,由文辉

揭开武汉东湖蓝藻水华消失之谜    刘建康,谢平

成都市活水公园人工湿地塘床系统的生物群落    王庆安,任勇,钱骏,张秋劲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王为民,王晨,李春俭,林伟宏

Detection,Causes and Projection of Climate Change over China:An Overview of Recent Progress    丁一汇;任国玉;赵宗慈;徐影;罗勇;李巧萍;张锦;

1951~2002年中国东、西部地区地面气温变化对比    唐红玉,翟盘茂

近53年中国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    王遵娅;丁一汇;

青藏高原与中国其他地区气候突变时间的比较    丁一汇;张莉;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应模式研究进展    周广胜,张新时,郑元润

中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    张新时,周广胜,高琼,倪健,唐海萍

不同水分下准噶尔无叶豆分株种群特征和生物量分配差异    王建成;施翔;张道远;尹林克;

UV-B辐射增强对20个大豆品种生长与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陈建军,祖艳群,陈海燕,李元

氮胁迫对水曲柳幼苗养分吸收、利用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吴楚,王政权,范志强,孙海龙

马尾松天然次生林生物量的结构与分布    张治军;王彦辉;袁玉欣;李志勇;曹磊;于澎涛;王颖;

二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垂直分布研究    李淑花;石军南;雷平;

二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垂直分布研究    李淑花;石军南;吴梅俏;

羊草种群生物量分配动态模拟    平晓燕;贾丙瑞;袁文平;王风玉;王玉辉;周莉;许振柱;周广胜;

燕山山地人工油松林单株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高红真;尤立权;王超;

刈割和放牧条件下伊犁绢蒿生物量分配特点    宋智芳;安沙舟;孙宗玖;

永州市1年生生物质能源林生物量及固碳量研究    王宏;康文星;杨文龙;

水分对三叶鬼针草形态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潘玉梅;唐赛春;刘明超;岑艳喜;蒲高忠;韦春强;

大气环流中的能量平衡问题及对全球变暖的可能响应    王万里;刘耀林;蔡述明;邓南圣;侯浩波;周博;王卫国;谢应齐;

稻麦系统作物生产力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概况    张卫建;田云录;张彬;

湖南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    肖洁;李力;

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科普问题    刘书越;

人地关系协调意义下气候保护的模拟研究    张焕波;王铮;郑一萍;

全球变暖与青藏高原环境变化    姚檀栋;

湖北地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汪高明;

全球变暖背景下对流性天气影响因子变化特征分析    史文丽;闵锦忠;费建芳;黄小刚;

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气象灾害的影响与对策    揭毅;

全球变暖严重影响北极气候    

全球变暖 欧洲环境气候将改变    杨骏

全球变暖带来高度风险    王海峰

我自太空观云海    本报驻美国记者  毛黎

随之而来的不只是洪水滔天    本报驻美国记者  毛黎

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凶猛的野火    孟永庆

全球变暖将成生物最大杀手    

覆巢之下无完卵,全球变暖美国能独自“凉快”?    叶书宏

应对全球变暖发达国家责无旁贷    李学华

白宫屡屡对全球变暖报告“动手脚”    张忠霞

水生植物外来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生态适应    游文华

中国沙棘人工林衰退的水分生理生态机制    李甜江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克隆种群生态学及对光环境的适应性研究    张宪强

金沟岭林场三种森林类型生物量研究    蔡烁

亚热带天然次生混交林生物量及养分生物循环研究    沈燕

浑善达克沙地根茎克隆植物对去除枝叶的响应    刘海东

东北地区松属双维管束树种地理种群分异及其生态适应特征    马立祥

基于GreenLab原理的油松结构—功能模型研究    国红

稻蝗属遗传多样性及其生态适应    李涛

全球变暖对北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    方长芳

克隆整合对植物适应性的影响    郭伟

贺兰山天然油松单株生物量及分配模式的研究    刘斌

低光对麻栎和化香幼苗生长、光合特性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杨莹

土壤养分水平和邻接植株差异对三种克隆植物根系构型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程立丽

异质环境条件下克隆整合对羊草放牧耐受性的影响    张洋

河北八英庄林场林木生物量研究    靳阿亮

上海市5种常见一年生草本植物生物量分配及叶性状表型可塑对异质化生境的响应    蔡北溟

北京山地人工林生物量测定与模拟    裴雅茹

徐州侧柏人工林生物量研究    李朝

枞阳大山不同演替阶段林下植被生物量分配格局研究    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