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中国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和华北地区暖季降水日变化特征与机制分析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1:56
热度:

中国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和华北地区暖季降水日变化特征与机制分析【摘要】:本论文利用2003-2009年5月15日-8月15日高时空分辨率的CMORPH降水资料以及NCEP GFS分析资

【摘要】:本论文利用2003-2009年5月15日-8月15日高时空分辨率的CMORPH降水资料以及NCEP GFS分析资料详细分析了中国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和华北地区暖季降水日变化的特征及其可能机制。以前已经有一些工作分别采用了地面观测资料,卫星资料,雷达资料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暖季降水日变化特征。本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和华北地区的暖季降水均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在暖季三个不同时期之间:梅雨前期(5月15日-6月15日),梅雨期(6月15日-7月15日),梅雨后期(7月15日-8月15日),降水日变化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和区别。 青藏高原以东地区,降水日循环与3个热力驱动的局地环流有着紧密的联系。这3个热力环流是由于青藏高原与山地之间、山地与平原之间、陆地与海洋之间非绝热加热不均而引起。暖季三个时期内的局地日变化降水峰值信号均自青藏高原东部开始向东传播,但传播速度和距离均有较大的差别。与梅雨期的降水日变化特征相比,梅雨前期(梅雨后期)日变化降水峰值信号具有较快(较慢)的向东传播速度,较长(较短)的持续传播时间,因而,向东传播更远(略近)的距离。三个时期内日变化降水峰值信号传播速度和传播距离的差异主要与中纬度平均西风气流的强度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的位置和强度变化有关。 华北地区包括燕山-太行山山脉以及其邻近的华北平原地区。总体而言,暖季三个时期内,局地日变化降水峰值信号于午后(太阳辐射最强时刻)在山脉地区开始活跃,随后向东南方向的平原地区传播。日变化降水峰值在午夜和清晨到达华北平原的中部地区,对应着华北平原大范围的夜间降水峰值。日变化降水峰值与山地-平原环流的上升支具有一致性和匹配性,两者几乎同步向东南方向传播。另外,山地平原环流的上升支和夜间西南低空急流均是引发平原地区夜间降水峰值的主要机制。与青藏高原以东地区类似,华北地区三个时期内局地降水日变化特征也存在明显的差别。与梅雨前期和梅雨期日变化降水峰值信号清晰、明显的传播形态相比,梅雨后期日变化降水信号最为模糊并且传播速度最慢。这些差异与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进北跳而导致梅雨后期的大气环流形势与前两个时期明显不同有关。 为了分析热力驱动的山地-平原环流对华北地区暖季降水日循环的影响,本研究工作还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进行了降水日循环试验,模式选用的资料为NCEP GFS分析资料。日循环控制试验选取2004年6月17日-24日这一时段作为模式的基础时段,以八天平均的0000UTC作为初始条件,八天平均的0000UTC.0600UTC、1200UTC、1800UTC循环,作为侧边界条件,进行15天的积分。尽管在降水强度和落区方面与观测有一些差别,日循环控制试验成功的模拟出了暖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日变化降水峰值信号在午后自燕山-太行山山脉开始向东南方向的华北平原地区传播。山地-平原环流的主上升支随时间向东南移动是日变化降水峰值东南传播的主要原因。假-干敏感性试验的结果与控制试验相对比发现,潜热的释放和蒸发冷却对山地-平原环流的维持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降水的蒸发冷却作用在山地-平原环流主上升支后方的对流层低层形成一“冷池”,“冷池”加强了对流的发生发展并且推动主上升支向东南方向移动。 【关键词】:降水日变化 热力差异 山地-平原环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风气流 数值模拟 冷池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426.6
【目录】:
  • 目录4-6
  • 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第一章 绪论11-37
  • 1.1 论文研究意义11-15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回顾15-27
  • 1.2.1 国外降水日变化研究进展综述15-18
  • 1.2.2 国内降水日变化研究进展综述18-22
  • 1.2.3 影响中国东部地区暖季降水的大尺度和天气尺度系统22-27
  •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27-28
  • 1.4 论文章节安排28-29
  • 本章参考文献29-37
  • 第二章 中国东部地区暖季降水和环流形势综述37-53
  • 2.1 引言37
  • 2.2 所用资料介绍37-40
  • 2.3 中国东部暖季降水分布和环流形势特征40-45
  • 2.4 中国东部暖季主要雨带的三次北跳45-49
  • 2.5 本章小结49-50
  • 本章参考文献50-53
  • 第三章 中国青藏高原以东地区暖季降水日变化特征53-87
  • 3.1 引言53-55
  • 3.2 关注区域和研究方法55-56
  • 3.3 青藏高原以东地区暖季降水和环流形势综述56-65
  • 3.4 青藏高原以东地区暖季三个时期内降水日变化特征65-78
  • 3.4.1 梅雨前期(5月15日-6月15日)65-72
  • 3.4.2 梅雨期(6月15日-7月15日)72-75
  • 3.4.3 梅雨后期(7月15日-8月15日)75-78
  • 3.5 三个时期之间降水日变化特征的差异78-80
  • 3.6 本章小结80-83
  • 本章参考文献83-87
  • 第四章 中国华北地区暖季降水日变化特征87-112
  • 4.1 引言87-88
  • 4.2 华北地区暖季降水和环流形势综述88-97
  • 4.3 华北地区暖季三个时期内降水日变化特征97-108
  • 4.3.1 梅雨前期(5月15日-6月15日)97-102
  • 4.3.2 梅雨期(6月15日-7月15日)102-105
  • 4.3.3 梅雨后期(7月15日-8月15日)105-108
  • 4.4 本章小结108-110
  • 本章参考文献110-112
  • 第五章 华北地区山地-平原环流对降水日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112-139
  • 5.1 引言112-114
  • 5.2 模拟时段的选取和试验设计方案114-119
  • 5.3 模式结果以及与观测的对比分析119-124
  • 5.4 山地-平原环流和华北地区降水日变化的关系124-134
  • 5.4.1 华北地区平均环流形势以及上升运动偏差带的日变化特征124-129
  • 5.4.2 山地-平原环流的日变化特征和影响129-131
  • 5.4.3 潜热释放和冷却对山地-平原环流的影响131-134
  • 5.5 本章小结134-136
  • 本章参考文献136-139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讨论139-144
  • 6.1 全文总结139-142
  • 6.2 本文的创新点142
  • 6.3 讨论与展望142-144
  • 致谢144-14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低空急流的不稳定性及其对暴雨的触发作用    孙淑清,翟国庆

次天气尺度低空急流的形成    高守亭,孙淑清

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中国夏季降水日变化模拟的影响    黄安宁;张耀存;朱坚;

甘肃降水日变化的气候特征    刘德祥,李星敏

GAME-TIBET青藏高原云和降水综合观测概况及初步结果    刘黎平,楚荣忠,宋新民,周筠君,冯锦明,陈成品,张彤,S.Shimizu,K.Ueno,T.Koike,H.Fujii,H.Yamada,Y.Aoi,T.Ueno,J.Horikomi,M.Kajikawa,RShirooka,J.Teshima

北京市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    李建;宇如聪;王建捷;

气候系统模式MIROC对中国降水和地面风场日变化的模拟    王东阡;张耀存;

梅雨锋急流暴雨日变化的地理原因研究    罗建英,王宗敏,周军

中国西南低空急流活动的统计分析    王蕾,张文龙,周军

夏季江淮流域持久性旱涝现象的环流特征    陶诗言,徐淑英

山东省旱涝灾害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孙在斌;谢世友;何冬晓;邓晓军;

2006年四川盆地旱灾分析及减灾措施    刘燕;徐刚;

我国夏季降水类型初探    李鸾;

山东夏季降水与西太平洋副高强度的关系研究    杨瑞峰;赵钢;袁超;张艳;

江宁0808号台风暴雨天气特征分析    韩照全;庄智福;梁金顺;任堃玉;

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雨团特征分析    姜俊玲;张雪冬;党英娜;石磊;

一次梅雨锋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    朱志存;

山东伏期降水时空的分布特征    李君;陈秀杰;司志华;

西太平洋副高演变特征与华南旱涝的关系    吴毅伟;赖绍钧;吴仕仁;陶丽;杨坚;

一次春季暴雨过程分析    衣霞;刘兆芳;贾斌;杨志勇;景安华;

豫西南秋季连阴雨天气与热带气旋路径对比分析    单伟;李海;

三门峡市2011年4月2日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郭兰;

2011年2月28日三门峡市大雪天气过程分析    张琪;

2011年7月14日局部短时强降水过程分析    徐佳;顾海萍;

物理量配置对梅汛期暴雨落区的影响分析    刘学华;

一次强雷击的空气冲击波引发灾害分析    赵贤产;吴剑强;马宁;黄嵘;

2007年6月广西柳州一次特大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董海萍;邓辉;岳琨;

05.7河南安徽等地大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张恒德;张友姝;

1959~1961年全国干旱灾害状况研究述评    徐海亮;

福建夏季台风变化特征及其预测检验    许金镜;温珍治;何芬;陈翠萍;

渤海寒潮风暴潮增水风险的数值研究    赵鹏

对一次大别山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水分循环过程和非绝热加热过程的分析研究    汪小康

中国东部季风湿润区大气水分收支特征的研究    廖荣伟

梅雨锋低涡暴雨位涡动力学研究    潘维玉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及风场计算研究    胡邦辉

东亚夏季风雨带进退与西太副高活动、降水年代际变化及江苏气候若干问题    俞亚勋

东北地区未来气候情景及与之相适应的植被格局研究    倪春迪

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波包传播特征及其影响研究    肖天贵

华北降水时空变化及降水量减少影响因子研究    郝立生

西南地区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张新主

南海夏季风爆发指数及其对中国降水影响的研究    田莹

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带区上升运动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隋晓霞

初夏85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气候特征及分析    韩永清

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汉语天气预报语言分析    苗丽丽

高原地区NASA与NCEP再分析资料对比和南亚高压活动及其旱涝影响分析    王斌

热带扰动引发的华南特大暴雨个例分析    徐珺

弱天气尺度背景下的雷暴增强和新生的机理研究    陈双

南京地区降水预报研究    万夫敬

BCC-AGCM2.0.1模式对东亚地区冬季气候模拟能力的评估    吴蓉

西北太平洋地区东风波诱发热带气旋生成过程分析    杨蜀都

四种再分析资料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观测资料的对比研究    王红丽;刘健;况雪源;

江淮流域气候上的水旱类型    吕炯,宛敏渭

一个有大地形影响的初始方程数值予报模式    钱永甫,颜宏,骆启仁,王谦谦

低空急流的不稳定性及其对暴雨的触发作用    孙淑清,翟国庆

暴雨过程中低空急流形成的诊断分析    黄士松

次天气尺度低空急流的形成    高守亭,孙淑清

对流云中冰相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Ⅰ:模式建立及冷云参数化    孔凡铀,黄美元,徐华英

江汉平原地表风场对几种典型低空流场的响应    周军,徐传玉

数值模式不同分辨率和地形对东亚降水模拟影响的试验    高学杰;徐影;赵宗慈;Jeremy S.PAL;Filippo GIORGI;

BATS1e陆面模式对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性能的影响    黄安宁;张耀存;

冬季环流日变化及其对台湾北部沿海地区降水的影响    陈泰然;陈诗扬;阎民怀;李南声;

我国西南部降水日变化特征分析    王夫常;宇如聪;陈昊明;李建;原韦华;

辽宁省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    杨森;周晓珊;高杰;

四川盆地夏季降水日变化的数值模拟    沈沛丰;张耀存;

海陆风影响下的黄海北部沿岸天气特征分析    李慧琳;孙连强;徐璐璐;

中南半岛地区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    吕翔;徐海明;

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中国夏季降水日变化模拟的影响    黄安宁;张耀存;朱坚;

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夏季降水日变化的对比分析    白爱娟;刘晓东;刘长海;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对夏季日降水特征影响的模拟研究    敖翔宇;任雪娟;汤剑平;杨修群;

新疆夜雨和昼雨的空间分布和长期变化    崔彩霞;李杨;杨青;

CMORPH和TRMM 3B42在青藏高原及其以东的四川盆地暖季小时尺度降水分析中可用性评估    吴璐;翟盘茂;

南海地区降水的日变化特征    宋明坤;胡亮;李耀东;

基于CEOP数据评估当前天气预报GCM的模拟水平(英文)    阳坤;M.Rasmy;S.Rauniyar;T.Koike;

高分辨率降水资料在东亚地区的对比    韦芬芬;汤剑平;

河南省降水日变化特征分析    徐文明;孔海江;

阿克苏汛期短历时降水的气候特征    胡翠珍;

利用MTSAT卫星图像反演台风登陆降水    王晨曦;郁凡;张成伟;周鹏;

台风桑美登陆前后动力条件变化对降水的影响    王玉;汤洁;张青;曾晓枚;庄亮;

一次梅雨锋暴雨降水中的辐射作用分析    周广强;

嵌套域大小对梅雨雨带模拟的影响    娄小芬;

与“艾利”较量的十天十夜    赵小兰 石蓉蓉

天气是笔大生意    王芳

“两条腿走路”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    记者 郑菲 通讯员 王德英

话说晕与风雨    李德

肯定“云娜”气象服务    向德龙 陈琼哓 兰用刚

在暴雨中展示速度和关怀    本报记者 徐丽娜 通讯员 高雪相 许谨璟

新一代天气雷达与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警    白城市气象局

浙西防灾有了千里眼    记者 毛广绘 通讯员 吴新波

副高和西南涡合力催生大暴雨    本报记者 李长青

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倪永强 王德民

中国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和华北地区暖季降水日变化特征与机制分析    宝兴华

山东降水的多尺度性与地域特征研究    于群

四川盆地降水日变化特征分析及成因研究    金霞

基于TRMM探测的热带及副热带降水及其光谱信号特征分析    刘鹏

青藏高原大气水汽变化和对辐射影响的模拟    梁宏

东亚区域云和降水微物理特征及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构建    尹金方

复杂下垫面环境上海局地强对流天气研究    王晓峰

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亚洲主要降水区的影响研究    杨明珠

华北回流天气的多尺度结构特征    张守保

西南地区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张新主

青藏高原与其东侧四川盆地降水日变化差异研究    吴璐

城市群对夏季降水影响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    傅新姝

中南半岛和我国华南夏季降水日变化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    吕翔

陇东南地区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短时临近预报技术研究    张之贤

中国地区降水持续性特征分析    于文勇

半干旱地区地气相互作用对降水的响应    王研峰

乌鲁木齐夏季降水特征及其强降水过程水汽演变分析    王世杰

和AMSU-B微波资料估测黑龙江省降水    吴迎旭

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6-7月降水异常的成因分析    李慧

近50年中国西南地区不同时间尺度干旱气候变化特征及成因研究    熊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