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氮功能化对蒄结构与载流子迁移率的影响及含氮杂蒄吸电子基光伏电池供体材料的分子设计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13:46
热度:

氮功能化对蒄结构与载流子迁移率的影响及含氮杂蒄吸电子基光伏电池供体材料的分子设计【摘要】:稠环芳香烃(PAHs)在有机光伏电池(OPVCs)、发光二极管(OLEDs)和场效应晶体管

【摘要】:稠环芳香烃(PAHs)在有机光伏电池(OPVCs)、发光二极管(OLEDs)和场效应晶体管(OFETs)等电子材料中具有广泛应用.用N原子取代芳香环上CH基团,PAHs的物理化学性质会发生显著改变,载流子传输能力提高,是功能化稠环芳香烃的常用方法.本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部分: 第三章设计6种多氮杂蒄结构,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6-31G(d)方法研究引入N原子数量、位置对蒄几何构型、电子结构的影响.应用Marcus理论在PW91PW91/6-31G(d)水平上计算三氮杂蒄衍生物3b及结构相近的未氮功能化的蒄衍生物3a转移积分,预测二者室温下的载流子迁移率,并讨论氮功能化对晶体分子堆积方式、转移积分、重组能及载流子迁移率的影响.最后,用一维扩散方程法和稳态主方程法计算3b晶体a-b平面内载流子迁移率的各向异性. 结果表明,用N原子取代蒄芳环上的CH基团,可以降低前线轨道能级,增加晶体层内及层间分子间C-H…N弱相互作用,改变堆积方式,促进材料由p型有机半导体向n型转换.十二氮杂蒄(12ac)呈独特的“碗状”结构,其余氮杂蒄维持平面构型.前线轨道能级值与N原子数n线性相关.邻位氮功能化效果最明显,但会导致空穴重组能明显增加.298.15K时,3a空穴迁移率μh=3.478×10-5cm2·V-1·s-1,电子迁移率μe=3.633×10-6cm2.V-1·s-1;氮功能化的3b晶体μh=0.004cm2·V-1·s-1,μe=2.117cm2·V-1·s-1.稳态主方程法的计算结果表明,3b晶体中电子沿b轴方向迁移率最高,μe,max=1.097×10-2cm2·V-1·s-1.而一维扩散方程法结算结果显示电子沿与b晶轴49°夹角方向迁移率最高,达6.352cm2·V-1·S-1.分析电子传输路径及转移积分值可知,扩散方程方法忽略了电子传输过程中慢反应步骤对连续反应的总反应速率的限制,主方程法结果更加合理. 第四章筛选能级差小,前线轨道能级低的氮杂蒄结构作为吸电子基(A),结合二氰基乙烯(A’)、二噻吩噻咯(D)两种构筑单元,设计5种具有A’-A-D-A-A'结构的光伏电池有机小分子供体材料.用B3LYP/6-31G(d)和TD-B3LYP/6-31G(d)方法研究供体分子几何构型、前线轨道、态密度、重组能及吸收光谱,预测供体分子与PC61BM构成的异质结光伏电池的开路电压及功率转换效率. 结果表明,设计的供体分子具有良好的平面π共轭结构.前线轨道能级随n增加而降低,其中ELUMO与n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设计分子的空穴重组能均很小(0.09-0.14eV),可能具有良好空穴传输能力.其中,以D-6-o为供体的光伏器件功率转换效率最高,预计为9-10%,开路电压为1.21V,吸收光谱覆盖356.3-676.4nm范围.D-6-s转换效率为7%,光谱较宽,覆盖331.8-726.4范围,开路电压为1.71V.D-8-o光谱展宽最宽(388.9-842.6nm),但其前线轨道能级过低,与PC61BM能级不匹配,导致转换效率低.所有设计的分子在可见光区域均具有强的吸收峰,理论预测的开路电压大,为实验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氮杂蔻 载流子迁移率 各向异性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O641.1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1章 研究背景9-19
  • 1.1 p型与n型有机半导体材料定义9-10
  • 1.2 有机光生伏打电池基本结构10-12
  • 1.2.1 单层有机伏打电池(肖特基电池)10
  • 1.2.2 双层异质结有机伏打电池10-11
  • 1.2.3 体相异质结有机伏打电池11-12
  • 1.3 n型有机半导体材料中稠环芳香烃的研究进展12-13
  • 1.4 蒄类衍生物研究热点及应用13-14
  • 1.5 氮杂稠环芳香烃有机小分子电子材料的应用14-16
  • 1.6 选题依据及主要内容16-19
  • 第2章 量子化学常见计算方法19-21
  • 2.1 从头算方法(ab initio)19
  • 2.2 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19-20
  • 2.3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20-21
  • 第3章 空气稳定的氮杂蒄电子传输材料分子设计及载流子迁移率计算21-43
  • 3.1 引言21-22
  • 3.2 计算方法22-24
  • 3.3 结果与讨论24-40
  • 3.3.1 氮功能化对蒄几何结构结构的影响24-25
  • 3.3.2 氮功能化对蒄电子结构的影响25-29
  • 3.3.3 氮功能化对蒄载流子传输性质影响29-36
  • 3.3.3.1 氮功能化对蒄重组能的影响29-32
  • 3.3.3.2 氮功能化对蒄衍生物堆积方式、转移积分及迁移率影响32-36
  • 3.3.4 迁移率各向异性计算36-40
  • 3.3.4.1 一维扩散方程法36-37
  • 3.3.4.2 稳态主方程法37-40
  • 3.4 本章小结40-43
  • 第4章 含氮杂蒄(A)基团A’-A-D-A-A’结构光伏电池供体材料的分子设计43-57
  • 4.1 引言43-45
  • 4.2 计算原理与方法45-47
  • 4.3 结果与讨论47-54
  • 4.3.1 几何结构48
  • 4.3.2 电子结构48-51
  • 4.3.3 吸收光谱51-54
  • 4.3.4 重组能54
  • 4.4 本章小结54-57
  • 第5章 总结57-59
  • 参考文献59-69
  • 致谢69-71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7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端基对二噻吩和苯并噻吩类共轭桥化合物电子结构及载流子传输性能的影响    杜松松;李春荣;赵春梅;魏妮;王文亮;

孤立轨道法评估不同并五苯分子堆积的电荷转移积分    杨永梅;尹世伟;李兰兰;杨家瑜;

分子间电子耦合的简便计算方法—孤立轨道法    杨永梅;王新辉;尹世伟;

OPEC发布《世界石油展望2012》    王晓苏;

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研究新进展    张天慧;朴玲钰;赵谡玲;徐征;杨磊;刘祥志;鞠思婷;

苯-噻吩低聚物电子结构及载流子传输性质的理论研究    杜松松;赵蔡斌;马妍;王文亮;

基于富勒烯类材料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李萌;王传坤;李晨希;王金淼;马恒;

孤立轨道法评估不同并五苯分子堆积的电荷转移积分    杨永梅;尹世伟;李兰兰;杨家瑜;

1,6-己二胺对碳微球的功能化修饰    杨永珍;宋静静;李勇;刘旭光;许并社;

聚噻吩/无机纳米异质结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    姜玉娇;陈飞;钟国伦;

两种异质结太阳能电池聚合物供体材料的设计与理论性质    刘小锐;陈春香;何荣幸;申伟;李明;

基于1,2,4-三氮唑衍生物的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光伏性能    李新炜;赵斌;曹镇财;沈平;谭松庭;

空气稳定的氮杂蒄电子传输材料分子设计及三氮杂蒄衍生物迁移率计算    马妍;赵蔡斌;王文亮;尹世伟;魏俊发;

太阳电池及材料研究进展    刘霞;荀其宁;黄辉;李颖;李本涛;赵华;

可溶液加工给体-受体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材料研究进展    李在房;彭强;和平;王艳玲;侯秋飞;李本林;田文晶;

基于柔性塑料基底OLED阵列化技术及有机光伏器件研究    钟建

基于硅纳米线阵列的有机/无机杂化光伏电池的制备及性能表征研究    申小娟

基于电极界面层调控实现电池高效聚合物太阳池的研究    何志才

聚合物光伏器件形貌特性、性能及稳定性研究    陆运章

聚合物P3HT和PFDTBT与富勒烯共混光伏体系的电荷产生动力学    张伟

含芳胺或吡咯并吡咯二酮的聚合物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    谭华

有机半导体材料载流子迁移率理论模拟    杨永梅

端基对低聚噻吩/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电子结构及传输性能的影响    杜松松

CuInS_2薄膜的电沉积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的研究    邵婵

有机太阳能电池体系电荷分离与复合速率的理论预测    孙冠楠

梯形共轭有机电子传输材料的合成及光电性能    熊凯

功能卟啉衍生物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光化学性质研究    柯维再

氧化钛半导体材料制备及在薄膜电池中的应用    沈艺花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炭基对电极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孟凡宁

Pentacene/C_(60)异质结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制备及特性研究    郑文峰

1,3,3-三甲基螺[吲哚啉-2,3'-2-[3H]萘并[2,1-b][1,4]噁嗪]的合成及其变色性能研究    李永欣

具有C_(2v)对称性二苯并噻吩衍生物的合成及光学特性    林玉福;陈卫强;段宣明;

二邻苯二胺合镍(Ⅱ)载流子传输性能的理论研究    汤肖丹;高洪泽;耿允;廖奕;苏忠民;

基于叠层结构的本体异质结有机太阳电池    张馨芳;徐征;赵谡玲;张福俊;李妍;吴春瑜;陈跃宁;

聚合物光诱导电荷转移光电池的研究进展    邓先宇,俞钢,曹镛

含四硫富瓦烯Schiff碱配体和配合物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刘艳;仇永清;孙世玲;赵海波;苏忠民;

基于有机薄膜的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研究进展    密保秀;高志强;邓先宇;黄维;

分子间电子耦合的简便计算方法—孤立轨道法    杨永梅;王新辉;尹世伟;

4-(1,2-二苯基)乙烯基-4′-(N,N-二苯基-4-乙烯基苯胺基)联苯及其二氟取代衍生物的电子结构与光谱性质    崔明侠;董士红;王文亮;尹世伟;吕剑;

有机场效应材料氟化噻吩并四硫富瓦烯衍生物的电荷传输性质    阚玉和;吴凯;朱玉兰;侯丽梅;苏忠民;

新交联型二阶非线性光学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郭建明,张灵志,蔡志岗,梁兆熙,杨佩青,郭祀远

功能化的介孔分子筛碱催化性能的研究    曹雨诞,杨春

马来酸酐功能化NR的研究概况    董智贤,周彦豪,陈福林,胡丽萍,童速玲,刘洪涛,贾德民

用等离子改性方法提高非织造材料功能    魏取福;徐文正;黄锋林;叶恒;

树枝状大分子在药物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孙文艳;冯圣玉;

L-酪氨酸功能化多壁碳纳米管的制备及表征    闫永臣;王宗花;毛蕾蕾;罗国安;

乙二胺功能化处理CNTs对NiB/CNTs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华丽;胡长员;李凤仪;

多壁碳纳米管侧壁的功能化与表征    陈宪宏;陈小金;钟文斌;陈小华;陈振华;

硅基介孔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文建湘;倪忠斌;孙竹青;杨成;陈明清;

侧链含羟基聚(D,L-丙交酯-co-碳酸酯)的合成与表征    毛静;郭颖志;夏宇正;顾忠伟;

六丁氧基三氮杂蒄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李明;韩亚军;常健;魏俊发;

蒄及氮杂蒄衍生物光电性质的理论研究    马妍;王文亮;魏俊发;

含叠氮基和醛基的氮杂糖衍生物的合成    魏思楠;张宏波;陈华;李小六;

两步法绿色合成2,4,7,9-四硝基-2,4,7,9-四氮杂双环[4,3,0]壬酮-8    陆明;王鹏程;

5-(3-甲氧基苯基)-2-甲基-2-氮杂双环[3.3.1]壬烷-8-酮的合成及手性拆分    鹏越峰;

端粒DNA调控的甲基氮杂[6]吡啶手性    管爱娇;张恩选;向俊锋;唐亚林;

微波促进的Schmidt反应合成内酰胺氮杂糖    李锐;陈华;李小六;

2,4-N,N'-取代的1,3,5-三氮杂戊二烯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和结构    刘芳;田单;樊梅;童红波;周梅素;

功能化低度剥离石墨载钯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氧化性能    李笑笑;聂素连;宁珍;余意;赵彦春;

功能化聚三唑的制备和应用探索    秦安军;唐本忠;

朝核设施开始去功能化,美专家在场    黄恒

高分子材料向高性能功能化发展    徐僖

朝鲜:11月1日开启核设施“去功能化”    夏宇赵毅

韩高官:“10·3共同文件”有幕后协议    冯武勇

功能化产品——长丝企业亟待开拓的新领域    王鸣

系列化功能化:移动存储器发展趋势    符实

我国食品进入功能化时代    蒋锐本报记者 卢素仙

武大伟考察朝鲜宁边核设施去功能化情况    周之然

华旗拿“移动存储”当大餐    本报记者 吴萍

要全力以赴组织推进功能化物流中心建设    首席记者  高扬

1,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的合成与结晶过程研究    段二红

氮杂烯丙基金属化合物合成表征及催化研究    袁世芳

催化氧化饱和碳原子功能化研究    高文涛

基于功能化纳米材料增敏效应的电化学传感界面的构筑与研究    李文娟

基于氮杂卡宾或磁性纳米颗粒的绿色催化体系设计及应用研究    曾铁强

新型功能化聚乙烯醇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贾鑫

功能化硅丙乳液的应用基础研究    刘玉阳

纳米碳管表面的聚合物修饰及其初步应用于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谢龙

功能化有序介孔有机硅材料的设计合成、形貌控制及催化应用研究    石教艺

氮杂共轭分子的合成、组装及荧光传感性质研究    张肖飞

氮功能化对蒄结构与载流子迁移率的影响及含氮杂蒄吸电子基光伏电池供体材料的分子设计    马妍

肿瘤抑制剂3,9-二氮杂四星烷类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刘衍兰

6-烷氨基/烷氧基-2-丙硫基-8-氮杂嘌呤核苷的合成及抗血小板凝聚活性评价    邓聪迩

联(7-氮杂吲哚)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贺中梁

近红外氮杂BODIPY染料的设计与合成    史才遵

氮杂氟硼二吡咯的衍生物合成与光性能研究    从可兵

新型轴手性氮杂卡宾的设计、合成及应用    王朝

氮杂吲哚、5-氟吲哚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抗肿瘤活性筛选及2-哌嗪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库的构建    张良

四核与单核1,3,5-三氮杂戊二烯金属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田丹

氮杂丙烯和含氮、氮(氧)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张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