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小功率家用光伏发电储能系统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07:36
热度:

小功率家用光伏发电储能系统的研究【摘要】:能源危机的日渐加重以及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都在不断促使着新能源发电技术的进步。其中,光伏发电因为储量大、无污染等优势得以被越来越多地推广

【摘要】:能源危机的日渐加重以及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都在不断促使着新能源发电技术的进步。其中,光伏发电因为储量大、无污染等优势得以被越来越多地推广与应用。分布式微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诸多偏远地区输电困难等因素,也为我国光伏发电事业带来了美好的前景。 本文对小功率家用光伏发电储能系统进行了研究与设计。该系统集升压控制、逆变、储能等部分于一体,便于安装、使用,拥有较好的商业前景。文中首先对本系统所采用的Boost升压电路、全桥逆变电路以及储能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并详细介绍了逆变电路中的SPWM调制方式。由于采用了非隔离拓扑,系统在并网工作模式下,会产生严重的漏电流,文中对漏电流的产生和抑制原理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决定采用加入共模滤波器的方式来抑制漏电流,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设计的可行性。本文对系统的闭环设计、光伏电池的特性、MPPT的实现、储能环节的充电方案都进行了研究与设计,采用了变步长电导增量MPPT法和三段式充电控制方式对系统进行控制。 在本文理论研究基础上设计了5kW小功率家用光伏发电储能系统样机。文中采用IGBT和MOSFET作为开关器件的选择,对电感、电容等元件参数进行了详细地设计,并针对系统需求,设计了相应的采样调理和保护电路。最后介绍了控制芯片TMS320F28335的外围设计和端口分配。 本文最后对该系统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用拓扑及调制方式的高效性,测试最高效率可达94.4%。仿真中就MPPT算法对整个光伏系统的可行性也进行了验证,稳态跟踪效率保持在99%以上,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电池板的功率。本文对双向储能电路也进行了仿真,验证了该电路的可行性。 【关键词】:光伏 非隔离逆变器 储能 共模漏电流 MPP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615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引言11-15
  • 1.1 光伏发电的背景与意义11-12
  • 1.1.1 能源、环境与太阳能11-12
  • 1.1.2 家用光伏发电的意义与需求12
  • 1.2 光伏逆变器与储能系统的分类12-13
  • 1.2.1 光伏逆变器的分类12-13
  • 1.2.2 储能系统的分类13
  • 1.3 本文工作重点13-15
  • 2 小功率家用光伏发电储能系统原理15-34
  • 2.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15-16
  • 2.1.1 系统拓扑总体结构15
  • 2.1.2 系统设计指标15-16
  • 2.2 BOOST升压电路研究16-18
  • 2.2.1 工作原理17-18
  • 2.2.2 升压电路实际设计18
  • 2.3 全桥逆变电路研究18-23
  • 2.3.1 工作原理19
  • 2.3.2 正弦脉宽调制技术19-23
  • 2.4 双向储能电路设计研究23-25
  • 2.4.1 双向DC/DC全桥电路23-24
  • 2.4.2 双向Buck/Boost电路24-25
  • 2.4.3 双向储能电路的分析与选择25
  • 2.5 非隔离拓扑漏电流研究25-32
  • 2.5.1 非隔离拓扑漏电流因素25-27
  • 2.5.2 非隔离拓扑漏电流抑制方案27-30
  • 2.5.3 非隔离拓扑漏电流抑制方案仿真30-32
  • 2.6 本章小结32-34
  • 3 光伏系统控制设计34-51
  • 3.1 离网控制设计34-35
  • 3.2 并网控制设计35-37
  • 3.3 最大功率点追踪(MPPT)原理与设计37-48
  • 3.3.1 光伏电池模型37-38
  • 3.3.2 光伏电池特性38
  • 3.3.3 MPPT原理38-39
  • 3.3.4 MPPT常用算法39-41
  • 3.3.5 变步长电导增量法41-42
  • 3.3.6 MPPT仿真及对比分析42-48
  • 3.4 蓄电池充电方法设计48-49
  • 3.4.1 蓄电池常用充电方法48-49
  • 3.4.2 蓄电池充放电控制设计49
  • 3.5 本章小结49-51
  • 4 系统硬件设计51-64
  • 4.1 功率主电路设计与选型51-52
  • 4.1.1 BOOST电路开关器件选型51
  • 4.1.2 全桥电路开关器件选型51-52
  • 4.1.3 储能电路开关器件选型52
  • 4.2 主要无源器件设计52-56
  • 4.2.1 Boost电感52
  • 4.2.2 Boost输入电容52-53
  • 4.2.3 直流母线电容53-54
  • 4.2.4 交流输出电感与电容54-55
  • 4.2.5 双向储能变压器与电容55-56
  • 4.3 辅助硬件电路设计56-61
  • 4.3.1 IGBT驱动设计56
  • 4.3.2 MOSFET驱动设计56-57
  • 4.3.3 采样调理电路设计57-59
  • 4.3.4 保护电路设计59-61
  • 4.4 DSP电路设计61-63
  • 4.4.1 TMS320F28335简介与电路设计61-62
  • 4.4.2 TMS320F28335电路设计62-63
  • 4.5 本章小结63-64
  • 5 仿真与实验验证64-74
  • 5.1 仿真验证64-70
  • 5.1.1 光伏逆变电路离网仿真64-65
  • 5.1.2 光伏逆变电路并网仿真65-67
  • 5.1.3 双向储能电路仿真67-70
  • 5.2 实验验证70-73
  • 5.2.1 离网实验验证70-72
  • 5.2.2 并网实验测试72-73
  • 5.3 本章小结73-74
  • 6 工作总结与展望74-76
  • 6.1 工作总结74-75
  • 6.2 未来展望75-76
  • 参考文献76-78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8-82
  • 学位论文数据集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一种基于电导增量法的MPPT实现策略    汤济泽;王丛岭;房学法;

光伏逆变器中DC-link电容的选型计算    蔡晓燕;许敬涛;刘继茂;王柳;

光伏发电中MPPT控制方法综述    朱拓斐;陈国定;

21世纪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赵玉文

采用Boost的两级式光伏发电并网逆变系统    程军照;吴夕科;李澍森;左文霞;

基于扰动观察法的光伏发电系统MPPT控制算法研究    杨天明;丁喆;

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漏电流抑制机理分析与改进    唐婷;石祥花;黄如海;许津铭;谢少军;

光伏发电逆变器拓扑及关键技术综述    胡兵;张彦虎;赵为;张友权;

家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    曹莹;

基于改进变步长电导增量法的MPPT控制    黄勤;赵靖;凌睿;石国飞;袁宇龙;

光伏电池、组件、阵列的精确模型仿真研究    周亮;汪光森;揭贵生;

基于DSP控制的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设计    夏向阳;唐伟;冉成科;张旻;唐卫波;周峰;

300kW光伏并网系统优化控制与稳定性分析    周德佳;赵争鸣;袁立强;冯博;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局部阴影条件下光伏阵列建模    陈阿莲;冯丽娜;杜春水;张承慧;

微电网光伏发电系统控制与稳定性研究    刘杏林;韩肖清;曹增杰;杨俊虎;

光伏电池输出电压的稳定性分析    侯世英;殷忠宁;罗书豪;张文玉;

基于电压闭环及dp/du补偿的单级光伏MPPT技术    顾雪霏;孙培德;

分布式光伏电源对配电网电压的影响与改善    许正梅;梁志瑞;苏海峰;陈浩;

固定电压法结合扰动观察法在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中应用    熊远生;俞立;徐建明;

蓄电池储能的独立光伏系统充电控制器研制    周静;何为;龙兴明;

一种基于dp/dv=0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策略    荣延泽;刘士荣;毛军科;李松峰;

光伏发电在本世纪我国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赵玉文;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现状及发展    赵玉文;崔容强;

新型复合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与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相结合的研究    刘佳莉;黄翔;申长军;吕伟华;黄华铃;

基于Z拓扑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    程如岐

中国地面太阳辐射长期变化特征及短期预报方法研究    马金玉

微电源并网同步检测与定功率输出控制技术研究    龚宇雷

分布式风光互补系统控制与最大功率跟踪策略研究    刘立群

小型光伏系统及其关键问题研究    胡义华

分布式光伏发电微电网供能系统研究    袁建华

光伏水泵系统及其控制的研究    苏建徽

基于Z源型逆变器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    许颇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李晓刚

混合能源系统若干关键部件的研究    杨欢

并网光伏电站模型及其运行特性研究    许晓艳

江西光伏产业融资效率研究    田善佳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张翱林

一种带有前馈重复滤波器的三相并网逆变器研究    陈基锋

大型光伏电站接入电网的技术和特性研究    张琪祁

太阳能LED照明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周婷婷

单级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与MPPT的研究与实现    顾雪霏

基于生物网络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研究    王磊

基于PSASP的光伏发电系统建模与并网分析    于卫卫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控制器的研制    许龙飞

太阳能光伏产业化现状与技术分析    鞠振河;

变流技术在分布式发电和微电网上的应用    彭方正;

新型三相逆变器直流连接电容的选取方法    王鹏;刘利则;马聪;

光伏电源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方法研究    雷元超,陈春根,沈骏,黄跃杰,陈国呈

并网光伏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的一种改进措施及其仿真和实验研究    杨海柱;金新民;

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    王飞,余世杰,苏建徽,沈玉梁

光伏并网发电及无功补偿的统一控制    汪海宁,苏建徽,张国荣,茆美琴,丁明

基于输出参数的光伏电池最大功率点控制    傅诚;陈鸣;沈玉樑;余世杰;

一种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双向变换器的控制策略    廖志凌;阮新波;

储能技术及其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程时杰,文劲宇,孙海顺

光伏发电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    肖华锋

光伏发电系统及其控制的研究    郑诗程

超级电容器储能应用于分布式发电系统的能量管理及稳定性研究    唐西胜

PWM光伏逆变电源DC-DC电路及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的研究    周廷

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及其MPPT的研究    王厦楠

光储系统中储能容量优化    王雨;苏适;严玉廷;米增强;

新型高温潜热储能系统的性能研究    郭茶秀;张务军;魏新利;

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的可信容量及互补效益评估    何俊;邓长虹;徐秋实;黄文涛;舒征宇;

计及电池使用寿命的混合储能系统容量优化模型    韩晓娟;程成;籍天明;马会萌;

用于优化微网联络线功率的混合储能容量优化方法    肖峻;张泽群;张磐;梁海深;王成山;

液压储能在风力发电储能中的应用    卞永明;牛翔;

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综述    严干贵;谢国强;李军徽;王健;朱昱;丁玲;

基于p-有效点理论的含大规模风电电力系统最小储能功率配置方法    黎静华;文劲宇;程时杰;韦化;

压缩空气超级电容混合储能系统中储电装置容量优化设计    黄先进;张立伟;郑琼林;Alfred.Rufer;

城市轨道交通储能系统及其应用进展    胡婧娴;林仕立;宋文吉;张艳辉;冯自平;

平滑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输出波动的储能系统容量优化方法    于波;王成山;肖峻;郭力;

储能系统规划设计软件的介绍与应用    肖峻;白临泉;李振生;梁海深;于波;

新型储能体系的探索    王高军;曲群婷;赵娜红;吴宇平;

储能系统提高新能源发电接入电网能力研究    李木一;

微网中分布式储能系统的控制参数优化方法    陈奕;张步涵;代晓康;毛承雄;赵爽;

光伏电站储能系统配置研究    孙庆;何一;

一种有效的潜热储能球床放热性能的数值分析方法    夏莉;张鹏;

混合储能方案平衡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功率变化    侯世英;房勇;孙韬;宋星;

水电风能互补调节系统的研究    金华频;董大富;徐锦才;

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的应用及典型设计    吴福保;杨波;叶季蕾;薛金花;

资本掘金储能业市场细分趋向明朗    房田甜

俞振华:储能产业需政策驱动    本报记者 王荣

我国储能应用技术酝酿突破    特约记者 顾定槐

新能源储能研发项目落户射阳    李玲

A123看好电网储能 借“合资”撬动中国市场    本报记者 房田甜 实习记者 董乐

储能规模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报记者 栗清振

南都电源:业绩有望走出低谷    本报记者 高晓娟

珠海银通:高品质新能源产业的整合者    本报记者 汤兆宏

电池储能电站的安全性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裕生

春兰大容量储能系统实现产业化    记者 陈艳华

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微网中储能系统的构建与控制研究    曾杰

抑制风电对电网影响的储能系统优化配置及控制研究    李军徽

风电及含风电微网中储能系统的容量配置研究    汪伟

储能系统主电路设计及其运行控制的研究    朱昱

储能系统在风电场中的应用    吴少峰

提高风电接入能力的大规模储能系统容量配置研究    冯晓东

大容量储能系统的控制与保护策略研究    徐涛

储能系统提高风力发电并网系统运行稳定性的研究    陈伟

配合风电接入的储能系统研究    黄俊

提高风电接入能力的储能系统优化配置    熊雄

基于超级电容的矿用负载储能系统研究    林锐

储能系统若干保护问题的研究    钱德周

储能系统规划设计方法与软件开发    白临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