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Co-M(M=Zn、Cd、Co)配合物的光伏性能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03:50
热度:
系列Co-M(M=Zn、Cd、Co)配合物的光伏性能【摘要】:采用水热合成方法,重点以Co(II)、Cu(II)为中心金属,以羧酸类有机物和氮杂环有机物为配体,合成出了11个配合物
【摘要】:采用水热合成方法,重点以Co(II)、Cu(II)为中心金属,以羧酸类有机物和氮杂环有机物为配体,合成出了11个配合物。其中5个Co(II)、一个Ni(II)和一个V(IV)配合物由本人合成并解析。为了更好比较配合物的光伏性能,将三个Cu(II)配合物、一个Cd(II)配合物引入本论文(配合物(4)~(6)属第四章内容、配合物(11)属第五章内容)。这四个配合物均由本组人合成并解析,且写入了本人已发表的论文。经X-ray单晶衍射确定了11种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采用红外光谱(IR)、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UV-Vis-NIR)及表面光电压光谱(SPS),表征了各个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并将配合物的UV-Vis-NIR吸收光谱和SPS分析数据进行关联,同时对比了配合物的光伏性能。配合物的分子式如下:
(1)[CoZn(L)2(H2O)4]n(7) Co(2,5-pdc)(H2O)2
(2)[CoCd(L)2(H2O)4]n(8) Co(H2O)6·(SO4)2·(C4H12N2)
(3)[Co(aip)(H2O)·H2O]n(9) Ni(2,6-pdc)(C4H4N3)
(4)[Cu2(C8H7O2)4(C2H5OH)2](10) VO(acac)2(C6H4N3)
(5)[Cu(pzc)2]·4H2O (11)[Cd2(2,5-pdc)2(H2O)4]n
(6)[Cu(bpdc)(Imh)2(H2O)]·2H2O
(H2L=2-(1-吡唑基)-丁二酸,H2aip=5-氨基间苯二甲酸,C8H7O2=对甲基苯甲酸,C2H5OH=乙醇,H2pzc=吡嗪-2-甲酸,H2bpdc=2,2’-联吡啶-4,4’-二甲酸,Imh=咪唑,2,5-H2pdc=2,5-吡啶二羧酸,2,6-H2pdc=2,6-吡啶二羧酸,C4H10N2=哌嗪,VO(acac)2=乙酰丙酮氧钒,C4H4N3=2-氨基嘧啶,C6H4N3=苯并三氮唑)
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2)为由配体L2-桥联的杂核Co-M(M=Zn、Cd)同构配聚物。配合物(3)为依靠配体aip2-连接的同核Co配聚物。配合物(4)~(10)为依靠氢键连接的超分子配合物。配合物(11)为依靠2,5-吡啶二羧酸根连接的双核Cd(II)配聚物。
通过对比11个配合物的SPS和UV-Vis-NIR吸收光谱得出:
1、配合物SPS中响应带的位置和UV-Vis-NIR吸收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具有对应关系。
2、分别对比Co-M(M=Zn、Cd、Co)配聚物(1)~(3)及Co配合物(7)和Cd配合物(11)的SPS表明,引入d10电子构型金属离子,会拓宽荷迁移跃迁引起的响应带。
3、分别对比Co配聚物(1)和(2)及系列Cu配合物(4)~(6)的SPS表明,中心金属所处微环境对称性下降,d→d*跃迁响应带会发生加宽和分裂。
4、对比维数不同的Cu(II)配合物(4)~(6)的SPS表明,维数越高响应带越强。
【关键词】:Co(II)配合物 结构 光伏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O641.4
【目录】: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O641.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引言8-29
- 1.1 以 Co 为中心的配合物的研究意义8
- 1.2 以 Co 为中心的配合物的研究现状8-25
- 1.2.1 含不同类型配体的 Co 配合物的研究现状10-17
- 1.2.1.1 以有机羧酸为配体的 Co 配合物10-12
- 1.2.1.2 以 Schiff 碱为配体的 Co 配合物12-14
- 1.2.1.3 含氮杂环类有机物为配体的 Co 配合物14-17
- 1.2.2 以 Co-Co 为中心的同多核配合物17-21
- 1.2.2.1 同价态多核 Co-Co 配合物17-18
- 1.2.2.2 混合价态多核 Co-Co 配合物18-21
- 1.2.3 以 Co-M 为中心的杂核配合物21-25
- 1.2.3.1 Co-3d 杂核配合物21-24
- 1.2.3.2 Co-4f 杂核配合物24-25
- 1.3 含 Co 配合物的光电性能研究25-26
- 1.4 表面光电压谱26-27
- 1.5 选题目的、依据及意义27-29
- 第2章 实验部分29-38
- 2.1 所用试剂与仪器29
- 2.1.1 所用试剂29
- 2.1.2 所用仪器29
- 2.2 配合物的合成29-32
- 2.2.1 配聚物[CoZn(L)_2(H_2O)4]_n(1)的合成29-30
- 2.2.2 配聚物[CoCd(L)_2(H_2O)4]_n(2)的合成30
- 2.2.3 配聚物 [Co(aip)(H_2O)·H_2O]_n(3)的合成30
- 2.2.4 配合物 Co(2, 5-pdc)(H_2O)_2(7)的合成30
- 2.2.5 配合物 Co(H_2O)6·(SO4)_2·(C_4H_(12)N_2) (8)的合成30-31
- 2.2.6 配合物 Ni(2, 6-pdc)(C_4H_4N_3) (9)的合成31
- 2.2.7 配合物 VO(acac)_2(C_6H_4N_3) (10)的合成31-32
- 2.3 晶体结构的测定32-35
- 2.4 红外光谱的分析测定与指认35-37
- 2.5 表面光电压谱的测定37-38
- 第3章 Co-M 杂核配聚物的晶体结构及表面光电性能分析38-56
- 3.1 配聚物(1)~(3)的结构描述38-50
- 3.1.1 配聚物[CoZn(L)_2(H_2O)4]_n(1)的晶体结构描述38-42
- 3.1.2 配聚物[CoCd(L)_2(H_2O)4]_n(2)的晶体结构描述42-45
- 3.1.3 配聚物[Co(aip)(H_2O)·H_2O]_n(3)的晶体结构描述45-50
- 3.2 配聚物(1)~(3)的 SPS、UV-Vis-NIR 吸收光谱指认及对比50-56
- 3.2.1 配聚物[CoZn(L)_2(H_2O)4]_n(1)的 SPS、UV-Vis-NIR 吸收光谱指认及对比50-51
- 3.2.2 配聚物[CoCd(L)_2(H_2O)4]_n(2)的 SPS、UV-Vis-NIR 吸收光谱指认及对比51-52
- 3.2.3 配聚物[Co(aip)(H_2O)·H_2O]_n(3)的 SPS、UV-Vis-NIR 吸收光谱指认及对比52-54
- 3.2.4 配聚物(1)~(3)的 SPS 对比54-56
- 第4章 含 Cu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及表面光电性能分析56-65
- 4.1 配合物(4)~(6)的结构描述56-60
- 4.1.1 配合物[Cu_2(C_8H_7O_2)_4(C_2H_5OH)_2] (4)的晶体结构描述56-57
- 4.1.2 配合物[Cu(pzc)_2]·4H_2O (5)的晶体结构描述57-58
- 4.1.3 配合物[Cu(bpdc)(Imh)_2(H_2O)]·2H_2O(6)的晶体结构描述58-60
- 4.2 配合物(4)~(6)的 SPS、UV-Vis-NIR 吸收光谱指认及对比60-65
- 4.2.1 配合物[Cu_2(C_8H_7O_2)4(C_2H_5OH)_2] (4)的 SPS、UV-Vis-NIR 吸收光谱指认及对比60-61
- 4.2.2 配合物[Cu(pzc)_2]·4H_2O (5)的 SPS 及 UV-Vis-NIR 的分析及讨论61-62
- 4.2.3 配合物[Cu(bpdc)(Imh)_2(H_2O)]·2H_2O(6)的 SPS 及 UV-Vis-NIR 的分析及讨论62-64
- 4.2.4 配合物(4)~(6)的 SPS 对比64-65
- 第5章 含 Ni、V、Cd、Co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及表面光电性能分析65-83
- 5.1 配合物(7)~(11)的结构描述65-76
- 5.1.1 配合物 Co(2, 5pdc)·2H_2O (7)的晶体结构描述65-67
- 5.1.2 配合物 Co(H_2O)6·(SO4)_2·(C_4H_(12)N_2) (8)的结构描述67-69
- 5.1.3 配合物 Ni(2, 6-pdc)(C_4H_4N_3) (9)的晶体结构描述69-71
- 5.1.4 配合物 VO(acac)_2(C_6H_4N_3) (10)的结构描述71-73
- 5.1.5 配合物[Cd_2(2, 5-pdc)_2(H_2O)4]_n(11)的结构描述73-76
- 5.2 配合物(7)~(11)的 SPS、UV-Vis-NIR 吸收光谱指认及对比76-83
- 5.2.1 配合物 Co(2, 5-pdc)(H_2O)_4·2H_2O(7)的 SPS、UV-Vis-NIR 吸收光谱指认及对比76-77
- 5.2.2 配合物 Co(H_2O)6·(SO4)_2·(C_4H_(12)N_2) (8)的 SPS、UV-Vis-NIR 吸收光谱指认及对比77-78
- 5.2.3 配合物 Ni(2, 6-pdc)(C_4H_4N_3) (9)的 SPS、UV-Vis-NIR 吸收光谱指认及对比78-79
- 5.2.4 配合物 VO(acac)_2(C_6H_4N_3) (10)的 SPS、UV-Vis-NIR 吸收光谱指认及对比79-80
- 5.2.5 配合物[Cd_2(2, 5-pdc)_2(H_2O)_4]_n(11)的 SPS、UV-Vis-NIR 吸收光谱指认及对比80-81
- 5.2.6 配合物(7)、(8)、(11)的 SPS 对比81-83
- 第6章 结论83-84
- 参考文献84-90
- 附录90-9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92-93
- 致谢9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Salen-Co配合物在核-壳结构的Silica上的接枝及催化性能的研究 周建波;伏再辉;曾明;曾小军;崔小莹;
Salen-Mn催化剂的固载化及在环氧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 周建波;曾明;廖慧英;崔小莹;
HMS和NaY固载酒石酸钛配合物的研究 吕爱霞,伏再辉,尹笃林,徐友志,明杜鹃,阳清,银董红
PMMA/nano-Si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钱家盛,陈晓明,何平笙
支链间隔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 张志国;李永舫;
用于太阳能电池的含氟小分子的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 李光武;卢珍;李翠红;薄志山;
系列Co-M(M=Zn、Cd、Co)配合物的光伏性能 计雅楠
上一篇:环氧乙烷产能过剩成定局
-
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陶瓷衬底材料2024-08-19
-
一种铰接摆式波浪能转换装置结构性能分析及优化2024-08-19
-
含吩噻嗪的聚合金属配合物的制备及光伏性能研究2024-08-19
-
新型侧链D-π-A型聚合金属配合物染料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2024-08-19
-
含有不同电子给体的Lindqvist型六钼酸盐有机—无机杂化染料分子光伏性能的理论研究2024-08-19
-
向下游延伸 改变单一结构 东南亚环氧乙烷产业雄起2024-08-19
-
晶体硅太阳电池背场的铝硼共掺研究与含亚微米级发光颗粒的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光伏性能研究2024-08-19
-
重点在于控制供给、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2024-08-19
-
基于改进TLBO算法的光伏阵列MPPT与分布式拓扑结构研究2024-08-19
-
1,2-二(salicylidenehydrazo)-1,2-二苯基乙烷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分析(英文)2024-08-19
-
导电多层膜的层层自组装及其电学、电化学及光伏性能研究2024-08-19
-
基于太阳能电池组件失配的户用型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2024-08-19
-
基于硅纳米结构的薄膜光伏技术研究2024-08-19
-
环氧乙烷运输车的结构设计和安全使用2024-08-19
-
中美专家热议能源结构转型乙烷助推清洁能源利用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