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基于硅纳米结构的薄膜光伏技术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02:15
热度:

基于硅纳米结构的薄膜光伏技术研究【摘要】: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对太阳能的充分利用可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能源危机。然而,到目前为止,太阳能还不能取代传统的化

【摘要】: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对太阳能的充分利用可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能源危机。然而,到目前为止,太阳能还不能取代传统的化石燃料,这是由于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成本太高且电池的效率太低所造成的。为了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能力并降低电池的造价,本文围绕基于纳米结构的太阳能电池进行了一系列工作。优化设计了薄膜硅纳米线太阳能电池结构参数。我们研究了具有不同结构参数的硅纳米线及硅纳米锥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光电响应性能,填充率、周期、长度等电池的结构参数能够极大的地影响电池的最终转换效率。对于带硅衬底和不带硅衬底的3μm厚的硅纳米线薄膜太阳能电池来说,它们的优化最终效率(ultimate conversion efficiency, UCE)分别达到24.07%及21.99%,相应的硅纳米锥太阳能电池的优化最终效率可以达到31.39%。基于多次反射效应、渐变折射率理论及导模耦合效应等模型,本文对所得到的计算结果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平顶锥形纳米孔结构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用以实现有效的光捕获。在优化参数之后,所得到的UCE为28.6%,此时吸收层的厚度仅为1μm。模拟的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平顶锥形孔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超过了锥形纳米孔太阳能电池和纯纳米孔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背表面的银纳米粒子在制备背反射的时候可以自动形成。本文系统研究了银纳米粒子的结构参数对电池转换效率的影响。经优化后,电池的UCE达到30.1%。提出并优化了一种新颖的双光子晶体薄膜太阳能电池。该种电池具有较强的光捕捉能力和较高的光电转换能力。我们通过自己定义的表达式,详细优化和讨论了吸收层前后表面纳米锥结构的最优形状。结果得出,当纳米锥为旋转抛物面形,且从空气到硅基板的折射率渐变特性为线性时,转换效率最高相应的的UCE达到30.3%,此时吸收层的厚度为2μm。本文还对顶部和底部的纳米锥分别进行了探究以寻找它们各自的最优形状,以及它们各自对光捕捉所做的贡献。同时,本文还探究了高度对最终转换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共型结构具有更强的光捕捉能力。对于优化后的结构,其最终转换效率可以达到32.3%。利用相位恢复的方法,借助实验所得到的样品的反射谱线以及KK关系,得到并分析了不同类型的锥形纳米线阵列的光学参数及光学特性。硅纳米线阵列以及硅纳米线微米线混合阵列的有效折射率(n)和消光系数(K)可以利用KK关系计算得到。同时,利用样品的复介电常数与复折射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样品的复介电常数的实部(ε')和虚部(ε")。这项结果表明,通过实验处理可以调制纳米材料的材料特性(有效复折射率,有效复介电常数)。 【关键词】:薄膜太阳能电池 硅纳米线阵列 硅纳米孔阵列 光捕获效应 最终转换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914.42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10
  • ABSTRACT10-16
  • 第一章 绪论16-26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6-17
  • 1.1.1 能源危机与太阳能16
  • 1.1.2 太阳能电池简介16-17
  • 1.2 基于纳米结构的太阳能电池17-24
  • 1.2.1 基于硅纳米结构太阳能电池18-21
  • 1.2.2 基于金属纳米结构的太阳能电池21-24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24-25
  • 1.4 本章小结25-26
  • 第二章 硅纳米线太阳能电池的优化设计26-35
  • 2.1 本章引言26
  • 2.2 相关理论及模拟仿真26-28
  • 2.3 模拟仿真的结果与讨论28-34
  • 2.3.1 硅纳米线结构的优化结果28-32
  • 2.3.2 硅纳米锥结构的优化结果32-34
  • 2.4 本章小结34-35
  • 第三章 基于平顶锥形纳米孔结构的硅太阳能电池的研究35-45
  • 3.1 本章引言35
  • 3.2 相关理论及模拟仿真35-37
  • 3.3 模拟仿真的结果与讨论37-44
  • 3.3.1 对平顶锥形纳米孔结构的仿真37-40
  • 3.3.2 对带有银背反射的锥形纳米孔结构的仿真40-41
  • 3.3.3 带有银背反射和银纳米粒子的平顶锥形纳米孔结构的仿真41-44
  • 3.4 本章小结44-45
  • 第四章 新型双光子晶体结构中的光捕捉效率的提升45-55
  • 4.1 本章引言45
  • 4.2 相关理论及模拟仿真45-47
  • 4.3 模拟仿真的结果与讨论47-53
  • 4.3.1 对纳米锥底端直径的优化47-48
  • 4.3.2 对硅纳米锥形状的优化48-51
  • 4.3.3 对纳米锥高度的优化51-53
  • 4.4 本章小结53-55
  • 第五章 利用KK关系测量不同形态的纳米锥阵列的光学参数55-61
  • 5.1 本章引言55
  • 5.2 实验制备55-56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56-60
  • 5.4 本章小结60-61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1-63
  • 6.1 全文总结61-62
  • 6.2 研究展望62-63
  • 参考文献63-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71-7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硅纳米线电池    肖义明;

以碳化细菌纤维素为模板制备碳化硅纳米线    温丽霞;马拥军;

大面积铂-硅纳米线阵列的制备及其在增强甲醇电催化氧化中的应用    曹林园;张宝华;逯乐慧;

外加电场条件下制备定向排列的硅纳米线    于灵敏,祁立军,范新会,刘建刚,严文

一种碳化硅纳米线的合成方法    陈静;

多孔硅和硅纳米线的减反性能对比研究    郭萍;孙凤梅;张渊;夏兵;

硅纳米线阵列的制备及其光伏应用    吴茵;胡崛隽;许颖;彭奎庆;朱静;

上海应物所制出超高灵敏硅纳米线DNA传感器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硅纳米线热导率研究    王赞;陈云飞;贺赟晖;陈敏华;

半导体硅材料的新领域——评《硅纳米线分析》    易健宏;

硅纳米线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    易长青;戚穗坚;杨梦甦;

用催化剂控制硅纳米线直径的研究    邢英杰;奚中和;薛增泉;俞大鹏;

硅纳米线阵列的制备和表征    杜伟强;黄陟峰;

基于硅纳米线的荧光化学逻辑开关    穆丽璇;师文生;

硅纳米线的表征、性能及应用    裴立宅;唐元洪;陈扬文;郭池;张勇;

集成硅纳米线制造技术及其电学性质研究    刘文平;宋达;李铁;李昕欣;王跃林;

单根硅纳米线等离子激发色散关系的测量    高尚鹏;袁俊;罗俊;朱静;

多孔硅纳米线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黄陟峰;

基于硅纳米线的药物载体进行癌症治疗    彭飞;苏媛媛;季晓媛;何耀;

化学气相反应制备碳化硅纳米线    赵建国;郭永;张素芳;王海青;

中山大学研制首张硅纳米线纸    记者 马凌霜 通讯员 黄爱成

美研发出新型硅纳米线电池    记者 徐玢

美国成功研制太阳能防弹衣    尚力

“小尺度”展示大科学    郭俊玲

外场作用下硅纳米线的能带结构及其作为光解水催化剂的应用    张仁勤

用于光互连的基于硅纳米线波导的阵列波导光栅的研究    邹俊

碳化硅纳米线及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复合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研究    顾林

硅纳米线基复合结构的构筑及其光催化水分解性能研究    熊祖周

硅纳米线阵列的制备及其在生化传感器中的应用    万丽娟

基于硅纳米线的光响应化学传感器研究    穆丽璇

硅纳米线阵列的光谱特性与电学特性的研究    朱美光

硅纳米线电、磁和热性能研究及应用    王志亮

硅纳米线阵列复合电极的制备及其光电化学分解水性能的研究    乔雷

硅纳米线阵列的可控制备及新型异质结太阳电池研究    白帆

金属催化化学腐蚀法制备硅纳米线的研究    徐静

一维硅纳米结构的形貌调控及相关机制研究    张文文

硅纳米线阵列结构调控及减反特性研究    刘晓鹏

硅纳米线的制备及其在新型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黄睿

图案化蓝宝石衬底及硅纳米线的制备    胡静

硅纳米线热导率边缘效应的键弛豫理论研究    陈伟凤

金硅合金晶体结构与性质的理论研究    徐鑫

硅/碳纳米管的电子性能和硅纳米线谐振性能的原子模拟    徐霜

基于硅纳米结构的薄膜光伏技术研究    张安骏

硅纳米线的制备及其在传感器应用方面的研究    龚文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