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基于新型受体单元的D-A共聚物的合成和光伏性能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3:55:45
热度:

基于新型受体单元的D-A共聚物的合成和光伏性能【摘要】:高效给体聚合物光伏材料应具备吸收宽、电子能级与受体匹配、溶解性好、易形成纳米聚集结构等特点。基于以上考虑,本论文从更多高效、

【摘要】:高效给体聚合物光伏材料应具备吸收宽、电子能级与受体匹配、溶解性好、易形成纳米聚集结构等特点。基于以上考虑,本论文从更多高效、易合成受体单元的开发出发,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基于新型受体单元的D-A型给体聚合物光伏材料,主要包括: (1)开发了一系列基于双F取代的二苯并吩嗪受体单元、BDT给体单元的D-A共聚物,对其光、电性能、光伏特性进行了表征。发现噻吩π桥上烷基链的取向会影响聚合物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到光伏性能。其中,P3与PC70BM以1:1共混时光电转换效率最高,为1.21%,比同样条件下的P1高46%。同时也证明了二维共轭能有效拓宽吸收光谱,提高器件的光伏性能。 (2)合成了一种以双F取代的苯并三氮唑为受体单元,以IDT为给体单元的中带隙共轭聚合物PIDT-FBTA,强吸电子原子F的引入降低了PIDT-FBTA的HOMO能级,从而将器件的开路电压提高到0.90V,PCE达到3.62%。经极性甲醇处理后,器件整体性能提高了35%,PCE达到4.90%,Voc由0.90V提高到了0.92V,Jsc由7.68mAcm2提高到了9.60mAcm2,FF由0.52提高到了0.55。 (3)开发了一种以噻吩/烷基噻吩为侧链的喹喔啉受体单元,并成功将其用于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中。wk-6:PC70BM以质量比1:2.5共混时,120度退火后PCE达到3.15%,Voc为0.82V,Jsc为10.09mAcm2,FF为0.38。甲醇处理后,器件整体性能提高了23.8%,PCE达到3.90%,Voc由0.82V提高到了0.83V,Jsc由10.09mAcm2提高到了11.7mAcm2,FF由0.38提高到了0.40。然而,较低的FF表明wk-6有更多的潜力值得去挖掘,有望被开发成为一种高效的光伏材料。 (4)开发了两类给、受体单元间噻吩π桥上带吸电子侧链的共轭聚合物,并初步探讨了吸电子基对聚合物的吸收光谱、热稳定性、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发现,在不影响聚合物骨架共平面性的前提下,π桥侧链吸电子基的引入能够降低聚合物的HOMO、LUMO能级,降低聚合物的带隙。这或许能为我们合成窄带隙聚合物提供一种方法。 【关键词】:D-A共聚物 受体单元 聚合物太阳电池 吸电子取代基 光电转换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O631;TM914.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40
  • 1.1 引言10
  • 1.2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简介10-14
  • 1.2.1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发展简史11-12
  • 1.2.2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12
  • 1.2.3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性能参数12-14
  • 1.3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研究进展14-29
  • 1.3.1 基于噻吩并吡咯烷酮(TPD)类的窄带隙共轭聚合物15-19
  • 1.3.2 基于吡咯并吡咯烷酮(DPP)类的窄带隙共轭聚合物19-23
  • 1.3.3 基于噻吩并噻吩(TT)类的窄带隙共轭聚合物23-25
  • 1.3.4 基于苯并噻二唑(BT)类的窄带隙共轭聚合物25-26
  • 1.3.5 基于苯并吡嗪(喹喔啉)类的窄带隙共轭聚合物26-27
  • 1.3.6 基于苯并三氮唑(BTA)类的窄带隙共轭聚合物27-29
  • 1.4 本论文选题依据及主要内容29-31
  • 参考文献31-40
  • 第二章 双 F 取代二苯并吩嗪为受体单元的 D-A 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光伏性能40-54
  • 2.1 前言40
  • 2.2 实验部分40-46
  • 2.2.1 试剂及测量方法40-41
  • 2.2.2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41-46
  • 2.3 结果与讨论46-51
  • 2.3.1 单体和聚合物的制备46
  • 2.3.2 热稳定性分析46-47
  • 2.3.3 吸收光谱分析47-48
  • 2.3.4 电化学分析48-49
  • 2.3.5 光伏性能分析49-51
  • 2.4 本章小结51-52
  • 参考文献52-54
  • 第三章 通过双 F 取代的苯并三氮唑受体单元来提高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54-67
  • 3.1 前言54-55
  • 3.2 实验部分55-57
  • 3.2.1 试剂及测量方法55
  • 3.2.2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55-57
  • 3.3 结果与讨论57-62
  • 3.3.1 单体和聚合物的制备57-58
  • 3.3.2 热稳定性分析58
  • 3.3.3 吸收光谱分析58-59
  • 3.3.4 电化学分析59
  • 3.3.5 光伏性能分析59-62
  • 3.4 本章小结62-63
  • 参考文献63-67
  • 第四章 基于噻吩取代的喹喔啉受体单元的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67-80
  • 4.1 前言67
  • 4.2 实验部分67-71
  • 4.2.1 试剂及测量方法67
  • 4.2.2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67-71
  • 4.3 结果与讨论71-77
  • 4.3.1 单体和聚合物的制备71
  • 4.3.2 热稳定性分析71-72
  • 4.3.3 吸收光谱分析72-73
  • 4.3.4 电化学分析73
  • 4.3.5 光伏性能分析73-77
  • 4.4 本章小结77-78
  • 参考文献78-80
  • 第五章 多中心吸电子受体单元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80-90
  • 5.1 前言80
  • 5.2 实验部分80-83
  • 5.2.1 试剂及测量方法80
  • 5.2.2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80-83
  • 5.3 结果与讨论83-86
  • 5.3.1 单体和聚合物的制备83-84
  • 5.3.2 热稳定性分析84
  • 5.3.3 吸收光谱分析84-85
  • 5.3.4 电化学分析85-86
  • 5.4 本章小结86-87
  • 参考文献87-90
  • 结论90-91
  • 附录 I 试剂及纯化方法91-92
  • 附录 II 仪器及测试方法92-94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94-96
  • 致谢96-9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接枝淀粉的应用    曾宪家

AA-MAn-AMPS共聚物的合成及其阻垢分散性能    马志,魏天俊,冯光瑛,刘锦贵

制备丙烯均聚物或共聚物的方法    

含双邻位甲基侧基的聚醚酮醚酮酮/聚醚酮酮无规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谌烈;宋才生;陈义旺;聂华荣;贺晓慧;童永芬;温红丽;

甲基丙烯酸甲酯与氯化聚乙烯的力化学共聚物的性能    滕进丽;

尼龙6/11共聚物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杨坡;胡国胜;王标兵;

运用正交设计研制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树脂    张如意;王志勇;房宏伟;

耐高温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的合成及性能    易明松;李焕明;侯铎;

SalenAlOC(CH_3)_3催化CO_2和氧化环己烯的共聚    刘言平;罗建新;邹志强;周统昌;张敏;陈立班;

裂解色谱研究高分子的链结构    金熹高;

聚酰胺聚酯多嵌段共聚物分子量的H-NMR研究    徐凌云;王辉;郭鸣明;俞槐根;于同隐;

聚(3-羟基丁酸酯)/聚乙二醇共聚物的制备与特性研究    赵强;蔡志江;王典杰;李海明;成国祥;

结晶性共聚物最小可结晶链长的核磁共振研究    陈群;罗会浚;杨光;徐端夫;

磷酸酯钕催化体系合成高顺式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物    孔春丽;于晓燕;胡雁鸣;李杨;

共聚物序列分布的monte carlo模拟    李长喜;何军坡;

含氧类乙烯基共聚褥的序列结构    田文晶;周子南;

基于噻唑并噻唑与二噻吩并噻咯的D-A共聚物的合成与光伏性能表征    张茂杰;国霞;李永舫;

五嵌段含氟/硅共聚物[PDMS-b-(PMMA-b-PFMA)_2]的构筑及自组装特性    和玲;梁军艳;牛明俊;董夏;

新型聚乳酸共聚物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孔航;潘可风;

VDF/CTFE共聚物CuX(X=Cl,Br)配合物催化氢化法制备VDF/TrFE/CTFE三元共聚物的研究    谭少博;刘二强;张秋萍;张志成;

埃及研究壳聚糖和明胶共聚物对盐酸曲马多释放行为的影响    丁香

聚肽共聚物实现药物控制释放    张传晓

二氧化碳综合利用有了新途径    孟向荣

三嵌段共聚物应用于药学研究大有潜力    李珊珊 邵伟 翟光喜

陶氏将在橡塑展推出创新方案    王筝

Dynasol的新共聚物为热熔胶配方提供卓越的热稳定性    章禾

合成温敏型PLGA-PEG-PLGA嵌段共聚物    记者 白毅

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生产易开封(易剥离型)薄膜的优良基材    陈昌杰 张珏

瑞士开发新型涂层用树脂    胡学艳

DAAM:产业化速度要加快    钱伯章

基于新型受体单元的D-A共聚物的合成和光伏性能    王坤

自交联型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动力学研究    李和平

芳香分子氧化偶联共聚合及产物发光性能研究    郑金云

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的结晶、结构及形态    付海涛

铕配合物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刘煜

表面活性剂及共聚物凝胶薄膜的电化学表征与研究    吕雪

新型温敏膜的构建及其培养收获干细胞的研究    杨磊

新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结构表征与性能研究    罗延龄

响应性超支化多臂共聚物的可控合成及自组装研究    洪海燕

基于聚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的新型高分子基因载体    朱彩虹

镓配合物与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苯乙烯共聚物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赵斌

新型柴油流动改进剂的开发研制    刘秀梅

支化结构聚己内酯及其聚肽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刘威

双敏接枝共聚物的制备与表征    周玮

新型导电苯胺共聚物的合成、表征、性质及应用    张静

基于乙基纤维素的荧光梳形共聚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蔡志楠

新型膦磺酸盐共聚物水处理剂的合成工艺优化及其性能研究(Ⅱ)    曹云萍

一维导电共聚物中极化子输运的动力学研究    张永强

烯基取代2,2-双二茂铁基丙烷及其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王晓莉

离子液体中丙烯酰胺类聚合物的合成    刘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