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多晶硅及碲化镉薄膜光伏材料关键制备技术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3:55:27
热度:

多晶硅及碲化镉薄膜光伏材料关键制备技术的研究【摘要】:光伏材料需要兼顾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和较低成本的工业化生产的要求,而多晶硅薄膜兼具体硅的优异光电性能及非晶硅薄膜的低成本的优点,

【摘要】:光伏材料需要兼顾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和较低成本的工业化生产的要求,而多晶硅薄膜兼具体硅的优异光电性能及非晶硅薄膜的低成本的优点,而且资源丰富没有毒性,又拥有高的转化效率的潜力;CdTe为直接能隙半导体,与太阳光谱接近理想的匹配,因此有较高的转化效率,且由于CdTe太阳电池结构简单,制备方法多样,也具低成本、便于大面积生产的特点。因此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和碲化镉薄膜太阳电池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市场的主导产品。 但是,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和碲化镉薄膜太阳电池某些关键工艺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得这两种薄膜太阳电池距离满足廉价光伏材料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本论文就针对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后氢化处理工艺、铝诱导晶化工艺和碲化镉薄膜太阳电池中的背接触等关键工艺进行研究,试图从材料研究角度,使其满足光伏产业高转换效率和低成本的要求。 文中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包括以下内容: (1)针对SPC法制备的CSG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其晶界和晶粒内部常含有的大量的缺陷态,严重影响其制备的器件性能和稳定性,需要进行后氢等离子钝化处理。当前使用该方法的多,但是对其微观机制深入揭示的较少。我们利用OES谱的直接观察将H等离子基元行为与被钝化物质关联起来,并对钝化后材料进行红外光谱、霍尔迁移率、拉曼光谱、吸收谱等手段的测试与详细分析,对其发挥关键作用的后氢化处理的等离子基元的表现及其与工艺(气压,温度,功率等)相结合,考察其微观效果,以期对氢化处理的物理机制进行探讨。发现氢化处理的开始阶段,氢等离子体的钝化作用占主导地位,H有能力进入薄膜内与硅键合,薄膜内的氢多以Si-H键形式存在的时候,其霍尔迁移率得到提高;而过长的氢化时间会使刻蚀和轰击作用更加明显,薄膜内Si-H2的数目明显增多,使薄膜的电学性能下降。氢化与多晶硅材料本身及其缺陷态类型有关。多晶硅材料氢化前所含的缺陷态数目越多,能够钝化的缺陷态就越多,霍尔迁移率提高的幅度就越大,氢化效果越明显。PE-SPC晶化的样品其缺陷态类型主要为晶界等处存在的大量悬挂键所造成的缺陷态,只需较低能量的H。实现钝化;而LP-SPC晶化样品以晶格缺陷为主,需要较高能量的Hβ和Hγ才能有效钝化其缺陷态;LP-MIC晶化样品主要含Ni杂质有关的缺陷态,能量适中的H*对其钝化效果更为明显。 利用这样的机理我们优化衬底温度、辉光功率和腔体压强等工艺参数,550℃10W 500 m Torr条件下PE-SPC poly-Si霍尔迁移率提高了84.9%;550℃10W 300m Torr条件下LP-MIC poly-Si霍尔迁移率提高了50.1%;550℃10W1200m Torr条件下LP-SPC poly-Si霍尔迁移率提高了56.7%。 (2)针对于使用Al诱导晶化的多晶硅电池,其实际效率低于理论值的主要原因是晶化多晶硅的内部含有残留的金属Al,成为复合中心,从而影响其制备的器件性能和稳定性。为此我们开发了溶液铝诱导晶化技术及氢等离子体铝诱导晶化技术,以期降低晶化工艺存在残留金属Al的浓度:前者利用控制铝溶液的浓度来控制非晶硅表面覆盖的铝含量,达到既能有效晶化又能减少晶化硅中金属残留的目的;后者将铝诱导晶化的退火过程在氢等离子体的气氛中进行来达到降低晶化工艺存在残留金属Al浓度的目的。另外这两种技术都试图以开辟更为廉价的电池制造工艺。前者省去真空过程,简化工艺。后者将铝诱导晶化的退火过程在氢等离子体的气氛中进行,这样可以将传统的退火与后氢化处理工艺合二为一。这样可以简化工艺,降低成本。通过实验发现它还能降低退火时间,克服铝诱导晶化低温时退火时间较长的缺点。利用这两种晶化方法制备多晶硅薄膜都尚属首次。 (3)针对CdTe薄膜太阳电池,其背接触问题成为目前实际制备的CdTe太阳电池效率与理论预期值相比有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CdCl2后处理在CdTe太阳电池的制备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此我们利用碳糊成膜法,将含Cu、Te的CdCl2浆状悬浊液涂覆在CdTe表面,进行一次后退火,将传统的CdCl2后处理和形成CuxTe缓冲层工艺合二为一。实验发现碳糊成膜法能达到使CdTe薄膜结晶、CdS和CdTe之间互溶的目的,实现CdCl2后处理的作用;形成CuxTe缓冲层,达到改善背接触的目的;此外,其制备的CdTe太阳电池含较少的Cu,能提高电池性能。碳糊成膜工艺制备CdTe太阳电池没有使用强酸也不包含真空过程,简单易行,可以较显著地降低成本,适合大面积生产。此种方法制备CdTe太阳电池背接触也尚属首次。 【关键词】:多晶硅太阳电池 后氢化处理 铝诱导晶化 CdTe太阳电池 背接触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M914.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第一章 绪论14-42
  • 第一节 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14-17
  • 1.1.1 能源危机、温室效应及太阳电池的发展14-15
  • 1.1.2 世界各国对光伏产业的重视15-16
  • 1.1.3 太阳电池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意义16-17
  • 第二节 太阳电池材料17-32
  • 1.2.1 第一代太阳电池材料(体硅材料太阳电池)18-21
  • 1.2.2 第二代太阳电池材料(薄膜太阳电池材料)21-32
  • 第三节 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32-37
  • 1.3.1 CSG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33-35
  • 1.3.2 铝诱导晶化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35-37
  • 第四节 碲化镉薄膜太阳电池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37-39
  • 第五节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39-42
  • 1.5.1 研究背景39
  • 1.5.2 选题思路39-40
  • 1.5.3 组织结构40-42
  • 第二章 氢等离子钝化多晶硅薄膜的机理及优化研究42-70
  • 第一节 引言42-44
  • 2.1.1 氢钝化处理42-43
  • 2.1.2 氢等离子体与多晶硅薄膜的相互作用43
  • 2.1.3 氢钝化处理的物理机制43-44
  • 第二节 实验过程44-47
  • 2.2.1 氢化前驱物的制备44-45
  • 2.2.2 氢化设备及工艺45-46
  • 2.2.3 现场观测氢等离子体发射光谱46
  • 2.2.4 氢化后薄膜光电性能的表征手段46-47
  • 第三节 氢等离子对多晶硅薄膜的钝化作用47-52
  • 2.3.1 氢等离子体钝化过程中的OES光谱47-48
  • 2.3.2 氢等离子激元对多晶硅薄膜的钝化作用48-51
  • 2.3.3 氢等离子体钝化多晶硅薄膜机制的探讨51-52
  • 第四节 利用氢等离子钝化机制对氢化条件的优化52-60
  • 2.4.1 衬底温度对氢化处理效果的影响52-57
  • 2.4.2 RF功率对氢化处理效果的影响57-60
  • 第五节 不同类型的多晶硅薄膜与其钝化所需等离子激元的对应关系60-66
  • 2.5.1 不同钝化前趋物氢钝化过程中的OES谱60-62
  • 2.5.2 氢化作用改善了不同钝化前趋物的电学性能62-63
  • 2.5.3 氢化处理降低了不同钝化前趋物的缺陷态密度63-64
  • 2.5.4 氢化处理改善了不同钝化前趋物结晶程度64-66
  • 2.5.5 不同类型的多晶硅薄膜与其钝化所需等离子激元的对应关系66
  • 第六节 利用不同类型的多晶硅薄膜所需等离子激元的对应关系对氢化条件的优化66-68
  • 第七节 本章小结68-70
  • 第三章 溶液铝诱导晶化技术70-91
  • 第一节 引言70-71
  • 第二节 铝诱导晶化技术71-78
  • 3.2.1 铝诱导晶化技术发展历史71
  • 3.2.2 铝诱导层交换晶化机制71-72
  • 3.2.3 铝诱导晶化原理72-75
  • 3.2.4 铝诱导晶化的晶化质量75-77
  • 3.2.5 影响铝诱导晶化过程的主要因素77-78
  • 3.2.6 溶液铝诱导晶化法78
  • 第三节 实验过程78-80
  • 第四节 溶液铝诱导晶化的晶化结果80-84
  • 3.4.1 溶液铝诱导源成功晶化非晶硅薄膜80-82
  • 3.4.2 溶液浓度的影响82-83
  • 3.4.3 前驱物表面状态的影响83-84
  • 第五节 溶液铝诱导源晶化机理的探讨84-90
  • 3.5.1 溶液种类对晶化结果的影响的启示84-85
  • 3.5.2 得到晶化样品表面的XPS测试85-86
  • 3.5.3 得到晶化样品表面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86-87
  • 3.5.4 得到晶化样品剖面的XPS测试87-88
  • 3.5.5 溶液法铝诱导晶化的晶化机制88-90
  • 第六节 本章小结90-91
  • 第四章 氢等离子体铝诱导晶化多晶硅91-105
  • 第一节 引言91
  • 第二节 实验过程91-93
  • 第三节 氢等离子体铝诱导晶化的晶化结果93-98
  • 4.3.1 氢等离子体铝诱导晶化成功晶化非晶硅薄膜93-94
  • 4.3.2 氢等离子体铝诱导晶化与传统的AIC进行对比94-95
  • 4.3.3 不同退火温度的影响95-97
  • 4.3.4 不同功率的影响97-98
  • 第四节 氢等离子铝诱导晶化的机制探讨98-104
  • 4.4.1 氢等离子氛围缩短铝诱导晶化的退火时间的机制探讨98-101
  • 4.4.2 氢等离子氛围铝诱导晶化提高电学特性的机制探讨101-104
  • 第五节 本章小结104-105
  • 第五章 利用碳糊成膜法制备碲化镉薄膜太阳电池背接触105-118
  • 第一节 引言105-106
  • 第二节 碲化镉太阳电池的关键制备工艺106-112
  • 5.2.1 CdTe薄膜太阳电池的背接触106-109
  • 5.2.2 CdTe薄膜太阳电池的后退火处理109-110
  • 5.2.3 CdS/CdTe界面互扩散110-111
  • 5.2.4 碳糊成膜法制备CdTe背接触111-112
  • 第三节 实验过程112-114
  • 第四节 碳糊成膜制备碲化镉太阳电池背接触工艺性能表征114-117
  • 5.4.1 材料特性114-115
  • 5.4.2 I-V特性分析115-116
  • 5.4.3 器件特性分析116-117
  • 第五节 本章小结117-118
  • 第六章 结论118-122
  • 参考文献122-134
  • 致谢134-135
  • 个人简历13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基于MISFET结构的Pt-NiO混合敏感膜溶解二氧化碳传感器的研究    岳钊;牛文成;谢林宏;权伍明;罗翀;

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与种类    李崇华;

金属诱导非晶硅横向结晶机理研究    金仲和,王跃林

一种新型的Pt-NiO混合敏感膜全固态溶解CO_2传感器及其特性测量    岳钊;牛文成;谢林宏;权伍明;罗;

非晶硅太阳电池板通过鉴定    孟继德;

用非晶硅太阳电池制作标准电池的可能性    李长健,高卫东,李德林,五广才,孙钟林

硅太阳电池稳步走向薄膜化    卢景霄;张宇翔;王海燕;靳锐敏;张丽伟;陈永生;郜小勇;杨仕娥;

非晶硅太阳电池的进展    徐任学;

太阳电池实用化最新进展    陈幼松;

非晶硅太阳电池的特点    寇云起;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陆海波

“自然的权利”与权利理论的发展    何志鹏;

生态文明视角下可持续消费伦理的构建    黄嫱;

125mm彩色AMOLED的多晶硅TFT基板    孟志国;郭海成;吴春亚;王文;熊绍珍;

金属单向诱导横向晶化激光修饰多晶硅薄膜晶体管    孟志国;王文;吴春亚;李娟;郭海成;熊绍珍;张芳;

功率密度对VHF-PECVD制备μc-Si:H的影响    郭学军;卢景霄;文书堂;杨根;陈永生;张庆丰;谷锦华;

论消费主义的危害与对策    俞海山,周亚越

当代社会消费主义及其文化的忧思    魏彬;

可持续消费的几个问题    龚建国,杨晓中,骆玲

超微NiO粉体的制备及其应用    吴来红;夏天东;赵文军;

太阳能级多晶硅标准的现状及发展    靳瑞敏;郭新峰;陈兰莉;罗鹏辉;郑小燕;

循环经济与和谐发展——兼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之举    袁洁;

论环境法学研究的当代任务    李义松;吴国振;

溶液法铝诱导非晶硅晶化机理初探    王烁;罗翀;孟志国;赵颖;熊绍珍;

低代价发展视野下的中国发展研究——邱耕田教授的《低代价发展论》及其意义    林昆勇;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电源结构优化研究    杨莉

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吴建平

有机基太阳能电池中有序结构材料及其界面和性能    杨志胜

榆林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预警研究    宋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关海宽

超越文化相对主义—加里·斯奈德的文化思想研究    洪娜

知识与权力:农民环境抗争的人类学研究    司开玲

铝诱导多晶硅薄膜的制备、性能及生长机理研究    唐正霞

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法律问题研究    温融

环境法的人文精神论纲    王继恒

两种含联吡啶配体单体的合成及其聚合反应尝试    杜昆鹏

“敬畏自然”观评析    李琳琳

环境人权:伦理学维度的审视    丁玲

消费模式变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思考    尹小明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的分析    于天博

徐刚散文的环境意识研究    曹淑蕾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研究    杨英月

辽宁装备制造业潜力型产业的甄别及发展对策    张璐

基于B/S的高寒地带水文遥测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杨春霞

中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与CO_2排放量分析预测    李淼

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刘全根

pH-ISFET器件及其电路的SPICE模拟方法    牛蒙年,丁辛芳,童勤义

水中CO_2现场快速测定方法研究    王静斌,权瑞,文德振,白莉,李树华,崔纪周

一种复杂系统研究方法——基于多智能体的整体建模仿真方法    邓宏钟,谭跃进,迟妍

可持续发展的再生能源    汪洋

我国入世与能源工业的深层次变革    史丹

改变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    王璋保

相平衡与CO_2在水中的扩散速率——CO_2排水集气法    郑萍,陈明元

复杂科学与系统工程    成思危

经济学的实验方法及其应用    宁向东

利用太阳电池的大气监视装置    俞佩瑶;

太阳电池伏安特性测试仪的研制    史济群,成盛勇,马稚尧,周京英

CdTe多晶薄膜太阳电池的结构改进    夏庚培,蔡伟,郑家贵,冯良桓,蔡亚平,黎兵,李卫,武莉莉,鄢强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取得突破性进展    郭小勇;

非晶硅肖特基势垒太阳电池    李长健,孙仲林,徐温元

我国第一届光生伏打(太阳电池)会议即将召开    李文滋;张丞源;

多功能太阳电池电性能测试系统    陈竑,韩江源

测量太阳能电池参数的简单方法    高元恺;叶奕锽;

国际太阳能新闻    敏感;

MIS太阳电池电流—电压特性的简单表达式    张世林,郭维廉

纳米多孔薄膜在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胡林华;戴松元;戴俊;刘伟庆;王孔嘉;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薄膜电极溶胶修饰及电子传输研究    胡林华;莫立娥;戴松元;

强光条件下太阳电池表面温度分布的研究    袁兵;王一平;

太阳电池和光伏组件的质量标准    孔凡建;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实用化研究    陈双宏;翁坚;黄阳;王利军;戴松元;

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太阳电池的实验研究    方霞琴;戴松元;王孔嘉;

MIp~+-Al_xGa_(1-x)As/p-n-n~+-GaAS太阳电池的电特性    陈庭金;王履芳;涂洁磊;

太阳能路灯的普及为什么困难重重    孟昭渊;

非晶硅基太阳电池p型界面的研究    廖显伯;刁宏伟;胡志华;曾湘波;徐艳月;孔光临;

太阳电池测试系统    樊昕昱;陈凤翔;徐林;崔容强;

太阳电池及其利用方法(十四)    青化 编译

太阳电池及其利用方法(十五)    青化 编译

太阳电池及其利用方法(二十)    青化 编译

太阳电池及其利用方法(二十一)    青化 编译

太阳电池及其利用方法 (二十二)    

太阳电池及其利用方法(二十三)    青化 编译

太阳电池及其利用方法(二十四)    青化 编译

太阳电池及其利用方法(二十六)    

太阳电池及其利用方法(二十七)    青化 编译

太阳电池及其利用方法(一)    青化 编译

多晶硅及碲化镉薄膜光伏材料关键制备技术的研究    罗翀

基于酞菁和富勒烯的有机太阳电池的研制及其相关系统与控制的研究    席曦

新型结构聚合物太阳电池与光探测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杨庭斌

晶体硅太阳电池中的电学复合行为    王朋

共轭聚电解质及氧化钼作为电极修饰层对聚合物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    贺超

太阳电池透明电极与质子辐照三结太阳电池研究    张希

新型硅基高效太阳电池的输运性能研究    袁吉仁

热丝CVD法制备硅基薄膜材料及相关太阳电池模拟研究    黄海宾

InGaP/GaAs微结构材料GSMBE生长与特性及HBT和太阳电池器件研究    陈晓杰

太阳能利用中的热物理基础理论及实验研究    王刚

基于P3HT:PCBM聚合物太阳电池的研究    吕晶

HIT太阳电池硅片处理及复合透明导电膜的研究    王淑珍

粉末涂敷法制备CuInS_2太阳电池光吸收层的研究    沙磊

柔性染料敏化太阳电池高效率化研究    杨丽

氧化锌纳米结构太阳电池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的研究    狄迪

太阳电池缓冲层CdS和Cd_xZn_(1-x)S薄膜的制备研究    李海燚

高效、低成本太阳电池的研究    郜小勇

n型硅上丝网印刷制备Al-p~+发射极的研究    陈伟

大面积染料敏化太阳电池高效化研究    吴宝山

氧碳含量对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影响的研究    霍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