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青藏高原与东亚地区暖季MCSs统计特征的对比分析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31:12
热度:

青藏高原与东亚地区暖季MCSs统计特征的对比分析【摘要】:利用1996-2010年逐时红外云顶亮温(TBB)数据,对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和东亚地区暖季(3-9月)中尺度对流系统(M

【摘要】:利用1996-2010年逐时红外云顶亮温(TBB)数据,对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和东亚地区暖季(3-9月)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进行了普查,获得MCSs各项特征数据集;结合CMORPH降水资料对MCSs降水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对高原和东亚地区的MCSs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高原是东亚地区MCSs高频发生区域,高原MCSs的平均发生频次远高于东亚25°N以北地区,是东亚25°N以北地区唯一的MCSs活动高频区。高原腹地是高原地区MCSs发生的高频区,在31°N,88°E附近MCSs的发生频次最高。(2)高原地区MCSs分布有明显的月际变化,春季主要出现在高原北部,夏季主要出现在高原中东部和南部。高原地区MCSs的月际变化特征与东亚地区基本一致,东亚夏季风是其月际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3)高原地区MCSs存在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特征,但春、夏季日变化特征略有不同,高原MCSs的日变化较东亚地区更为显著。(4)高原地区MCSs的降水频次为5.6%,降水贡献率为10.1%,最大降水频次为12%,最大降水贡献率为27%;与东亚地区相比,高原的MCSs降水偏小。(5)高原地区的MCSs大多为向东移动且移速缓慢以及短生命史的MβCS,平均生命史为4.6h,平均面积约为11.2×10-4km2,平均移速为31.5km.h-1,东移的MCSs占59.4%;与整个东亚地区的MCSs相比,高原的MCSs面积和尺度都较小,生命史略短且移速慢,云顶平均TBB和平均最低TBB均偏高。 【作者单位】: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永州市气象局;空军气象中心;
【关键词】青藏高原 东亚地区 中尺度对流系统 统计特征
【基金】:财政部/科技部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006014,GYHY201206039,GYHY2013060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5064)
【分类号】:P458.121.1
【正文快照】: 1引言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是产生强对流天气(如冰雹、雷雨大风等)的天气系统。MCSs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地形特征造成的动力和热力作用不可低估,在青藏高原(下称高原)这种既特殊又复杂的大地形下,研究其MCSs活动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3]。而且,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青藏高原东侧一次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数值模拟    陈静,矫梅燕,李川

低纬高原地区南支槽强降水中尺度MCS系统的模拟与分析    晏红明,肖子牛,张小玲,李建通

青藏高原东南部MCC的地域特点分析    杨本湘,陶祖钰

夏季青藏高原上的对流云和中尺度对流系统    江吉喜,范梅珠

1998年长江洪水大暴雨的卫星云图分析    王立琨,陶祖钰,杨阳,王旭,马禹

中纬度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的若干进展    程麟生,冯伍虎

长江中下游致洪暴雨的多尺度条件    张顺利,陶诗言,张庆云,卫捷

卫星遥感揭示的青藏高原上MCS活动特征及东移传播    过仲阳,林珲,江吉喜,黄签,方兆宝

青藏高原夏季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时空分布    江吉喜,项续康,范梅珠

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研究进展    徐祥德;陈联寿;

青藏高原东南部现代雪线和林线及其关系的初步研究    吴锡浩

黄河上游春季径流的特征    蓝永超

青藏高原达索普冰川浅孔冰芯中δ~(18)O值对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响应    谢自楚

青藏高原土壤水热过程模拟研究(Ⅰ):土壤湿度    张世强,丁永建,卢健,刘时银

中国冰川积累与水汽来源补给分析    张忠林,何元庆,庞洪喜,卢爱刚,顾娟

高山冰川区大降水带的成因探讨    沈永平,梁红

植物生长季海北高寒湿地辐射收支特征    李英年;赵亮;张法伟;徐世晓;赵新全;

2005年5~7月珠穆朗玛峰北坡海拔6523m气象要素特征    谢爱红;任贾文;秦翔;蒋友严;

1998年长江洪水大暴雨的卫星云图分析    王立琨,陶祖钰,杨阳,王旭,马禹

2003年淮河流域持续暴雨的云系特征及环境条件    郑永光;陈炯;费增坪;王洪庆;张焱;

一次槽前强对流风暴的诊断分析    刘勇;

2003年淮河流域持续暴雨的卫星云图特征及大尺度环境条件分析    郑永光;陈炯;王洪庆;张焱;朱佩君;陈敏;白洁;陶祖钰;

初夏高原东侧一次特大暴雨的综合分析    张弘;孙伟;

藏北高原土壤温湿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风的可能联系    王澄海;尚大成;

贵阳一次强对流降水过程的诊断分析    刘贵萍;

梅雨锋降水带中不同地域暴雨的对比分析    熊秋芬;胡江林;张耀存;

台风与高原东北侧冷锋暴雨的环境场及云图特征分析(S3)    侯建忠;张弘;杜继稳;梁生俊;

西安市两次突发暴雨成因分析    张弘;梁生俊;侯建忠;

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观测事实分析    郁淑华;高文良;

长江上游暴雨短期集合预报系统试验与检验    冯汉中;陈静;何光碧;李川;肖红茹;陈朝平;

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    黄建军

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反演及冷热源分析    邓孺孺

南半球大气环流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    高辉

梅雨暴雨云团的卫星观测及其形成和发展机理研究    覃丹宇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动力诊断与数值模拟研究    姚学祥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大到暴雨天气过程的研究    谌芸

中尺度地形对陕南暴雨的影响研究    毕宝贵

青海共和盆地水分时空分异与水土资源生产力    孙建光

渭河盆地的形成演化与东秦岭的隆升    刘护军

青藏高原正涡度源的形成及其对中国东部梅雨的影响    王慧

全球变化下秦岭南北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比较研究    胡小晖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平流层和对流层之间质量交换的分析研究    丛春华

东亚夏季风和中国降水的关系    于星

青藏高原地区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辐射强迫与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    于胜民

近50年全球气候背景下青藏高原温度变化特征分析    周宁芳

干旱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区域性气候效应研究——以新疆为例    陆其峰

梅雨锋急流暴雨日变化的地理原因研究及地形对低空急流日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    罗建英

我国部分地区的太阳加热率和红外冷却率研究    王建凯

华北夏季旱涝发生的规律及其与北极海冰的相关分析    谢付莹

华北地区降水异常及其与北太平洋海温、100hPa高度场异常的关系    孙燕

1998年长江洪水大暴雨的卫星云图分析    王立琨,陶祖钰,杨阳,王旭,马禹

1993~1996黄海及其周边地区M_αCS的普查分析    郑永光,朱佩君,陈敏,白洁,王立琨,李亚萍,魏雪,陶祖钰

影响中尺度对流系统移动的知识发现    过仲阳,林珲,戴晓燕,江吉喜,吴健平

青藏高原上空大气低频波的振荡及其经向传播    孙国武,陈葆德

我国西南-华南地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研究    李玉兰,王婧嫆,郑新江,过文娟,黄文根

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与低涡群发性的研究    孙国武,陈葆德

1998年松嫩流域东北冷涡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孙力,安刚

“987”突发大暴雨及中尺度低涡结构的分析和数值模拟    程麟生,冯伍虎

低纬高原地区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个例研究    段旭,李英

夏季青藏高原上的对流云和中尺度对流系统    江吉喜,范梅珠

东亚天气系统与行星锋区活动相关特征的数值试验    徐祥德

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转换与东亚副热带季风环流    祁莉;何金海;张祖强;宋金暖;

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异常对我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模拟研究    王瑞;李伟平;刘新;王兰宁;

青藏高原“环流与季风”研究的进展    朱福康

青藏高原夏季地表面反射率的分布特征    谢贤群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水汽分布特征    季国良,江灏,柳艳香

青藏高原新仙女木事件的气候与环境    沈永平,刘光秀,施雅风,张平中

夏季青藏高原雪盖对东亚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    边巴次仁,陈万隆,周锁铨,王革丽

青藏高原是我国气候变化启动区的新证据    冯松,汤懋苍,王冬梅

青藏高原四季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黄一民;章新平;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的空间分布型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联系    吴统文;钱正安;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    潘攀;段廷扬;魏科;

青藏高原中、东部极端气候变化特征    康世昌;游庆龙;Enric Aguilar;闫宇平;

大气准定常行星波异常传播及其在平流层影响东亚冬季气候中的作用    陈文;魏科;

东亚地区春夏季节转换期间地表热通量对温度变化趋势的影响    姚素香;张耀存;

青藏高原降水的梯度效应及其水塔功能    鲁春霞;于格;郭广猛;王菱;冷允法;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及其与ENSO循环的关系    李栋梁;

近期青藏高原长江源区急剧升温的冰芯证据    康世昌;张拥军;秦大河;任贾文;Bjorn Grigholm;Paul Mayewski;

21世纪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气候带可能变迁    程志刚;曹双平;李婷;

成都—拉萨航线一次严重颠簸过程分析    徐海;李跃春;李秀连;

在青藏高原增设气象观测站点    记者 高琳

青藏高原对区域水分和生态的影响    徐祥德

破解“世界屋脊”气候密码    本报记者 高建进 胡其峰

青藏高原气候综合数据库网站建成开通    尉芳

追寻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轨迹    本报记者 邓佳

东亚季风区今冬气温总体偏高    李丹

青藏高原:天气暖了,植物生长期短了    记者 马波

成都高原所深化改革力打“高原特色牌”    姜永育 通讯员 高文良

青藏高原气候变暖将危及全亚洲    缪晓娟

全球变暖导致青藏高原气候显著变化    叶超

青藏高原天气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王在志

祁连山东段0.8Ma以来的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    邬光剑

西太平洋—印度洋—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    于乐江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钟珊珊

冬季青藏高原南支绕流对中国降水的影响及其变化机制    李强

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反演及冷热源分析    邓孺孺

沙尘模式优化与东亚沙尘天气量化分级研究    王金艳

近四十年中国东部春末气候年代际变化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    辛晓歌

青藏高原蒸散发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1970-2010)    谢虹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东亚降水模拟的检验    张莉

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入海途径及通量的初步研究    张凯

器测时期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时空规律研究    赵慧霞

青藏高原冻融过程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    尚大成

青藏高原热环境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耿艳

夏季青藏高原热力过程对长江中下游降水低频振荡的影响    王跃男

青藏高原中尺度对流系统东移与长江流域暴雨过程的关系研究    戴晓燕

东亚地区夏半年水汽输送过程的气候特征及其与我国东部降水的关系    张雪梅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大气水汽分布和变化特征研究    梁宏

引起中尺度对流系统移动传播的环境场研究    苏君毅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风廓线结构的观测研究    李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