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城市土地利用是否会降低区域碳吸收能力?——台州市案例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30:01
热度:

城市土地利用是否会降低区域碳吸收能力?——台州市案例研究【摘要】:城市土地利用显著改变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建成区植被的碳吸收和碳储存能力。该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测量,估

【摘要】:城市土地利用显著改变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建成区植被的碳吸收和碳储存能力。该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测量,估算城市建成区内乔木、灌木、草坪的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该方法考虑了园林管理(如修剪或割草)对建成区碳吸收和碳储存的影响。结果表明,台州城市树木个体生物量年增量是野外森林中同类树木的近2倍;乔木修剪量占乔木NPP的1/3。目前台州市建成区的植被碳吸收能力为2.1×103kgC.hm–2.a–1(其中乔木的贡献为64%,灌木为9%,草坪为27%),低于本地野外森林同面积的碳吸收能力;通过与野外常绿阔叶林比较发现,增加台州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从23%提高到46%)即可补偿因城市扩张引起的植被碳吸收能力的损失。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市环境监测总站;杭州植物园;ECO-MCS
【关键词】生物量 补偿 净初级生产力 修剪 城市植被 绿化覆盖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0281) 杭州市科技局重大科技创新项目(20092113A05)资助
【分类号】:X171
【正文快照】: 城市化引起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在全球尺度上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Alberti,2005;Grimm et al.,2008)。目前,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还远落后于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Kaye et al.,2005;Grimm et al.,2008)。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日益严重,生态系统的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浙江省常绿阔叶生态公益林生物量    刘其霞,常杰,江波,袁位高,戚连忠,朱锦茹,葛滢,沈琪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    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

密云集水区森林树木固C动态经济效益研究    校建民,马履一,王小平,徐晋涛,杨军

小陇山10个树种林木生物学特征系数的研究    冯仲科;王仲锋;罗旭;

样地林木生物量精度评定的研究    王仲锋;冯仲科;

不同管理模式对毛竹林碳贮量的影响    周国模;吴家森;姜培坤;

广东省森林植被恢复下的碳储量动态    周传艳;周国逸;王春林;王旭;

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董文福,管东生

马尾松天然次生林生物量的结构与分布    张治军;王彦辉;袁玉欣;李志勇;曹磊;于澎涛;王颖;

基于遥感技术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研究进展    崔霞;冯琦胜;梁天刚;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研究——以纸坊沟为例    董孝斌,高旺盛

原始阔叶红松林碳素储量及空间分布    闫平;冯晓川;

土地整理对生物量平衡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喻光明;王立国;杨珊;胡利梅;陶文星;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机理研究的地球信息科学方法初探    刘纪远;于贵瑞;王绍强;岳天祥;高志强;

灌木各测树因子相关性以及器官生物量相关性的研究    张建萍;曾珍英;

MW级循环流化床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的碳循环分析    何珍;吴创之;赵增立;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孙新章;谢高地;张其仔;周海林;

全球变化的中国北方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生态系统公益    蒋延玲

雷州半岛红树林及其保护策略研究    韩维栋

樟树生理生态特性及其林分生物产量的研究    闫文德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分析评价及实证研究    董孝斌

白河林业局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    郭志伟

浙江省常绿阔叶林的生态学研究    余树全

密云集水区公益林补偿研究    校建民

基于GIS的国家尺度和区域尺度土壤有机碳库研究    解宪丽

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收支评估    赵敏

遵义市城区城市森林结构与生态功能研究    钱能志

贡嘎山东坡峨眉冷杉林生产力形成机制的研究    李林峰

CO_2浓度升高情况下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    杨金艳

北京东灵山地区辽东栎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的研究    程志光

陕西秦巴山区植被生态调节功能及其生态服务价值测评    李晶

湖北宜昌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研究    肖化顺

千岛湖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生态学比较研究    李翠环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碳库及土壤碳形态    刘艳丽

福建中亚热带经营单位水平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研究    郭建宏

森林病虫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研究    李艳杰

樟树优良单株选择与组培研究    彭东辉

鼎湖山地带性植被生物量、生产力和光能利用效率    彭少麟,张祝平

青冈常绿阔叶林群落动态研究    于明坚

不同密度杉木幼林系统生产力和生态效益研究    方奇

毛竹林结构的动态特性    聂道平

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    刘国华,傅伯杰,方精云

森林演替在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吸存中的作用    方运霆,莫江明,彭少麟,李德军

海南岛尖峰岭山地雨林的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在世界雨林中的地位    方精云,李意德,朱彪,刘国华,周光益

中国森林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方精云,陈安平

未来的燃料——由生物量废料产生氢燃料    汪盛;

科学家把能源种在树上    黎音;

印度干旱地带的缺点和潜力    齐之尧;

活性污泥法影响生物絮凝因素的研究    R.J.Kiff;蒋志贤;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的动力学和化学计量    王真杰;秦裕珩;

石油污水灌区的微生物生态及其降解石油的研究    刘期松,齐恩山,张春桂,杨桂芬,许立新,姜晴楠

用树木作能源    王义镛

土壤和作物中汞转化迁移的初步探讨    王美林;韩荣庄;姚依群;

生物处理废水基本知识讲座 第三讲 生物膜法    邓星明;

作为人类食品的微生物    Svetlana G.Kharatyan ,邹明金

长江口九段沙的底栖动物及其生态学特征    袁兴中;陆健健;

深圳湾潮间带泥滩米埔假蛄蛤的数量分布和共生现象    蔡立哲;马丽;厉红梅;

为生物量转变而进行的新型红麻制浆——带有表皮的红麻皮的氧碱制浆    Aorigele;Yoshihiro Sano;何志斌;

九连小蘗细胞大规模培养及细胞增长的研究    陈路;

碳离子对甜菊生长和叶绿体发育的影响研究    陈睦传;沈明山;徐金森;蒋先志;邵寒娟;罗茂春;陆挺;舒世珍;

一种具有识别功能的智能化微传感器    戴恩光;马冠平;

板栗菌根真菌及其分离培养    秦岭;王有智;

典型海湾增养殖生态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关系研究    黄勃;刘瑞玉;

典型海湾增养殖容量评估及调控对策    黄勃;于倩;刘瑞玉;

PP333对山楂生长发育的效应研究    张培玉;项殷芳;郭明军;张建阁;白景春;郭恩才;

专家提出——基因技术可解土壤缺钾    文燕

基因技术可解决我国土壤缺钾问题    

施肥与环保    陈阳光

环境移民要以科技为支撑    王克林

争夺传感器产业    直子

四翅滨藜    罗军民

藤蔓植物降低森林调节气候能力    丛林

充分发挥“院士中心”功能    记者汪敏华

治理土壤污染的新途径    文武

退耕战略不要把草放在括号里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刘巽浩

贡嘎山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草地亚系统生产力及形成机制研究    赵义海

全球变化的中国北方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生态系统公益    蒋延玲

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模拟模型研究    尚宗波

根冠关系对作物水分利用的调控    张岁岐

巨桉引种栽培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李志辉

中国若干典型海域作用于浮游植物上、下行效应的研究    王勇

毛乌素沙地优势植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肖春旺

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林木生长、养分平衡与地力维护研究    易志军

高寒地区营养体农业的原理与效率研究    (厶贝)旭疆

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四种禾草植物繁殖生态学    田青松

GIS支持下的中国陆地生物量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冯险峰

不同类型毛竹林林下植被的发育状况及其与土壤养分关系的研究    何艺玲

肉食性鱼类补偿生长特性的研究    缪锋

秦岭巴山冷杉林群落学特征、类型划分及生产力研究    白卫国

圆褐固氮菌G-3菌株合成3-羟基丁酸3-羟基戊酸共聚物发酵条件研究    王静

重金属铜锌污染对马尾松及其外生菌根碳代谢机制的影响    赵颖

利用长刺(氵蚤)控制浮游植物过量生长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唐洪玉

碳源和氮源对中生菌素发酵影响的研究    田云龙

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对牧草生长的影响及调控    丁园

提高GY3细菌发酵生产PHAs的工艺条件研究    杨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