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ZrO_2和Nb_2O_5双助剂对Au/a-Fe_2O_3低温水煤气变换催化剂的改性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3:25:51
热度:

ZrO_2和Nb_2O_5双助剂对Au/a-Fe_2O_3低温水煤气变换催化剂的改性研究【摘要】:低温工作的燃料电池通常利用富氢水煤气变换反应,即CO + H_2O←→CO_2 +

【摘要】: 低温工作的燃料电池通常利用富氢水煤气变换反应,即CO + H_2O←→CO_2 + H_2,来深度清除原料气中的CO并制取氢气。Au/α-Fe_2O_3催化剂具有良好的低温水煤气变换活性,该催化剂在富氢气氛下存在着严重的失活问题,制约了其在燃料电池领域的应用。为提高Au/α-Fe_2O_3催化剂的活性与稳定性,本论文首次提出了添加酸性氧化物Nb_2O_5与ZrO_2作为复合助剂,对Au/α-Fe_2O_3催化剂进行改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归纳如下: 1.首次采用并流共沉淀和超声波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新型Au/α-Fe_2O_3-ZrO_2-Nb_2O_5催化剂。该制备方法提高了Nb_2O_5难溶固体粉末在催化剂中的分散,为难溶固体粉末催化材料的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2.系统地探讨了沉淀方式、沉淀pH值、超声时间、助剂含量、金负载量、焙烧温度等制备参数对Au/α-Fe_2O_3-ZrO_2-Nb_2O_5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其最佳制备条件为:并流共沉淀方式,沉淀pH值为8.0,超声20min,ZrO_2和Nb_2O_5含量为10%,金负载量为8%,焙烧温度300℃。 3.利用BET, XRD, HRTEM, H_2-TPR, CO_2-TPD, UV-Vis DRS, XPS和Raman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1)ZrO_2和Nb_2O_5双助剂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作用使得两者在Au/α-Fe_2O_3-ZrO_2-Nb_2O_5催化剂表面富集;(2)表面ZrO_2和Nb_2O_5浓度的增加,有效地阻隔了金粒子的团聚,提高了金的分散度;(3)ZrO_2和Nb_2O_5双助剂的添加,显著地提高了Au/α-Fe_2O_3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大大降低了Fe_3O_4和活性组分金粒子的晶粒度。ZrO_2和Nb_2O_5双助剂间的协同作用是提高Au/α-Fe_2O_3催化剂在富氢气氛下活性和稳定性的主要原因。 4.在模拟的富氢甲醇重整气氛下对Au/α-Fe_2O_3-ZrO_2-Nb_2O_5催化剂进行WGS性能评价,测试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优越的催化性能。在反应温度200℃,空速11000h-1条件下,其CO转化率达99%,几乎接近平衡转化率;经过连续50h的稳定性测试,催化活性仅下降15%。 【关键词】:ZrO_2 Nb_2O_5 Au/α-Fe_2O_3 助剂 水煤气变换反应
【学位授予单位】: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O643.36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前言8-20
  • 1.1 传统变换催化剂的研究状况8-9
  • 1.2 开发新型水煤气变换催化剂的意义9-11
  • 1.3 负载型金催化剂的研究概况11-18
  • 1.3.1 制备方法的影响11-12
  • 1.3.2 载体和助剂的影响12-15
  • 1.3.3 制备参数和反应条件的影响15-16
  • 1.3.4 催化机理的研究16-18
  • 1.4 本课题的课题来源、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18-20
  • 第二章 实验部分20-27
  • 2.1 实验流程图20-21
  • 2.2 主要药品与仪器21-22
  • 2.2.1 主要试剂21
  • 2.2.2 主要设备及仪器21-22
  • 2.2.3 钢瓶气体22
  • 2.3 实验仪器设备装置22-23
  • 2.3.1 负载型金催化剂制备装置22-23
  • 2.3.2 负载型金催化剂性能评价装置23
  • 2.4 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评价23-25
  • 2.4.1 催化剂的制备23-24
  • 2.4.2 催化剂的WGSR 活性评价24
  • 2.4.3 催化剂的WGSR 稳定性评价24-25
  • 2.5 催化剂的表征25-27
  • 2.5.1 比表面和孔结构测定25
  • 2.5.2 X 射线粉末衍射(XRD)25
  • 2.5.3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25
  • 2.5.4 CO_2 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25-26
  • 2.5.5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26
  • 2.5.6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26
  • 2.5.7 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26
  • 2.5.8 X 射线荧光元素分析(XRF)26
  • 2.5.9 共焦显微拉曼光谱分析(Raman)26-27
  • 第三章 双助剂及制备参数对Au/α-Fe_20_3催化剂水煤气变换性能的影响27-39
  • 3.1 双助剂对Au/α-Fe_20_3 催化性能的影响27-28
  • 3.2 制备参数对ZrO_2 和Nb_2O_5 双助剂改性Au/α-Fe_20_3 催化性能的影响28-34
  • 3.2.1 助剂含量变化的影响28-29
  • 3.2.2 金负载量的影响29-30
  • 3.2.3 焙烧温度的影响30-31
  • 3.2.4 沉淀方式的影响31-32
  • 3.2.5 沉淀pH 值的影响32-33
  • 3.2.6 超声时间的影响33-34
  • 3.3 催化活性及稳定性34-38
  • 3.3.1 催化剂的活性34-35
  • 3.3.2 催化剂的稳定性35-38
  • 3.3.2.1 11000h~(-1) 空速下的稳定性测试36-37
  • 3.3.2.2 22000h~(-1) 空速下的稳定性测试37-38
  • 3.4 小结38-39
  • 第四章 ZrO_2和Nb_2O_5双助剂改性Au/α-Fe_20_3催化剂的作用机理探讨39-63
  • 4.1 比表面和孔结构性质测定39-40
  • 4.2 催化剂的物相分析40-45
  • 4.2.1 焙烧样品的XRD 分析40-41
  • 4.2.2 还原样品的XRD 分析41-43
  • 4.2.3 反应后样品的XRD 分析43-44
  • 4.2.4 金物相分析44-45
  • 4.3 HRTEM 观察45-47
  • 4.4 H_2-TPR 测试47-49
  • 4.5 XPS49-55
  • 4.6 UV-Vis DRS 分析55-56
  • 4.7 CO_2-TPD 测试56-58
  • 4.8 Raman 光谱分析58-62
  • 4.9 小结62-63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3-65
  • 5.1 论文工作总结63-64
  • 5.2 工作展望64-65
  • 参考文献65-71
  • 致谢71-72
  • 附录72-73
  • 作者简历73
  • 在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7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稀土氧化物对水煤气变换催化剂Au/CeO_2性能的影响    杨申永;詹瑛瑛;陈崇启;曹彦宁;林性贻;郑起;

Au/Cu_xMn_yO_z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CO消除性能    佘育生;孙伟华;詹瑛瑛;林性贻;郑起;

贵金属核壳纳米粒子最新研究进展    杨晓峰;董相廷;周艳慧;王进贤;刘桂霞;

催化剂Au/CeO_2/MCM-41的制备及其活性研究    邱永福;

低汽气比节能变换催化剂研究进展    杨玲菲;宁平;田森林;戴春皓;田春梅;

Au改性La_(0·8)Sr_(0·2)MnO_3催化剂的催化燃烧性能    卢晗锋;黄海凤;刘华彦;陈银飞;刘化章;

变换催化剂研究进展    刘全生,张前程,马文平,何润霞,寇丽杰,牟占军

二氧化铈表面氧的活化及对氧化反应的催化作用    詹望成;郭耘;龚学庆;郭杨龙;王艳芹;卢冠忠;

La_(2-x)CexCu_(1-y)Zn_yO_4 perovskites for high temperature water-gas shift reaction    S. S. Maluf;E. M. Assaf;

焙烧温度对低温水煤气变换Au/Fe_2O_3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英文)    李锦卫;詹瑛瑛;林性贻;郑起;

低汽气比节能变换催化剂研究进展    杨玲菲;宁平;田森林;戴春皓;田春梅;

黄磷尾气变换制甲醇合成气中试及新型催化剂研究    戴春皓

金催化氢化丙烯醛及载体效应的理论研究    李哲

大孔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氢气中CO优先氧化性能的研究    顾春雷

氧化铈催化CO_2和甲醇直接反应合成碳酸二甲酯    王玮

富氢条件下CO优先氧化高效纳米金催化剂的研究    涂云宝

CeO_2担载的Cu和Pt催化剂上低碳含氧化合物完全氧化反应的研究    唐晓兰

负载金催化剂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从纳米催化到单活性位非均相催化    王传明

担载型金催化剂上丙烯选择还原NO_x反应的研究    王新葵

Ni–CeO_2催化剂上水煤气变换和逆水煤气变换反应的研究    王路辉

LB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工程基础研究    魏灵朝

H_2O和CeO_2基材料相互作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王清高

铜、锌基微/纳米半导体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应用研究    刘俊

净化黄磷尾气部分变换制合成气催化过程研究    杨玲菲

水滑石负载的金属纳米催化剂在醇氧化反应中的研究    石玉

移动制氢过程变换催化剂的研究    刘欣一

介孔氧化铝负载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应用    秦亮生

Au-Pd双金属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制备、特点及其载体的研究    顾忠华

CeO_2@Au核壳结构纳米组装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杨晓峰

CeO_2@Au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黄磊

负载型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水煤气的催化变换作用    郭晓勇

CuO-MnO_2/Al_2O_3催化臭氧化催化剂的制备、结构表征及性能    李欣;边疆;朱学多;强亮生;

NiO-MnO_2/Al_2O_3催化臭氧化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    万山红;李欣;覃吴;朱学多;强亮生;

铝镁比值对耐硫低变催化剂的影响    田力;谭永放;程玉春;高步良;孙晓明;刘文华;

FCC废催化剂的复活效果研究    刘欣梅;张新功;潘正鸿;阎子峰;

S掺杂形式对TiO_2基光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王玉萍;曹金丽;彭盘英;

铜系甲醇催化剂受热后的结构变化    何刚;高勤卫;

丁烯氧化脱氢非铬、铁系催化剂的失活机理    徐佩若,顾雄毅,戴迎春

Mn_(1-x)(Li,Ti)_xCo_2O_4尖晶石型复合氧化物的制备、表征与催化性能    刘坚,赵震,徐春明,王虹,段爱军

焙烧温度对乙醇重整催化剂NiO-CeO_2-ZnO性能的影响    朱跃辉;吴锋;吴川;

镧助剂对铜硅催化剂结构及其甘油氢解性能影响研究    左建良;黄志威;崔芳;陈静;夏春谷;

高活性TiCl_4/SiO_2/AlEt_3催化剂淤浆聚合制备宽峰分布聚乙烯    刘智;黄海兵;张新莉;甄洪鹏;义建军;黄启谷;杨万泰;张明革;高克京;李红明;

Sr掺杂对LaCoO_3/γ-Al_2O_3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赵文怡;许延辉;张旭霞;崔建国;刘海娇;孟志军;

浸渍溶液pH值对Co/SBA-15催化剂F-T合成反应性能的影响    穆仕芳;李德宝;侯博;贾丽涛;王俊刚;陈建刚;孙予罕;

ZrO_2和La_2O_3对铜催化剂甲醇水蒸气重整反应性能的影响?    吴贵升;毛东森;卢冠忠;

催化精馏技术研究进展    李柏春;王辉;

溶液法sPP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费建奇;戴振宇;景振华;

NaY分子筛催化剂结构分析    沈春玉;

Co的添加在NOx储存还原体系中的促进作用    王晓英;余运波;贺泓;

C2对称二氨基二醇硼烷的不对称还原机理研究——配体及其衍生物和催化剂结构鉴定    赵金铠;韩秀文;刘秀梅;包信和;杭剑锋;姜标;

钒污染对裂化催化剂结构变化的影响    岳淑范;

南方化学赞助中国催化成就奖    特约记者 顾定槐

含氟硫脲有机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    黄一波

不对称双希夫碱-锌系列催化剂的开发及催化制备脂肪族聚酯的研究    石奇

新型双功能有机催化剂的合成及催化不对称迈克尔加成反应的研究    林健

系列含有糖基的新颖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C-C键形成反应中的应用    张新民

甘油氢解制丙二醇的催化剂及反应机理研究    夏水鑫

双官能团硫脲催化剂催化的α-氟代-β-羰基三氟甲基偕二醇的不对称反应研究    赛达力木·伊吾热依木江

咪唑啉酮催化剂催化的几种合成反应的理论研究    张丽丽

乙烷氧氯化制氯乙烯催化剂的研究    刘杰

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铜基催化剂的研究    吉定豪

基于天然氨基酸和樟脑的手性二胺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周宜荣

汽车排放污染物催化剂浸渍工艺与效果研究    王同岩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钨基载体的研究    刘晋

负载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在不对称有机反应中的应用    康彦萍

氨纶弹力织物家用洗涤中催化剂BLA的作用及机理分析    杨兴

镧系酞菁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噻吩氧化反应中的催化研究    王东

基于多金属氧酸盐的可循环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催化应用    薛小玲

pt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甲醇电催化性能的研究    陈露

硅钨基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催化应用    张英帅

多立体中心(硫)脲催化剂催化不对称杂原子迈克尔加成反应的理论研究    王慧

低成本、高性能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