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改性半焦负载(Fe,Zn,Mn)复合金属氧化物中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3:25:05
热度:

改性半焦负载(Fe,Zn,Mn)复合金属氧化物中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摘要】:中高温煤气脱硫技术因其经济性和对环境的友好性被公认为是煤气净化的理想方法。负载型复合金属氧化物脱硫剂将

【摘要】: 中高温煤气脱硫技术因其经济性和对环境的友好性被公认为是煤气净化的理想方法。负载型复合金属氧化物脱硫剂将活性组分高度分散在载体上,使脱硫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微孔性质,易于反应气体与金属氧化物的活性中心相结合,提高脱硫剂的脱硫效率,是一种性能优良的中高温煤气脱硫剂。 本论文采用超声波辅助共沉淀制备改性半焦负载复合金属氧化物(Fe,Zn,Mn)脱硫剂,通过BET,XRD,XPS,SEM-EDX等测试手段进行表征,并在固定床上对其进行了硫化和再生性能的研究,考察了脱硫剂的脱硫性能、机械强度和物性参数的变化。由此得出如下结论: 1.半焦经硝酸氧化,氢氟酸脱灰和高温少量氧气加湿煅烧相结合活化改性后,其中孔数量增多,孔容、孔径和比表面积增大,是较理想载体。 2.负载型铁锌锰金属氧化物在500℃下煅烧后,ZFM(1:2:0.6)形成的物相有ZnMnO_3,(Zn,Mn)Fe_2O_4,几乎没有单一金属氧化物的特征峰出现,说明铁锰锌氧化物之间均能形成复合晶相。 3.锰氧化物的加入明显提高脱硫剂硫容和机械强度,且当锌铁锰的摩尔比为1:2:0.6时,脱硫剂的脱硫效率最佳,机械强度也最好。 4.考察了ZFM0.6/MS的煅烧温度和活性组分与载体的比例,得出其最佳煅烧温度为600℃,活性组分与半焦的质量比为10:10。在400℃-550℃对ZFM0.6/MS进行脱硫效率评价,得出其最佳硫化温度为450℃。 5.通过SEM,XRD,N_2吸附等表征分析得出硫化反应生成了致密的ZnS、FeS、Fe7S8、MnS和Mn_2S_3产物层,硫化后脱硫剂的孔容、比表面积大幅下降,平均孔径变窄,说明硫化过程为“闭孔过程”。 6.在本实验的最佳制备工艺和硫化条件下,脱硫剂AC28有效脱硫时间长达41h,机械强度亦大于30N/cm。硫容和机械强度都比较高,适合脱硫剂的硫化/再生循环使用。 7.在空速为2400h-1氧气含量为4%,水蒸汽含量为6-8%,氮气为平衡气,温度650℃条件下再生,脱硫剂的再生反应为先快后缓,氧化反应速度与脱硫剂中残留硫浓度有关,同时也受硫分在脱硫剂颗粒内部的径向分布即内扩散的影响。经过三次硫化-再生循环实验后,其硫容、机械强度变化不大,该脱硫剂具有良好的抗磨损性能,可进行多次循环使用。 8.新鲜脱硫剂的XRD谱图与三次循环再生后的XRD谱图中衍射峰的位置和峰型基本没有变化,说明再生后的脱硫剂的晶相结构与新鲜样品的晶相结构基本一致;新鲜和再生脱硫剂XPS说明表征各金属氧化物的结合能基本没有变化,说明所选条件适合脱硫剂硫化-再生循环使用。 【关键词】:中高温煤气脱硫 半焦负载 复合金属氧化物 硫化 再生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701.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3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课题选择13-31
  • 1.1 前言13-14
  • 1.2 国内外高温煤气脱硫技术简介14-15
  • 1.3 高温脱硫反应器的选择15-16
  • 1.3.1 固定床15
  • 1.3.2 移动床15-16
  • 1.3.3 流化床16
  • 1.3.4 气流床16
  • 1.4 国内外中高温煤气脱硫剂的简介16-26
  • 1.4.1 炭基脱硫剂的研究概况16-17
  • 1.4.2 金属氧化物的脱硫剂研究概况17-24
  • 1.4.3 负载型脱硫剂的研究概况24-26
  • 1.5 高温煤气脱硫存在的问题26-28
  • 1.5.1 脱硫剂的稳定性问题26-27
  • 1.5.2 气氛对硫化反应的影响27
  • 1.5.3 硫化过程中的副反应27-28
  • 1.5.4 脱硫剂的再生问题28
  • 1.6 课题的选择与研究内容28-31
  • 第二章 半焦的改性处理31-41
  • 2.1 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31-32
  • 2.1.1 实验仪器31
  • 2.1.2 实验试剂31-32
  • 2.2 试验方法32
  • 2.3 改性半焦的分析方法32-33
  • 2.3.1 半焦的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32
  • 2.3.2 半焦的孔容比表面积分析32-33
  • 2.3.3 苯吸附值测定33
  • 2.4 结果与讨论33-39
  • 2.4.1 活化温度对半焦物理性质的影响33-34
  • 2.4.2 活化时间对半焦物理性质的影响34-35
  • 2.4.3 水蒸气含量对半焦物理性质的影响35
  • 2.4.4 半焦的元素分析、工业分析35-36
  • 2.4.5 半焦的等温吸附曲线36-37
  • 2.4.6 半焦的孔分布曲线37-38
  • 2.4.7 半焦的电镜扫描图38
  • 2.4.8 半焦的平均孔径和比表面积38-39
  • 2.5 本章小结39-41
  • 第三章 改性半焦负载复合金属氧化物(Fe,Mn,Zn)脱硫剂制备及表征41-55
  • 3.1 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41-42
  • 3.1.1 实验仪器41
  • 3.1.2 实验试剂41-42
  • 3.2 脱硫剂的制备方法42-45
  • 3.2.1 脱硫剂活性组分的制备方法42-43
  • 3.2.2 脱硫剂的制备方法43-45
  • 3.3 脱硫剂的表征方法45-47
  • 3.3.1 X射线衍射法(X-ray Diffraction ,XRD)45-46
  • 3.3.2 扫描电镜SEM-EDS46
  • 3.3.3 XPS46
  • 3.3.4 孔容及比表面、机械强度46-47
  • 3.4 改性半焦负载复合型脱硫剂活性组分的表征47-53
  • 3.4.1 改性半焦负载不同复合金属氧化物的XRD谱图47-48
  • 3.4.2 不同锰含量的脱硫剂活性组的XRD谱图48
  • 3.4.3 不同煅烧温度脱硫剂活性组分XRD谱图48-49
  • 3.4.4 脱硫剂活性组分的SEM-EDX表征49-51
  • 3.4.5 脱硫剂的XPS表征51-53
  • 3.5 本章小结53-55
  • 第四章 改性半焦负载复合型脱硫剂的活性评价55-69
  • 4.1 固定床实验装置55-56
  • 4.1.1 固定床实验装置55-56
  • 4.1.2 温度和流量调节装置56
  • 4.2 实验所用气体配置和分析方法56-57
  • 4.2.1 硫化氢气体的配置56
  • 4.2.2 进口硫化氢气体的检测56
  • 4.2.3 出口硫化氢气体的检测56-57
  • 4.3 实验条件57-58
  • 4.3.1 实验步骤57
  • 4.3.2 实验条件的选取57
  • 4.3.3 脱硫剂活性评价指标57-58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58-67
  • 4.4.1 锰添加量对脱硫剂脱硫性能的影响58-60
  • 4.4.2 煅烧温度对脱硫剂脱硫效果的影响60-61
  • 4.4.3 硫化温度对脱硫剂脱硫效果的影响61-62
  • 4.4.4 活性组分与载体质量比例对脱硫剂硫化性能的影响62-63
  • 4.4.5 活性组分含量对脱硫剂穿透时间的影响63-64
  • 4.4.6 脱硫剂活性组分含量的选择64
  • 4.4.7 脱硫剂硫化前后的XRD分析64-65
  • 4.4.8 脱硫剂脱硫前后SEM分析65-66
  • 4.4.9 脱硫剂硫化前后物理性质的变化66
  • 4.4.10 脱硫剂硫化前后的XPS表征66-67
  • 4.5 本章小结67-69
  • 第五章 脱硫剂的活性评价—再生69-81
  • 5.1 半焦负载铁酸锌脱硫剂再生装置与分析方法69-70
  • 5.1.1 再生装置69
  • 5.1.2 再生尾气分析方法69-70
  • 5.2 再生机理70-71
  • 5.3 再生条件71-72
  • 5.3.1 再生温度71
  • 5.3.2 再生空速71
  • 5.3.3 再生气氛71-72
  • 5.3.4 实验条件的选择72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72-78
  • 5.4.1 负载型复合金属脱硫剂再生72-73
  • 5.4.2 脱硫剂的硫化—再生循环73-74
  • 5.4.3 硫化--再生循环过程中脱硫剂的机械强度74-75
  • 5.4.4 脱硫剂硫化--再生过程物性参数的变化75-76
  • 5.4.5 脱硫剂硫化--再生过程中的XRD表征76-78
  • 5.4.6 脱硫剂硫化-再生过程中的XPS表征78
  • 5.5 本章小结78-81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81-83
  • 6.1 结论81-82
  • 6.2 展望82-83
  • 参考文献83-89
  • 致谢89-9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9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硫酸-氢氟酸分步提纯法制备高纯石墨研究    张然;余丽秀;

铁钙混合氧化物脱硫剂的硫化与再生过程研究    李彦旭,宋靖,李春虎,郭汉贤,谢克昌

浸渍活性炭脱除H_2S固定床反应器模型(Ⅰ)──数值分析    谭小耀,吴迪镛,袁权

浸渍活性炭脱除H_2S固定床反应器模型(Ⅱ)──实验研究    谭小耀,吴迪镛,袁权

金属氧化物固定床脱硫的动力学行为    王恩过,郭汉贤

浸渍活性炭脱硫过程中孔结构及气体湿度的影响    谭小耀,吴迪镛,袁权

(锌、铜、锰)复合脱硫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张密林,张红霞,陈野

铜锰高温脱硫剂的物性及脱硫性能(I)    万晨,沙兴中,滕苗,程文海,程秀芳

铜锰高温脱硫剂的物性及脱硫性能(Ⅱ)    万晨,沙兴中,滕苗,程文海,程秀芳

钛酸锌高温煤气脱硫剂的活性评价及表征    邓一英;步学朋;应幼菊;戢绪国;张翠清;

氧化铁高温煤气脱硫行为及助剂影响规律的研究    樊惠玲

改性半焦烟气脱硫剂的物理结构和表面化学特性变化机理    上官炬

铁酸锌高温煤气脱硫行为及气氛效应研究    梁美生

半焦负载铁酸锌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及其活性评价    王睿

Analysis of Changes i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Demand Trend in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硫化氢脱除技术研究进展    刘小群,江宏富,姚文锐

低温水煤气变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张颖鹤;

煤炭燃前脱硫技术评价体系    徐建平,蔡昌凤

型煤用于工业窑炉的研究    孔祥伟,崔昌龙,林庆英

氨法脱除烟气中气态污染物的应用分析    陈梅倩,何伯述

新型流光放电等离子体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    黄辉,姜学东,邱瑞昌,胡小吐

硝酸胶溶剂对MCM-22分子筛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余海清;李建伟;孙晓岩;李英霞;陈标华;

磷酸活化汉麻布活性炭纤维的孔结构    杨儒;罗玲玲;张建春;李敏;郝新敏;张华;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系统配置要点    杨杰,张志强

滤泡法火电机组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研究    朱复东;

外加碳源对生物膜填料塔烟气脱氮效率的影响研究    毛永杨;邹平;孙珮石;王洁;毕晓伊;王海玉;

环保型蜂窝煤中助燃剂的作用    许力;董文魁;

裂解汽油二段加氢催化剂器外预硫化本征动力学研究    张健伟;董群;门亚男;

高温煤气脱硫剂研究进展    宋娥媚;谢丽娜;

江南氨回收法烟气脱硫技术    徐长香;

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比较    姜学东;潘磊;

强制氧化抛弃法氧化镁脱硫技术工程应用研究    钟振成;

海藻酸钠生产工艺清洁生产方案探讨    贺琳;

山东省能源供求预测与集约利用对策研究    王成新;蒋红花;王格芳;周玉杰;

活性半焦低温催化氧化脱除烟气中NO的研究    高健

氨基湿法烟气脱硫的机理及工业试验研究    丁红蕾

臭氧在烟气中氧化降解多种污染物的机理研究    温正城

脉冲放电电凝并结合碱液吸收烟气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研究    徐飞

燃煤烟气汞催化氧化的试验和机理研究    何胜

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    田徵

氧活性粒子注入烟气资源化脱硫脱硝研究    潘巧媛

石墨电极的电化学改性制备方法与准电容特性研究    范新庄

氧化亚铁硫杆菌优化培养及其煤炭生物脱硫的界面作用研究    刘金艳

双循环多级水幕反应器脱硫性能研究    田立江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特性的研究    马爱玲

热处理强化煤粉磁选脱硫降灰效果的研究    王灿

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夏薪淳

温度影响下煤矸石内铁离子迁移的数值模拟研究    张祥雨

火电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信息披露研究    董宇平

广石化电站CFB脱硫技术的优化与示范效果    涂伟升

铁锰系氧化物脱除合成气中羰基硫的应用基础研究    柏勇

超声浸渍法、溶胶凝胶法制备高温煤气脱硫剂    孙剑峰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锰基催化剂催化氧化去除氮氧化物    李华

活性焦联合脱除烟气中SO_2和NO机理研究    吴涛

以煤为原料的脱硫剂对SO_2气的吸附特性    王树森,凌爰莲,王志忠,李唐

含氮活性炭催化氧化法消除烟道气中二氧化硫    陈先明,胡宝妹

活性炭催化剂用于消除和回收烟气中低浓度的二氧化硫    八○二组

超声波-微波法制备NiW/Al_2O_3加氢脱硫催化剂    刘学芬,张乐,石亚华,聂红,龙湘云

活性炭载体的超声波处理对钌/活性炭氨合成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于凤文,计建炳,霍超,韩文锋,李小年,刘化章

电子束烟气脱硫技术工业化示范    邰德荣,韩宾兵

喷雾干燥烟气脱硫工艺    管菊根

能源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多目标决策——以江苏省为例    赵媛,梁中,袁林旺,管卫华

沿海地区能源供需保障与解决途径研究    刘毅

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    张雷

过渡金属改性活性炭脱硫化氢性能的研究    吴浪;张永春;李哲民;费小猛;宋伟杰;

氧化铁高温煤气脱硫行为及助剂影响规律的研究    樊惠玲

铁酸锌高温煤气脱硫行为及气氛效应研究    梁美生

载铜改性活性炭精细脱除硫化氢的研究    程继光

水温分层型水库铁、锰垂直分布特征    徐毓荣,徐钟际,徐玮,向申,封珩

ICP-AES法测定硅钙合金中铁、铝、锰    胡洛翡,刘婞

阿哈水库Fe,Mn污染控制水平研究    徐钟际,徐毓荣,徐玮

砖红壤磷的有效性研究    李淑仪,蓝佩玲,廖新荣,徐胜光

隧道工及矽肺患者发中微量元素Cu、Zn、Fe、Mn含量测定    孙太东,陈朝万,王波,廖文中,陈健勇

ICP-AES法同时测定工业硅中微量Fe、Al、Ca、Mg、Mn    王肇中,陈新华

计算光度法同时测定铅铋铁锰    杜国华,张炬辉

Mn、Fe对AZ91D镁合金中Al_4C_3细化效率的影响    刘生发;吕程;韩辉;王硕黎;王萍;

SW型脱硫剂的研制及应用    郭斌;杨景亮;任爱玲;胡志鲜;吕焕武;高建明;陈贵芳;杨永福;

高温煤气脱硫 Ⅱ.铁锌基脱硫剂再生工艺条件的研究    卢朝阳,沙兴中,李四生,田安意,王宇红

铁基脱硫剂的动态再生    郝昌清;张德祥;吴亭亭;

天然锰铝榴石(Mn_(0.64)Fe_(0.36))_3Al_2Si_3O_(12)的热状态方程研究    范大伟;周文戈;邢印锁;张辉;刘景;谢鸿森;

氰根桥联一维Fe(Ⅲ)-Mn(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    张道鹏;

Fe在辐照损伤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王建伟;褚武扬;尚新春;吕国才;

条带状铁建造型铁矿的Fe同位素分布特征    李志红;朱祥坤;

偕胺肟-Fe(Ⅲ)配合物纤维催化合成乙二醇二乙酸酯研究    黄雅;吴之传;许曜;吴琦;王岚岚;

植物中Fe同位素分馏研究——以海州香薷为例    李世珍;朱祥坤;吴龙华;骆永明;

二苯胺磺酸钠光度法测定Fe(Ⅲ)    陈晓红;徐玲;

Fe~(3+)对全氟辛羧酸降解反应影响的理论研究    刘子忠;吴静;鲍玉峰;刘东升;葛湘巍;

不同盐度和Fe~(3+)浓度对小球藻生长、硝酸还原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杜宇;孙雪;

2008年度FD、FE指数报告出炉    同文

雪豹研制成功FE功效干刷牙膏    黄海

FedEx 凭什么横行天下    本报记者 吴震

“FE人”缅怀“中国摩尔根”    本报记者 过国忠

UPS首获中国直航权 FedEx再获一中美航班    记者 穆建军

FedEx:完整网络奠基完美服务    本报记者 李毅明

需求为本    本报记者 张钰梅

物流巨头“埋伏”沪上    张仲超

冤家又聚头    王心

中外军团争霸快递市场    本报记者 傅继红

炭质多孔材料的结构控制及对H2S、CO2脱除行为研究    陈庆军

Fe(Ⅲ)催化的α-取代-β-二羰基化合物的杂环化反应研究    王也铭

基于稳定固溶体团簇结构模型的Fe基多元合金    李宝增

Fe基双相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高频性能的研究    张丽

不同厌氧微生物功能群对粘土矿物结构Fe(Ⅲ)的还原作用及其矿物转变    刘邓

二元铁基Fe-X(X=Ga,Mn)合金的结构及磁致伸缩研究    张晶晶

Fe(Ⅱ)、DO含量对养殖大菱鲆幼鱼生理学性状影响的研究    吴志昊

热喷涂制备Fe基非晶合金涂层的组织性能及其激光重熔行为的研究    崔崇

Fe(Ⅲ)/铸铁屑吸收SO_2新方法及其工艺的研究    江举辉

合成气一步法合成二甲醚Cu-Zn-Mn/zeolite-Y催化剂及Mn作用的研究    唐秀娟

改性半焦负载(Fe,Zn,Mn)复合金属氧化物中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    张永艳

超临界水浸渍法制备锰基中温脱硫剂的研究    司伟平

超(亚)临界水浸渍法制备锰基中温煤气脱硫剂的研究    刘炼伟

稀土介孔氧化物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性能和动力学特征研究    万正勇

铁锰系氧化物脱除合成气中羰基硫的应用基础研究    柏勇

Zn-Mn-Cu复合氧化物脱硫剂再生性能及其硫化动力学研究    赫瑞元

稀土氧化物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表征与性能研究    湛月平

添加CeO_2对ZnFe_2O_4/ASC脱除中高温煤气中H_2S的影响    郭婷

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及织构对高温煤气脱硫剂性能的影响    宋瑾

半焦负载锌锰铜吸附剂的中温煤气精脱硫研究    靳庆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