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粗煤气和驰放气燃烧特性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3:24:53
热度:

粗煤气和驰放气燃烧特性的研究【摘要】:煤基多联产技术是综合解决我国面临的“富煤、贫油、少气”能源现状以及能源利用率低和大气污染的一项技术,而“双气头”多联产更考虑了我国大量生产焦炭

【摘要】:煤基多联产技术是综合解决我国面临的“富煤、贫油、少气”能源现状以及能源利用率低和大气污染的一项技术,而“双气头”多联产更考虑了我国大量生产焦炭的现状。多联产系统除了生产化工产品,还输出电力产品,用于燃烧发电的原料气是化工合成剩余粗煤气以及驰放气。剩余粗煤气和驰放气的组分、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流动状况等随着多联产过程运行工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直接影响到燃气轮机的稳定运行。因此有必要研究粗煤气以及驰放气的燃烧特性。 本文在分析气体燃烧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模拟粗煤气以及驰放气燃烧的物理模型和燃气着火温度测定实验系统,研究了不同燃烧条件、不同燃烧模型燃烧室温度分布,探讨了组分变化对燃气着火温度的影响规律。 实验中利用H2、CO、CH4和C02按一定体积比例配制混合气以模拟实际多联产燃气发电系统原料气。研究结果表明,绝热燃烧模拟温度与理论燃烧温度热平衡计算值比较吻合,燃烧室温度随高度的增加先升高后保持不变,最高燃烧温度可达2047K。燃烧室输入热量、热边界条件一定时,随甲烷相对体积含量的增加,燃烧温度降低,而当甲烷含量也一定时,随氢气相对含量的增加燃烧温度降低,一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使燃烧温度升高。燃烧器内空气射流速度不均会导致燃烧室温度分布不均。随着壁面传热系数的增大,燃烧室温度水平降低,燃烧室径向和轴向上的温度梯度增加。燃烧温度随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高燃烧温度对应的过量空气系数介于0.9-1.0之间。燃烧器长度减小时,射流着火提前,燃烧室径向温度分布均匀性变差。燃气着火温度随氢气相对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甲烷含量的增加而升高,一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对燃气着火温度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系统热力条件一定,燃气的着火温度基本不变,与一次风率无关。实验测得的H2、CO以及CH4的着火温度分别为563℃、667℃和790℃。 【关键词】:多联产 数值模拟 燃烧温度 着火温度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K1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符号说明10-11
  • 第一章 绪论11-17
  • 1.1 课题背景11-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6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6-17
  • 第二章 燃气燃烧反应机理及计算17-31
  • 2.1 燃烧反应速度17-20
  • 2.1.1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17-18
  • 2.1.2 压力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18-20
  • 2.2 氢的氧化反应20-22
  • 2.3 一氧化碳的氧化反应22-23
  • 2.4 甲烷的氧化反应23-26
  • 2.5 气体燃烧反应计算26-31
  • 2.5.1 燃烧所需空气量的计算26-27
  • 2.5.2 完全燃烧产物的计算27-28
  • 2.5.3 燃烧温度的计算28-31
  • 第三章 燃气着火理论31-45
  • 3.1 热自燃理论31-35
  • 3.1.1 热自燃原理31-32
  • 3.1.2 热自燃温度32-34
  • 3.1.3 热自燃感应期34-35
  • 3.2 链锁自燃理论35-39
  • 3.2.1 链锁自燃的条件36-38
  • 3.2.2 链锁自燃感应期38-39
  • 3.3 点燃理论39-45
  • 3.3.1 点燃的方法39-42
  • 3.3.2 点燃界限42
  • 3.3.3 点燃界限的影响因素42-45
  • 第四章 粗煤气和驰放气燃烧过程数值研究45-67
  • 4.1 模拟软件45-46
  • 4.2 创建模型、划分网格和设置边界条件46-49
  • 4.2.1 创建模型46-47
  • 4.2.2 划分网格47-49
  • 4.2.3 边界条件设置49
  • 4.3 数学模型49-51
  • 4.3.1 质量守恒方程50
  • 4.3.2 动量守恒方程50
  • 4.3.3 能量守恒方程50
  • 4.3.4 组分质量守恒方程50-51
  • 4.3.5 湍流控制方程51
  • 4.4 粗煤气和驰放气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51-67
  • 4.4.1 粗煤气/驰放气绝热燃烧数值模拟51-55
  • 4.4.2 粗煤气/驰放气不同壁面传热系数的燃烧数值模拟55-59
  • 4.4.3 粗煤气/驰放气不同过量空气系数的燃烧数值模拟59-61
  • 4.4.4 氢气与甲烷燃烧数值模拟比较61-63
  • 4.4.5 甲烷在模型A与模型B中数值燃烧比较63-67
  • 第五章 粗煤气和驰放气着火温度的实验研究67-83
  • 5.1 研究对象的介绍67-68
  • 5.2 着火温度测定实验系统68-71
  • 5.2.1 气体供应系统68-69
  • 5.2.2 点火系统69-70
  • 5.2.3 旁路系统70-71
  • 5.3 着火温度测定方法71-73
  • 5.4 着火温度测定实验结果73-83
  • 5.4.1 H_2/CO/CH_4/CO_2混合气组分变化对着火温度的影响73-80
  • 5.4.2 一次风率对焦炉煤气/气化煤气/驰放气着火温度的影响80-83
  • 第六章 结论83-85
  • 参考文献85-89
  • 致谢89-9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9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镁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的实验测试    钟英鹏;徐冬;李刚;苑春苗;陈宝智;

粮食伴生粉尘最低着火温度的实验研究    李刚,刘晓燕,钟圣俊,党君祥

绝热燃烧室内弛放气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    闫江涛;宋凯;金燕;邢秀峰;乔红飞;

燃气轮机燃烧室预混燃烧不稳定性的数值研究    张欣刚;任静;徐治皋;

燃气轮机低热值合成气燃烧室内三维湍流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    赵晓燕;李祥晟;丰镇平;

合成气低旋流燃烧器设计与流动结构的分析    尹航;钟仕立;戴韧;陈永辰;

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能源系统——资源/能源/环境整体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倪维斗,李政,薛元

燃气轮机燃烧室燃烧天然气和燃烧中低热值煤气的比较    徐纲,聂超群,黄伟光,陈静宜

燃气轮机合成气燃烧室中燃烧噪声的现场测试与分析    房爱兵;徐纲;聂超群;黄伟光;

燃气轮机合成气燃烧室燃料气加湿实验研究    雷宇;房爱兵;徐纲;聂超群;黄伟光;

二甲醚经济与中国的能源和环境    倪维斗,靳晖,李政,郑洪弢

催化燃烧技术在锅炉中的应用研究    张世红;董庆珊;段之殷;周琦;

天然气中加入H_2对燃烧器性能的影响    文杰;刘蓉;潘树源;

玻璃供料道燃气加热系统(续)    崔思聪

玻璃器皿压制生产线的研究与设计    张建国,曾孝宇,徐洪福,任立选,马肖玲

5.6M~3燃气梭式窑的改进与调试    艾学强

镁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的实验测试    钟英鹏;徐冬;李刚;苑春苗;陈宝智;

煤粉锅炉热效率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包生重;周乃君;

天然气中加入H_2对民用燃烧器设计的影响    刘蓉,潘树源

软磁氮气保护隧道烧结窑炉的能量消耗分析    樊成强;

室式加热炉特厚板坯内部温度场均匀性测试及分析    李卫东;刘常鹏;张宇;张天赋;王东山;贾振;

两套GUD 1S.V94.3A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热力参数对比分析    熊少军;宋馨;樊长明;

过剩空气系数对强旋流平焰燃烧器NOx生成影响的研究    龚志军;陈伟鹏;赵增武;李保卫;武文斐;

全烧高炉煤气实现1250℃送风温度的两种工艺系统    许永贵;

75t/h燃气锅炉燃烧的理论分析    张明明;

炼钢系统工序能耗的影响因素分析    陈冠军;

加热制度参数试验分析和改进    徐大勇;刘常鹏;邓伟;张宇;贾振;袁玲;徐春柏;

燃气轮机双燃料燃烧室流场及污染排放数值研究    穆勇

微尺度环境下预混火焰稳燃方法的研究    汪洋

基于并网逆变器电能质量与变换效率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杨波

合成气为核心的能源化工系统的系统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    刘敬尧

双旋流合成气非预混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郭培卿

汽油燃料替代混合物均质压燃反应动力学基础研究    张庆峰

脱油沥青气化过程及其在IGCC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蒋德军

煤炭清单与减排政策研究    黄建

火电厂生态工业园研究    王灵梅

分布式能量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徐二树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煤结渣影响的实验研究    卢丹

循环流化床热电气焦油多联产技术的试验研究    温亮

管道内甲烷/空气预混火焰加速传播机理研究    陈明

超临界水浸渍法制备炭基负载金属氧化物中温脱硫用吸附剂的研究    邱彪

铁基吸附剂同时脱除模拟煤气中单质汞和硫化氢的研究    张云鹏

中国矿难的政府规制研究    姚文亮

表面活性剂对电解质溶液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影响    张楠

吉林桦甸油页岩热物理和电物理性质实验研究    王秋雯

基于地质与地质力学理论的大柳矿井底车场运输大巷围岩稳定性预测研究    赵磊

细水雾抑制管道瓦斯爆炸的实验研究    安安

高炉炼铁生产的清洁化    赵庆杰

干熄焦技术是炼焦业节能治污的一条新路    席宝山,郭丰才

方形管内楔形障碍物对火焰结构与传播的影响    陈志华;叶经方;范宝春;姜孝海;归明月;

粮食伴生粉尘最低着火温度的实验研究    李刚,刘晓燕,钟圣俊,党君祥

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    张雷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中燃烧特性的研究进展    王关晴;程乐鸣;骆仲泱;岑可法;

燃料中心进入的旋流燃烧数值模拟    胡瓅元;罗永浩;周力行;

不同燃烧条件对燃气火焰NO_x生成量的影响    宋在乐;谢广录;范卫东;陆杰;章明川;

燃气轮机低热值合成气燃烧室内三维湍流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    赵晓燕;李祥晟;丰镇平;

低热值高炉煤气在发电设备中的应用    任建兴,章德龙,周伟国,李世魏,王鼎,张兴良

燃气燃烧的低NOx排放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苟湘

合成气稀释扩散火焰的实验和数值研究    惠鑫

低浓度煤矿瓦斯在多孔介质中的燃烧特性试验研究    刘方;宋正昶;杨丽;李坚;

非平衡等离子体对CH_4/空气混合物燃烧的影响    杜宏亮;何立明;兰宇丹;王峰;

谷壳混煤在流化床锅炉中的燃烧特性实验    王智;赵瑞娥;

生物质混煤在流化床锅炉中的燃烧特性    王智;赵瑞娥;

无烟煤粉燃烧特性研究及燃尽预示    曹鹏飞,张喜文,路丕思,于梅

污泥循环流化床焚烧技术的研究进展    黎兵;谭德见;黄永军;陈继辉;

混煤掺混方式对其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默会龙;刘亮;白晓玲;朱光明;王艳;高颖佳;

低挥发分水煤浆在筒形炉内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    周俊虎;张传名;曹晓哲;赵卫东;刘建忠;岑可法;

生物质粉体燃烧特性的研究    肖波;邹先枚;杨家宽;阮渊;马承荣;

喷油提前角对生物柴油燃烧和排放的影响    潘江如;陈昊;张春化;袁华智;

材料燃烧特性国家基础数据库的建立探讨    毛莹;

废塑料燃烧特性的实验室研究    龙世刚;孟庆民;徐春;曹绍辉;

废塑料在混联法生产氧化铝中应用的燃烧特性研究    李军旗;王华;

含纳米铝粉复合固体推进剂的燃烧特性及机理分析    段军鸿;丁敦辉;张宇驰;李疏芬;

混煤燃烧特性的研究    欧阳德刚;罗安智;朱善合;邹明金;王海清;

典型村镇垃圾燃烧、脱氯特性及机理研究    刘金生;陈江;

用DSC试验评价煤的燃烧特性    钱秋兰;

生物柴油的喷雾及燃烧与排放特性研究    李理光;张旭升;胡宗杰;邓俊;吴志军;

城市生活垃圾特性试验及焚烧处理工艺研究    袁宏伟;

含纳米铝粉复合推进剂的燃烧特性    孙运兰;李疏芬;丁敦辉;

克石化甲醇厂日产增加60吨    记者 王侠通讯员 何智晴

从污泥中“榨”出能量    记者 彭德倩

煤质分析对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的影响    司马晨曦

输美服装应加强面料阻燃性能检测    王定俞叶丹

锅炉煤燃烧技术获突破    赵军

丙烯丙烷回收工艺环保增效    苟爱仙

培训不到位 无知酿火灾    杨育恒

燃煤性质变化对锅炉运行调整的影响    山西省锅炉压力容器监督检验所 王强

构筑环保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    蔡衡

外墙保温防火试验及建筑应用的研究(三)    供稿 北京振利高新技术公司

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助燃剂研制及燃烧特性试验与模拟研究    袁海荣

低品位水煤浆成浆、燃烧特性研究及应用    张传名

生物质气燃烧特性及火焰结构的相关研究    刘昌业

城市生活垃圾燃烧特性及新型流化床焚烧技术的研究    金余其

循环流化床焚烧炉中生活垃圾燃烧特性研究    闫涛

混煤高效低污染燃烧特性研究    李永华

动力配煤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戴财胜

小球粘结高燃速推进剂燃烧特性研究    郭效德

高能固体推进剂燃速数值模拟    李苗苗

快速压缩机的开发及其在HCCI燃烧研究中的应用    常国峰

粗煤气和驰放气燃烧特性的研究    刘庆滨

生物质粉体富氧燃烧的初步研究    罗思义

高效清洁柴油燃料氧化剂及降低柴油机排放的应用研究    毛功平

氧/燃料燃烧方式下煤和焦的燃烧特性研究    张会兴

混煤热解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    王晓雷

高过载下延期药的燃烧特性研究    武双章

玉米秸秆燃烧特性试验研究    薛海亮

工业蜂窝型煤的配比及燃烧特性研究    王文生

几种能源树种燃烧特性的研究    何宝华

生物柴油在直喷式柴油机上的燃烧和排放特性研究    刘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