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自热式固体热载体煤气化特性实验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3:23:50
热度:

自热式固体热载体煤气化特性实验研究【摘要】:21世纪能源危机必定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经济与科技的发展都要以能源供应为基础。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其对能源的需

【摘要】:21世纪能源危机必定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经济与科技的发展都要以能源供应为基础。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其对能源的需求更为迫切。面对现今的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压力,唯有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才可维持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一是煤炭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伴随着石油和天然气两大能源的枯竭,煤气化技术成为当今新旧能源交接段的能源缓冲剂。煤气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整个能源过渡时期的稳定性,是当今世界能源形式转变的桥梁和枢纽。二是余热余能的有效回收利用。其中钢铁行业的余热余能的回收前景最为广阔,我国每年的钢铁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而这背后必将产生大量的余热资源,高炉渣余热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本国国情及当今世界的能源发展趋势,提出了利用高炉渣余热进行煤气化的实验方案,这一方案既可达到煤炭资源的充分利用,又能够有效回收高炉渣的余热余能。 本文以固态高炉渣为热载体对粉煤气化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旨在获得高炉渣参与下的粉煤气化反应规律与特性,从而为将来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指导依据。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根据固态炉渣及粉煤的物理化学特性,拟采用固定床热载体煤气化系统对不同煤种进行气化实验研究。这一实验方案可降低对实验设备的要求,操作控制相对简单,在实验室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又可利用高炉渣作为热载体与粉煤进行快速传热,从而达到瞬间热解气化的目的。 (2)通过综合热分析仪采用程序升温法研究了不同质量配比下的高炉渣与粉煤混合物在不同工况下的反应情况,对比研究了不同渣煤比、煤种、气化反应速率对粉煤气化初温及化学反应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高炉渣对粉煤气化具有催化作用;渣煤比为3:1时催化效果最佳;升温速率的提高有利于煤焦气化反应的进行。 (3)采用Li Chung-Hsiung积分法对综合热分析仪所得数据进行动力学相关分析和计算,通过线性拟合的方法在21种现有气固反应机理模型中寻找不同工况下的最适反应机理函数,其中A5即随机核化长大(n=4)模型对不同工况下的气化反应机理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利用Satava-Sestak积分法计算得到相应工况下的反应活化能与指前因子,其中升温速率的提高会降低反应活化能与指前因子,而高炉渣的加入对其影响规律不统一。在求得高炉渣热载体煤气化反应动力学方程基础上,发现活化能与指前因子之间存在着补偿效应。 (4)通过自行搭建的固定床热载体煤气化反应装置,研究了煤种、粉煤粒度、反应温度及气化剂流量对气化反应活性的影响规律,得到如下结论:利用高炉渣为热载体的粉煤气化技术对煤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反应温度为1100℃时,即使较劣质的沈南煤与阜新煤也可达到80%以上的转化率和8000KJ/m3的煤气热值;高炉渣作为热载体不但解决了热量来源问题,还可对气化反应产生催化作用;实验中当反应温度升至1100℃时各项反应指标最佳,进一步升温会导致高炉渣产生一定的粘结性,不利于固定床气化的传热传质;本实验系统对粉煤粒度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实验中采用的80-100目范围内的粉煤气化特性均可达到较高水平;当气化剂流量在0.35m3/h左右时,各项气化指标最优;在高炉渣参与下,气化产物中几乎没有CH4的生成,使得煤气中可燃成分仅为CO与H2,这对产气在化工领域的应用是极其有益的。 【关键词】:高炉渣 固体热载体 煤气化 余热回收 气化反应动力学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Q54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目录10-13
  • 第1章 文献综述13-31
  • 1.1 引言13-14
  • 1.2 煤气化的发展及原理14-18
  • 1.2.1 煤气化发展史14-15
  • 1.2.2 煤气化工艺的分类15-16
  • 1.2.3 煤气化原理16-18
  • 1.3 固体热载体煤气化技术18-23
  • 1.3.1 固体热载体的分类18-19
  • 1.3.2 热载体煤气化工艺研究现状19-21
  • 1.3.3 固态高炉渣为热载体的煤气化工艺21-23
  • 1.4 煤气化动力学研究方法23-27
  • 1.4.1 动力学数据的获得23-24
  • 1.4.2 煤气化反应动力学模型分类24-26
  • 1.4.3 煤气化反应动力学分析方法26-27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27-31
  • 1.5.1 本文研究内容及目的27-29
  • 1.5.2 本文的研究路线29
  • 1.5.3 本文的研究意义29-31
  • 第2章 固态高炉渣与煤粉混合气化反应特性的热重实验研究31-49
  • 2.1 引言31
  • 2.2 实验部分31-35
  • 2.2.1 实验样品的制备与分析31-32
  • 2.2.2 固态高炉渣与煤粉的混合方法及步骤32
  • 2.2.3 热分析实验程序设定32
  • 2.2.4 内外扩散影响消除实验32-33
  • 2.2.5 热分析实验的误差来源及实验工况33-34
  • 2.2.6 煤粉气化热重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34-35
  • 2.3 煤粉气化热重实验结果及分析35-47
  • 2.3.1 程序升温法测定气化反应初温35-38
  • 2.3.2 煤种对气化反应特性的影响38-41
  • 2.3.3 高炉渣与煤粉不同质量比混合对气化反应特性的影响41-45
  • 2.3.4 不同升温速率对气化反应特性的影响45-47
  • 2.4 本章小结47-49
  • 第3章 粉煤担载固态高炉渣下的气化反应动力学机理模型49-65
  • 3.1 引言49
  • 3.2 担载高炉渣下粉煤气化反应机理函数的建立49-57
  • 3.2.1 选择动力学模型的注意事项50
  • 3.2.2 热分析动力学的数据处理方法50-51
  • 3.2.3 动力学模式函数的选择方法51-57
  • 3.3 固态高炉渣热载体的粉煤气化动力学参数的求解57-59
  • 3.4 固态高炉渣热载体煤气化反应动力学方程的求解59-61
  • 3.5 固态高炉渣热载体粉煤气化反应动力学参数的补偿效应61-62
  • 3.6 本章小结62-65
  • 第4章 固态高炉渣煤气化热态实验研究65-89
  • 4.1 实验仪器与设备65-66
  • 4.2 实验原料的制备和分析66-67
  • 4.2.1 煤粉的制备与分析66-67
  • 4.2.2 固态高炉渣的选取与分析67
  • 4.3 固态高炉渣煤气化系统实验台设计67-70
  • 4.3.1 给料系统68-70
  • 4.3.2 产气成分分析系统70
  • 4.4 实验操作过程70-71
  • 4.5 实验工况71
  • 4.6 气化剂流量的校正71-72
  • 4.7 实验的考察指标72
  • 4.8 固态高炉渣煤气化系统反应特性的研究72-86
  • 4.8.1 煤种对热载体气化反应的影响73-77
  • 4.8.2 煤粉粒度对热载体气化反应的影响77-79
  • 4.8.3 气化反应温度对热载体气化反应的影响79-82
  • 4.8.4 气化剂流量对热载体气化反应的影响82-86
  • 4.9 本章小结86-89
  • 第5章 结论89-93
  • 5.1 本文主要结论89-91
  • 5.2 工作优化建议91-93
  • 参考文献93-101
  • 致谢10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焦炭-CO_2气化动力学的非等温热重法研究    刘忠锁;汪琦;邹宗树;谭广雷;

熔盐热载体的特点及使用中的若干问题    马建兵,李德峰

高温下煤焦气化反应特性(Ⅱ)细孔构造对煤焦气化反应的影响    朱子彬,马智华,林石英,平户瑞穗,堀尾正■

烟煤固体热载体低温快速热解实验研究    张梦蝶;王泽;张喜文;王立昌;林伟刚;宋文立;

热重法测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宋军;赵薇;宋刚;汪丽;

煤焦与生物质焦在CO_2气氛下共气化动力学模型研究    边文;张科达;文芳;梁大明;董卫果;王鹏;

粉煤与固体热载体垂直振动混合的冷态研究    童贵;武建军;李慧蓉;

高水分褐煤固体热载体部分气化质量平衡和热量平衡分析计算    何屏

褐煤固体热载体干馏新技术——固体热载体循环系统的设计    周颖,郭树才,罗长齐,张代佳,迟耀幂,韩壮

煤中矿物质在气化反应中的催化作用分析    赵新法,杨黎燕,石振海

小波变换方法消除热重实验噪音信号    郁青春;张世超;王新东;

褐煤固体热载体干馏新技术工业性试验    郭树才,罗长齐,张代佳,韩壮, 刘恒韫,康锡志,于兴国,胡贵河

不同升温速率下煤焦CO_2气化的动力学研究    高正阳;吴小芳;朱予东;王星久;王天龙;

煤气化多环芳烃初步研究    金保升,周宏仓,仲兆平,肖睿,黄亚继

基于欧拉多相流模型的流化床煤气化过程三维数值模拟    王小芳;金保升;钟文琪;

催化作用下流化床中煤部分气化的试验研究    周宏仓;金保升;仲兆平;肖睿;黄亚继;

旋转锥式热解炉内煤颗粒混合热解的实验研究    王峥;范浩杰;龚希武;黄浩;胡国新;

基于响应面法的煤气化工艺参数效应分析    张进春;侯锦秀;

浑源煤焦CO_2气化反应的影响因素及动力学特性分析    陈鸿伟;吴亮;索新良;高松;韩亮;

生物质气化特性的实验研究    李延吉;李润东;李爱民;冯磊;姚伟;

竖直下降管换热实验台的设计与冷态模拟    袁廷璧;易维明;李志合;殷哲;刘焕卫;刘珠伟;

基于非等温热重法的煤焦燃烧特性及反应动力学研究    孙辉;张建良;王广伟;刘征建;邵久刚;

非等温热重法研究煤焦和生物质焦的CO_2气化反应动力学    王广伟;张建良;邵久刚;左海滨;

利用高炉熔渣作为热载体进行煤气化的实验研究    王辉尧;于庆波;李朋;杜文亚;

典型煤种热解气化特性研究    石金明

低挥发份劣质燃料循环流化床燃烧特性研究    李社锋

煤气化反应动力学及渣中残碳反应活性研究    许慎启

石油焦成浆特性及不同添加物对石油焦气化反应活性的影响研究    展秀丽

回转干馏炉内油页岩颗粒混合运动特性实验与数值模拟    张立栋

整体煤气化湿空气透平(IGHAT)循环关键部件的特性建模与实验研究    孙博

倾斜下降管反应器中颗粒运动规律的研究    杨延强

煤、生物质及其混合物的快速热解及过程中氮的迁移    袁帅

煤的热解转化和脱硫研究    刘全润

煤加压部分气化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肖睿

义马煤气化反应性研究    谷小虎

不同沉积环境下煤的热解与成浆性研究    杜开欢

气流床煤气化灰渣的特性研究    卢珊珊

微波改性与掺混煤液化残渣对石油焦气化活性的影响研究    张保申

高温下渣/灰熔融与矿物质行为对煤焦气化反应特性的影响    吴加奇

石油焦催化气化反应特性研究    王建建

循环流化床热电气焦油多联产技术的试验研究    温亮

循环流化床半焦燃烧特性研究    余斌

熔融碱(盐)分解CFC-12研究    邹金宝

煤焦与生物质焦共气化动力学研究    张科达

用热重分析法对硫酸铜晶体的研究    陈芊阳,于颖

褐煤固体热载体干馏新技术工业性试验    郭树才,罗长齐,张代佳,韩壮, 刘恒韫,康锡志,于兴国,胡贵河

建陶窑炉燃料型煤的技术研究    王鸿皆,朱光模

福建无烟粉煤循环流化床气化试验    郑斌,方则越,余天成

循环流化床热电气三联产装置研究    岑可法,方梦祥,骆仲泱,李绚天,陈飞,王勤辉,陈冠益,倪明江

煤焦与水蒸气及二氧化碳的气化反应动力学    章永浩 ,董锦泉 ,石振球 ,闻望

煤的水蒸汽及二氧化碳高温气化活性评价    童楚良,阪田祜作,笠岡成光

晋城煤蒸汽气化本征动力学研究    马智华,张成芳,朱子彬,孙尔立

活性点数对煤焦气化速率的评价    朱子彬,张成芳,古泽健彦,阿尻雅文

DAEM和Coats-Redfern积分法研究煤半焦燃烧动力学的比较    孙庆雷,李文,陈皓侃,李保庆,刘旭光

竖直管内陶瓷球和粉状生物质之间换热规律的研究    刘焕卫

液态高炉渣热量回收利用方法及问题    陈登福;佐祥均;温良英;董凌燕;邱贵宝;

攀钢高炉渣提钛技术进展    张菽浪;

高炉渣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    张朝晖;莫涛;

高炉渣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成海芳;文书明;殷志勇;

高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在攀枝花举行    

攀钢高炉渣综合利用研究进展及产业化建议    廖荣华;陈德明;周玉昌;

攀枝花高钛型高炉渣提钛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    刘松利;杨绍利;高仕忠;

2006中国·攀枝花高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召开    

宣钢高炉渣资源综合利用分析    王亚玲;刘青;李新华;

安钢高炉渣的性能及利用研究    卢红霞;李利剑;关绍康;

高炉渣显热回收前景分析    张西鹏;周守航;

浅谈高炉渣资源的合理利用    张西鹏;周守航;

攀钢高钛高炉渣黑钛石结晶规律探索    李静;唐续龙;郭敏;张梅;张作泰;王习东;

高炉渣流动性的计算研究    束奇峰;胡晓军;侯新梅;周国治;

盐酸法处理高钛型高炉渣的综合利用    熊付春;张超;

高炉渣余热回收技术探讨    郭豪;周守航;

高炉渣资源化生产绿色建材的环境效益评估——生命周期的视角    宋小龙;杨建新;刘晶茹;

新自控技术在高炉渣处理节能环保中的应用    曹建;苏毅;王红;韩国新;

论高炉渣处理爆炸原因及解决措施    张志江;高志永;

高炉渣处理方法及发展趋势    张国兴;

攀钢高炉渣提钛产业化关键技术初获突破    唐诗全 杜剑桥

高炉渣里炼出产业“金链条”    樊雄

攀钢高炉渣提钛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获突破    唐诗全 杜剑桥

环业公司有效消纳攀钢高炉渣    周军 叶攀

攀钢高炉渣提钛项目通过论证    记者 陈昌成

攀钢强攻高炉渣提钛难关    记者 周军

攀钢高炉渣3年创效数百万    记者 谢玉先 周军 通讯员 叶攀

太钢开创高炉渣利用新途径    记者 陈强 通讯员 陈涛

太钢开拓高炉渣利用新途径    首席记者 崔晓农

攀钢高炉渣成为循环经济的亮点    本版编辑 记者 周军 通讯员 叶攀 汪泽华

高炉渣中有价组分选择性析出与解离    李大纲

钢铁行业固体废弃物农业利用基础技术研究    任玉森

高炉渣生产绿色建材的基础研究    王军

空冷高钛型高炉渣中主要组分的分离提取研究    李晨

高炉渣吸附性能研究    蒋艳红

高炉渣制取高钛渣的新工艺研究    徐程浩

攀钢高炉渣的地基土性质及热物理特性试验研究    李建云

新型高炉渣余热回收装置结构研究及传热过程数值模拟    刘芳

干法高炉渣余热回收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杨宝金

高炉渣为热载体的生物质热解机理及实验研究    岳霞

风冷高炉渣水化特性研究    董诗婕

包钢高炉渣回填地基性状改良研究    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