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我国主要工业部门技术节能减排的潜力及实现途径探讨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3:06:21
热度:

我国主要工业部门技术节能减排的潜力及实现途径探讨【摘要】:论文在分析我国21世纪以来能源消费格局,尤其是高能耗产业能源消费的同时,比较各主要高耗能产业、单位产品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能

【摘要】:论文在分析我国21世纪以来能源消费格局,尤其是高能耗产业能源消费的同时,比较各主要高耗能产业、单位产品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能耗的差距,针对高耗能产业的差距和主要问题,探讨了我国主要高耗能产业的技术节能减排潜力,以及通过高耗能产业的技术节能减排,在2020年全国实现单位GDP的CO2排放降低40%~45%总目标中工业技术节能减排的贡献率和贡献规模。预计到2020年,通过煤电、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煤炭采选、油气采选等主要高耗能产业的技术进步,所能实现的工业技术节能潜力为51 560×104~52 000×104tec,相应减少CO2的减排总规模为125 800×104~126 880×104t,在整个单位GDP节能减排至2020年降低40%~45%的目标中,工业技术节能减排的贡献率大约占15.5%~16.5%,将不能承担起实现目标的主要责任。此外,针对我国工业技术节能减排的潜力进一步扩大,就未来主要的工业技术节能减排路径进行了讨论。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工业技术 节能减排 二氧化碳排放 减排潜力
【基金】:中科院先导项目“水泥生产的碳排放”(XDA05010400)
【分类号】:X322;F206;F425
【正文快照】: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能源与重化工产业进入快速扩张期,能源消费量大幅增长,2009年全国一次能源消费量超过30.50×108tec(2010年突破32×108tec)[1]。其中,工业能源消费量2008年超过20.50×108tec,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从2001年的68.63%,上升到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我国装备制造业能耗现状及节能技术的改进对策    符学龙;

2008年中国钢铁工业能耗分析    王维兴;

关于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减排    孙伟善;

我国煤炭工业节能减排的探讨    刘勇;周仕来;

实施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减排    杨铁生;

中国减缓部门碳排放的技术潜力分析    胡秀莲;刘强;姜克隽;

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历史重任    娄湖山;

关于加强建材工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推进工业节能减排    李毅中;

中国水泥工业致力于减排CO_2的现状和展望    王燕谋;

中国利用周边国家铁矿资源的潜力与对策    赵建安;

    

转炉煤气用于热风炉的研究    刘德军;郝博;王再义;徐大勇;

关于化工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现状分析    于莹;

建材类生命周期清单网络数据库的研究与开发    龚先政;张群;刘宇;王志宏;聂祚仁;

水泥工业CO_2减排及利用技术进展    马忠诚;汪澜;

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    陈飞;诸大建;

UNDP的碳预算目标能够达到吗?    余国合;吴巧生;王越;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初步研究    刘卫东;张雷;王礼茂;赵建安;马丽;唐志鹏;高菠阳;余金艳;

高炉出铁场烟尘捕集方式的探讨    杜成仁;

建筑材料碳足迹研究进展    曾杰;颜伟国;赫赫;赵敏;

化工行业节能减排的路径探索    孙海林;

北京市二氧化碳气体减排的科学技术选择——基于能源活动领域CO_2排放现状及相关规划方案    佟大伟;

北京市二氧化碳气体减排的科学技术选择——基于能源活动领域CO_2排放现状及相关规划方案    佟大伟;肖显静;

发展低碳经济应成为“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目标导向    黄宇;朱志超;李琳;

基于Solid Edge和VB6.0的管壳式换热器三维设计软件开发    王坤;于庆波;赵曜;

建材工业基于LCA的节能减排评价认证技术研究    赵春芝;马丽萍;蒋荃;

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    田徵

城市土地低碳利用的外部现状描述、内部静态测度及动态协调控制    汪友结

低碳城镇发展及其规划路径研究    王富平

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景分析    刘小敏

城市工业产业规划与调整对策研究    秦传滨

日本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研究    红光

福建马坑铁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    张承帅

青岛市节能减排内涵、评价和战略研究    陆婕

钢铁退火工序优化调度及副产煤气系统预测研究与应用    刘颖

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研究    张梅燕

山东省结构节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庞松涛

钢渣的回收及其利用研究    吴杰

低碳旅游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李文苗

脱除烟道气中CO_2、SO_2和NO_x高温吸附剂的研究及CO_2吸附模拟    梁杰

低碳理念下的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研究    臧步辉

低碳城市街区交通与用地功能整合研究    王玮

液压弯辊板形智能控制方法研究    崔艳超

含铁、稀土尾矿气幕高梯度磁选及流程试验研究    王建平

链篦机热量平衡与余热利用的研究    吴强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初步研究    刘卫东;张雷;王礼茂;赵建安;马丽;唐志鹏;高菠阳;余金艳;

制造企业节能技术的研究及措施    符学龙;李春波;

低碳技术选择的国际经验对我国低碳技术路线的启示    徐大丰;

美国经济危机的复兴与应用清洁能源、节能技术的关系    杨明钦;

煤矿“三废”的资源化探讨    刘萍,周锡德

当今国内外铁矿资源供给的新态势    邹健

利用国外铁矿资源的区域选择与决策优化研究    胡小平;陈甲斌;

国内外铁矿资源供需形势    马建明;刘树臣;崔荣国;

浅谈煤矿节能    郭嘉

煤矿设计、建设与生产中的节能减排措施    严贤红;

关于今后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吴溪淳;

我国铁矿石高价进口的原因分析    陈乐君;

中国钢铁年产量及其能源需求预测    韦保仁;八木田浩史;

采取技术措施 提高焦炭质量    郑文华;张晓光;

强化节能减排 推进绿色发展    章建华;

探索水泥行业的低碳发展之路    齐同庆;

走低碳发展之路 应对气候变化    徐匡迪;

谈“节能减排”问题    刘胜志;

商业银行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支持体系研究    王卉彤;

浅谈低碳经济与尾气排放    雷有成;

深圳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建议    闫伟东;

推进清洁发展机制促进节能减排    董慧芹;蒋栋;孟亚君;冯世钧;

碳税制度效应研究评述    崔景华;

低碳经济与玻璃纤维工业发展的探讨    李玲玲;

节能减排中清洁技术应用的策略分析    丁丽;

节能减排是表面工程企业的社会责任    樊景星;

关于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增加温室气体排放评价内容的建议    贾滨洋;李晶;

商品砂浆的研究开发与固体废弃物高效利用    王新民;孙振平;

低碳经济视野下的标准应对策略研究    刘钢;王彬彬;吴宏;董秀云;

商品砂浆的研究开发与固体废弃物高效利用    王新民;孙振平;

温室气体排放税设计的几点思考    牛强;

积极筹措低碳经济的制度创新,为经济发展赢得空间和动力    曹荣庆;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效利用能源    陈垂锟;

杭州气候变化与影响及其适应与减缓措施浅述    张立峰;

菲尔创纳“节能经”成英国总部样板    记者 赵文娟 通讯员 魏朝晖

“地球一小时”环保行动在华启动    记者王莉

中美碳排目标比较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何建坤

应当厘清节能与减排的关系    科学新闻杂志社总编辑 贾鹤鹏

气候对弈 美国转身    储昭根

围绕二氧化碳减排    李永群

山东欧行贷款节能项目通过评估    解小如 王海红

变废为宝 清洁城乡    本报通讯员 张勇

苏州首笔“碳交易”成交    记者 蒋丽英

迎接绿色革命 促进绿色发展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胡鞍钢

中国碳减排政策分析与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    郭杰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波动及减碳路径研究    杨国锐

消费视角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研究    张纪录

基于LMDI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徐军委

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研究    赵鹏飞

全要素视角下的能源利用和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测度研究    王群伟

促进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的绿色电价研究    谷志红

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的政策建模与实证研究    刘兰翠

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    魏楚

河南省节能减排政策研究    安伟

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基准初步测算研究    徐思源

基于演化博弈的发电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市场交易机制研究    李海锋

我国进出口贸易内涵二氧化碳排放研究    王玉凤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减排潜力分析    王文昊

城市居民生活消费CO_2排放估算方法及应用初步研究    冯蕊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关性研究    胡佳雨

浙江省二氧化碳排放变动因素研究    陈艺宏

四川农业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    李张巍

湖南省能源类二氧化碳(CO_2)排放特征研究    邓成科

基于STIRPAT模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研究    张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