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生物炭对黏壤土入渗规律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27:31
热度:

秸秆生物炭对黏壤土入渗规律的影响【摘要】:为提高干旱半干旱区耕作土壤灌溉水的利用效率,采用秸秆生物碳对黏壤土进行改良,并用3种经典入渗模型进行入渗模拟,寻求适于描述研究区土壤入渗规

【摘要】:为提高干旱半干旱区耕作土壤灌溉水的利用效率,采用秸秆生物碳对黏壤土进行改良,并用3种经典入渗模型进行入渗模拟,寻求适于描述研究区土壤入渗规律的模型及改良方案。采用双环入渗试验测定4种生物炭施用水平(10t/hm~2,20t/hm~2,30t/hm~2,50t/hm~2)的田间作物生育期内土壤含水率、入渗速率及累积入渗量,分别采用Green-Ampt模型、Philip模型和Kostiakov经验公式对试验组与对照组(CK)的入渗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施用量为30t/hm~2较CK效果最为明显,施用层(0—40cm)入渗速率增加44.6%,耕作层土壤含水率增加8.9%,累积入渗量增加45.45%。比较3种模型的入渗过程拟合结果,认为Kostiakov经验公式拟合的效果符合实测规律,可为研究区改良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单位】: 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关键词】生物碳 入渗模型 土壤入渗速率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物炭对不同土壤水力特性 水肥利用效率影响及耦合响应机理研究”(41161038)
【分类号】:S152.72
【正文快照】: 最有效的灌溉措施要依据目标土壤的入渗能力来制定,忽视这一点将导致灌溉水利用率降低和水资源浪费等结果[1]。土壤入渗是降水或灌溉水在重力作用下在土壤中向下运动的过程[2-3],是制定有效灌溉方案的基本信息,也是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的综合表现。入渗速率和相对供水状况将决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土壤经验入渗指数的移动窗口统计特性    张娟娟,刘恩民,郑丽萍

灌施条件下波涌灌溉土壤间歇入渗硝态氮运移特性试验研究    吴军虎,费良军,李怀恩

土壤入渗性能自动测量系统原理与应用研究    张雅楠;黄兴法;毛丽丽;刘汗;

具有砂质夹层的土壤连续函数入渗模型    张建丰;王文焰;贾中华;

砂土中粘土夹层对入渗过程影响的试验分析    卢修元;魏新平;邱玥;倪福全;

封闭气泡对一维积水入渗影响的试验研究    张华;吴争光;

入渗水矿化度对土壤入渗特征和离子迁移特性的影响    吴忠东;王全九;

基于土壤入渗模型的研究    李义;程本军;

土壤入渗性分级的建议    徐在庸;

间歇入渗减渗机理浅析    樊贵盛,党志良

小江流域的土壤入渗研究    邹翔;崔鹏;张平仓;

土壤入渗试验研究进展    李治军;薛彦东;

两种入渗研究方法对比分析    任运刚;

微咸水水质对土壤入渗特征影响分析    史晓楠;王全九;叶海燕;苏莹;

不同施肥方式的单膜孔点源入渗水肥运移特性研究    费良军;朱兴华;

荒漠灌木及冻融影响下的风沙土入渗特征    周宏飞;汤英;周宝佳;

PAM用量及施加方式对积水垂直入渗特征影响    王辉;王全九;姚帮忪;

考虑入渗时空变异下土壤入渗性能的确定    白美健;E.Bautista;许迪;李益农;

陕北风蚀水蚀交错区不同植被下土壤入渗性能差异性研究    魏天兴;陈致富;赵健;夏菁;

黄土坡地地表糙度特征及其对入渗、产流产沙的影响研究    赵龙山

陇中黄土高原典型人工林土壤水文过程研究    方书敏

基于点入渗参数计算土渠床渗漏损失的方法研究    李红星

黄土区层状土入渗特性及其指流的实验研究    张建丰

降雨非饱和入渗过程的水势描述及理论模型研究与应用    王建新

PHILIP入渗模型参数预报模型研究与应用    原林虎

不同灌溉方式入渗条件下的土壤空气阻渗特性试验研究    李援农

膜孔灌土壤氮素运移转化特性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脱云飞

基于HYDRUS模型的一维及三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    李远

崩壁土体水分入渗与再分布特征实验研究    江凌

土壤入渗模型参数的分阶段非线性预报模型研究    郭华

土壤入渗模型参数的线性预报模型研究    岳海晶

沼液穴灌二维交汇入渗特征试验研究    谭艳红

泾惠渠灌区土壤入渗参数及灌水技术参数优化研究    徐家屯

不同施肥方式的膜孔单向交汇入渗土壤氮素运移特性试验研究    韩雪冬

浑水入渗规律及畦灌补源技术研究    杨素宜

不同灌溉条件下斥水土壤入渗规律试验研究    刘春成

浑水入渗特性的试验研究    孙存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