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1964—1965年太平洋赤道增暖的大尺度大气效应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2:44:54
热度:

1964—1965年太平洋赤道增暖的大尺度大气效应【摘要】:对1962—1967年期间坎顿岛地面风与海面水温的时间序列做了解释,以说明广大中央与东赤道太平洋地区温度的主要变化是由东

【摘要】:对1962—1967年期间坎顿岛地面风与海面水温的时间序列做了解释,以说明广大中央与东赤道太平洋地区温度的主要变化是由东风的强度更化以及上翻中的固有变化所引起。比较了1964年11与1965年11月的平均上升曲线,可以解释海洋温度变化对大气的反馈作用。在冷的海洋情况下(1664年),600与800毫巴之间有一肯定的稳定层,阻碍对流与降水,在暖的海洋情况下(1965年)从海洋提供的热量减弱了大气的稳定度並增强大雨的活动。从1964到1965年热带对流层顶的垂直热力膨胀可用200毫巴等高线图来表示,图上给出2个新生反气旋中心对称地出现在横跨赤道两边海洋最大加热的纬度上。虽然振幅减小,但还可以看到对流层加热区被对流层的高层风带往东面很远。热带大气的普遍变暖的边缘效应表现在与邻近的副热带之间的角动量交换的增加,从太平洋中部到地中海东部的副热带西风急流1965年比1964年加强。本文对上述海——气相互作用对年际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由此得出的可能预报作了论述。本文还强调了气候预报要求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进行广泛而协调的研究。 【作者单位】
【关键词】对流层 太平洋中部 反气旋 大尺度 国际日期变更线 赤道带 毫巴 海洋温度 上升曲线 热带大气
【正文快照】: 1.东风带对赤道海洋温度的控制 从南美沿岸80“W到国际日期变更线的赤道带是最广阔的热带海洋地区,在海洋表面有巨大的年际温度变化。海洋变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最近已有很多描述。 图1说明坎顿岛(2046尹S、170“43/W)1962一1967年期间观测到的赤道海气相互作用的性质。海温Tw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海洋学    

太平洋中部沉积物中硅、铝、铁和碳酸钙的地球化学初步探讨    黄剑霞,张士三,王庆春,柯经堂,黄衍宽,曾碳石,郭平全

太平洋中部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初步研究    游仲华

新书介绍    曲美艳

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一批科研成果获奖    

1964—1965年太平洋赤道增暖的大尺度大气效应    皮叶克尼斯;潘怡航;

太平洋春秋    刘莲;

太平洋中部表层沉积物镁铝含量比的变化    张士三

太平洋中部柱状沉积物中的自生矿物    卢效珍

第四纪晚期赤道太平洋地区气象和海洋的发展    W.H.奎因;李月洪;

洋底锰结核成因——微体生物成矿作用    金若谷;王崇友;李家英;沈桂梅;

太平洋中部洋底界面水及其成矿作用    汪蕴璞;

太平洋中部多金属结核和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研究    郭世勤;吴必豪;李松筠;

黄土高原黄土和太平洋沉积物Nd,Sr同位素变化的比较    杨杰东;陈骏;张兆峰;季峻峰;陈旸;

太平洋中部大洋细粒土工程地质性质基本特征    牛作民;

黄土高原黄土和太平洋沉积物Nd,Sr同位素变化的比较    杨杰东;陈骏;张兆峰;季峻峰;陈旸;

北太平洋中部“潜沉”对台湾以东海洋层结的影响途径    刘秦玉;胡海波;

北太平洋中部“潜沉”对台湾以东海洋层结的影响途径    刘秦玉;胡海波;

太平洋海温与三江源地区春夏季降水的关系    刘青春;秦宁生;靳力亚;时兴合;冯蜀青;

南海及附近地区BSISO的能量分布及其与ENSO的关系    林爱兰;

坚持科学发展 谱写蓝色辉煌    国家海洋局局长 孙志辉

“仿厄尔尼诺”导致今年酷暑    记者 何德功

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    

西北太平洋上划出了美国湖?    贾宇

全球新一波厄尔尼诺可能重来    王羽中

加拿大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现象将卷土重来    王心见

美国拟建世界最大海洋保护区    孝文

难忘的首次全球大气试验    实习记者 裴胜崇

“Modoki”——全球变暖下的新型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正在加强    吴铭

太平洋中部多金属结核矿物地球化学研究    刘新波

热带太平洋年代际变化及其形成机制探讨    冯琳

NCC/IAP T63海气耦合模式云辐射参数化方案的改进及其在气候模拟中的应用    汪方

北太平洋低位势涡度水的潜沉和向台湾以东的输运    胡海波

利用卫星遥感探测海域天然气水合物    马立杰

西北太平洋与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及其生成的统计分析    李青青

南海海气界面潜热通量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影响的研究    王丽娟

西太平洋遥相关型的环流结构特征及其与我国冬季气候的关系    李勇

越赤道气流、澳大利亚高压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