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两种类型小麦品种分蘖成穗对群体环境的响应与调控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25:05
热度:

两种类型小麦品种分蘖成穗对群体环境的响应与调控【摘要】:为探讨不同类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分蘖成穗特性及对群体环境的响应,寻求合理播种方式的调控参数,在大

【摘要】:为探讨不同类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分蘖成穗特性及对群体环境的响应,寻求合理播种方式的调控参数,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对两类品种单株稀植与不同播种方式所构成的不同群体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单株稀植时,两类品种均具有较高的分蘖潜力,中多穗型品种‘济麦20’和‘鲁麦14’单株平均成穗数为40.58和44.34个,大穗型品种‘山农8355’和‘兰考矮早八’为24.33和23.20个,成穗率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差异;进入不同播种方式的群体环境后,中多穗型品种每株平均成穗数降至3.37和3.85个,降低率分别为91.70%和91.32%,大穗型品种每株成穗1.82和1.36个,分别降低92.52%和94.14%;证明群体环境对分蘖成穗的影响比遗传因素更强烈,且大穗型品种分蘖成穗特性对群体环境的响应较中多穗型敏感。播种方式可有效地调控群体结构,条播的经济产量显著高于撒播,条播行距配置对产量的影响因品种类型而异;中多穗型行距在23.4-23.9cm、大穗型在16.5-16.9cm时产量最高;撒播和窄行条播可有效地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提高挑旗和灌浆中期群体中、上层的光截获率,而千粒重和穗粒数却随之降低。播种方式对挑旗后群体内部CO2浓度有微弱的影响。 【作者单位】: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群体环境 播种方式 分蘖潜力 品种类型 冬小麦
【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06BAD02A09) 山东省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专项(2006JY06)基金共同资助
【分类号】:S512.1
【正文快照】: 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分蘖成穗特性是调控群体数量和质量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群体结构的形成。合理群体动态结构的构建并最终实现高产,不仅受品种基因型制约(Richards,1988;Campbell et al.,2003;SpielmeyerRichards,2004),而且还受播种密度、播种时期、肥水运筹和化控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行距对超高产小麦冠层结构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吴玉娥,郜庆炉,薛香,梁云娟,韩占江

小麦精量露播稻草覆盖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汤永禄,黄钢,袁礼勋,余遥

大穗型小麦兰考906分蘖发育的生理特征及其调控    赵会杰,任琴,郭天财,张秀英

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及超高产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朱云集;郭天财;王晨阳;崔金梅;夏国军;刘万代;王永华;

不同农艺措施对冬小麦分蘖动态和成穗数影响的研究    王小纯,岳汉,马新明,袁剑平

穗数型小麦新品种川农16与大穗型寡分蘖品系H461遗传差异研究初报    侯永翠,郑有良,蒲至恩,魏育明,李伟

不同积温和种植密度对饲用黑麦分蘖动态的影响    李志坚,周道玮,胡跃高

小麦超高产品种筛选的研究初报    王绍中,赵虹,王西成,范和君,田云峰

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的研究    张锦熙,刘锡山,诸德辉,方成梁,李鸿祥,陈强生,罗永泉

种植密度对新疆高产棉花群体光合作用、冠层结构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张旺锋,王振林,余松烈,李少昆,房建,童文崧

山东省年际与地区间气象因素变化与高产小麦产量形成的研究    王志芬,朱连先,范仲学,张凤云,吴科,宋良增,王守瑰,朱伯良,徐明振,高华强

不同小麦品种(系)吸收利用氮素效率的差异及有关机理研究 Ⅲ.影响利用效率的因素分析    童依平,李继云,李振声

冀中南麦区冬小麦高产品种性状分析    吕孟雨

种植密度和样式对强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张全国;马瑞昆;贾秀领;张丽华;杨利华;

不同施氮比例和时期对冬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赵广才,李春喜,张保明,王崇义

河南省小麦育种策略的探讨    胡琳,许为钢,赵献林,宋宏超

黄淮冬麦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模式研究    崔党群,张娟,闻捷,王俊振

肥料运筹对超高产小麦群体质量、根系分布、产量和品质的效应    赵广才,刘利华,张艳,杨玉双,杨兆生

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子粒灌浆与同化物供应关系的研究    郭天财,冯伟,夏百根,方保停,王书丽

不同类型冬小麦灌浆期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研究    王文静;王鹏;王国杰;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灌浆期蔗糖代谢与淀粉合成的研究    高松洁

缺磷对两个冬小麦品种磷吸收、体内分配和循环的影响    彭正萍

小麦淀粉品质形成机制及其对温光因子的响应    刘霞

中国冬小麦产量潜力及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    周阳

小麦顶端发育动态模式与特征的研究    李存东

小麦—冰草特异种质的遗传分析    武军

氮、磷、钾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淀粉品质的调控效应    李友军

光热水因子模型建立及基于ViewGIS的初步应用    杨文姬

小麦籽粒淀粉的粒度分布、积累特征及其与加工品质的关系    戴忠民

新疆高产棉花冠层结构特征及调控研究    罗宏海

新疆高产棉花单铃构成因子及纤维品质与超分子结构的研究    赵瑞海

种植密度和苜蓿种子产量关系的研究    陈述明

前氮后移对小麦产量及生育特性的影响    季书勤

烯效唑对小麦分蘖成穗生理和籽粒品质的调控研究    韩惠芳

稀植栽培下春小麦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的研究    赵冬梅

高产小麦群体光辐射特征与光合特性的研究    王之杰

超高产小麦品种冠层结构对产量的影响及其遗传研究    张娟

稀植栽培春小麦品种特性变化规律研究    万云静

“协调型”小麦新品种的产量潜力与构成及其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的研究    谭飞泉

高产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于振文;张学华;

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    

群体调控对济南17号小麦品质的影响    徐恒永,赵振东,刘爱峰,刘建军,张存良,毕德锋,晁岳华,耿金茹

氮素不同底追比例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贾效成,于振文,张永丽

灌水量和灌水时期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褚鹏飞;于振文;张玉芳;

小麦玉米亩产吨粮群体光合性能与配套技术的研究    徐恒永,王庆成,赵君实,徐庆章,宫秀兰,王忠孝

黄淮麦区晚播小麦生长特点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郭传贵,崔晓云,刘琼霞,任效宝,杨耀玲

栽培措施对小麦籽粒主要加工品质的影响    顾克军,杨四军,张恒敢,黄玉鸾

北京地区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付以彬,李宝升,贾文君,李思林,刘克信,刘海泉,金万会,姜官壁

冬小麦地膜覆盖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亓新华,田奇卓,曹鸿鸣

小麦玉米亩产吨粮群体光合性能与配套技术的研究    徐恒永,王庆成,赵君实,徐庆章,宫秀兰,王忠孝

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及超高产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朱云集;郭天财;王晨阳;崔金梅;夏国军;刘万代;王永华;

种植密度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籽粒糖含量和淀粉积累的影响    郭天财;查菲娜;马冬云;王晨阳;朱云集;岳艳军;宋晓;

大穗型高产小麦群体的光照特征和生理特性研究    赵会杰,郭天财,刘华山,朱云集,夏国军,王永华,罗毅

不同行距对冬小麦麦田蒸发、蒸散和产量的影响    孙宏勇;刘昌明;张喜英;陈素英;裴冬;

作物株型和冠层结构信息获取与表述的方法(综述)    李少昆,王崇桃

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旗叶光合特性及氮素调控效应    郭天财,冯伟,赵会杰,薛国典,王化岑,王永华,姚战军

冬小麦群体光照条件及其光合特征    杜宝华;刘明孝;洪佳华;

种植行距对冬小麦田土壤蒸发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陈素英;张喜英;陈四龙;裴冬;张清涛;

LAI-2000冠层分析仪在不同植物群体光分布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王谦;陈景玲;孙治强;

兰考906小麦分蘖成穗与高产结构分析    冯春叶

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增产效益比较    赵凤春;张惠敏;肖彦德;

种姜和播种方式对黄丝郁金块根产量的影响    李青苗,姜荣兰,雷加伦,张义,夏燕莉,方清茂,王忠文

不同播种方式对耕层土壤水分及冬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岳俊芹;邵运辉;陈远凯;秦峰;李巍;金先春;

玉米免耕播种技术探讨    王发明;郑铭新;

播种方式对大豆氮素含量的影响    徐文平;苗兴芬;申宏波;

不同播种方式及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影响    杨相昆;田海燕;魏建军;战勇;

宜兴市稻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效应研究    陈俊义;周焕成;杨东平;陈可伟;史旭东;

播种方式对费乌瑞它马铃薯生长与产量品质的影响    刘明月;熊兴耀;宋勇;黄科;秦玉芝;

湖北省棉田小麦播种方式简结    

播种方式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初报)    郑家兰;

稻茬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量试验研究    吴新胜;王炽;袁志勇;李军;吴琼;

淮北地区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对比试验分析    吴新胜;吴琼;王炽;何景瑞;董家山;

麦秸还田与播种方式对夏玉米播种质量和前期生长的影响    沈学善;李金才;屈会娟;魏凤珍;张一;

坝上地区马铃薯栽培农机农艺配套技术    谭宗九;刘宝华;李冬虎;王福合;

不同栽培因子对春马铃薯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常庆涛;王建如;余生;

小麦抗旱播种应变措施研究初报    高明;张凤玉;裴腊梅;吉洪涛;牛会民;天丽萍;

覆盖栽培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杨勤;陈猛;刘永红;何文铸;高强;柯国华;

亚热带地区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的首茬性状表现    陈维虎;王亚琴;孙红霞;黄新;

雁门关农牧交错带一年生牧草及饲料作物产草量研究    石永红;王运琦;高新中;李宝;杨惠清;刘建宁;

混播对青贮玉米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    崔国文;梅相如;李刚;刘慧青;

因地制宜选用小麦播种方式    省作栽站供稿

一种全新播种方式在阿旗得到应用    记者 王树国 陈明 曲方

粒播玉米种子悄然上市    孙乃会

今年种麦真省心    赵晓晓

合理密植是玉米最佳播种方式    文禾

“玉米之乡”种子论粒卖    记者 卜宪九

如何提高玉米播种质量?    博种

辽单127:深马齿、高出籽率    

小麦抗旱的主要技术    

蓖麻种植技术    陈胜 全国蓖麻协会西南地区会长

超高产水稻养分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其对不同栽培措施的反应    陈松

播种方式和追肥时期对黑龙江省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质量的影响    李馨园

麦茬免耕直播稻高产栽培实用新技术的初步研究    孙政国

不同播种方式下播期与播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    孙中伟

品种、种子大小和施肥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光合—荧光特征和氮磷养分效率的影响    吉春容

引进无芒雀麦与本地无芒雀麦生长特性的研究    田秀民

丹玉39号高产栽培综合技术研究    陈丽

水稻新品种临稻10号的特性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赵理

稻田套播强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郭凯泉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68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邹兵

油菜稻田免耕直播技术试验研究    张琼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