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青藏高原草地植物群落冠层叶片氮磷化学计量学分析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24:57
热度:

青藏高原草地植物群落冠层叶片氮磷化学计量学分析【摘要】:叶片氮(N)和磷(P)的化学计量学研究涉及到植物生态学的众多领域与多个尺度,然而各个尺度上的化学计量学研究并未同步展开。通过

【摘要】:叶片氮(N)和磷(P)的化学计量学研究涉及到植物生态学的众多领域与多个尺度,然而各个尺度上的化学计量学研究并未同步展开。通过对青藏高原47个草地样地连续3年的调查,分析了当地群落水平上的植物叶片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并结合温度和降水气候数据研究了N、P含量及N:P比值与这两个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草地群落水平的叶片N含量变化范围为14.8–36.7mg·g–1,平均为23.2mg·g–1;P含量变化范围为0.8–2.8mg·g–1,平均为1.7mg·g–1;N:P比值变化范围为6.8–25.6,平均为13.5。群落叶片N含量与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叶片的N:P比值与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N:P比值的变化主要由P含量变化决定。另外发现:群落水平叶片N、P含量及N:P比值存在着显著的年际变化,叶片的N、P含量及N:P比值与年平均气温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过该研究结果推测:P含量较高的变异系数及其与环境因子表现出的显著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植物群落对当地气候条件的一种适应。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系;
【关键词】草原群落 叶片N、P含量 N P比 青藏高原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0381和30670322)资助项目
【分类号】:Q948
【正文快照】: 氮(N)和磷(P)是植物的基本营养元素,它们的循环限制着生态系统中的大多数过程(Chapin,1980;AertsChapin,2000)。N和P也是各种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的重要组成元素。由于自然界中N和P元素供应往往受限,成为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素(VitousekHowarth,1991;Elser et al.,200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综述    邵梅香;覃林;谭玲;

长芒草不同季节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牛得草;董晓玉;傅华;

草-环境系统植物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进展    杨惠敏;王冬梅;

国内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王振兴;

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植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    刘万德;苏建荣;李帅锋;张志钧;李忠文;

呼伦贝尔草地植物群落与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沿经度梯度变化    丁小慧;罗淑政;刘金巍;李魁;刘国华;

松嫩平原草甸三种植物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N、P浓度的关系    丁凡;廉培勇;曾德慧;

甘南亚高寒草甸金露梅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机制的研究    赵君

青藏高原东缘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研究    李奇

亚高寒草甸不同功能群植物N:P化学计量特征差异研究    张仁懿

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繁殖性状及化学计量特征对载畜率的响应    陈海军

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植被生态特征及其生产力形成过程模拟    王凯博

中国主要森林树种功能性状变化规律以及驱动力的研究    姬明飞

东北主要木本植物叶和茎的功能性状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樊艳文

甘南亚高山草甸弃耕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特征变化模式研究    宋晓谕

高寒草地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变化和土壤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研究    邓斌

豆科和禾本科牧草不同生长期C、N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王冬梅

油松天然林林内主要植物种的叶功能性状研究    张业

内蒙古荒漠草原两种针茅群落养分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分析与比较    杨雪栋

秦岭两种栎属植物叶性状及其关系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张晓飞

闽楠幼树在不同光环境下的生理生态特征    王振兴

南亚热带红椎与西南桦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邵梅香

N:P化学计量学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英文)    张丽霞,白永飞,韩兴国

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机制研究进展    姜林林;贾黎明;刘聪;

不同栽植类型下3种灌木氮磷养分动态及相关性分析    沈后海;吴泽民;许克福;宋学德;

华北地区油松林主要乔木物种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张业;任一星;姚婧;李颖;杨松;侯继华;

北京及周边地区植物叶的碳氮磷元素计量特征    韩文轩;吴漪;汤璐瑛;陈雅涵;李利平;贺金生;方精云;

新疆草地植被的地上生物量    安尼瓦尔·买买提;杨元合;郭兆迪;方精云;

北京及周边地区植物叶的碳氮磷元素计量特征    韩文轩;吴漪;汤璐瑛;陈雅涵;李利平;贺金生;方精云;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氮素循环特征    刘文飞;樊后保;

中国典型草原优势植物功能群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张文彦;樊江文;钟华平;胡中民;宋璐璐;王宁;

新时期我国草地环境科学发展战略的思考    李凌浩;王堃;斯琴毕力格;

喀纳斯草地群落和土壤理化特征对放牧干扰的响应    郑伟;朱进忠;潘存德;

模拟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慈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和根生物量的影响    涂利华;胡庭兴;张健;何远洋;田祥宇;肖银龙;景建飞;

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养分动态及其利用效率研究    张凯

人工湿地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    朱四喜

林木根系固土护坡力学基础研究    张超波

植物光合、呼吸速率与个体大小以及氮元素含量间异速生长规律研究    张强

甘南亚高寒草甸金露梅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机制的研究    赵君

开垦、黄帚橐吾蔓延和禁牧对高寒草甸土壤碳氮过程的影响    史小明

亚高寒草甸不同功能群植物N:P化学计量特征差异研究    张仁懿

澳大利亚三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效碳和氮库及相关微生物过程研究    鲁顺保

露天铝土矿生态恢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研究    秦文展

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繁殖性状及化学计量特征对载畜率的响应    陈海军

马鞍山不同栽植类型下6种地被植物养分含量的动态研究    沈后海

亚热带樟树和马尾松林土壤氮矿化的动态研究    段伟

秦岭与陕北黄土高原辽东栎叶片的生理生态适应特征    蒙乾财

南亚热带地区主要浮游动物种类C、N、P营养元素计量学研究    李莹

天目山主要树种叶性状在海拔梯度和微地形上的分异格局    张奇平

东北主要木本植物叶和茎的功能性状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樊艳文

长白山不同海拔岳桦光谱及光合生理研究    卢文敏

民勤地区白刺叶片和沙包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杨雪

氮素添加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张杰琦

祁连圆柏和青海云杉坡向分布差异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    高贤良

我国植物物候变化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综述    丁抗抗;高庆先;李辑;

千山地区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与研究    回瑞华,陈欣,侯冬岩,李铁纯,关崇新,施铁金

青藏高原草地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全球意义    王根绪,程国栋,沈永平

北京及周边地区植物叶的碳氮磷元素计量特征    韩文轩;吴漪;汤璐瑛;陈雅涵;李利平;贺金生;方精云;

1982—1999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变化    朴世龙,方精云,郭庆华

内蒙古半干旱区树木非结构性碳、氮、磷的分配格局    印婧婧;郭大立;何思源;张蕾;

北京及周边地区植物叶的碳氮磷元素计量特征    韩文轩;吴漪;汤璐瑛;陈雅涵;李利平;贺金生;方精云;

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    马钦彦,陈遐林,王娟,蔺琛,康峰峰,曹文强,马志波,李文宇

红锥和西南桦人工林木材干缩特性的研究    吕建雄,林志远,骆秀琴,赵有科,刘元,朱林峰

云南松比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随冠层高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张林;罗天祥;邓坤枚;李文华;

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繁殖性状及化学计量特征对载畜率的响应    陈海军

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植物繁殖生态学研究    王明玖

黄土高原土壤水资源及其植被承载力研究    徐学选

典型草原主要植物繁殖特性的研究    青秀玲

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四种禾草植物繁殖生态学    田青松

细叶百合的生殖生态学研究    杨利平

荒漠草原放牧制度与家庭牧场可持续经营研究    卫智军

三种锦鸡儿属植物的更新对策研究    赵晓英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植被净第一性生产过程模拟研究    许红梅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风蚀荒漠化治理的保持耕作模式研究    赵举

天目山主要树种叶性状在海拔梯度和微地形上的分异格局    张奇平

不同改良措施对退化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李早霞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水分和植被生产力空间分异研究    刘江华

荒漠草原几种主要植物繁殖特性的研究    杜利霞

人工湿地植物营养元素积累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    刘其霞

荒漠草原草地生物量及营养动态与放牧羊体重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苏楞高娃

草原和荒漠植物养分时空动态与化学计量学研究    银晓瑞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种子库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    李志强

天童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叶片和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    秦海

皇甫川流域植物的营养动态与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    席海灵

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综述    邵梅香;覃林;谭玲;

4种牧草不同生长期C、N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王冬梅;杨惠敏;

石质边坡植被建植两周年群落特征与土壤养分动态    王志泰;包玉;李毅;

不同物候期胀果甘草生物量和营养物质生殖分配研究    周小玲;马新娥;尚可为;马春晖;

黄河源区高寒草原的植被退化与土壤退化特征    周华坤;赵新全;温军;陈哲;姚步青;杨元武;徐维新;段吉闯;

不同淹水频率洪泛区湿地土壤氨挥发研究    高海峰;白军红;黄来斌;王国平;黄辰;刘佩佩;

羊草生长率的研究和生长率假说的验证    徐劲草;许新宜;

黄土丘陵区天然和人工植被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王凯博;时伟宇;上官周平;

内蒙古自治区草地资源的基况介绍    刘瑞国;王美珍;郭淑晶;刘磊;李雪松;

莱州湾湿地柽柳叶片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荣戗戗;刘京涛;夏江宝;陆兆华;郭彩虹;

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土壤氮的矿化和硝化及地上地下关系的研究    张世虎

不同氮素和水分供应下紫花苜蓿碳同化和C/N响应机制研究    何树斌

高寒沙地乌柳林生理生态特性及植被恢复过程研究    刘海涛

黔中岩溶地区高速公路石质边坡人工植被特征研究    王志泰

不同改良措施对退化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李早霞

四季竹对主要生态因子的自适应程度研究    顾大形

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的草地退化研究    孙超

从土壤资源与优势种的关系探究高寒草甸的群落构建机制    伍德彦

高寒草地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变化和土壤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研究    邓斌

豆科和禾本科牧草不同生长期C、N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王冬梅

内蒙古荒漠草原两种针茅群落养分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分析与比较    杨雪栋

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植被群落及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比较    孙海鹏

不同地区日本落叶松营养元素含量的比较研究    张在盛

南亚热带红椎与西南桦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邵梅香

青藏高原的气候植被模型研究进展    赵东升;李双成;吴绍洪;

“黑土滩”退化草地、高寒湿地及其二者交错区植物群落β多样性    尚占环;马玉寿;龙瑞军;董全民;施建军;王彦龙;

初春青藏高原地表温度变化对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影响    何冬燕;邓学良;赵勇;

青藏高原上空气溶胶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臭氧的关系    周任君;陈月娟;毕云;易明建;

青藏高原低涡群发性的初步研究    王鑫;李跃清;蒋兴文;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王建林;欧阳华;王忠红;常天军;李鹏;沈振西;钟志明;

青藏高原金露梅灌丛的结构特征及其生物量    王启基,周兴民,张堰青,赵新全

1971-2004年青藏高原总云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张雪芹;彭莉莉;郑度;陶杰;

青藏高原植被活动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周睿;杨元合;方精云;

青藏高原植被垂直带与气候因子的空间关系    许娟;张百平;谭靖;孙然好;姚永慧;

气候变化过程中青藏高原植被空间格局的模拟分析    宋明华;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于暖湿化的若干事实    李林;朱西德;王振宇;唐红玉;

青藏高原的综合考察与科学研究    孙鸿烈;郑度;

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    吴功建;肖序常;李廷栋;

序    殷跃平;

青藏高原中、东部极端气候变化特征    康世昌;游庆龙;Enric Aguilar;闫宇平;

建立青藏高原环境资源产业 规范运作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王天津;

青藏高原生态与环境问题分析    张镱锂;郑度;包维楷;谢高地;摆万奇;李双成;沈振西;

青藏高原降水的梯度效应及其水塔功能    鲁春霞;于格;郭广猛;王菱;冷允法;

青藏高原中东部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取得的认识(摘要)    张省举;

野生动物青藏高原撒野    王帆 王圣志

世界屋脊上的“圈地保护”之争    贾立君 吕雪莉 陈俊

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    记者 于莘明

敢将红颜许和谐(三)    李泰年

火车拉动青藏高原经济带    拉巴次仁 姜辰蓉

漫话古代巫术道教与苯教文化的对比和联系    

我国确定“可燃冰”陆域找矿远景区    徐丛荣

青藏高原特殊环境野生植物调查保存项目启动    郑菲通讯员 吴艳

青藏高原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开赛    记者 李长云

来自青藏高原的冰川矿泉水    蒲金良

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遥感探测研究    周强

青藏高原天气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王在志

祁连山东段0.8Ma以来的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    邬光剑

基于TRMM的主被动微波遥感结合反演土壤水分算法研究    武胜利

青藏高原岩石圈应力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郑英龙

青藏高原湖泊沉积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比值的气候意义    夏忠欢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热稳定性研究    潘卫东

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独一味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脂溶性化学成分分析    刘继梅

西太平洋—印度洋—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    于乐江

青藏高原水生植物地理研究    王东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种子库研究    周显辉

化学计量学新算法在药物体系中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林莉

器测时期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时空规律研究    赵慧霞

青藏高原运动与现今构造应力场研究及数值模拟    尉晓玮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新生代岩浆活动的研究    俞国权

青藏高原冻融过程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    尚大成

青藏高原热环境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耿艳

夏季青藏高原热力过程对长江中下游降水低频振荡的影响    王跃男

青藏高原特种旅游开发研究    周海儒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朱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