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生物炭对有机染料的吸附作用及机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21:52
热度:

秸秆生物炭对有机染料的吸附作用及机制【摘要】:研究了裂解温度分别为500℃和700℃的两种水稻秸秆生物炭(分别标记为W500、W700)对有机染料日落黄和亚甲基蓝的吸附作用及机制.

【摘要】:研究了裂解温度分别为500℃和700℃的两种水稻秸秆生物炭(分别标记为W500、W700)对有机染料日落黄和亚甲基蓝的吸附作用及机制.同时,针对实际印染废水的特点,考察了反应温度、p H和硫酸盐对吸附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生物炭对两种染料的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曲线均可用Freundlich模型较好地描述,但其对两种染料的吸附机制显著不同.生物炭对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的吸附主要通过离子交换作用,随着生物炭裂解温度升高,其极性基团减少,离子交换作用减弱.生物炭对阴离子染料日落黄的吸附则主要通过生物炭芳香结构与日落黄分子芳环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随裂解温度升高,生物炭芳香化程度增大,π-π作用随之增大;生物炭对两种染料的吸附去除效率均随反应温度的升高(5~45℃)而增大,且在3p H11、硫酸盐浓度25~2500 mg·L~(-1)的变化范围内,吸附去除效率均保持稳定. 【作者单位】: 浙江省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重点实验室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生物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生物炭 吸附 日落黄 亚甲基蓝 硫酸盐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301327;51278464)~~
【分类号】:X703
【正文快照】: 1引言(Introduction)我国纺织、造纸等行业每年使用染料数十万吨,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染料废水,并带来了巨大的环境风险(Yang et al.,2006;任南琪等,2013).目前,处理染料废水的主要方法有物理化学法和生物处理法(Crini,2006),其中,活性炭吸附法对去除溶解性有机染料有很好的效果,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生物炭对废水中重金属吸附研究进展    蒋艳艳;胡孝明;金卫斌;

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任南琪;周显娇;郭婉茜;杨珊珊;

生物炭吸附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王宁;侯艳伟;彭静静;戴九兰;蔡超;

石墨烯的氧化还原法制备及结构表征    杨勇辉;孙红娟;彭同江;

铅在棉秆基活性炭上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    李坤权;郑正;蒋剑春;张继彪;

各种吸附材料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孟范平;易怀昌;

生物碳质吸附剂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及机理    陈宝梁;周丹丹;朱利中;沈学优;

微生物染料脱色研究进展    杨清香;贾振杰;杨敏;

La掺杂BiPO_4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模拟染料废水的试验研究    全玉莲;

添加小麦秸秆生物炭对黄土吸附苯甲腈的影响    蒋煜峰;Uwamungu Jean Yves;孙航;胡雪菲;慕仲锋;展惠英;

改性稻草秸秆对亚甲基蓝的生物吸附性能及其热力学分析    滕涛;易诚;刘宁辉;

活性炭脱除模拟沼气中H_2S的动态试验    史风梅;裴占江;王粟;高亚冰;孙彬;刘杰;

不同还原剂制备的石墨烯结构表征    张明慧;魏先福;黄蓓青;

氧化-还原法制备石墨烯    迟彩霞;乔秀丽;赵东江;赵九蓬;田军;

赋硫活性炭对Cr(VI)的吸附机理    杨宝滋;毛磊;朱小涛;李振昌;

电化学法处理生活污水研究进展    钟登杰;胡芝悦;

磁性Fe_3O_4/α-Fe_2O_3核壳材料降解水中亚甲基蓝    于文肖;罗鸣;马争;赵恒新;刘辉;魏雨;

石墨烯对La_(0.94)Mg_(0.06)Ni_(3.49)Co_(0.73)Mn_(0.12)Al_(0.20)储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李国辉;黄红霞;王新颖;谢文强;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Cd(Ⅱ)的吸附机理研究    李力;陆宇超;刘娅;孙红文;梁中耀;

富磷污泥生物炭去除水中Pb(Ⅱ)的特性研究    丁文川;杜勇;曾晓岚;刘任露;

生物炭吸附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王宁;侯艳伟;彭静静;戴九兰;蔡超;

活性炭吸附对印染废水生化出水中不同种类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李欣珏;钱飞跃;李暮;李新;刘勇弟;孙贤波;

猪粪制备的生物炭对西维因的吸附与催化水解作用    张鹏;武健羽;李力;刘娅;孙红文;孙铁珩;

生物吸附剂——落叶对印染废水的吸附处理研究    李萍;宫磊;

不同作物原料热裂解生物质炭对溶液中Cd~(2+)和Pb~(2+)的吸附特性    刘莹莹;秦海芝;李恋卿;潘根兴;张旭辉;郑金伟;韩晓君;俞欣研;

生物炭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方向    谢祖彬;刘琦;许燕萍;朱春悟;

滇池底泥制备的生物炭对菲的吸附-解吸    陈宁;吴敏;许菲;陈会会;王震宇;宋秀丽;张迪;宁平;潘波;

秸秆生物碳质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张继义;蒲丽君;李根;

生物炭的环境效应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李力;刘娅;陆宇超;梁中耀;张鹏;孙红文;

生物炭在农业增产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杨放;李心清;王兵;程建中;

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对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进展    张千丰;王光华;

不同裂解条件对生物炭稳定性的影响    陆海楠;胡学玉;刘红伟;

生物炭对玉米苗期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张晗芝;黄云;刘钢;许燕萍;刘金山;卑其诚;蔺兴武;朱建国;谢祖彬;

生物炭固碳减排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飞跃;梁媛;汪建飞;赵玲;

中国生物炭研究及其产业发展趋势    孟军;陈温福;

土壤重金属钝化修复剂生物炭对镉的吸附特性研究    郭文娟;梁学峰;林大松;徐应明;王林;孙约兵;秦旭;

不同来源生物炭对砷在土壤中吸附与解吸的影响    关连珠;周景景;张昀;张广才;张金海;禅忠祥;

生物炭吸附去除重金属研究综述    王晓佩;薛英文;程晓如;刘芸;

生物炭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学机制    沈国清;

生物炭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改良作用的研究进展    杨丹;刘限;刘鸣达;张玉龙;

滇池底泥制备的生物炭对菲的吸附-解吸    黄苹;潘波;焦杏春;

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生物炭基本性质的表征    戴中民;刘杏梅;吴建军;汪海珍;徐建明;

生物质热解生产生物炭研究进展    闫智培;李十中;

生物炭添加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陆海楠;胡学玉;陈威;

低碳经济下的生物炭研究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

湿地植物芦竹生物炭的制备及特性表征研究    王震宇;郑浩;李锋民;

不同裂解温度制备的松木屑生物炭对萘的吸附动力学行为    陈再明;陈宝梁;

生物炭对滩涂盐碱土中黑麦草生长的影响初步研究    李程;李小平;

生物炭能否给地球降降温?    本报记者 刘霞

把生物炭还给农田    记者 王靖瑄

唐山农民发明秸秆提取生物炭新技术    白云水

生物炭能让土壤更肥沃吗?    本报记者 张晔

农民王有权将秸秆变成“香饽饽”提取生物炭和焦油新技术获国家专利    记者 耿建扩 通讯员 常云亮 王小胜

二氧化碳变害为宝的新妙招    记者 班玮

生物炭渐火 农林废弃物就地一“焖”变成宝    罗冰

为子孙留一片沃土蓝天    本报记者 郝晓明

生物炭表面有机小分子及其活性研究    鄂洋

秸秆、木质素及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氮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张杰

生物炭碳源驱动土壤微生物区系代谢作用研究    孙大荃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与秸秆生物炭施用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固碳的影响    吴洁

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    张伟明

生物炭技术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评估    姜志翔

生物炭节水保肥机理与作物水炭肥耦合效应研究    勾芒芒

芦竹生物炭对农业土壤环境的影响    郑浩

生物炭对水体和土壤环境中重金属铅的固持    刘国成

生物炭对植稻酸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Niaz Muhammad

不同源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双酚A和磺胺甲噁唑的吸附    李靖

生物炭对砂壤土理化性质及番茄生长性状的影响及其关键应用技术研究    李昌见

影响生物炭基氮肥氮素释放因素的研究    梁桓

生物炭对土壤中磷的形态转化以及有效性的影响    武玉

生物炭输入对纳帕海青稞生长与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特征的影响    李阳

生物炭对红壤的降酸效果与毛豆生长的影响    邱志腾

生物炭精控制备方法的研究    吴晶

生物炭对土壤氮素固持转化影响的模拟研究    盖霞普

不同生物炭对铅锌矿尾矿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研究    王丽丽

锰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对砷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于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