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暖温带地区几种木本植物碳稳定同位素的特点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1:48:10
热度:

暖温带地区几种木本植物碳稳定同位素的特点【摘要】:通过对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主要乔、灌木植物叶片、树干、花、果实碳稳定性同位素比率 (δ13 C值 )测定和比较 ,发现这些植物

【摘要】:通过对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主要乔、灌木植物叶片、树干、花、果实碳稳定性同位素比率 (δ13 C值 )测定和比较 ,发现这些植物叶片的δ13 C值受多种因子的影响 ,具有较大的种间差异及时空异质性 .主要表现在不同植物δ13 C值不同 ;种内δ13 C值变化也很大 ,以荆条的差异最大 ,为 6.5 49‰ ( -2 2 .2 2 6‰~ -2 8.775‰ ) ;其次是大叶白蜡 5 .70 6‰ ( -2 3 .687‰~ -2 9.3 93‰ ) ;核桃楸 5 .2 2 9‰ ( -2 6.14 6‰~ -3 1.3 75‰ ) ;辽东栎3 .3 3 3‰ ( -2 4.3 2 4‰~ -2 7.65 7‰ ) ;北京丁香 2 .414‰ ( -2 5 .65 5‰~ -2 8.0 70‰ ) ,山杏δ13 C值的种内差异最小 ,为 2 .2 96‰ ( -2 3 .43 6‰~ -2 6.43 2‰ ) .同种植物的不同器官的δ13 C值也存在差异 ,皮的δ13 C值低 ,木质部的δ13 C值高 .通过对山杏树干木质部δ13 C值与环境因子的分析发现 ,年平均温度和山生杏木质部δ13 C值的大小最为密切 ,其次分别是年降水量、生长季平均温度和生长季降水量 .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北京100081
【关键词】木本植物 碳稳定同位素比率 种间差异 关联度分析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570 1 2 6)
【分类号】:S717.14
【正文快照】: 1 引  言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本世纪 50年代时开始被用于生命科学 ,有些学者[2 2 ,30 ] 为稳定同位素技术是近几十年在生态学研究领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 .尤其是在对全球变化的研究中 ,它与遥感技术、数据学模型被认为是三大现代技术[2 4 ] .虽然稳定同位素技术很早就开始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马先蒿属(Pedicularis L.)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冯虎元,安黎哲,陈拓,徐世健,强维亚,刘光,王勋陵

祁连圆柏中稳定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陈拓,秦大河,何元庆,任贾文,刘晓宏

水分胁迫下美洲黑杨不同无性系间叶片δ~(13)C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    赵凤君,高荣孚,沈应柏,苏晓华,张冰玉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新技术——稳定碳同位素分析的应用    韦莉莉,张小全,侯振宏,徐德应

引进滨藜属植物的光合途径及抗旱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王玉魁

刺槐无性系水分利用效率和适应性研究    茹桃勤

三峡大坝的修建对库区动物的影响    王建柱

遮荫与外源脱落酸喷施对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不同种群抗旱性的影响    段宝利

黄土高原4种造林绿化树种光合产物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    曹军胜

不同水分处理下黑杨新品系间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机理研究    赵凤君

杉木苗木光合作用及其产物分配对土壤水分和矿质营养的响应    韦莉莉

滇杨(Populus yunnanensis)对增强紫外辐射、干旱和喷施脱落酸的生态生理响应    玄祖迎

生长光强对亚热带自然林两种木本植物稳定碳同位素比、细胞间CO_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林植芳,林桂珠,孔国辉,张鸿彬

辽东栎叶片气孔密度及δ~(13)C值的时空变异    郑淑霞,上官周平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李荣生,许煌灿,尹光天,杨锦昌,李双忠

光强对四种亚热带树苗生长特征影响的比较    温达志,孔国辉,林植芳,叶万辉

天目山地区树轮δ~(13)C记录的300多年的秋季气候变化    赵兴云,王建,钱君龙,姜修洋

树木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综述    熊伟,王彦辉,于澎涛

碳同位素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郑兴波,张岩,顾广虹

磷素利用效率不同小麦的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    彭长连,林植芳,林桂珠

大豆和小麦不同基因型的碳同位素分馏作用及水分利用效率    林植芳,彭长连,林桂珠

滇南勐宋热带山地雨林的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学特征    朱华,王洪,李保贵

UV_B辐射对大豆生长、产量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冯虎元,陈拓,徐世健,安黎哲,强维亚,张满效,王勋陵

华南地区3个棕榈藤种水分利用效率和抗旱能力的研究    李荣生

喀斯特地区3个榆科树种整体抗旱性研究    韦小丽

圆柏属植物抗冷冻适应性机制研究    陈银萍

欧洲黑杨育种基因资源评价研究    丁明明

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树轮δ~(13)C年序列及方位变化的环境意义    赵兴云

刺槐无性系水分利用效率和适应性研究    茹桃勤

中国北方现代人扩散与农业起源的环境考古学观察    吉笃学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湿地松人工林水—碳耦合规律研究    涂洁

弱光胁迫对甜瓜(Cucumis melo L.)光合特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种培芳

晋西黄土区刺槐抗旱造林适宜水分密度及水分代谢特征研究    杨文文

旱地冬小麦扬花至灌浆期冠层温度与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徐银萍

杏棉间作系统小气候效应的研究    晁海

岩溶生态环境条件下石生和树生铁皮石斛生长的对比研究    姜殿强

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光合生理研究    夏亮

荔波野生梅环境适应性及其资源发展研究    刘洋

急尖长苞冷杉叶片形态与生理特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    林玲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及碳动态模型    仝川;曾从盛;

中国滨海湿地研究现状与展望    张晓龙,李培英,李萍,徐兴永

苏北潮滩湿地不同生态带有机质来源辨析与定量估算    高建华,杨桂山,欧维新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CO_2和CH_4通量及影响因子    宋长春,阎百兴,王跃思,王毅勇,娄彦景,赵志春

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土壤的CO_2通量    李兆富,吕宪国,杨青,高俊琴

碳同位素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郑兴波,张岩,顾广虹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动态变化的初探    杨青,吕宪国

湿地碳氮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进展    熊汉锋,王运华

苔藓植物研究进展 Ⅰ.我国苔藓植物研究现状与展望    朱瑞良,王幼芳,熊李虎

广东主要耕作土壤硫素状况分析    张发宝,陈建生,徐培智,唐栓虎

六盘山北侧主要造林树种耗水特性研究    熊伟

植物水孔蛋白的功能研究    孙梅好

我国北方主要造林树种耗水特性及抗旱造林技术研究    招礼军

水稻水孔蛋白与钾通道协同调控及参与种子萌发    刘红艳

喀斯特石漠化区植物水分适应机制的稳定同位素研究    容丽

毛白杨人工林丰产栽培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研究    姜岳忠

刺槐无性系水分利用效率和适应性研究    茹桃勤

麦类作物进化材料根冠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    黄玲

不同水分处理下黑杨新品系间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机理研究    赵凤君

不同油松种源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耐旱性的研究    池喜梅

冬小麦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    孙晓波

早更新世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记录的千年尺度气候变化周期研究    王海荣

ICP-OES测定浮游有孔虫的Mg/Ca比值及其在SST分析中的应用    黄超

马先蒿属(Pedicularis L.)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冯虎元,安黎哲,陈拓,徐世健,强维亚,刘光,王勋陵

河西走廊中部沙漠植物δ~(13)C值的特点及其对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    苏培玺,陈怀顺,李启森

沙坡头不同微生境下油蒿和柠条叶片δ~(13)C的季节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赵良菊,肖洪浪,刘晓宏,罗芳,李守中,陆明峰

荒漠植物红砂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分布特征    马剑英;陈发虎;夏敦胜;金明;赵晖;

陇西黄土高原末次冰期有机碳同位素变化及其意义    陈发虎;饶志国;张家武;金明;马剑英;

锦鸡儿属植物抗旱性与叶片显微结构稳定性碳同位素和脯氨酸质量分数的关系研究    张有福;陈拓;张满效;安黎哲;

杨树稳定碳同位素分辨率与水分利用效率和生长的关系    尹伟伦;万雪琴;夏新莉;

黑杨无性系间长期水分利用效率差异的生理基础    赵凤君;沈应柏;高荣孚;苏晓华;张冰玉;

圆柏属植物抗冷冻适应性机制研究    陈银萍

柴达木盆地贝壳堤剖面有机分子化石与沉积环境    李斌

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树轮δ~(13)C年序列及方位变化的环境意义    赵兴云

麻栎SPAC界面水分非稳态传输过程的研究    赵文飞

引进滨藜属植物的光合途径及抗旱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王玉魁

黑杨派无性系苗期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    牛正田

不同种源青钱柳幼苗对渗透胁迫适应机理的研究    姚瑞玲

急尖长苞冷杉叶片形态与生理特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    林玲

华北地区板栗主栽品种抗旱生理研究    李钧

引进萱草和景天新品种评价及景天品种繁殖与抗旱性的研究    蔡丽敏

三峡库区内外长吻鮠(Leiocasis longirostris Günther)线粒体控制区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李飞

NaCl胁迫对不同种源青钱柳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李彦强

冬小麦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    孙晓波

环剥对黄柏光合作用及~(14)C-同化物运输、分配的影响    严晓宇

灰色系统理论在杉木无性系综合选择中的应用    肖复明;刘祥凤;曾志光;叶金山;

华北落叶松、樟子松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联度分析    刘春延;陆贵巧;陈平;谷建才;李吉跃;

杨树生长量与气候条件的关联度分析    董立民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福安市油茶选育中的应用    陈铃光;

灰色系统理论在柽柳属植物扦插繁殖筛选中的应用    张德魁;马全林;刘有军;

加拿大杨、刺槐苗期高生长量与气候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张连翔,李思文

杨树无性系生长与材性遗传变异及综合选择研究    汤玉喜,吴立勋,吴敏,徐世凤,唐洁

长白山针阔混交林林木更新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戴立成;郑军;刘红润;

福安市油茶优良家系等级划分    毛石禧;

西洞庭湖区森林景观类型空间关系研究    陈端吕;李际平;宋涛;

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对区域经济系统的影响研究    陈积敏

我国油茶资源经济利用评价与产业化分析    陈允正

四川省自贡市油茶优良单株品质的比较研究    黄丽媛

气象因子对豫西伏牛山区日本落叶松生长量影响研究    韩艳英

章古台沙地土壤水分状况及其与樟子松生长关系的研究    张咏新

基于集合卡尔曼滤波的森林资源动态预测    惠雪峰

云南林业产业发展研究    尚旭东

基于GIS的森林火灾风险评价的分析与研究    范晨

经济林资产评估技术的研究    曹丽如

福建省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伍清亮

宿迁林业战略产业的选择与培育研究    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