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暖化湿地土—水界面碳磷耦合迁移特征及微生物生态学响应—微宇宙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18:54
热度:

暖化湿地土—水界面碳磷耦合迁移特征及微生物生态学响应—微宇宙研究【摘要】:全球气候暖化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其中包括与生态系统与水质安全密切有关的湿地土-水界面碳素与磷

【摘要】:全球气候暖化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其中包括与生态系统与水质安全密切有关的湿地土-水界面碳素与磷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作为碳循环重要的“源”,暖化诱导湿地土壤碳库损失将对全球碳循环产生不利影响,而气候暖化对水体富营养化作用的影响也呈现未确定性,这其中磷素释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性因素。微生物作为生源要素循环的主要驱动者,在碳、磷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项目以长三角南区六处碳库与磷库具有显著差异的湿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微宇宙(Microcosm)技术模拟全球气候暖化背景下的湿地生境,以当前温度背景为对照组(CK),以当前温度上升5±1。C为暖化组(Up5。C),探讨暖化影响下的湿地土-水界面碳素与磷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规律及其有关的微生物生态响应。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1)2.5年的暖化实验表明,与土壤活性有机碳相比,暖化加速土壤非活性有机碳的降解。为了解释土壤非活性有机碳库的损失,对微生物涉碳功能基因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暖化土壤中负责淀粉、半纤维素、几丁质以及木质素降解的涉碳功能基因丰度分别增加了8.6%,4.2%,6.8%以及14.5%。暖化作用下微生物通过改变基因丰度增加了湿地土壤中非活性有机碳的降解。对微生物碳库利用效率的分析表明,暖化土壤微生物对活性碳库的利用效率增加了28%,而对非活性碳库的利用效率增加了48%,表明暖化促进了土壤微生物对土壤非活性有机碳的利用。真菌群落数量的丰度增加了27%,这些结果与涉碳功能基因数据相互耦合,从本质上揭示了温度升高对非活性有机碳库的降解。 (2)层间水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土壤中最具生物活性的有机质组分。随着暖化时间的延长,暖化对DOM释放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和对照样品相比,4.5年的暖化作用对六处湿地层间水DOM浓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DOM的光谱特征分析中,暖化组样品的紫外-可见光谱指数(A254, SUVA254, SUVA280等)显著高于对照组。荧光光谱指数中(FI, β:α, HIX以及IA/Ic),暖化组样品的腐殖质化指数(HIX)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荧光峰A与荧光峰碳信号强度的比值(IA/Ic)显著低于对照组。荧光区域积分(FRI)技术表明,暖化增加了所有湿地土壤层间水DOM的腐殖化程度,这些现象表明DOM的生物可降解性有所降低。暖化作用下,降低的DOM生物可降解性,可能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缓解非活性碳库的降解,对湿地碳存储具有重要意义。 (3)湿地土-水界面磷素的迁移释放规律表明,暖化促进了土壤中磷素向层间水以及层间水磷素向上覆水中的迁移与扩散。暖化条件下,磷素从土壤向层间水中的迁移速率和强度,比从层间水向上覆水中迁移的速率和强度更大。潜在磷素释放通量(Fp)表明磷素在层间水中存在累积,增加了暖化条件下夏季磷素释放的风险性。暖化促进土壤磷素中潜在活性态磷的转化和重新分配,表现在NH4Cl-P和NaOH-P含量的增加,以及BD-P含量的下降。 (4)进一步探讨了湿地土壤环境因子以及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变化与土壤磷素释放的关系。暖化降低了湿地土-水界面处的溶解氧含量、表层土壤氧化层厚度以及氧化还原电位。暖化增加了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多样性。在所有检测到的基因中,一些与氧化-还原过程密切相关的基因以及与无机磷降解有关的基因,其基因丰度显著(p0.05)增加。这些基因包括:一氧化碳脱氢酶基因(CODH),乙酰辅酶A羧化酶基因(ppc)以及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基因(rubisco),这些基因与碳固定有关;硝酸还原酶基因(narG),一氧化二氮还原酶基因(nosZ),这些基因与反硝化有关;以及与金属还原相关的细胞色素c基因(cytochrome c)和编码胞外多磷酸盐酶,负责无机多磷酸盐降解的基因(ppx)。结合功能基因的变化,暖化通过诱导氧化还原电位的降低,增加了微生物厌氧代谢对总体代谢的贡献率,其中氧化还原电位是影响微生物功能结构与丰度最重要的参数之一。暖化通过直接影响有机质降解、微生物磷酸酶分泌等作用促进土壤磷素向水体释放,并通过间接作用影响土壤的氧化还原状态调控磷素的释放。 (5)结合土-水界面碳库损失与磷素释放的特征,从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态的角度探讨并揭示了暖化条件下磷素释放与碳库损失的微生物机制。土壤/水体中碳、磷以及碳/磷(C:P)比值与微生物量碳、磷以及C:P比值的拟合关系(p0.05)表明,内稳态调节系数(H)具有普适性,可以作为重要的生态指标来反映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暖化作用下微生物内稳态调节系数(H)降低,表明暖化作用减弱了微生物调控湿地生态系统的存储能力和稳定性,加速湿地土壤碳的流失和磷的释放。另外本章构建的n-HC:P指数反应了元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与计量平衡,并可以作为预测生态系统磷素释放通量的重要生态学指标。 【关键词】:湿地 暖化 土-水界面 碳素 磷素 微生物 水体富营养化 荧光光谱 功能基因 微生物内稳态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172;X142
【目录】:
  • 附件6-7
  • 致谢7-8
  • 摘要8-11
  • Abstract11-19
  • 第一章 绪论19-41
  • 1.1 引言19-22
  • 1.2 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22-41
  • 1.2.1 气候变暖与土壤碳库损失22-30
  • 1.2.2 土壤磷素释放规律与水体富营养化风险30-35
  • 1.2.3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与微生物响应胁迫的变化特征35-38
  • 1.2.4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环境响应38-41
  • 第二章 微宇宙暖化湿地生境平台设计与论文研究内容41-53
  • 2.1 微宇宙暖化湿地生境研究平台与采样点信息41-47
  • 2.1.1 微宇宙暖化湿地生境研究平台的设计与构建41-44
  • 2.1.2 典型空间特征差异性湿地的采样44-45
  • 2.1.3 典型空间特征差异性湿地生态柱设计45-46
  • 2.1.4 不同湿地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分析46-47
  • 2.1.5 生境平台降水量与湿地柱中水体温度的动态变化47
  • 2.2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47-53
  • 2.2.1 研究目的47-48
  • 2.2.2 研究内容48-49
  • 2.2.3 研究方法与核心技术49-51
  • 2.2.4 技术路线图51-53
  • 第三章 暖化诱导湿地土壤碳库与微生物特征53-74
  • 3.1 引言53-54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54-58
  • 3.2.1 土壤活性与非活性有机碳库54
  • 3.2.2 土壤微生物量碳54-55
  • 3.2.3 土壤呼吸55-56
  • 3.2.4 微生物代谢商与碳源利用效率56
  • 3.2.5 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56
  • 3.2.6 DNA提取与基因芯片微阵列技术56-58
  • 3.2.7 统计分析58
  • 3.3 研究结果与讨论58-72
  • 3.3.1 暖化诱导土壤不同碳库的变化特征58-60
  • 3.3.2 暖化土壤呼吸和微生物代谢商以及碳库利用效率分析60-63
  • 3.3.3 暖化土壤微生物菌落结构变化63-65
  • 3.3.4 暖化湿地土壤微生物碳降解基因与涉碳酶活性分析65-72
  • 3.4 本章小结72-74
  • 第四章 暖化诱导土壤层间水溶解性有机质特征74-93
  • 4.1 引言74-76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76-80
  • 4.2.1 土壤层间水采样76
  • 4.2.2 DOM浓度测定76
  • 4.2.3 紫外-可见光谱指数76-77
  • 4.2.4 三维荧光光谱指数77-78
  • 4.2.5 三维荧光光谱区域积分技术78-79
  • 4.2.6 统计分析79-80
  • 4.3 研究结果与讨论80-92
  • 4.3.1 暖化诱导层间水溶解性有机质浓度变化80-82
  • 4.3.2 暖化诱导层间水有机质光谱特征变化82-88
  • 4.3.3 不同湿地层间水DOM光谱特征变化与有机质可降解性的关系88-90
  • 4.3.4 暖化湿地溶解性有机碳变化对湿地碳存储的重要意义90-92
  • 4.4 本章小结92-93
  • 第五章 暖化诱导湿地土-水界面磷库特征93-110
  • 5.1 引言93-94
  • 5.2 材料与方法94-97
  • 5.2.1 水体与土壤样品的采集94
  • 5.2.2 水体磷素分析94-95
  • 5.2.3 土壤磷素分级95-96
  • 5.2.4 表观磷素释放通量和潜在磷素释放通量的计算96-97
  • 5.3 研究结果与讨论97-108
  • 5.3.1 土壤层间水与上覆水磷素浓度变化特征97-99
  • 5.3.2 土壤层间水与上覆水磷素释放通量变化特征99-103
  • 5.3.3 暖化条件下磷素释放通量的讨论103-105
  • 5.3.4 暖化湿地土壤磷素变化特征105-108
  • 5.4 本章小结108-110
  • 第六章 暖化诱导土壤微生物碳-磷生态功能变化特征110-132
  • 6.1 引言110-111
  • 6.2 材料与方法111-114
  • 6.2.1 土-水界面环境因子的原位测定111-112
  • 6.2.2 功能基因微阵列技术测定微生物功能基因112
  • 6.2.3 土壤微生物需氧量与还原能力测定112-113
  • 6.2.4 统计分析113-114
  • 6.3 研究结果与讨论114-130
  • 6.3.1 暖化诱导的土-水界面环境因子变化114-116
  • 6.3.2 土壤微生物功能基因变化116-122
  • 6.3.3 土壤微生物需氧量与还原能力分析122-126
  • 6.3.4 微生物功能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126-128
  • 6.3.5 微生物功能变化与磷素释放的关系128-130
  • 6.4 本章小结130-132
  • 第七章 暖化诱导土壤微生物碳-磷内稳态变化特征132-147
  • 7.1 引言132-133
  • 7.2 材料与方法133-136
  • 7.2.1 土壤与水体碳磷分析133-134
  • 7.2.2 土壤微生物内稳态的表征134-135
  • 7.2.3 统计分析135-136
  • 7.3 研究结果与讨论136-145
  • 7.3.1 暖化作用下土壤碳组分以及潜在磷释放通量的变化136
  • 7.3.2 暖化条件下微生物内稳态变化136-137
  • 7.3.3 微生物内稳态与土壤碳磷循环137-145
  • 7.4 本章小结145-147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147-151
  • 8.1 主要结论147-149
  • 8.2 创新点149-150
  • 8.3 研究展望150-151
  • 参考文献151-164
  • 作者简介164
  • 攻读硕-博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164-165
  • 其他发表论文165-166
  • 以投稿论文166
  • 工程专利166
  • 参加学术会议166-16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生态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王绍强;于贵瑞;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贺纪正;郭良栋;

生态化学计量学:复杂生命系统奥秘的探索    曾德慧,陈广生

N:P化学计量学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英文)    张丽霞,白永飞,韩兴国

重金属Pb、Cd在石灰性褐土上对小白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郭晓燕;袁玲;

不同钾肥品种及用量对香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崔荣宗;杨果;李彦;魏建林;姜国志;

流动注射分析法分析土壤有效磷试验    赵春芝;张守仕;王超;刘连航;陈利平;刘荣宁;

莘县保护地土壤养分含量与盐渍化状况分析    王连祥;闫传胜;袁方耀;张学锋;

不同栽培基质对甜瓜品质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姚玉敏;王秀峰;于喜艳;杨凤娟;史庆华;

转基因番茄栽培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郭文文;诸葛玉平;李建勇;宗晓庆;娄燕宏;

蚯蚓粪对樱桃萝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王东红;史庆华;王秀峰;魏珉;胡瑾瑜;郭长美;

茶树专用控释肥在幼龄茶园的肥效研究    刘腾飞;张丽霞;韩晓阳;

控释肥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刘腾飞;张丽霞;张民;韩晓阳;彭正云;江崇焕;

农业废弃物作为番茄穴盘育苗基质配方的筛选    余文娟;田雪梅;夏文通;温飞燕;魏珉;

安徽沿淮地区几种类型土壤的电荷性质研究    李孝良;于群英;纵艳芝;

Nutrismart生态肥中微生物释放硅的效果    甘旭华;唐欣昀;Raymond Liu;

Rel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to climate and site variables in China    

安徽省部分水稻土中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孝良;孙莉;于群英;

美盛肥料对油菜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张祥明;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生长性状的影响研究    王家嘉;李录久;吴萍萍;

安徽省主要土壤铅含量及其与小麦幼苗生长相关性研究    常江;杜艳;姚艳娟;

水肥一体化对生姜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刘虎成;徐坤;

氨基酸生物有机肥在梨树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高晓燕;代明亮;李松涛;李天忠;

钙处理对苹果梨叶片及果实生理特性的影响    王妲;曲柏宏;

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养分动态及其利用效率研究    张凯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赵锦梅

施肥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效应研究    贺春燕

硫丹在中国土壤大气中空间分布及传播的研究    贾宏亮

海洋溢油污染生态损害评估研究    刘伟峰

绿洲棉田磷素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机理和技术研究    陈波浪

伊犁绢蒿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    侯钰荣

氮、水和温度对羊草有性生殖及克隆生长的影响    王俊峰

填闲作物阻控设施蔬菜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研究    吉艳芝

江苏部分地区土壤属性高光谱定量估算研究    郑光辉

铁锰硅对凤眼莲生物质结构的影响    武少伟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砷污染地下水修复的渗透反应墙材料筛选及除砷机理研究    马琳

菹草对长江中游湖泊沉积物及上覆水间钙、磷循环的影响    倪玲珊

不同油菜品种硼吸收利用差异与细胞壁组分关系的研究    潘媛

江汉平原油菜—水稻轮作制度下施肥效果及经济效益的研究    宁大伟

施用工程菌和草木灰对污染土壤Cd形态和小麦生长的影响    朱小娇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污泥污染土壤中接种AM真菌对紫云英生长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费云舟

鄂南棕红壤区施用石灰对桃园土壤和树体营养的效应研究    蔡东

森林演替在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吸存中的作用    方运霆,莫江明,彭少麟,李德军

利用高光谱数据估测植物叶片碳氮比的可行性研究    施润和,牛铮,庄大方

叶片化学组分成像光谱遥感探测机理分析    牛铮,陈永华,隋洪智,张庆员,赵春江

植被单叶光谱特性的理论模拟    颜春燕,蒋耿明,王成,牛铮,王长耀

植被叶片及冠层层次含水量估算模型的建立    沈艳,牛铮,颜春燕

洞庭湖湿地土壤碳、氮、磷及其与土壤物理性状的关系    彭佩钦,张文菊,童成立,仇少君,张文超

生态化学计量学:复杂生命系统奥秘的探索    曾德慧,陈广生

尖峰岭热带森林土壤C储量和CO_2排放量的初步研究    吴仲民,曾庆波,李意德,周光益,陈步峰,杜志鹄,林明献

N:P化学计量学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英文)    张丽霞,白永飞,韩兴国

水资源开发对科尔沁湿地环境的负面效应    王国平

湿地汞环境过程研究进展    王起超,刘汝海,吕宪国,李志博

正确认识与保护湿地    崔壮渊

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初步探讨    吕宪国,王起超,刘吉平

吉林西部向海湿地环境退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卞建民,林年丰,汤洁

浅论湿地的环保功能及可持续开发利用    郭文丽

已影响鸟类生衍 东北重要湿地向海缩水严重    

湿地,养育了我们    伊人

湿地——诗意之地    郭耕;

不可逆性和不确定性对湿地环境政策实施时机选择的影响    杨海生;王树功;周永章;徐燕君;

湿地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与响应    吕宪国;

湿地及其环境地球化学效应与开发利用    季中淳;

加快保护和修复天津湿地生态系统    周潮洪;刘俊迈;常守权;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对策    于砚民;

图们江下游湿地与环境教育基地建设方案研究    何磊;朱卫红;

东北湿地研究及其今后发展的优先领域    王世岩;彭文启;周怀东;

“退田还湖”区湿地生态资源的后续保护与开发    吴昊;陈忠凤;尹哲;马晓琳;

加快保护和修复天津湿地生态系统    周潮洪;刘俊迈;常守权;

环境立市 加强湿地生态保护——贵阳市水体沿岸绿化及湿地资源保护初步研究    陆光兰;王乾;张德门;翟梦宇;

大力保护具岭南特色的“湿地文化”    通讯员 李洁尉 裘钢

以鹭鸟为指示生物监测湿地环境污染    曾曦

湿地的作用    渭南市三河湿地管理处 程铁锁 赵红茹

浅谈湿地的保护和利用    谭继清 白史且 谭志坚 易志全

湿地的生态效益    

小板块湿地亟须保护    李根

湿地拥有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陈克林(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

大庆湿地每年产生生态价值840亿元    本报记者  周静

大庆120万公顷湿地年创生态价值840亿    黄健

为什么在湿地里建别墅    王学江

吉林西部盐碱湿地对农田退水的净化研究    寇艳秋

CIBR/酶促湿地污水脱氮除磷技术研究    章北平

暖化湿地土—水界面碳磷耦合迁移特征及微生物生态学响应—微宇宙研究    王行

闽江河口区湿地环境承载力研究    张虎

人工净水湿地工艺模式及形态建构方法研究    王影

半干旱地区沟渠湿地水环境修复机理    贾艳辉

戈壁绿洲湿地环境下的水景营造    周璇

沟渠湿地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修复研究    韩雪征

长江口滨岸湿地CH_4和CO_2的排放和吸收    杨红霞

白洋淀湿地补水的生态补偿研究    张赶年

三江平原洪河保护区湿地分布式降雨径流模拟研究    张良

官厅水库上游微污染水体生态湿地处理技术研究    邢乃春

构建湿地水力学参数最优化设计研究    吴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