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碳循环的初步估算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17:47
热度: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碳循环的初步估算【摘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密切的关系 ,直接影响着大气成分的组成 ,进而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以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摘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密切的关系 ,直接影响着大气成分的组成 ,进而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以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近 10年的定位研究为基础 ,初步建立了该类生态系统碳循环数值模式。结果表明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典型生态系统每年从外界主要是大气中吸收的碳是 10 .3t·hm-2 ·a-1,植物呼吸释放到大气中的碳通量为 5 .5t·hm-2 ·a-1。森林植物干物质积存的碳量为 4.8t·hm-2 ·a-1,通过凋落物分解释放到大气中的碳通量为 2 .46t·hm-2 ·a-1。森林同化的碳绝大部分以活生物呼吸和凋落物分解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去了 ,存留在活生物体和凋落物中的很少。通过对碳现存量的研究发现 ,所研究的森林生态系统碳现存量为 16 5 .0 5t·hm-2 ,其中活生物体碳现存量为 6 1.2t·hm-2 ,死生物体碳现存量为 10 4.0 5t·hm-2 (包括土壤中碳 ) ,土壤碳现存量为 96t·hm-2 。土壤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 5 8% ,土壤是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的碳库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中碳储量的变化必然引起整个区域碳储量整体动态的变化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落叶阔叶林 碳循环
【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资助项目 (KSCX2_1_0 7,KZCX1_10_0 5 )
【分类号】:Q948
【正文快照】: 碳循环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过程 ,近年来研究发现由于工业化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化石燃料特别是石油和煤炭已成为主要能源。化石燃料燃烧的最主要后果是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 (Tuckeretal.,1986 ) ,上个世纪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技术的进步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不同发育阶段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    尉海东;马祥庆;

不同发育阶段楠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    尉海东;马祥庆;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C库与C吸存    杨玉盛,谢锦升,王义祥,刘艳丽,岳永杰,于占源

杉木多代连栽地营造杉阔混交林碳库与碳吸存    钟羡芳;陈光水;高人;钱伟;曾宏达;

北京东灵山三种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方精云;刘国华;朱彪;王效科;刘绍辉;

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碳库及分配    杨玉盛;陈光水;王义祥;谢锦升;杨少红;钟羡芳;

33年生福建柏人工林碳库与碳吸存    何宗明,李丽红,王义祥,邹双全,岳永杰,王小国

我国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李甜甜;季宏兵;孙媛媛;罗建美;江用彬;王丽新;

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密度    田大伦,方晰,项文化

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    王妍;张旭东;彭镇华;周金星;

MW级循环流化床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的碳循环分析    何珍;吴创之;赵增立;

东北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地下碳动态研究    杨金艳

长江中下游滩地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碳贮量研究    王妍

北京大兴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研究    查同刚

基于资源价值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研究    李景刚

北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特征研究    常建国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湿地松人工林水—碳耦合规律研究    涂洁

福建省主要森林类型碳库与杉木林碳吸存    王义祥

西双版纳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研究    李冬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与若干气象因子的动态关系研究    王凤文

凤眼莲凋落物和残体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葛绪广

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    戚剑飞

连栽对杉木人工林碳贮量及土壤易变碳的影响    钟羡芳

杉木、木荷人工林碳吸存与碳平衡研究    杨智杰

滨海沙地木麻黄林生态系统的碳贮量和碳吸存    郭瑞红

雀儿山西南坡植被碳贮量与土壤有机碳贮量估算    张林

北京山区辽东栎林土壤释放CO_2的模拟实验研究    蒋高明,黄银晓

土壤呼吸研究进展    马秀梅,朱波 ,韩广轩,陈玉成,高美荣,张中杰

温带森林土壤中的CO_2排放通量    孙向阳,乔杰,谭笑

陆地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通量网的建设和发展    王文杰,石福臣,祖元刚,杨逢建,毛子军,小池孝良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氮矿化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同小娟,陶波,曹明奎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刘华,雷瑞德

金丝桃属植物研究进展    宋馨,祝建,吕洪飞

侵蚀红壤植被恢复后土壤呼吸日动态及日呼吸速率测定方法比较    谢锦升;杨玉盛;曾宏达;杨智杰;黄石德;岳辉;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马尾松种群呼吸量研究    杨清培,李鸣光,王伯荪,李仁伟

贡嘎山山地暗针叶林带森林土壤温室气体N_2O和CH_4排放研究    齐玉春,董云社,章申,罗辑

气象条件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CO_2通量的影响    关德新,吴家兵,于贵瑞,赵晓松,韩士杰,金昌杰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光合与呼吸作用机理的研究    姜丽芬

中国陆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遥感模型研究    王军邦

基于试验与模型的C、N循环研究    潘志勇

农业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与土壤升温对水稻土有机碳矿化和CO_2排放的影响    张旭辉

北京西山地区森林土壤中CO_2、N_2O和CH_4气体的排放通量及动态研究    孙向阳

东北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地下碳动态研究    杨金艳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易变碳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谢锦升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李正才

北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特征研究    常建国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南方典型性水稻土有机碳矿化与CO_2、CH_4产生研究    郑聚锋

西安地区土壤CO_2释放量的变化研究    张晓龙

不同培肥模式对土壤呼吸和土壤养分变化的研究    齐志勇

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的分异特征研究    荣兴民

关中与洛川地区土壤CO_2释放量的变化研究    童心刚

杉木人工林土壤碳贮量及形成机理的初步研究    雷丕锋

不同退化程度森林土壤呼吸与碳平衡    王小国

中亚热带森林土壤呼吸对水分的响应    董彬

东北地区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时空异质性研究    张宪权

川西亚高山林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褚金翔

中亚热带三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土壤呼吸研究    尉海东

青藏高原冻土及水热过程与寒区生态环境的关系    吴青柏,沈永平,施斌

科尔沁沙地退化草场土壤养分的空间结构分析    陈伏生,曾德慧

坡耕地黑土有机碳空间异质性及其格局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梁爱珍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    王军,傅伯杰,邱扬,陈利顶,余莉

沈阳市郊耕地土壤交换性Ca含量的空间异质性特征    刘丹,姜勇,梁文举,闻大中,张玉革,乔德波

沈阳市郊耕地土壤交换性铁含量的空间异质性    姜勇,张玉革,闻大中,梁文举

江西省兴国县土壤全氮和有机质的空间变异及其分布格局    程先富,史学正,于东升,潘贤章

西南桦人工林的群落特性研究    王卫斌;

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任国玉;郭军;徐铭志;初子莹;张莉;邹旭凯;李庆祥;刘小宁;

从地带性植物群落生活型谱讨论安徽植被带的划分    沈显生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    赵士洞;汪业勖;于振良;李叙勇;

西南桦人工林土壤质量变化及其苗期施肥效应与营养诊断    孙启武

长白落叶松人工用材林长期生产力维持的研究    孙志虎

三峡库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研究    陈亮中

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特征的研究    肖复明

长江中下游滩地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碳贮量研究    王妍

中国陆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遥感模型研究    王军邦

北京大兴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研究    查同刚

中国土地资源配置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关涛

可持继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但承龙

城市化进程与土地持续利用    厉伟

闽楠叶凋落物分解动态及其养分释放规律研究    程煜

珍贵树种闽楠栽培特性与人工林经营效果研究    刘宝

密度与立地异质空间条件下楠木人工林生物量与养分研究    吕明

基于FORCAST模型的落叶松人工林间伐长期效果与优化模式研究    潘攀

西双版纳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研究    李冬

大兴安岭林区季节性冻土中大量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的研究    于海涛

移栽自不同纬度的落叶松林土壤呼吸研究    王庆丰

建植人工草地对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微生物呼吸商的影响    套格图

东北主要树种倒木分解释放CO_2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孙秀云

几个杨树杂交无性系抗逆性研究与评价    焦绪娟

不同栽杉代数杉木林C库与C吸存    杨少红;高人;陈光水;张任好;

杉木多代连栽地营造杉阔混交林碳库与碳吸存    钟羡芳;陈光水;高人;钱伟;曾宏达;

杉木人工林C库与C吸存的动态研究    方晰;田大伦;

长江口潮滩湿地-大气界面碳通量特征    杨红霞;王东启;陈振楼;陈华;王军;许世远;杨龙元;

江西省森林植被乔木层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    魏文俊;王兵;李少宁;马向前;孙建军;陈方建;

盘锦湿地芦苇生态系统长期通量观测研究    汪宏宇;周广胜;

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碳库及分配    杨玉盛;陈光水;王义祥;谢锦升;杨少红;钟羡芳;

我国西南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曾杰;郭文福;赵志刚;翁启杰;尹光天;郑海水;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    肖复明;张群;范少辉;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土壤非保护性有机C含量及分配    杨玉盛,刘艳丽,陈光水,李灵,谢锦升,林鹏

秦岭火地塘林区景观格局和主要森林类型碳储量变化的研究    刘华

华北土石山区基于森林植被演替规律的森林健康的研究    王树森

长江中下游滩地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碳贮量研究    王妍

江西千烟洲人工针叶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    沈文清

皆伐火烧对杉木林和栲树林碳、氮动态的影响    郭剑芬

北京大兴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研究    查同刚

闽楠群落对不同强度干扰的生态响应    苏小青

糙花少穗竹遗传分化及其生态系统功能研究    陈世品

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特征的研究    肖复明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湿地松人工林水—碳耦合规律研究    涂洁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碳库及土壤碳形态    刘艳丽

不同退化程度森林土壤呼吸与碳平衡    王小国

福建省主要森林类型碳库与杉木林碳吸存    王义祥

中亚热带三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土壤呼吸研究    尉海东

西南桦、红椎人工林木材应用于家具与装饰材的适应性评价    江京辉

落叶松和水曲柳人工林土壤呼吸比较研究    贾淑霞

长江口滨岸湿地CH_4和CO_2的排放和吸收    杨红霞

四川岷江上游典型森林生态系统C、N格局与动态    杜红霞

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    戚剑飞

杉木、木荷人工林碳吸存与碳平衡研究    杨智杰

作物冠层内二氧化碳源、流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杜宝华

城市化进程中上海植被的多样性、空间格局和动态响应(Ⅵ):上海外环林带群落多样性与结构特征    张凯旋;车生泉;马少初;王瑞;达良俊;

辽宁棋盘山森林公园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陈旭辉;李曦;白丽萍;霍尚峰;翟强;曲波;

白水江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垂直带优先保护评价    黄华梨;王建宏;孙学刚;卢镝;任景成;

庐山分布的野生重点保护植物及其保护对策    胡亮;王婷;

连云港市云台山的植被类型及其改造利用    马建海;

安徽合肥大蜀山维管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研究    程红梅;

祁连山疏勒河上游高寒草甸CO_2通量变化特征    王杰;叶柏生;张世强;李静;吴锦奎;周兆叶;

广西邦亮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种类组成及其生态分布    吴兴亮;

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和增汇潜力概念框架及其定量认证科学基础    于贵瑞;王秋凤;刘迎春;刘颖慧;

苔藓植物生态功能研究新进展    田维莉;孙守琴;

热带太平洋细菌生物量及其对深海碳循环的影响    叶德赞;赵昌会;骆祝华;黄翔玲;裴耀文;

神农架大九湖全新世泥炭层孢粉的初步研究    马春梅;唐领余;朱诚;郑朝贵;

内蒙古西桌子山新生代自然生态环境演变研究    秦树辉;韩秀珍;郝润梅;

延河流域植物群落的基本类型及其生态特征    李思锋;

上海江湾机场植被的恢复    杨永川;达良俊;季昉;

西藏新生代植物区系和植被演替    郭双兴;

墨脱南迦巴瓦峰生物多样性垂直梯度变化的初步研究    高信芬;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几种典型植物的生理生态研究    刘文彬;管杰;

半干旱区植被格局对表土花粉散布的影响及其在转化函数中的应用    刘鸿雁;韦芳玲;印轶;朱江玲;

中国兴凯湖北岸平原晚全新世花粉记录及沉积环境    张淑芹;

南京科学家太平洋“捕虫”归来    本报记者 解悦

南京牛首山和盱眙铁山寺像“兄弟”    江瑜

长犄角的珍禽——角雉    

中国生物多样性,你了解多少?(一)    张秋蕾 整理

CO_(2)将海水变酸 海洋生物受威胁    程伟

人类活动影响氮循环    记者 王艳红

首批海洋细菌基因组序列图    记者 毛磊

原始森林有利于人类生存    杨先碧

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    本报记者 符王润 通讯员 周飞 李碧秋

国际海洋生物普查显示:大西洋深海蕴藏近2万种生物    王忠田

湖北大老岭落叶阔叶林群落结构和植物性系统多样性研究    龙茹

深海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    王鹏

天鹅洲湿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评价    黎明

大洋浮游植物生长过程中的营养盐限制作用及碳循环研究    唐松

新疆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和碳时空变化研究    刘卫国

锡林河流域温带草地植物VOC释放及其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贡献    何念鹏

庐山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    万慧霖

辽宁三个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评价与对比研究    赵军

滇西北基于民族文化的自然保护模式研究    杨文忠

陕西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恢复生态学研究    胡忠军

京津冀地区森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研究    刘广

郑州东区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    魏婷婷

渤海湾浮游细菌及水层生态水动力学模拟    赵海萍

塔里木河中下游植被防风固沙、固碳功能研究    程皓

贵州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    杨亚梅

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物样品参与甲烷循环和氮循环相关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它们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    郑燕平

重庆市四面山森林植物群落类型及其分布    马惠

浙江省五泄风景名胜区典型植物群落评价    易夏

基于CASA模型的吉林省区域NPP遥感研究    冉慧

上海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特征与景观美学评价研究    宋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