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17:18
热度:

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摘要】: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作物秸秆特别是玉米秸秆产量大、分布广,但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不够发达,秸秆相对过剩,随意丢弃、露天焚烧的现象严重,

【摘要】: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作物秸秆特别是玉米秸秆产量大、分布广,但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不够发达,秸秆相对过剩,随意丢弃、露天焚烧的现象严重,造成资源浪费和大气污染。深入研究秸秆的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模式,确定重点发展方向,加快产业化进程,对于防治大气污染、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本论文以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查阅文献、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召开企业座谈会及案例分析等研究途径,重点论述了吉林省玉米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构建了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的主要模式,分析了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典型案例的实施效果,最后提出了促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政策与建议。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概要如下:1.吉林省秸秆资源利用潜力大,2013年吉林省实际可收集利用的秸秆资源总量约3950万吨,秸秆资源密度达到10.9吨/公顷,为全国最高;2013年秸秆利用率为75.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利用量约2970万吨。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方面,通过62户填报调查问卷的企业分析,秸秆成型燃料企业占57.1%;秸秆直燃发电企业占17.5%;秸秆有机肥企业占7.9%;秸秆饲料企业占6.3%;秸秆板材、秸秆沼气企业分别占3.2%;秸秆环保融雪剂、秸秆食用菌基料、秸秆造纸企业分别占1.6%。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尚未形成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的格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产业规模小、利用水平低、科技支撑不足、收储运体系不完善、缺少政策资金支持。2.按照循环利用、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城乡的原则,设计提出了吉林省玉米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农业化、原料化、能源化三种主要发展模式,确定了应重点发展秸秆—造纸—肥料/饲料模式、秸秆—化工产品—肥料模式、秸秆—生物天然气—肥料模式,适当补充秸秆—成型燃料等其它模式。3.通过对吉林省近期实施的6个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典型案例(项目)进行了对比分析,6个项目各有优长,突出表现在秸秆—造纸—肥料/饲料模式秸秆利用量大、产业链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但技术难度高,投资和环境影响较大,不利于推广;而秸秆—成型燃料模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般,但投资小、技术简单、环境影响小,易于推广。4.促进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主要有:加强监督管理、制定扶持政策、规范行业发展、完善技术保障、建设收储运体系、加快项目建设、做好宣传推广等七个方面。 【关键词】:秸秆 综合利用 产业模式 吉林省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3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6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9-11
  • 1.2 国内外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现状11-13
  • 1.3 研究内容13
  • 1.4 技术路线13-14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4-15
  • 1.6 创新点15-16
  • 第二章 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6-21
  • 2.1 吉林省秸秆资源现状16
  • 2.2 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及产业发展现状16-19
  • 2.3 吉林省支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19
  • 2.4 吉林省秸秆利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9-21
  • 第三章 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模式设计21-27
  • 3.1“十三五”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趋势分析21-22
  • 3.2 循环经济理论下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模式22-23
  • 3.3 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模式遵循的原则23
  • 3.4 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模式23-27
  • 第四章 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典型案例分析27-37
  • 4.1 典型案例实施情况27-35
  • 4.2 典型案例效益对比分析35-37
  • 第五章 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37-40
  • 5.1 加强监督管理37
  • 5.2 制定扶持政策37-38
  • 5.3 规范行业发展38
  • 5.4 完善技术保障38
  • 5.5 建立收储运体系38
  • 5.6 加快项目建设38-39
  • 5.7 做好宣传推广39-40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40-42
  • 6.1 结论40-41
  • 6.2 展望41-42
  • 参考文献42-46
  • 附录46-48
  • 附录A46-47
  • 附录B47-48
  • 作者简介48-49
  • 致谢4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农民焚烧秸秆的经济学分析    潘涌璋

浅谈吉林省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发展的问题和策略    孙锐;

我国循环农业理论与发展模式研究    白金明

烟台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影响因素及模式研究    张灵芝

基于循环经济的南四湖流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    贾永飞;彭利民;

循环农业与产业多样性的关系    左宓;奉公;

济南市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徐延熙;袁长波;徐晓琳;马建国;卢俊英;

农作物秸秆利用管理研究概论    孙育峰;刘应宗;丰成学;李友权;

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基础理论研究    朱丽君;王光宇;

河南省农作物秸秆治理及资源化利用    孙育峰;丰成学;张占朝;李友权;

江苏省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研究    郑建初;陈留根;甄若宏;张岳芳;盛婧;朱普平;周炜;肖敏;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竹镇基地循环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刘春泉;

以集成供应链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刘宏宇;

循环农业模式指导下的产业园区规划——以温汤镇农业产业园为例    赵志刚;王凯荣;谢小立;邹一平;杜国平;

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物流能流分析及功能评价    高雪松

都市循环农业影响因素研究    魏百刚

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供应链系统的协调模式与机制研究    尤月

中国循环农业发展评价研究    张立超

低碳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研究    骆旭添

农业流域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吴洪涛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赵建民

区域农业资源评价与农业景观单元设计    赵志刚

农业产业化人才开发体系研究    李秀美

江苏省农户秸秆综合利用的实证研究    王舒娟

厚垫料养猪模式垫料参数的研究    栾炳志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与经济效益    黄九柏;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简析    谷曼;

北京市秸秆资源潜力及利用状况分析    张东菊;刘俊伟;田秉晖;

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与立法    李俊峰;

国外生态工业园研究概况    邓南圣,吴峰

北京蟹岛的循环经济模式    付秀平

民族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研究    袁久和

庭院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    李季圣

北京蟹岛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研究    罗广妍;史亚军;杨为民;

技术路线图的发展与应用分析    李栎;张志强;安培浚;

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主要制度研究    王悦

切实搞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    

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玉米整株还田    任山中,温勤连

秸秆的开发利用    韩秀珍

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趋势    王树义

充分利用资源 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步伐    张艳菊 ,刘志刚 ,孙万军

农作物秸秆治理和资源化利用    

秸秆焚烧的危害与控制    康团飞;

为秸秆问题支几招    柯永春

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分析及新途径探讨    万晓红;

秸秆焚烧 路还有多远    蔡冬青;

关于制止焚烧秸秆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的调查    王英;

两部委联合发布指导意见加快推动秸秆综合利用    

全国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    

近20年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动态及现状    李茂松;汪亚峰;

秸秆处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李逸川;王海涛;

对秸秆进行物质与能量梯级利用的方法、效益及政策建议    于爱华;

加快秸秆综合利用应用技术推广 推动内蒙古低碳农业发展    陈道华;

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对策    侯方安;董佑福;张杰云;

秸秆收集体系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陈瑜雯;袁中金;赵邹斌;

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徐延军;陈为铸;黄丽娜;杨建一;

秸秆摇身变能源 耿官屯村民过上新生活    本报记者 常素莉 王永康 实习生 姜薇

农民为啥年年烧秸秆?    本报记者 刘文忠

面对“禁烧令” 部分地区秸秆焚烧仍屡禁不止    本报记者 薛秀泓

疏堵结合 今夏全面禁烧秸秆    杨怀周 李凤之 滕宏山

秸秆综合利用步入产业化    记者 刘伊婷

秸秆综合利用将进入产业化    本报记者 李雁争

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启动    本报记者 胡浩 晓刚

纸店镇:低碳经济助推秸秆热    记者 韦伟 实习生 张煜贞

秸秆综合利用 让农民得实惠    本报记者 喻剑 钟华林

秸秆综合利用前景广阔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 杨茂林

作物秸秆的微生物降解研究    刘保平

江苏省农户秸秆综合利用的实证研究    王舒娟

生物质秸秆—高密度聚乙烯定向秸塑板的制备及其热压成材机理研究    漆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