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碳的田间原位分解和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特征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17:01
热度:

秸秆碳的田间原位分解和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特征【摘要】:应用14 C示踪技术研究了杂交狼尾草秸秆在稻麦轮作田中为期 1年的原位分解。结果表明 :秸秆用量对其分解率影响甚微 ,1年后秸秆

【摘要】:应用14 C示踪技术研究了杂交狼尾草秸秆在稻麦轮作田中为期 1年的原位分解。结果表明 :秸秆用量对其分解率影响甚微 ,1年后秸秆C分解了 72 %左右 ,分解速率常数为 2 7× 1 0 - 3d- 1,但秸秆用量的多少与土壤原有碳的分解和土壤有机碳平衡密切相关。黄棕壤原有C年分解率为 5 4 5 %~ 6 0 7% ,分解速率常数在 1 0 4× 1 0 - 4~ 1 1 8× 1 0 - 4d- 1之间。随秸秆用量增加 ,黄棕壤原有C分解率和分解量均增加 ,土壤有机碳的亏缺减少。微生物量14 C占加入秸秆14 C的 3 79%~ 1 0 63% ,占土壤残留14 C的 1 2 2 7%~1 7 4 3% ,其大小变化及减少程度均较微生物量12 C显著。微生物量12 C约为微生物量14 C的 0 74~ 3 85倍 ,说明大多数情况下 ,土壤原有C仍是土壤微生物活动所需能量和养分的主要来源。微生物量14 C的周转率在 1 1 0~ 1 1 8a- 1之间 ,微生物量12 C的周转率在 0 97~ 1 0 6a- 1之间。增加秸秆用量可加快土壤微生物量C的周转速度 ,反过来微生物量C周转速度的加快又加速了秸秆C和土壤原有C的分解。土壤原有C和秸秆C的分解进程与微生物量12 C和微生物量14 C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 ,说明有机碳分解的快慢是土壤微生物活动强弱的外在表现。 【作者单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关键词】秸秆C 原位分解 微生物量C 周转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编号 :39830 2 2 0 )资助
【分类号】:S141
【正文快照】: 化肥工业的兴起以及对作物高产的片面追求 ,使得我国农田中有机肥施用量占肥料施用总量的比例不断下降[1 ] 。尽管有些研究指出 ,NPK合理的平衡施用不致引起土壤性质的变化 ,并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含量[2 ] ,但目前生产实践中真正做到平衡施肥的耕地面积十分有限。作物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14)C示踪技术在土壤有机质周转研究中的应用    李玲,肖和艾,黄道友,吴金水

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研究进展    陈春梅;谢祖彬;朱建国;

土壤碳库激发效应研究    黄文昭;赵秀兰;朱建国;谢祖彬;朱春梧;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王芸;韩宾;史忠强;邵国庆;江晓东;宁堂原;焦念元;李增嘉;

Rac-异丙甲草胺及其S-对映体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刘惠君;詹秀明;刘维屏;

玉米植株残体培肥土壤的研究    吴景贵;王明辉;姜亦梅;吴江;温善菊;

长期培肥黑土微生物量碳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李东坡,武志杰,陈利军,朱平,任军,彭畅,梁成华

不同促腐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动态变化的影响    张电学,韩志卿,李东坡,刘微,高书国,侯东军,常连生

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碳蓄积与碳循环模拟    张文菊

黄土高原和亚热带丘陵区典型生态景观单元土壤有机碳对比研究    王小利

宁南地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库的影响    苏静

改善古树立地土壤环境的复壮法效果分析    王焕新

保护性耕作对麦田土壤微生物特性及理化性状的影响    王芸

有机、无机肥料氮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转化与分配    黄东迈,高家骅,朱培立

~(14)C秸秆在石灰性和非石灰性土壤中的矿化特征    朱培立,黄东迈,余晓鹤,艾玉春,于杰,朱献玳,陈炳松

有机肥无机肥对提高土壤氮素肥力的作用及其配合施用    黄东迈

烤烟干物质和氮磷钾吸收积累规律研究    王世济,崔权仁,赵第锟,刘小平,武家美

超级稻两优培九生育后期的光能利用和同化产物分配    张云华,王荣富,陈炳松,于江龙,钱立生,沙莎

土壤中尿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汪建飞,谭志静,翟海燕

苏南水网地区农田钾素资源概况及潜力    颜廷梅,杨林章

红壤稻田系统有机物循环再利用潜力及增产作用    周卫军,王凯荣,张光远

有机无机肥料对农业环境影响述评    陈防,鲁剑巍,万开元

东北草原植物残体腐解动态研究(简报)    宋日,吴春胜,郭继勋

一年生草木樨营养的积累与矿化的研究    张婉娴;余容扬;陈魁卿;

甜菜生育期间黑土及有机肥矿化率的研究    王国义;马凤鸣;

水稻氮素营养特点与氮肥运筹技术的研究    刘枫;张辛未;叶舒娅;朱宏斌;

耕作土壤有机态氮内循环中几个问题的商榷    黄东迈;朱培立;王志明;

果树落叶埋土有机碳转化研究    何孟;赵燮京;王昌全;

饼肥有机营养对土壤生化特性和烤烟品质作用机理的研究    武雪萍

红壤稻田系统养分循环与C、N转化过程    周卫军

烤烟体内钾的累积与运转    郭丽琢

甘肃农田氮磷钾养分资源特征研究    张树清

甘肃沿黄灌区盐化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李小刚

支持精细农业实践的农田空间分布信息处理的方法与试验研究    刘刚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分区管理技术研究    黄绍文

离子交换树脂膜提取土壤养分技术研究    程明芳

基于GIS组件的农田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    邝继双

传递函数模型的发展和农田尺度下硝态氮淋失的数值预报    马军花

南方梨园秸秆覆盖综合效益研究    张琳

长期不同施肥土壤生物活性研究    高瑞

腐植酸复合肥对辣椒产量、养分利用的影响与机理    孙志梅

土壤化学特性空间变异性与棉花生长关系研究    杨玉玲

新型长效尿素对玉米的增产效应及其利用率的研究    李兆君

控释氮肥养分释放及在潮土麦田的肥效研究    王新民

红壤中秸秆降解的微生物演替及应用研究    史央

玉米控释专用肥的氮素释放与肥效研究    杨同文

控释复肥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特征及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颜冬云

控释氮肥对水稻的生长效应及稻田养分的迁移转化特征    宋付朋

草原土壤的碳氮含量及其与温室气体通量的相关性    耿远波,章申,董云社,孟维奇,齐玉春,陈佐忠,王艳芬

长期定量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壤呼吸影响    孟磊,丁维新,蔡祖聪,钦绳武

草原土壤的碳氮分布与CO_2排放通量的相关性分析    李明峰,董云社,耿元波,齐玉春

土壤碳库激发效应研究    黄文昭;赵秀兰;朱建国;谢祖彬;朱春梧;

长期施肥对土壤碳储量和作物固定碳的影响    孟磊,蔡祖聪,丁维新

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研究进展    陈春梅;谢祖彬;朱建国;

黄淮海平原区不同农作措施下耕层土壤有机质矿化与CO_2排放估算    雷宏军,李保国,白由路,黄元仿,李科江

水稻土基底呼吸与CO_2排放强度的日动态及长期不同施肥下的变化    郑聚锋;张旭辉;潘根兴;李恋卿;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夏玉米灌浆过程和产量的影响    霍竹,王璞,邵明安

双氰胺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王洪霞;孙庆元;

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硝化作用研究    薛冬

大豆品种光合特性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王继安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物响应研究    韩宾

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中光合特性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张治安

微生物在土壤腐殖质形成与转化中作用的研究    崔俊涛

黄土旱塬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的演变与模拟    郭胜利

一年两熟地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与分析    周兴祥

植物抗大丽轮枝菌受体类蛋白基因及甘露糖结合型凝集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柴友荣

除草剂二氯喹啉酸对水稻田土壤微生态的影响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吕镇梅

华北平原麦玉两熟区覆盖免耕土壤—作物系统农田耗水与调控    张海林

石灰氮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及黄瓜枯萎病病原菌影响的研究    王礼

土壤酸化和CaCN_2处理对黄瓜生长发育及根结线虫病的影响    谷端银

石灰氮防治土传病害机理及对蔬菜生长影响研究    崔国庆

石灰氮对草莓再植病害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王利静

秸秆和土壤耕作氮磷动态效应研究及其流失风险评价    牛永志

甘肃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协调度的评价分析与对策建议    谈存峰

新垦淡灰钙土土壤肥力质量演变及土壤磷素形态转化的研究    陈留美

不同农作措施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杨招弟

有机物料培肥对风沙土有机无机复合体及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    魏自民

东北羊草草原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研究    吕秀华

缓/控释氮素肥料对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李东坡;武志杰;梁成华;陈利军;冯慧敏;

不同的土壤培肥措施对低肥力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胡诚;曹志平;叶钟年;吴文良;

不同土壤培肥措施对华北高产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曹志平;胡诚;叶钟年;吴文良;

不同培肥措施对红壤茶园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徐华勤;肖润林;杨知建;宋同清;夏艳君;罗文;李盛华;

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张洁;姚宇卿;金轲;吕军杰;王聪慧;王育红;李俊红;丁志强;

米亚罗林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张于光;张小全;肖烨;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物响应研究    韩宾

微生物在土壤腐殖质形成与转化中作用的研究    崔俊涛

玛纳斯河流域棉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时空变化的分析    柳红东

东祁连山不同高寒草地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丁玲玲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壤环境效应研究    刘娜娜

添加豆科植物对弃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量的影响    贾举杰

异丙甲草胺及其S型对蚯蚓的毒性差异研究    刘文丽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微生物生态特性的影响    时亚南

保护性耕作对麦田土壤微生物特性及理化性状的影响    王芸

土壤肥力与灌水互作对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及生理基础    刘国伟

基质(腐殖酸)缓释氮肥及其甘薯生物学与根际土壤环境效应研究    张晓冬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王晶

~(14)C标记秸秆和根茬在淹水及旱地土壤中的矿化特征    朱培立,黄东迈,余晓鹤,于杰,朱献玳

绿肥和藁秆等在苏南地区土壤中的分解特征    林心雄,程励励,施书莲,文启孝

向农民朋友介绍秸秆快速堆腐三项新技术    刘薇

秸秆单施或配施氮、磷化肥对潮土供应氮磷特性的影响    娄运生,徐本生,杨建堂,任丽轩

果园深埋秸秆施肥方法    郝英素

利用生物菌种快速沤制优质有机肥    徐瑞英,于文涛,修翠波

秸秆制作有机肥最新技术    王小涛

乡村采风    

STQ-A型秸秆切碎还田机设计分析    王永刚;

作物秸秆土壤侵蚀与植物养分之间的关系    R.F.Holt ,卫中平

秸秆配施氮磷化肥对潮土氮磷含量变化的影响    娄运生,杨玉爱,徐本生,杨建堂

秸秆还田并非轻松的话题    于士杰

秸秆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动态研究    温明霞;林德枝;易时来;李学平;孟涛;石孝均;

纤维素分解菌剂对水稻秸秆田间降解效果的影响    金海洋;姚政;杨建军;蒋小华;查健生;

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综述    李秀荣;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赵建波;王春平;仇祝臣;王忠太;

秸杆生物肥的研制与试验    巩庆平;周波;张杰云;万广华;

秸秆生物肥的研制与试验    巩庆平;周波;万广华;张杰云;

秸秆制取氧化腐植酸研究    孙明强;姜剑平;王志进;郭玉荣;周骏;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综述    杜延红;阎振元;滕健;

东南地区农田秸秆菌业循环利用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前景    翁伯琦;雷锦桂;江枝和;罗涛;黄勤楼;廖剑华;王煌平;黄秀声;

耕作土壤有机态氮内循环中几个问题的商榷    黄东迈;朱培立;王志明;

秸秆可作清洁能源    李玉芳 闫艳 高杰

2015年我国秸秆资源利用率将超80%    亚婷

全国首家秸秆生产人工土壤基地落户济南    李剑桥 王道玉

秸秆能源化需要添“薪火”    通讯员 刘厚珉 记者 彭娟

沙雅用秸秆造“绿煤”    杨涛利 石麟

市民革大力引进推广秸秆反应堆技术    记者石柳萍

秸秆粪便均可制肥    记者 刘林 特约记者 蔡金保

我省120万吨秸秆变废为肥    农村新报记者 彭翠楠 通讯员 王巍 杨文兵

突破关键农艺配套技术 秸秆轻松还田增收增效    见习记者 李渊 本报记者 顾磊

推广秸秆造肥 提高产品品质    李琳

蚯蚓活动对稻麦轮作土壤氮、磷的影响    王霞

蚯蚓活动对农田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研究    于建光

酶活性及微生物在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堆腐过程变化的研究    谷洁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解析不同处理状况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赵勇

氮素施用技术和不同保墒耕作施肥对土壤水肥因子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徐福利

东北农牧交错带玉米生产与利用及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生产模式    陈玉香

施用处理秸秆对土壤供氮特征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张娟

秸秆原位降解菌选育与应用及其土壤菌群分子多态性变化    卜元卿

热碱预处理对秸秆厌氧发酵的影响    郑万里

氧化还原类酶活性在作物秸秆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的变化    孙利宁

秸秆-膨润土-PAM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调控效应    徐军

不同温度、pH、底物下外源纤维素酶对土壤原生酶活性及酶解率的影响    李飒

红壤中秸秆降解的微生物演替及应用研究    史央

秸秆高效快速微生物堆腐及其应用的研究    刘卫星

秸秆粒度对牛粪好氧堆肥过程的影响    徐瑨

水解酶活性在秸秆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变化的研究    陈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