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太阳能 > 正文

光伏发电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

关注热度:88   来源:新能源学术论文  作者:肖华锋
相似论文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摘要】:近年来,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在发达国家得到大规模应用,但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缓慢,其瓶颈在于其经济性较差。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经济性,除了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外,发展高效的逆变器结构和电能利用架构是可行的突破口。论文重点从高效率非隔离并网逆变器技术和分布式直流供电(直流微网)架构开展研究工作。 非隔离型并网逆变器(TLGCI)结构不含变压器,拥有变换效率高,体积、重量和成本低等优势,论文致力于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相关技术研究。首先详细介绍两级式非隔离并网逆变器的设计过程,包括直流变换器和交流逆变器拓扑、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直流母线电压控制和进网电流控制等环节的设计。出于系统分级优化和控制的方便,提出采用交错开关方式的双管Buck-Boost变换器为前级直流变换器,可以实现储能电感最小、有能量直接传输模态且控制电路简单,是一种高性价比的方案。通过并网逆变器样机性能测试和分析,得出高效率非隔离并网逆变器需要着力解决漏电流(LC)和低阻抗进网滤波器问题。 光伏并网逆变器中变压器的消除使得电池板与电网之间有了电气连接,漏电流可能会大幅增加,带来安全隐患。论文建立了较完善的非隔离单相并网逆变器共模分析模型,总结出两条消除开关频率共模电压的途径,并将其应用到两大类并网逆变器拓扑,即全桥类和半桥类光伏并网逆变器结构中。在H5全桥逆变器结构中加入一支可控开关管和分压电容构成双向箝位支路,可以实现续流阶段时续流回路电位处于电池电压一半的固定电压,并保证了功率传输阶段输出电流仅流经3支开关管,有效降低了导通损耗。另外,箝位支路的加入使得电池侧正端引入的高频开关管和箝位开关管的电压应力仅为输入电池电压的一半,有利于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论文从逆变器效率和漏电流抑制效果两方面比较了几种专利拓扑和本文提出的电路拓扑(简称oH5),论证了所提出拓扑是一种优化结构。在半桥类逆变器结构中,由于电容桥臂和开关管桥臂中点寄生电容的不同使得原有拓扑结构的漏电流抑制效果并不理想,论文提出了“滤波支路抵消法”、“寄生支路抵消法”和“全抵消法”三种可能的补偿措施,并从可实现性和实际测试效果两个方面说明了“全抵消法”的优越性。 高可靠性同样是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的重要要求。然而,非隔离型桥式逆变器的桥臂同样存在直通的危险。论文通过引入双降压式半桥逆变器(DBHBI)防桥臂直通结构增强了桥式并网逆变器的可靠性,提出一种新型的分裂电感中点箝位三电平逆变器(SI– NPCTLI),并将其推广至三相系统中。同样地,在oH5拓扑中引入DBHBI结构实现了提高可靠性的目的。 三阶LCL进网滤波器具有阻抗小和谐波抑制能力强等优势,结合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可以实现高效率和高性能。论文在综合了现有文献关于LCL滤波器设计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折中”的思想提出一种滤波器参数设计流程,兼顾工程经验和理论优化。针对现有文献关于LCL滤波器有源阻尼(AD)方法研究不完善的现状,开展采用状态变量反馈增加控制对象阻尼方法的系统化研究。提出一种新型的采用网侧电感电压微分反馈的有源阻尼方法,并结合进网电流采用准谐振控制器详细讨论了逆变器控制结构和参数的设计过程。 论文最后在光伏等可持续能源高效利用架构方面做了部分前期探索,介绍一种基于直流供电的分布式发电系统——直流微网。在详细介绍系统架构和关键技术后重点讨论了系统组成所需的四种基本接口电路的拓扑选择:直流微网与大电网接口电路选择带隔离变压器的多台单相双向AC/DC变换器,可以优化效率,降低待机损耗;直流微网与储能设备接口电路选用三通道非隔离双向DC/DC变换器,配置超级电容为储能设备,可以实现动态功率的快速平衡,大幅提高供电品质;在直流微网双供电母线接口电路中,提出低压蓄电池侧采用电流源型半桥拓扑和高压侧选用电压源型半桥拓扑,组成电流源型半桥-电压源型半桥完全对偶、对称的组合式结构。并在电流源侧加入有源箝位网络实现开关管的零电压开通(ZVS)和消除电压尖峰;提出对两个半桥产生的方波电压进行相移角控制和对电流源半桥的主开关管占空比实行PWM控制以实现端电压波动时变压器两端电压匹配,从而有效降低环流损耗和实现全范围ZVS。在直流微网的光伏接口电路中,针对双管Buck-Boost变换器的电路结构提出增加一个附加绕组和两只辅助二极管实现原续流二极管的零电流关断和辅助二极管的关断电流下降率可控,大幅降低了变换器的开关损耗。上述接口变换器的开发为直流微网实验演示平台构建、进一步研究可持续能源发电的高效利用技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并网逆变器 非隔离 漏电流 LCL滤波器 有源阻尼 直流微网 双向AC/DC变换器 双向DC/DC变换器 有源箝位 ZVS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M61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20
  • 第一章 绪论20-36
  • 1.1 太阳能的利用20-22
  • 1.2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结构22-23
  • 1.2.1 集中式22-23
  • 1.2.2 串式和多串式23
  • 1.2.3 模块式23
  • 1.3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结构23-25
  • 1.3.1 工频隔离型23-24
  • 1.3.2 高频隔离型24-25
  • 1.3.3 非隔离型25
  • 1.4 非隔离并网逆变器的关键技术问题及现状25-30
  • 1.4.1 漏电流抑制25-26
  • 1.4.2 进网电流质量26-28
  • 1.4.3 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技术28-29
  • 1.4.4 反孤岛技术29-30
  • 1.5 分布式发电技术30-34
  •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34-36
  • 1.6.1 本文的研究意义34
  • 1.6.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34-36
  • 第二章 两级式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研制36-55
  • 2.1 引言36
  • 2.2 两级式并网逆变器的电路结构36-45
  • 2.2.1 直流变换器36-42
  • 2.2.2 逆变器42-45
  • 2.3 两级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45-47
  • 2.3.1 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45
  • 2.3.2 直流母线电压控制45-46
  • 2.3.3 进网电流控制46-47
  • 2.4 实验研究47-53
  • 2.4.1 直流变换器实验研究48-49
  • 2.4.2 逆变器实验研究49-50
  • 2.4.3 整机性能测试与分析50-53
  • 2.5 本章小结53-55
  • 第三章 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技术研究55-94
  • 3.1 引言55
  • 3.2 单相并网逆变器的漏电流分析模型55-60
  • 3.2.1 单相并网逆变器共模等效电路推导57-59
  • 3.2.2 漏电流的消除方法59-60
  • 3.3 全桥类单相并网逆变器漏电流抑制技术60-73
  • 3.3.1 采用合适的电路结构和SPWM 开关组合方式60-72
  • 3.3.2 采用电路参数匹配方式72-73
  • 3.4 半桥类单相并网逆变器漏电流抑制技术73-81
  • 3.4.1 采用合适的电路结构和SPWM 开关组合方式74-75
  • 3.4.2 采用电路参数匹配方式75-81
  • 3.5 高可靠性低漏电流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81-92
  • 3.5.1 SI–NPCTLI 的构成和特性分析81-84
  • 3.5.2 SI–NPCTLI 的控制策略84-87
  • 3.5.3 仿真研究87-91
  • 3.5.4 实验研究91-92
  • 3.5.5 非隔离型全桥并网逆变器的可靠性提高92
  • 3.6 本章小结92-94
  • 第四章 低阻抗进网滤波器及控制技术研究94-128
  • 4.1 引言94
  • 4.2 LCL 滤波器及设计方法94-101
  • 4.2.1 高频谐波电流抑制的理论分析95-99
  • 4.2.2 LCL 滤波器的参数设计99-101
  • 4.2.3 滤波器设计结果与分析101
  • 4.3 LCL 滤波器的有源阻尼方法研究101-111
  • 4.3.1 AD 控制结构的基础103-108
  • 4.3.2 几种AD 控制结构的比较108-111
  • 4.4 单相并网逆变器进网电流控制器设计实例111-120
  • 4.4.1 阻尼环设计111-115
  • 4.4.2 进网电流控制器设计115-120
  • 4.5 AD 控制结构的扩展120-127
  • 4.5.1 补偿环节组合120-122
  • 4.5.2 状态变量组合122-127
  • 4.6 本章小结127-128
  • 第五章 基于新能源供电的分布式直流供电系统探讨128-154
  • 5.1 引言128-129
  • 5.2 直流供电系统129-134
  • 5.2.1 已有直流微网架构130-132
  • 5.2.2 拟研究的系统架构132-133
  • 5.2.3 主要研究内容133-134
  • 5.2.4 研究规划134
  • 5.3 直流微网与电网接口单元134-139
  • 5.3.1 双向AC/DC 变换器134-135
  • 5.3.2 变换器性能测试135-139
  • 5.4 直流微网与储能设备接口单元139-143
  • 5.4.1 非隔离多通道双向DC/DC 变换器139-140
  • 5.4.2 变换器性能测试140-143
  • 5.5 直流微网中双直流母线接口单元143-149
  • 5.5.1 大升压比隔离双向DC/DC 变换器143-146
  • 5.5.2 变换器性能测试146-149
  • 5.6 光伏电池与直流母线接口单元149-153
  • 5.6.1 可升降压非隔离DC/DC 变换器150-151
  • 5.6.2 光伏接口单元的控制策略151-152
  • 5.6.3 光伏接口单元的实验情况152-153
  • 5.7 本章小结153-154
  • 第六章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154-157
  •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154-155
  • 6.2 后续工作展望155-157
  • 参考文献157-170
  • 致谢170-171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171-17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LCL型进网滤波器的有源阻尼技术分析与比较    肖华锋;许津铭;谢少军;

改善光伏电池发电效率的若干措施    李超;徐启峰;

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漏电流抑制机理分析与改进    唐婷;石祥花;黄如海;许津铭;谢少军;

模块化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发电系统研究    张犁

基于分布式电源的微网控制及运行优化研究    赵耀

基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电动自行车充电站的研究设计    韩玉萍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高效率微型逆变器的研究    胡永昌

基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智能微网的研究    陈融

基于充放电的双向直流电力调节器设计与实现    曾程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模块化网侧接口变换器研究    吴田进

太阳能光伏/市电并网联合供电系统    王伟

不同电网条件下并网逆变器稳定性研究    程林

分布式直流供电系统中储能接口单元的研究    丁志辉

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    冯兰兰

5kW两级式非隔离型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设计    马桂鹏

一端稳压一端稳流型软开关双向DC/DC变换器(Ⅰ)——电路原理和控制策略    肖华锋;谢少军;

一端稳压一端稳流型软开关双向DC/DC变换器(Ⅱ)——设计原则和实验研究    肖华锋;谢少军;

LCL滤波的电压型有源整流器新型主动阻尼控制    黄宇淇;姜新建;邱阿瑞;

三电平双降压式半桥逆变器    王慧贞;蔡兆奇;刘军;严仰光;

基于改进扰动观察法的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    刘邦银;段善旭;刘飞;徐鹏威;

用于单相分布式发电系统孤岛检测的新型电流扰动方法    任碧莹;孙向东;钟彦儒;同向前;沈宏;

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现状与趋势    蔡宣三;

微电网研究综述    鲁宗相;王彩霞;闵勇;周双喜;吕金祥;王云波;

一种实用的组合式光伏并网系统孤岛效应检测方法    林明耀;顾娟;单竹杰;张怡然;

微电网的研究现状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郑漳华;艾芊;

软开关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究    陈刚

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    赵为

光伏发电系统及其控制的研究    郑诗程

光伏并网功率调节系统及其控制的研究    汪海宁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王飞

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综合控制策略研究及实现    吴理博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李晓刚

燃料电池并网逆变技术研究    沈国桥

中国太阳能长期变化及计算方法研究    赵东

建筑集成光伏系统的能量变换与控制技术研究    刘邦银

基于电流源型半桥拓扑的双向直流变换器技术研究    肖华锋

含有光伏电源的微网综述    王锡琳;

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陶晓峰;谢君;

基于TMS320F2812的软件锁相技术    李旭;王鸣;

基于电流分解的微网功率控制策略研究    纪明伟;陈杰;栾庆磊;

光伏发电在农业照明中的应用    夏小会;李正明;

100kW风光互补电站设计    杨帮宇;

光伏并网发电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研究    王桂英;史金玲;纪飞;王欢;

太阳能光伏模块电气特性的数学建模与仿真    戴训江;晁勤;

太阳电池的负载匹配理论与负载变换技术    王康模;陈长缨;于志刚;刘兴华;刘小冲;赵俊;

基于PSIM的光伏模块建模与电气特性仿真    刘俊杰;张新燕;

On the Top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wer Grids with Distributed Generation    

The Sliding Mode Control Method of Grid-Connected Inverter Applied to Three-Phase Intermittent Power Supply    

Distributed Gener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based on Various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一种基于dp/dv=0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策略    荣延泽;刘士荣;毛军科;李松峰;

基于ARM7与CC2530的光伏汇流箱的设计    马立军;张云贵;王金锋;潘秋娟;郭艳鹏;

光伏发电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方法的研究    李星辰;王琳;

智能变电站技术研究综述    赵莹;

基于PSIM9.0的单相光伏逆变系统的仿真研究    孙冰;白树忠;郑世松;

光伏并网给定电流幅值偏移的孤岛检测方法    郑世松;孙冰;王玉斌;

以城际战略产业链促进京津冀地区合作    周艺怡;沈佶;

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曹静

分布式电源的概率建模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王敏

光伏跟踪系统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    徐晓冰

考虑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综合负荷建模方法研究    钱军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风险及决策研究    朱震宇

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故障特性与保护技术研究    撖奥洋

基于Z拓扑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    程如岐

电镀锌稀土转化膜工艺及机理研究    章江洪

基于并网逆变器电能质量与变换效率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杨波

基于全局任务坐标系的精密轮廓运动控制研究    胡楚雄

基于软开关PWM技术的光伏逆变器的研究与设计    曹建

用于矿灯充电的独立光伏系统研究    毛娟

太阳能光伏发电单相并网逆变器研究    李本元

基于ARM7的配电变电所和开闭所RTU研究    张维

小型风机并网逆变器研究    马记

太阳能LED照明系统控制器的设计    杜守增

光伏发电系统自适应控制研究    李亭

海洋潮流能发电系统的并网型逆变器设计研究    刘强

基于桥检车的驻车充电站系统的设计实现    杨光

基于智能充电芯片的光伏发电系统研究    陆璐

中国太阳光伏发电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王长贵;

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与立法    李俊峰;

基于前馈加反馈控制的光伏正弦逆变器设计    周玉柱;茆美琴;苏建徽;张国荣;杜燕;

国内外光伏发电的新进展    昌金铭;

太阳能提灌站的构成及其应用    阮红丽;李光辉;蒋辉霞;曾文明;周小波;刘波;廖功磊;

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控制器的研究与设计    马磊;刘德明;黄黎蓉;文锋;

光伏并网系统中的无功及谐波电流检测与补偿    杨立永;王周龙;田红芳;

最大功率跟踪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    杨海柱,金新民

国内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朱俊生

改进GM(1,1)残差修正模型在光伏发电量短期预测中的应用    贺琳;李英姿;

考虑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综合负荷建模方法研究    钱军

基于Z拓扑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    程如岐

基于并网逆变器电能质量与变换效率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杨波

光伏发电关键技术及电动汽车充电站可靠性研究    于蓉蓉

无变压器结构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及控制研究    马琳

微网谐波振及电压暂降的评估与控制    雷之力

微网多目标优化运行及控制策略研究    崔明勇

基于LCL滤波器的单相并联有源滤波器控制技术研究    唐诗颖

光伏微网的发电预测与能量管理技术研究    陈昌松

信号注入法在有源配电网保护与控制中的综合应用    樊淑娴

新型Boost逆变器在光伏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李琮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郭勇

基于电网电压定向三相并网逆变器的研究    朱晓亮

电流—电压型半桥双向直流变换器的研究    陆芬

光伏并网逆变器MPPT技术研究    孙园园

基于LCL滤波器的三相并网逆变器的研究    魏星

1kVA单级式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制    孙继健

微网系统运行控制策略的仿真分析    欧阳翚

新型太阳能路灯控制器设计与实现    彭路明

光伏电池最大功率跟踪器的模糊控制及其应用    叶秋香

双向DC/DC变换器的数字控制研究与设计    曹旭

国内外光伏发电的新进展    昌金铭;

EMI滤波器和开关电源防护设计    区健昌

利用数字地形模型计算复杂地形下的短波辐射平衡    李新,陈贤章,曾群柱

大功率快速软恢复二极管概述    张海涛,张斌

CMOS锁相环PLL的设计研究    李桂华,孙仲林,吉利久

单相PWM整流器主电路参数选择探讨    唐丽丽,郑琼林

最大功率跟踪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    杨海柱,金新民

云中液水含量与云光学厚度的统计关系研究    刘晓春;毛节泰;

加快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简介    王凤春

人类理想的新能源——太阳能发电    陈幼松

软开关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究    陈刚

光伏水泵系统及其控制的研究    苏建徽

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    赵为

独立光伏系统中蓄电池管理的研究    欧阳名三

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究    张方华

光伏并网控制方法和系统的研究    汪进进

具有组合功能的智能化通用正弦逆变电源的研制    刘慧文

逆变电源控制方案的研究与实现    李志江

模板化航空静止变流器直流变换环节研究    李飞

新型同步发电机PWM励磁调节器的研究    郭宝玥

SPWM逆变器带极点配置的重复控制研究    田斌

基于电压控制模式的PV系统并网技术    吴浩伟

推进光伏并网发电与建筑结合的应用    高纪庆

户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郑诗程,丁明,苏建徽,茆美琴

1kW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设计    杨军;金新民;童亦斌;

基于DSP的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设计    吴振宇;耿兴华;冯林;赵亮;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励磁涌流抑制方法研究    苏小玲;韩民晓;刘海军;

基于DSP的小功率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设计    杨军;金新民;童亦斌;

基于DSP的小功率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设计    杨军;金新民;童亦斌;

基于PV-IPM的光伏并网逆变器    相海涛;蒋海江;马翠姣;宋高升;

基于DSP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    谢子青;

光伏并网多个逆变器并联运行控制及实现    张永生;杨海柱;

不可调度式单相光伏并网装置的平波电容容量的选择    沈玉梁;苏建徽;赵为;余世杰;王斯成;王德邻;

单相光伏并网装置主功率器件单极性安全切换模式    沈玉梁;余世杰;苏建徽;赵为;王斯成;王德邻;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及其反孤岛策略的仿真研究    褚小莉;余晓东;

PI控制算法和预测控制算法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的应用    赵为;沈玉梁;余世杰;苏建徽;

自主研制的10kW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    于元;张志文;王文静;刘波;

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动态仿真    陶晓峰;吴红斌;

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中共模电流抑制的研究    孙龙林;张兴;许颇;赵为;曹仁贤;

基于DSP芯片的多功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赵为;余世杰;沈玉梁;苏建徽;王斯成;王德邻;

一种三相光伏并网系统的双模运行控制策略    周彦;段善旭;刘飞;殷进军;刘邦银;

基于电压正反馈的逆变器并网孤岛检测技术    林东栋;余晓东;杨益金;

给点儿阳光就“灿烂”    杨朝晖

节能建筑:给点儿阳光就“灿烂”    杨朝晖

呼吁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    张涛

世界级太阳能发电系统在深圳建成    王明毅

阳光“增色”北京奥运    本报记者 汪红蕾

光伏建筑一体促进节能    本报记者 唐沙

“太阳神”为可持续发展聚能    记者 杨川梅

太阳能电池呼唤政策春风    魏喆

“中国太阳能第一楼”在京运行成功    记者 余方

探访国产太阳能并网光伏电站    本报记者文雯

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    赵为

光伏并网功率调节系统及其控制的研究    汪海宁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王飞

基于Z源型逆变器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    许颇

电能质量综合调节器(UPQC)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张国荣

Z-源变流器关键技术的研究    丁新平

基于Z源网络的三端口光伏系统研究    高志强

PWM整流器及其控制策略的研究    张兴

独立光伏系统中蓄电池管理的研究    欧阳名三

光伏并网控制方法和系统的研究    汪进进

嵌入式网关研究及在光伏并网系统中应用    刘昊钰

LCL型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的研究    张小娥

基于DSP+FPGA的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研究    张军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及其控制策略的研究    李征

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制    张凌

光伏发电系统直流变换器的研究    郭润睿

三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及其控制算法研究    王健

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仿真研究    吴海涛

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    刘立强

 
关键词: 并网逆变器

[ 学术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学术论文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论文
智能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