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构建整合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1:01:33
热度:

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构建整合研究【摘要】:2010年9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应集中力量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

【摘要】:2010年9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应集中力量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这一决定的出台有着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国际上,为了解决金融后危机时代背景下的经济恢复难题,世界各国纷纷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期振兴经济并抢占新的国际竞争制高点;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进入关键期,后危机背景下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倒逼国内产业竞争力提升和国内市场扩张。《决定》结合国际国内产业发展状况,对各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制定了量化的经济目标。但规划的出台是否就意味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没有任何风险地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如果有风险,那么现阶段应如何以更好的方式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带着这一疑问,结合当前国际产业竞争的本质已经演化为产业链竞争的背景,论文从产业链构建整合的视角对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展开研究,致力于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论文研究内容从三个部分展开,第一块是理论研究,首先是文献回顾和述评,接着是对产业链构建整合理论进行研究,试图在现有产业链理论基础上进行深入和创新,构造产业链构建整合的研究框架体系;最后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研究。第二块是案例研究,以光伏产业链为例,通过分析反映光伏产业链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产业链构建整合的发展路径。第三块是机制、政策研究,包括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构建整合的机制建设以及政策体系的构建。各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 一、理论研究 (1)文献回顾和述评。第一章1.2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和述评,发现国外有关产业链的研究多侧重于产业链的某个具体表现形式,没有将产业链视为一个独立的经济组织形式或研究对象进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国外产业链构建整合理论的发展有基于产业组织理论、交易费用论、企业能力理论的三种观点,实践中的情况告诉我们进行产业链构建整合应同时考虑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多种因素。在国内,不少学者对产业链进行了多角度的广泛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应在产业链构建整合的形成机理、运行机制、稳定方法以及优化等方面展开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 (2)光伏产业链构建整合理论体系构建。论文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构建整合问题,而进行产业链构建整合的依据何在?第二章2.1节通过对产业链理论所涉及的产业关联理论、价值链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以及供应链、产品链、技术链和知识链等理论梳理,归纳出产业链与相关理论之间的理论关联。紧接着2.2节通过对已有理论的回顾,归纳出产业链构建整合的研究体系,为论文研究内容的展开奠定理论基础。2.2.1认为产业链的演化及运行依赖于一系列机制环境,2.2.2通过对产业链系统特征的剖析提出产业链能力概念。通过综合分析,第二章认为,产业链构建的本质是企业之间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而形成某种战略联盟;产业链整合的本质是在遵照产业链内生逻辑的基础之上,通过企业间的合作提高产业链的整体运行效率。 (3)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及其解释。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有何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路径是什么样的?第三章3.1.2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产业中的战略部分和战略产业中的新兴部分,既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体现了国家战略,对一国未来综合实力提升有着根本性重大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通常是受到了市场需求变化、供给要素变化、以及政府作用的推动,“政府扶持+市场选择”的发展路径是各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常用路径。 二、案例研究 (1)光伏产业链现状及其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是包含七大产业的庞大系统,仅一篇文章是难以实现全面研究的,因此论文第四章选择案例研究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光伏产业展开研究,企图反映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存在的问题。研究得出我国的光伏产业链具有典型的“两头在外”特征,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调控措施的缺乏使得整个产业处于一种较为自由且无序的发展状态,大量的进入者都集中在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国内光伏产业链存在着结构失衡、产能供需失衡、技术瓶颈、融资链缺失、发展无序等问题,使产业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政策、经济、技术以及汇率等多重风险。4.4.1小节通过对国内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得出光伏产业链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在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4.4.2小节分析得出造成光伏产业链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产业基础薄弱、企业创新体系缺失、企业融资难、产业发展缺乏规划与管理等。有竞争力的产业链需具备完整性、结构的合理性、强大的产业链要素激励整合能力等,第四章认为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目标,有必要选择产业链构建整合的发展路径。 (2)光伏产业链构建整合。第五章针对光伏产业链所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产业链的构建整合。5.1节研究光伏产业链的纵向构建和整合,认为要优化光伏产业链结构,需通过补链的方式来培育和发展光伏产业链终端市场,在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中,从“共生”的视角出发,光伏产业可依托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技术协作关系、以及区域协作关系来构建整合产业链。5.2节研究光伏产业链的横向构建和整合,认为要提高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市场绩效,可通过整合企业能力、建立横向企业联盟、以及优化市场结构等三种模式来构建整合光伏产业链。产业集群是进行产业链构建整合的一个有效模式,这个模式既包含纵向的内容,也包含横向的内容,5.3节研究得出国内现有光伏产业集群较多的表现为依托上游资源发展的模式,集群规模效应并不明显,竞争力不高。要在当前阶段培育有竞争力的光伏产业集群,可结合政府强力介入的模式,科学指引和规划集群地的选择,选择最佳的集群组织结构。 三、机制、政策研究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构建整合及其稳定运行过程中,为其提供良好的机制环境和政策支持是非常必要的。第六章认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构建整合及其发展的机制建设应围绕生产要素激励、风险管理控制、与传统产业链的耦合三个方面着手。在政策支持上,第七章提出了产业组织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在实践过程中,应同时注重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论文第二章在整理产业链构建整合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通过对产业链的演化和运行机制的追溯,在对产业链系统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对“产业链能力”进行剖析,认为产业链所具备的能力不仅作用于微观企业,还可以扩展到中观的产业层次和宏观的社会层次,论文对各个层次的产业链能力均进行了全面的描述,这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并不多见。 第二,我国在“十二五”时期提出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却并不意味着这些产业能够没有任何风险地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实际上,当前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资源、技术、人才、产业化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加上现有市场和政策环境、体制机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存在着一定风险。那么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突破这种制约因素?以及如何解决基于这些体制机制缺陷下的发展已经产生的一些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产业系统的复杂性,论文从联系的观点出发寻找到产业链的研究视角,使得研究的体系性更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基于一个产业整体而言,而产业链正是产业内部子行业、企业之间发生联系的载体,进行产业链构建整合以尽可能发挥和最大化产业链能力,既有利于依托产业链的产业系统解决产业内外的相关问题,也有利于自我发展和自我强化能力的提高。因此,论文的选题与研究视角新颖,拓展了相关研究的空间。 第三,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和市场条件,论文认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构建整合的过程和发展中应配套相应的机制建设。在生产要素激励机制上,针对技术、资本以及人才要素的激励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认为通过加快产业链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融资整合。为了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与传统产业链之间的冲突,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与传统产业链耦合的机制建设思路。在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政策体系构建上,从产业组织视角给出了相关政策设计建议,从全局观点出发,给出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支持的相关建议。对当前阶段应如何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光伏产业 产业链 构建整合 机制 政策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76.44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18
  • 1. 绪论18-36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18-20
  • 1.2 文献回顾及述评20-28
  • 1.2.1 国外研究及述评20-24
  • 1.2.2 国内研究及述评24-28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28-30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30-33
  • 1.5 论文创新与不足33-36
  • 2. 产业链及其构建整合理论体系36-60
  • 2.1 产业链研究理论体系36-42
  • 2.1.1 相关理论36-40
  • 2.1.2 理论关联40-42
  • 2.2 产业链构建整合理论体系42-59
  • 2.2.1 产业链演化及运行机制42-47
  • 2.2.2 产业链系统特征与能力47-50
  • 2.2.3 产业链构建50-55
  • 2.2.4 产业链整合55-59
  • 2.3 本章小结59-60
  •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及我国选择60-85
  • 3.1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定义和解释60-66
  • 3.1.1 定义及其解释60-62
  • 3.1.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区别联系62-64
  • 3.1.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路径64-66
  • 3.2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目标66-83
  • 3.2.1 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66-70
  • 3.2.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70-78
  • 3.2.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和实现风险78-83
  • 3.3 本章小结83-85
  • 4. 光伏产业链现状及问题85-127
  • 4.1 选择光伏产业研究的代表性85-90
  • 4.1.1 光伏产业的发展相对充分85-88
  • 4.1.2 光伏产业发展模式的代表性88-90
  • 4.2 光伏产业链构成与价值分布90-95
  • 4.2.1 光伏产业链结构90-93
  • 4.2.2 “微笑曲线”与光伏产业价值链93-95
  • 4.3 我国光伏产业链发展现状95-109
  • 4.3.1 国内光伏产业与全球光伏产业链环节间的竞合关系95-100
  • 4.3.2 国内光伏产业链环节的产业组织分析100-105
  • 4.3.3 国内光伏产业链存在问题与风险总结105-109
  • 4.4 我国光伏产业链问题原因以及竞争力提升策略109-125
  • 4.4.1 光伏产业链问题:共性还是个性109-121
  • 4.4.2 光伏产业链问题的原因121-123
  • 4.4.3 光伏产业链竞争力提升的路径选择123-125
  • 4.5 本章小结125-127
  • 5. 光伏产业链构建整合127-191
  • 5.1 产业链的纵向构建与整合127-154
  • 5.1.1 光伏产业链纵向构建整合的推动力127-130
  • 5.1.2 产业链的纵向构建:补链130-135
  • 5.1.3 基于共生的产业链上下游构建和整合135-152
  • 5.1.4 光伏产业链纵向关系维护152-154
  • 5.2 产业链的横向构建与整合154-179
  • 5.2.1 整合光伏企业能力155-162
  • 5.2.2 建立光伏企业横向联盟162-173
  • 5.2.3 优化产业链中游市场结构173-179
  • 5.3 一个有效的模式:产业集群179-189
  • 5.3.1 产业集群及其功能179-183
  • 5.3.2 培育光伏产业集群183-189
  • 5.4 本章小结189-191
  • 6. 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构建整合的机制建设191-213
  • 6.1 生产要素激励机制191-199
  • 6.1.1 知识整合的技术创新机制191-194
  • 6.1.2 融资整合的产业链金融194-197
  • 6.1.3 人才培养与储备机制197-199
  • 6.2 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199-205
  • 6.2.1 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系统风险管理程序199-202
  • 6.2.2 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系统纵向关系风险控制202-203
  • 6.2.3 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系统横向关系风险控制203-205
  • 6.3 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与传统产业链的耦合205-211
  • 6.3.1 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与传统产业链耦合的涵义205-208
  • 6.3.2 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与传统产业链耦合的内容208-210
  • 6.3.3 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与传统产业链耦合的机制210-211
  • 6.4 本章小结211-213
  • 7. 构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政策体系213-233
  • 7.1 构建政策支持体系的依据和框架213-217
  • 7.2 构建产业组织政策体系217-219
  • 7.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组织状态217-218
  • 7.2.2 基于产业组织视角的政策设计218-219
  • 7.3 构建财税政策体系219-226
  • 7.3.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链财税政策现状219-222
  • 7.3.2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链财税政策设计222-226
  • 7.4 构建金融政策体系226-231
  • 7.4.1 国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金融政策226-228
  • 7.4.2 支持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金融政策设计228-231
  • 7.5 本章小结231-233
  • 8. 结论与展望233-237
  • 8.1 研究结论233-234
  • 8.2 研究展望234-237
  • 参考文献237-249
  • 后记249-250
  • 致谢250-252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25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三明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研究    纪贤潮

营销联盟——西部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的新方略    李天芳;

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及道德风险的防范    马丽娟

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研究    蒋国俊,蒋明新

营销联盟:营销组织的系统分析    孟韬,路金波

我国产业部门群结构与战略性调整研究    赵果庆;

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研究    刘贵富;

中小企业建立技术联盟的博弈分析    林善炜;

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的政策评价与取向    肖兴志;邓菁;

产业衰退及退出产业援助机制    周新生

产业链整合的演进与中国企业的发展    赵红岩;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主题分析    侯剑华;

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能力分析与测评体系的构建    谭龙;刘云;樊威;

京津冀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思路研究    宋之杰;徐蕾;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与对策建议    贾建锋;运丽梅;单翔;张稳;

    本报记者 王敏

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陈晓燕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演进研究    牛立超

竞争性战略联盟效率边界的内生因素研究    聂鹰

供应链关系协调管理研究    蒋阳升

战略联盟形式选择与风险控制    郭焱

产业链基本理论研究    刘贵富

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合作效应研究    李薇

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姚婉琳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技术联盟稳定性研究    张蒙蒙

新兴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研究    杨莹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理论及模型研究    李世才

动态能力视角下企业营销联盟研究    纪汝建

中国金融机构救助问题研究    古菲娅·帕拉提

我国光伏产业竞争力研究    丁易伟

动态联盟生产计划与调度问题研究    王耀燕

中国钢铁工业市场结构优化研究    王鹤

我国煤炭产业市场结构优化研究    王瑶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Problems Impeding Farmers’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hip in Minority Areas    

New Development Trend of Edible Fungus Industry in China    

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目标模式——政府与市场分析    周密;金治中;

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西藏农业结构转型研究    熊镇邦;毛阳海;

从专业化和社会分工角度分析构建小额贷款公司的必要性    周淼华;

绿色建筑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研究    杨昌;冯玉强;董多;

发展知识经济与制度创新    陈祥明

企业在线管理的支撑体系研究    梁晓明

制度创新与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贺一耕

ERP系统中供应商管理的最佳实践    王佩光;李心科;张晓林;

加强供应链物流管理 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陈来;

论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陆燕春;

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

投资宏观调控过程中的中央与地方博弈行为分析    刘宁;孙秋鹏;

不同信息环境下价格功能的历史考察——兼论营销·博弈价格功能下的经济政策效应    李五四;

高强度太阳能硅片切割钢丝加工硬化行为的研究    杨富强;宋仁伯;黄帅;李国府;

公诉专业化相关问题研究    刘涛;

消除劳动力歧视,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顺利转移    冯先宁;

垦区城乡一体化跨越发展的理论研究    刘效民;韦秀远;

文化旅游产业品牌价值链整合与延伸研究——以河北吴桥杂技为例    邢慧斌;王玉成;

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    王岩

珠江三角洲运动服装业市场营销环境与策略研究    许玲

农村基础设施财政支出方式研究    冯林

中药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与评价研究    许方球

中国产业结构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分析    王晓辉

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研究    赵忠伟

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杨皎平

基于网络集市的虚拟企业模式研究    何满辉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徐连章

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    秦曼

我国柑橘产业化中地理标志保护与发展法律问题研究    蒋诗媛

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    胡纯

农村微型企业成长性影响因素研究    孟静

产业链视角下种子价值分配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    周斌

养猪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耦合机制研究    王培成

种子产业链企业合作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游振华

基于供应链的顾客满意链架构及其改进    何惠妍

汽车零部件循环取货入厂物流及其路径优化研究    汪安静

煤炭企业跨区域扩张风险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构建    于婷

矿建物料质量管理方法研究    赵云霞

当代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周朝奋

从股权式开发到政府介入机制——浅谈新药成果转化的政府平台建设    张贺文;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

海洋产业创新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    常玉苗;

要准确理解“创新”的概念及其本质    葛霆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解决之道    颜清;

中小企业产品创新策略研究    殷润元;

走向积极的社会管理    孙立平;

医药产业的竞争与发展浅析    蒋海平,颜久兴,朱学慧

“体制”与“机制”    丘裕盛;

甘肃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    焦克源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研究    高常水

企业技术创新激励制度论    杜伟

基于自组织模型的高技术产业组织政策研究    刘波

模块化体系中的产业链整合研究    任红波

上海生物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研究    李跃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    林婷婷

高校中层党组织工作运行机制优化研究    赵文瑞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管理研究    张慧

技术驱动下通信产业生态群落运行机理与演替机制研究    吴达平

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    杨春丽

中国中药产业技术创新研究    唐若维

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冷健

基于“三个面向”高校德育运行机制创新研究    唐秀明

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运行机制研究    李玉华

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政策研究    刘国雄

文化旅游产业创新体系构建及运行机制分析    吕璐颖

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分类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初步认识    蔡敏

华东IT产业集群分析    叶勇;

延展鞍山产业链条的对策研究    王书汉;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    孙玉星;杨宏;苏乘风;

Optimization of the acid leaching process by using an ultrasonic field for metallurgical grade silicon    张剑;李廷举;马晓东;罗大伟;刘宁;刘德华;

消费需求变动与近代中国经济增长    张东刚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及对我国的启示    卢明华,李国平

全球商业革命、瀑布效应以及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    彼得·诺兰;张瑾;刘春航;

产业集群: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形态    方明月;

跨国公司在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国际化程度的研究    许强;

首都圈城市间的合作与治理机制——以京津为例的一个讨论    牛立超;祝尔娟;

后经济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牛立超;祝尔娟;

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创造研究    党兴华;蒋军锋;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原所长、研究员 张卓元

    刘杰

    本报记者 徐丽红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韦东远

    李利明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 李兴华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何维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王忠宏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石光

    文言

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    苏为华

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创新    唐华茂

企业技术创新中政府作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王志坚

面向“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    张治河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评价研究    唐中赋

高新技术产业评价与发展研究——兼论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陈大雄

区域产业链研究    龚勤林

基于能力组合模型的企业持续发展研究    余伟萍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竞争力及其演化研究    王核成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跨国公司战略管理研究    徐涛

光芒集团VTCHP太阳能热水器市场竞争战略研究    史轶君

基于竞争优势的供应链核心企业能力评价研究    孙良云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系统研究    黄文湘

江苏淮阴辉煌太阳能有限公司营销战略设计    夏心旻

政府对产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与管理    孟兰兰

战略联盟、动态能力与企业国际化的关系研究    熊伟

中国免税商品产业链发展研究    张晓颖

基于竞争性战略联盟的伙伴技术合作效应的实证研究    黄海波

竞争性战略联盟中企业竞争优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李文达

山东桑乐太阳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设计    刘贞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