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后弯管波浪能利用技术及样机设计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0:57:48
热度:

后弯管波浪能利用技术及样机设计【摘要】:分析总结了目前世界上发展的后弯管波浪能利用技术。历史资料表明,水槽规则波模型实验俘获宽度比最大值达到了79.1%,水池规则波实验最高值达到1

【摘要】:分析总结了目前世界上发展的后弯管波浪能利用技术。历史资料表明,水槽规则波模型实验俘获宽度比最大值达到了79.1%,水池规则波实验最高值达到172.8%,而且都呈现较宽的通频带。水池随机波实验俘获宽度比平均值最高为52%。后弯管技术表现出优良的波浪能量转换特性。基于前期的研究基础,经过对模型的改进和水槽规则波实验,研究发现模型从波浪能到气动功率的俘获宽度比最高值达到了99%,远超过历史文献最好值79.1%。样机设计表明,基于后弯管技术发展的波浪能利用装置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波浪能 后弯管 俘获宽度比
【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资助项目(XDA130402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79231;51276185)
【分类号】:P743.2
【正文快照】: 海洋波浪能蕴藏量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1]。开发利用波浪能对于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海岛建设、海防、海洋观测、海水淡化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波浪能利用技术种类繁多,但基于漂浮式技术发展的装置由于可以工厂批量低成本生产、建造受海洋环境影响小、适用面广而成为国际上发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波浪能独立稳定发电与制淡系统    

波浪能协奏曲    本刊编辑部;

我国近海波浪能资源调查与评估    张松;刘富铀;张滨;马治忠;姜波;

中国海波浪能资源分析    闻斌;薛彦广;张芳苒;赵越超;

双浮体波浪能转换装置中重心布置对波浪能吸收影响分析    王晓明;尚建忠;张志雄;

在挪威研究波浪能    余志

从水下开发利用波浪的能量    

中国海波浪能资源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林刚;郑崇伟;孙岩;杨松;贾晨;

中国大陆沿岸波浪能分布初步研究    王绿卿;冯卫兵;唐筱宁;龚政;

一种波浪能实验装置水动力学分析与优化设计    盛松伟;游亚戈;马玉久;

基于虚拟样机的波浪能驱动系统仿真研究    张颖;吴成东;董再励;李孟歆;

液态金属磁流体波浪能直接发电演示装置的数值分析    赵凌志;彭燕;沙次文;许玉玉;李然;刘保林;李建;

液态金属磁流体波浪能直接发电试验研究    李建;彭燕;赵凌志;刘保林;沙次文;许玉玉;李然;李雪临;

底铰摇板式波浪能装置的水动力特性    赵海涛;徐伟;郝春玲;沈家法;孙志林;宁德志;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波浪能资源评估    李靖;周林;郑崇伟;陈晓斌;

浮子参数对波浪能吸收效能的影响分析    倪歆韵;缪泉明;

浙江近海自然海况条件下波浪能统计分析    杨忠良;施伟勇;张俊彪;叶钦;

基于惯性摆的波能获取研究    张颖;李孟歆;侯亮;

双行程做功波浪能液压传动系统设计及仿真研究    张大海;李伟;林勇刚;鲍经纬;黄炜;

海洋能开发利用的新技术概览    孙晓晶;

走向商业化的波浪能    赵琳琳 译 美国《纽约时报》

新型漂浮式波浪能装置成功发电    记者 张建列 通讯员 谢舜源

波浪能开发进入业界视野    本报记者 王晓苏

世界先进的波浪能技术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罗续业

向海洋波浪要电能    本报实习记者 刘泽强 通讯员 任永华

打造多用途海上平台    本报记者 沈俊霖

海洋——人类未来的能源库    张秋旭

波浪能节能环保零排放 绿色发电装置又逢春    许文强 陈吉业

未来的几种新能源    梅源

基于横摇运动的微型波浪能吸收机理与转换装置研究    王晓明

波流耦合作用下的青岛海域海洋能资源评估    刘鑫

组合型振荡浮子布置的优化研究    王东

海上风能与波浪能综合研究利用    裴丽

振荡浮子液压式波浪能利用装置的研究    黄晶华

海洋浮标波浪能供电装置设计研究    姜琳琳

波浪能液压转换系统效率测试平台的设计与研究    刘启强

波浪能驱动的机动浮标的动态分析与设计    戴源

浮力摆式波浪能转化装置的数值模拟    张宇

基于频域模型和时域模型的波浪能评估计算    魏茂兴

弹性储能鸭式波浪能采集转换器的研究    李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