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外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14:33
热度:

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外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研究【摘要】:建筑遮阳是目前我国建筑节能实践中最迫切需要采取的节能措施,其中外遮阳是最有效的一种遮阳方式。而夏热冬暖地区的气候特征,决定了这是

【摘要】:建筑遮阳是目前我国建筑节能实践中最迫切需要采取的节能措施,其中外遮阳是最有效的一种遮阳方式。而夏热冬暖地区的气候特征,决定了这是一个典型的需要遮阳设计的地区,外遮阳不仅对节约建筑能耗、改善室内光环境和夏季室内热舒适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建筑造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建筑自身地域性与文化性的重要媒介手段。但是,当前建筑外遮阳设计存在一些的问题,缺乏外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理念,难以将遮阳技术与建筑设计充分结合,甚至有些外遮阳设计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节能效果,而且更是建筑立面设计上的败笔。因此,建筑外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研究,对于促进建筑节能和提升建筑外遮阳设计水平有着重大意义。 文章中,作者研究了国内外建筑遮阳设计的先进成果,分析了夏热冬暖地区地理气候特征,并对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外遮阳一体化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反复思考当今设计过程中的不够合理之处,对建筑外遮阳一体化设计进行了辨证思考;在“并行设计”、“协同设计”和“多学科优化设计”等理念的支持下制定对策。 本文主要包含以下几部分: 第1章,绪论。对论文研究的背景、对象、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及进展、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做了概括性介绍。 第2章,建筑遮阳的发展与相关理论研究。通过了解遮阳设计对建筑的影响,推动建筑遮阳发展的相关因素,以及国内外与遮阳相关建筑理论的研究,可以看出,外遮阳设计的环境已日趋成熟,而外遮阳一体化设计是未来设计的趋势。 第3章,夏热冬暖地区一体化设计现状的调研分析。通过对夏热冬暖地区气候特征的分析,了解该地区遮阳设计要点。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一体化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对目前我国夏热冬暖地区外遮阳一体化存在的问题总结和原因分析进行验证。 第4、5章,在“并行设计”、“协同设计”和“多学科优化设计”等理念的支持下,对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外遮阳一体化设计问题制定对策:1.对夏热冬暖地区外遮阳一体化设计制定原则,并探索设计人员在进行外遮阳设计的流程,不应该是线型设计,而应该是集成设计的方法,是不断循环、检验和重复的过程;2.在外遮阳一体化设计时,应与不同工种的设计人员相互合作,不该孤立节能、结构和造价等方面的设计考虑;3.在外遮阳一体化设计时,应从物理层面、外观层面和性能层面等三个层面综合考虑,根据实际情况,对建筑物理、建筑美学和建筑构造等学科和设计要点进行综合考虑。 第6章,对文章进行总结。 【关键词】:夏热冬暖地区 建筑外遮阳设计 一体化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22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10
  • 图表目录10-13
  • 1 绪论13-27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3-16
  • 1.1.1 研究背景13-16
  • 1.1.2 研究意义16
  • 1.2 相关概念16-20
  • 1.2.1 夏热冬暖地区16-17
  • 1.2.2 建筑外遮阳17-18
  • 1.2.3 一体化设计18-20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20-24
  • 1.3.1 国内研究现状20-22
  • 1.3.2 国外研究现状22-24
  • 1.3.3 国外的启示和国内研究的不足24
  • 1.4 研究目的、方法和框架24-27
  • 1.4.1 研究目的24
  • 1.4.2 研究方法24-25
  • 1.4.3 研究框架25-27
  • 2 外遮阳一体化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27-53
  • 2.1 遮阳设计对建筑的影响27-34
  • 2.1.1 遮阳的相关概念28-31
  • 2.1.2 遮阳的基本原理31-33
  • 2.1.3 建筑外遮阳对建筑的影响33-34
  • 2.2 外遮阳常见类型34-40
  • 2.3 国内外相关的遮阳理论与实践40-50
  • 2.3.1 国内相关遮阳理论与实践40-43
  • 2.3.2 国外相关遮阳理论与实践43-47
  • 2.3.3 建筑遮阳设计的发展趋势47-50
  • 2.4 推动建筑外遮阳发展的相关因素50-53
  • 2.4.1 经济因素以及遮阳产业的影响50-51
  • 2.4.2 技术因素以及设计水平的影响51-52
  • 2.4.3 社会因素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52-53
  • 3 夏热冬暖地区外遮阳一体化设计现状的调研与分析53-67
  • 3.1 夏热冬暖地区的地理气候特征、技术难点及节能目标53-56
  • 3.1.1 夏热冬暖地区气候特征53-55
  • 3.1.2 夏热冬暖地区外遮阳一体化设计的节能技术难点及节能目标55-56
  • 3.2 调研范围的确定56-59
  • 3.2.1 调研目的、主要内容及方法57-58
  • 3.2.2 调研对象的选取58-59
  • 3.3 夏热冬暖地区外遮阳一体化建筑的现状问题59-60
  • 3.4 夏热冬暖地区外遮阳一体化设计原因分析及对策制定60-67
  • 3.4.1 原因分析60-64
  • 3.4.2 对策制定64-67
  • 4 夏热冬暖地区外遮阳一体化设计的原则及过程67-85
  • 4.1 建筑外遮阳一体化设计的目标与意义67-68
  • 4.2 夏热冬暖地区外遮阳一体化设计的原则68-74
  • 4.2.1 高效节能的原则68-70
  • 4.2.2 生物气候适应性原则70-72
  • 4.2.3 建筑的审美原则72-74
  • 4.3 夏热冬暖地区外遮阳一体化设计的过程74-80
  • 4.3.1 线性化设计流程与集成化设计流程的辩证关系75-76
  • 4.3.2 集成化在外遮阳一体化设计中的表现形式76-78
  • 4.3.3 外遮阳一体化设计的流程78-80
  • 4.4 夏热冬暖地区外遮阳一体化设计过程中的分工合作80-85
  • 4.4.1 设计的分工与建筑师的职责80-82
  • 4.4.2 外遮阳一体化设计过程各工种协同设计82-85
  • 5 夏热冬暖地区外遮阳一体化设计的多层面优化研究85-109
  • 5.1 外遮阳与建筑具体的互动设计过程85-86
  • 5.2 夏热冬暖地区外遮阳一体化设计三个层面的影响因子86-92
  • 5.2.1 物理层面的影响因子87-88
  • 5.2.2 外观层面的影响因子88-89
  • 5.2.3 性能层面的影响因子89-92
  • 5.3 夏热冬暖地区外遮阳一体化设计的优化途径92-99
  • 5.3.1 外遮阳设施与建筑设计的互动92-93
  • 5.3.2 外遮阳类型的选择93-94
  • 5.3.3 外遮阳的技术适宜性和气候适应性94-95
  • 5.3.4 外遮阳与建筑造型的互动95-97
  • 5.3.5 性能的兼容性97
  • 5.3.6 外遮阳与建筑平面的互动97-99
  • 5.4 案例分析99-109
  • 5.4.1 梅纳拉大厦99-103
  • 5.4.2 马里卡奥尔德顿住宅103-109
  • 6 结语109-111
  • 致谢111-113
  • 参考文献113-117
  • 附录117-157
  • A.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117-127
  • B.“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外遮阳一体化设计”现状调研127-145
  • C.“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师建筑遮阳设计情况”的调查145-157
  • D.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15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浅谈遮阳系统在生态建筑中的应用    任炳文

建筑遮阳形式及若干应用问题研究    任俊;

住在春天里——孟庆林和他的绿色遮阳技术    刘震;

一体化设计理论及其进展    刘继民;郝建平;刘立泽;

建筑技术概论    秦佑国

中国建筑师与地域建筑创作研究    阎波

窗口遮阳构件尺寸的计算研究    张杰;吴保华;王世礼;

建筑热环境模拟分析用逐时相对湿度生成方法    高庆龙;杨柳;刘大龙;王丽娟;

建筑技术发展的生态化趋向——从技术组件论起    叶小群;查玲;

中国采暖与空调负荷的分布特征及与外界影响要素的关系    吕思强;永村一雄;井川憲男;

南充市教室夏季热环境测试、分析与改造    孙立新;闫增峰;张樱子;

西安实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规模化供热适宜性研究    刘寅;李安桂;周光辉;

四川省被动式太阳房气候分区探讨    祁清华;冯雅;谷晋川;

夏热冬冷地区节能型居住建筑设计    鲍学芳;

地铁隧道通风系统节能研究    王峰;雷波;

日光温室热环境模拟预测软件研究开发    马承伟;韩静静;李睿;

上海地区多联式空调系统全年动态能耗分析    陈茂科;胡松涛;周睿;王刚;李绪泉;

通信机房(基站)用蒸发冷却空调应用初探    周海东;黄翔;屈元;

蒸发式冷气机在通信基站的适用性分析    周海东;黄翔;屈元;

郑州地区太阳能资源的特征分析    刘艳军;李玉娜;

大型建筑超长无缝设计的结构裂缝控制技术    顾渭建;

日照分析软件的研究与开发    江文涛;张雷;董毅;王会一;

三维CAD在建筑日照分析中的应用    江文涛;于贵有;郭轶;王建锋;

建筑区环境日照评价软件应用与发展    王会一;任燕翔;姜立;郭轶;

某综合办公大楼地下车库全年自然室温模拟分析    张晓三;李向东;陈启;

热工参数对办公楼建筑能耗影响的模拟研究    丛晓春;杨文斐;

广府传统民居通风方法及其现代建筑应用    曾志辉

活化生土基低碳节能村镇建筑材料研究    谭晓倩

蓄冷降温式太阳电池组件材料和热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秦红

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研究    李玲

太阳能热风采暖系统与村镇建筑一体化研究    李宪莉

热虹吸管热回收装置传热特性及应用研究    刘挺

西北荒漠化地区生态民居建筑模式研究    张群

我国华北寒冷地区农村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研究    王舒扬

寒冷地区住宅建筑物综合热惰性的研究    韩莹

长江流域住宅空调技术评价研究    余丽霞

寒冷地区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系统研究    吴启任

WSAC居住建筑热响应特性的研究    姚微

基于CFD风热环境模拟的小区规划方案研究    齐静

从全晋会馆探究传统砖雕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张赛勇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外墙内保温技术适宜性研究    李世元

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研究    曾凯

城市居民小区内微环境的数值模拟研究    包毅

厦门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建筑经验及启示    张茜

昆明传统街区景观色彩研究    李艳丰

LOUIS VUITTON 专卖店外部空间设计研究    刘铭

回到建筑的原点    南萧亭;

反思本土化——清华大学李晓东教授访谈    张烨;周政旭;

电子装备设计制造一体化技术综述    杨凤泉

建国后我国政治文明发展中的文化制约因素    张明军

阅读吕彦直    赖德霖

飞行器气动与隐身性能一体化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高正红,夏露,李天,赵霞

抗日战争与新儒学文化思潮    秦英君

文化碰撞与“中西建筑交融”    侯幼彬;

地域文化回归与地域建筑特色再创造    赵钢

“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性”建筑    夏明

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    郝曙光

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研究    路中康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分析    谢小英

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围护构造现场节能检测探讨    王云新;

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的设计特点及改造措施    梁紫艳;

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节能75%模拟及分析    冯乾乾;付祥钊;毛洪伟;

夏热冬暖地区民用建筑节能技术要点及浅析    姬永洲;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外门窗设计    高树鹏;

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探讨    张蕾;

夏热冬暖地区住宅节能经济性探讨    黄险峰;

夏热冬暖地区既有住宅节能改造探讨    彭铖;许志敏;

我国夏热冬暖地区住宅节能初探    叶剑;

浅谈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设计特点    刘俊;姜明亮;

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节能75%模拟及分析    冯乾乾;付祥钊;毛洪伟;

夏热冬暖地区玻璃遮阳性能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王欢;吴会军;丁云飞;周孝清;

夏热冬暖地区外窗对建筑节能影响的分析    黄夏东;王云新;赵士怀;

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墙体湿传递的初步探讨    常先问;冀兆良;陈伟青;

夏热冬暖地区星级酒店冷热源方案比较    刘晓梅;

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住宅保温研究    彭琛;燕达;江亿;

夏热冬暖地区应用浅层地热能供热制冷的必要性与优势    胡映宁;王成勇;林俊;

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外遮阳节能技术探讨    王玉刚;裴秀英;赵丽宁;

夏热冬暖地区建筑通风的节能潜力研究    龙恩深;张建波;陈进军;孙克春;唐辉强;

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窗户节能规定性指标的分析    赵士怀;黄夏东;王云新;

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效益研究与分析    广州市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办公室 邓拥军

我区2010年将绿色建筑作为强制标准    记者 梁佳佳

低碳经济下的房地产业蜕变    撰文 李静华 马琳 吕佳琪

盈速粒建筑外墙节能效果合格    记者 单憬岗

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能耗特性研究    梁传志

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绿色节能技术分析    李怡

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技术经济分析    黄波

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和法规配套分析    李楠

夏热冬暖地区建筑立体绿化对室内热舒适性的影响研究    黄海

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方法与构造在工程上的应用研究    林海

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能耗的评价研究    李道洋

夏热冬暖地区保障性住房外墙节能技术经济性评价研究    高崇卜

夏热冬暖地区巨构式教学楼微气候实测与模拟研究    张宁

Low-E玻璃窗在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中节能适用性研究    陈兰娥

夏热冬暖地区校园建筑的热舒适研究    马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