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气候变暖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13:29
热度:

气候变暖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摘要】: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在目前全球变暖趋势愈发显著的背景下,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已不容忽视。水稻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占据世界人口一半以

【摘要】: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在目前全球变暖趋势愈发显著的背景下,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已不容忽视。水稻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占据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国家人民多以水稻作为主要食物来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据世界的第二和第一位。水稻在中国的产量超过了谷物类总产的40%。 由于气候变化本身的区域性和季节性,以及中国水稻生产的地域性,气候变化给水稻生产带来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国以不到全球10%的农田,承载了全球近20%的人口,气候变化对其水稻生产的影响将直接关乎世界近1/5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毫无疑问,粮食安全将成为中国当前以及未来可预期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忽视的问题;如何保证粮食安全是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本研究将采用定量化分析方法,分析气候变暖给中国地区水稻生长发育及水稻生产带来的影响,以求为确定水稻的种植区域、合理安排农作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通过气候变化、水稻物候等观测及模拟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等统计方法及模型模拟方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从时间、空间上阐明了水稻安全生长季变化及生长季内关键生育期极端温度胁迫的变化情况,同时在此基础上修正水稻光温生产潜力模型,评估中国历史及未来水稻光温生产潜力和产量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为: (1)1961-2008年间,水稻安全生长季长度阶段性变化明显,延长趋势主要出现在1985以后。水稻安全生长季在东北单季稻区,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及华南双季稻区都有显著的延长趋势,分别为9d/10a、6d/10a、7d/10a和7d/10a。东北稻区安全生长季长度的增加是由安全播种期和安全成熟期的变化同时引起的,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多是由于安全播种期的提早引起的。安全播种期的提前比安全成熟期的推迟更为显著,对生长季延长的贡献也大于安全成熟期。空间上,水稻安全生长季最长出现在云贵高原地区,最短出现在东北地区北部。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安全生长季长度的变化最为明显,增加均超过10d。 (2)1961-2008年间,不同种植区水稻关键生育期低温冷害和高温热害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总体而言,气候变暖背景下低温冷害逐渐减少,而高温热害并无增加。其中,低温冷害减少主要表现在育秧期和抽穗开花期,孕穗期无明显变化特征。水稻各种植区中,只有东北单季稻区,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和华南双季稻区三个地区的低温冷害出现减少趋势,低温冷害指数在育秧期的减少幅度分别为0.6/10a、1.2/10a和1.6/10a,在抽穗开花期的减幅分别为0.2/10a、0.3/10a和0.4/10a。冷害减缓趋势开始显著的时间呈现出从北向南逐渐推迟的格局,育秧期东北单季稻区和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起始于80年代中期,而华南双季稻区从90年代中期才开始显著;抽穗开花期起始时间在东北单季稻区、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和华南双季稻区分别为70年代初期、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水稻种植区高温热害并未出现增加趋势,仅有长江双季早稻区的高温热害在2000s出现的次数较为频繁,但近两年又有所缓和,因此无法断定该区的高温热害的变化趋势。通过在县级和省级尺度上对低温冷害和高温热害与水稻单产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抽穗开花期极端温度胁迫指数(△TSI)升高1则会造成水稻减产291kg ha-1,而在育秧期极端温度胁迫指数(△TSI)同样升高1会水稻仅减产165kg ha-1。 (3)1961-2050年间,水稻各种植区光温生产潜力的变化有所不同。东北单季稻区、长江中下游稻区和华南双季稻区1961-2008年光温生产潜力明显增长,其中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的增幅较大,每年约增加150kg ha-1;与此相反的是,四川盆地光温生产潜力每年减少75kg ha-1,减少趋势显著。未来40年间,东北、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三个单季稻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均表现出极其显著的上升趋势,在A2和B2情景下的增长趋势分别为每年136kg ha-1、79kg ha-1、116kg ha-1、85kg ha-1和每年91kg ha-1、67kg ha-1、118kg ha-1、89kg ha-1。空间上看,1981-2050年间光温生产潜力在东北稻区由北向南呈阶梯状增加,在南方稻区从沿海向内陆呈环状逐渐递减。最高的值出现在云贵高原西南地区及华南的部分地区,最低值则出现在东北稻区的北部。水稻单产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在1961-2008年间增加趋势极其显著,但在2011-2050年间增幅则较小。空间上,水稻单产在不同阶段的分布特征不同。1981-2008年,在东北稻区由周边向中部呈环状逐渐增加,在南方稻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增,最高的单产出现在四川盆地。未来40年水稻单产在东北地区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阶梯状递增,在南方地区则呈高低相间的带状分布。最高的单产出现在东北稻区西南部和四川盆地东部,最低的则出现在两个双季稻区。 本研究主要结论:1961-2008年间,水稻安全生长季总体变长,延长趋势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其中安全播种期的提前比安全成熟期的推迟更为显著,对生长季延长的贡献也大于安全成熟期;关键生育期低温冷害有所减少而高温热害并未增加,冷害减少主要出现在育秧期和抽穗开花期;光温生产潜力的变化在各个种植区各有不同,主要表现为1961-2008年间东北单季稻区、长江中下游稻区和华南双季稻区光温生产潜力增加而四川盆地降低,2011-2050年间所有稻区的光温生产潜力都表现出升高趋势。2011-2050年间水稻单产总体趋势增加,但增幅较小。 【关键词】:全球变暖 水稻生产 安全生长季 极端温度 光温生产潜力 粮食安全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S511
【目录】:
  • 图表目录9-11
  • 摘要11-14
  • ABSTRACT14-18
  • 第一章 绪论18-38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8-25
  • 1.1.1 全球变暖与极端温度18-20
  • 1.1.2 中国水稻生产20-22
  • 1.1.3 气候变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22-25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25-35
  • 1.2.1 气候变暖与作物生长季25-28
  • 1.2.2 气候变暖与作物高、低温胁迫28-33
  • 1.2.3 气候变暖与作物光温生产潜力33-35
  • 1.3 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35-38
  • 1.3.1 问题提出35
  • 1.3.2 研究目的、内容35-38
  • 第二章 研究方案38-56
  • 2.1 研究区域38-40
  • 2.2 数据来源40-49
  • 2.2.1 气候数据40-49
  • 2.2.2 物候数据49
  • 2.2.3 产量数据49
  • 2.3 研究方法49-53
  • 2.3.1 关键研究内容的定义及定量49-50
  • 2.3.2 时空变化分析50-51
  • 2.3.3 时间序列分析法51-53
  • 2.4 技术路线53-56
  • 第三章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水稻安全生长季变化56-72
  • 3.1 材料与方法56-59
  • 3.1.1 安全生长季的计算56-57
  • 3.1.2 实际生长季57-58
  • 3.1.3 数据空间化处理58-59
  • 3.2 水稻安全生长季变化59-68
  • 3.2.1 水稻安全播种期变化59-61
  • 3.2.2 水稻安全成熟期变化61-64
  • 3.2.3 水稻安全生长季长度变化64-68
  • 3.3 水稻安全生长季与实际生长季长度变化68-70
  • 3.4 小结70-72
  • 第四章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水稻生长季极端温度变化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72-88
  • 4.1 材料与方法72-76
  • 4.1.1 水稻关键生育期的极端温度72-74
  • 4.1.2 极端温度胁迫指数的确定74-76
  • 4.2 不同生育期低温冷害的年际变化76-79
  • 4.2.1 育秧期76-77
  • 4.2.2 孕穗期77-78
  • 4.2.3 抽穗开花期78-79
  • 4.3 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的年际变化79-80
  • 4.4 极端温度胁迫的年代际变化80-82
  • 4.4.1 低温冷害81
  • 4.4.2 高温热害81-82
  • 4.5 低温冷害和高温热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82-85
  • 4.6 小结85-88
  • 第五章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水稻光温生产潜力和产量变化特征88-112
  • 5.1 材料与方法88-92
  • 5.1.1 水稻光温生产潜力估算模型及改进89-91
  • 5.1.2 未来水稻产量估计——基于改进的光温生产潜力模型91-92
  • 5.1.3 数据空间化处理92
  • 5.2 2011-2050年水稻安全生长季变化92-94
  • 5.3 1961-2050年水稻光温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94-101
  • 5.3.1 时间变化特征94-97
  • 5.3.2 空间分布特征97-99
  • 5.3.3 改进模型与原模型估计结果的比较99-101
  • 5.4 1961-2050年水稻实际(预估)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101-109
  • 5.4.1 时间变化特征101-104
  • 5.4.2 空间分布特征104-105
  • 5.4.3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温度导致的产量损失估计105-109
  • 5.5 小结109-112
  • 第六章 讨论112-118
  • 6.1 水稻安全生长季变化的利用112-113
  • 6.2 极端温度113-114
  • 6.2.1 极端温度与气候变化的一致性113-114
  • 6.2.2 极端温度强度的量化114
  • 6.3 水稻光温生产潜力114-115
  • 6.4 不确定性115-118
  • 6.4.1 安全生长季判定指标的选取115
  • 6.4.2 极端温度计算115-116
  • 6.4.3 未来光温生产潜力估算的误差116-118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118-122
  • 7.1 主要结论118-119
  •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119-120
  • 7.3 研究展望120-122
  • 参考文献122-136
  • 附录136-142
  • 致谢142-144
  • 作者简介14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6月份气温变化与寒地水稻生育转换和抽穗时期相关规律研究技术总结    高向达;董元香;李新军;

基于模糊数学的中国水稻种植区划研究    杨沈斌;陈德;任侠;刘丹;陈斐;

长江中下游水稻高温热害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刘伟昌;张雪芬;余卫东;杜子璇;刘忠阳;

江西省中稻动态气候生产潜力研究    李忠辉;胡培成;黄晚华;

低温冷害对黑龙江水稻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耿立清,张凤鸣,许显滨,尹桂花,叶胜利,田英权,孟庆祥

黑龙江省水稻区划细划的初步研究    姜丽霞,王萍,南瑞,孙守军,闫平

黑龙江省作物气候生产潜力估算    杨重一;庞士力;孙彦坤;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地理分布的影响及对策    徐斌,辛晓平,唐华俊,周清波,陈佑启

四川省农作物生产力的地理分布    任美锷

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    竺可桢

中国陆地区域气象要素的空间插值    林忠辉,莫兴国,李宏轩,李海滨

近10年来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分析    张国平,刘纪远,张增祥

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研究—种植结构与技术方向    孙芳

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气温和温度生长期的变化    徐铭志

中国耕地保有量多时间尺度分析(英文)    刘志凌;孙燕;

稻稗杂交及其后代植株的RAPD标记鉴定    吴俊生,宫德英

山东主稻区水稻抛秧的理论依据及适抛品种筛选    李相奎,姚永湘

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决策研究概述    曹宏鑫,任德昌,王旭清,董玉红,王法宏,高亮之,金之庆

吉林省优质水稻育种发展历程及展望    金京花;李淑芳;全成哲;吴占文;

山东省地方水稻品种资源的农艺性状及抗性鉴定    朱其松;张洪瑞;张士永;宋克勤;高苓昌;陈峰;宫德英;

长江中游冬油菜群体干物质和叶面积模拟的研究    汪宝卿;曹宏鑫;张春雷;

鲁西南冬小麦产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刘淑云;李景岭;张秀兰;朱建华;

论吉林省水稻品种改良及亲本选配    郭桂珍;张奎林;杨秀云;邱志刚;

外引稻种在山东济宁的光温反应特性及利用价值    吴俊生,姚永湘,彭慕良,李桂生

水稻耐热性研究进展    陈庆全;

Changes in hot days and heat waves in China during 1961-2007    

近30年我国高空风速变化趋势分析    张爱英;任国玉;郭军;王颖;

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赵秀兰;

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    张爱英;任国玉;周江兴;初子莹;任玉玉;唐国利;

Modern pollen distributions i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fer functions for reconstructing Holocene environmental changes    

河南省夏玉米生长季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分析    李树岩;马志红;

安阳南阳近57年降水变化异同分析    刘燕;张春云;郭文远;

2011年6月7~8日南阳市高温天气过程分析    李海;李颂华;

信阳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冯庆合;付桂萍;吴世安;康红飙;

多陆面模式、多驱动场对新疆地区陆面过程模拟研究及结果集成    刘金婷

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润元

西部地区纹层湖泊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环境变化    张科

亚热带常绿叶林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张秀娟

金沙江支流龙川江流域河流输沙特征及其对气候和地表覆被变化的响应    曾和平

小粒矮秆水稻在杂交水稻工程化制种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余应弘

全国统一的耕地占补平衡按等级折算研究    路婕

基于耕地生产能力生态区法评价的粮食安全研究    张建国

苹果bHLH转录因子MdTTL1对低温诱导花青苷合成和果实着色的多途径调控    谢兴斌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及实例研究    仕玉治

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    苏伟

基于DEA方法的农地利用效率差异研究    高晓辉

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一般配合力相关性状QTL    张庆路

水稻耐高温遗传基础研究及基因表达谱分析    艾青

棉花不同密度效应研究    骆雪姣

防治水稻螟虫单项技术措施的评价及储备技术—转基因水稻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研究    卢增斌

耐高温水稻资源高温诱导表达蛋白鉴定与分析    陈卫卫

影响民乐高海拔地区油菜TCMS两系杂种种子重要质量性状的关键技术研究    侯林波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研究    雍新琴

基于GIS的流域水文数据的时空分析    陈林

安徽省水稻种植区划研究报告    孙家延

基于ISODATA法的三峡库区生态区划    周金星;魏远;漆良华;张旭东;

黑龙江省水稻区划细划的初步研究    姜丽霞,王萍,南瑞,孙守军,闫平

基于ArcGIS的黑龙江省活动积温空间插值与计算    杨凤海;杨凤江;苏琦;李昀;沈能展;

台湾水稻品种的性状观察和利用初报    江川,王金英,叶新福,蒋家焕

利用Penman-Monteith法和蒸发皿法计算农田蒸散量的研究    王健,蔡焕杰,刘红英

中国水稻的气候资源与气候生态研究    高亮之,李林,金之庆

利用彭曼公式计算潜在蒸发的高度订正方法    王菱 ,陈沈斌 ,侯光良

气候变暖对中国水稻生产可能影响的研究    张宇,王馥棠

聚类分析方法在农业气候区划中的应用    刘蕴薰,杨秉赓,李惠明

2003年水稻高温热害情况的调查    汪寿康,汪更文,汪又佳

中稻减产原因分析及对策    蒋雨怀

水稻高温热害调查分析及应对技术探讨    王华银,张骏,王志润

湖南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评估研究    陆魁东;黄晚华;王勃;张超;

低温冷害对水稻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徐成怀;程筱华;

安徽省稻区耕作制度发展规律的探讨    王劲草

灌浆成熟期气候条件对早籼稻米加工品质的影响    王守海,李泽宫,吴李君

2003年安徽早中稻花期热害及防御技术    杨惠成,黄仲青,蒋之埙,王相文

关于江淮稻区2003年早中稻花期热害的调查研究    蒋之埙,黄仲青,杨惠成,王相文

早籼稻米质与结实期日均温的相关性研究    黄镜潮,杨泽敏

我国耕地变化特征与驱动因子分析    吕昌河;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现状与方向    任国玉;

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评估    崔巧娟

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研究    赵海燕

我省东北部山区水稻生产座谈会纪要    

水稻育壮秧的几个问题    黄国斌;

论壮秧的生育特点与水稻生产的关系    李月成;

积极发展我省的水稻生产    吴一才;

论水稻“中谷长相”的栽培技术    李月成;

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我省水稻生产    赵正宜;贾永贵;

对冀北山区稻作开发的建议    李宝华;

昆山市小苗机插水稻发展特点与对策    姚培荣;谢正荣;戚鸣骅;景学义;

水稻生产中化肥投入的经济效益评价    孟奎

我国南方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发展机遇和前景    陈巧敏,尹国洪,张瑞林,张昌芳,杨新春

四川省水稻生产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鉴定研究    罗霄凤;陈德西;康晓慧;彭云良;

水稻全层施肥技术    于盛灏;王燕金;曲明明;

西南稻区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研究    陈小龙;马捷;高玲玲;余磊;蒋涛;黄琼;

试论四川机插水稻发展的难点与对策    姚雄;任万军;杨文钰;

利用生物多样性对水稻有害生物持续调控研究    李正跃;朱有勇;

多媒体水稻生产智能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陈桂芬;刘大有;付星魁;于亚娟;杨博;佟宇;彭海燕;于连军;

栽培密度对不同株型水稻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金千瑜;欧阳由男;王会民;朱练峰;禹盛苗;张均华;

临沧市水稻旱育稀植技术    包丽琼;

湛江水稻生产环境及其稻米中Cd的安全性评价    张法英;周鸿凯;陈雄斌;伍金洪;伍志谦;

如何抓好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    陈朝璋;

泸溪粮食丰产成定局    周力群 彭顺田 唐运华

建三江全力推进水稻原种化进程    邢茂江

30个重点乡镇落实籼改粳近56万亩    记者 郭言 通讯员 马海建

农民种田 把“力气活”交给“公司”做    本报记者 王文生

水稻标杆监利灾年再居榜首    记者 刘胜萍 陈屿 通讯员 王毅

200万元用于水稻扩植    李召鹏

全市水田插秧结束    记者 王立忠

梦想成真的耕作变革    记者 范洪庄

雷州早造水稻生产喜获丰收    通讯员 周靖典

被洪水淹没的水稻还有救    本报记者 简放鹏 实习记者 孔棣

气候变暖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    孙雯

水稻铬胁迫耐性的遗传分析与还原型谷胱甘肽缓解铬毒害的机理研究    裘波音

高温胁迫下水稻生理生化特性及高光谱估测研究    谢晓金

水稻镉吸收的区域模型及其调控研究    王维

水稻蛋白激酶底物的筛选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生化与表达分析    窦世娟

近30年江苏省水稻生产的时空变化与效益分析    佴军

诱导水稻抗虫性的活性分子筛选及相关分子2,4-D的诱导机理研究    辛肇军

持续低温对沈阳地区水稻的影响及品种搭配决策研究    王艳华

农田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功能    谢坚

水稻苗期抗高温鉴定程序的建立及其基因定位    魏荷

高温胁迫对水稻结实率的影响及高温特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胡文彬

乙氧磺隆在水稻上的消解动态及在土壤中吸附特性的研究    孙慧艳

水稻OsFAD6的克隆及其家族成员在低温等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    曹英萍

Bt水稻对采后季节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及白符跳虫(弹尾纲:等节跳科)毒理的影响    闫瑞红

水稻类Tubby蛋白质在叶片生长和白叶枯病抗性反应中的表达研究    魏健

江汉平原油菜—水稻轮作制度下施肥效果及经济效益的研究    宁大伟

吉林省水稻生产比较优势研究    刘文明

过量表达OsiICK4对水稻种子发育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唐奇财

基于Web的水稻生产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任勃

江西水稻生产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探讨    邱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