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炉顶煤气循环氧气高炉的能耗和碳排放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0:36:29
热度:

炉顶煤气循环氧气高炉的能耗和碳排放【摘要】:基于相间传热传质和反应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由高炉本体一维模型、风口回旋区燃烧模型、CO2脱除单元模型和煤气预热单元模型组成的炉顶煤气循环氧

【摘要】:基于相间传热传质和反应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由高炉本体一维模型、风口回旋区燃烧模型、CO2脱除单元模型和煤气预热单元模型组成的炉顶煤气循环氧气高炉工艺综合模型,研究了该新型炼铁工艺的可行性,分析了关键参数对综合能耗和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下排风口循环煤气流量需要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来保持合理的理论燃烧温度;低温和高还原势的炉内环境有利于抑制焦炭气化反应,加强铁氧化物间接还原;氧气高炉的煤气输出量较少,但热值很高,能达到传统高炉煤气热值的2倍以上;焦炭消耗的减少显著降低了氧气高炉的输入总能量,即便是与副产煤气全部有效利用的传统高炉相比,氧气高炉仍具有综合能耗较低的优势;由于氧气鼓风和CO2分离过程消耗大量电力,氧气高炉的CO2间接排放要高于传统高炉,而CO2捕集和封存可显著降低氧气高炉系统的CO2直接排放;与传统高炉相比,氧气高炉系统的CO2直接排放可降低57.1%~59.0%,净排放可降低32.9%~40.4%,节碳减排效果显著。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高校节能与环保工程研究中心;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业节能减排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氧气高炉 煤气循环 数学模型 综合能耗 碳排放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3400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720405)
【分类号】:TF54
【正文快照】: 钢铁工业的CO2排放约占全世界的图1传统高炉与氧气高炉的工艺流程图6.7%[1],其中超过70%的CO2排放来自于炼铁工序[2]。目前传统高炉炼铁技术在生产效率和能量利用等方面的提升空间很小,新的低碳炼铁技术得到关注和发展。炉顶煤气循环氧气高炉技术在90年代被提出,并发展出了多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炉顶煤气循环—氧气鼓风高炉综合数学模型    韩毅华;王静松;李燕珍;佘雪峰;孔令坛;薛庆国;

高炉全氧鼓风操作的研究    秦民生;高征铠;王冠伦;

低碳经济与钢铁工业    徐匡迪;

氧气煤粉熔剂复合喷吹(OCF)高炉炼铁工艺的研究    高征铠

氧气高炉煤气高温除尘中间试验    尹建威,况春江,高征铠,杨天钧

炉顶煤气循环—氧气鼓风高炉综合数学模型    韩毅华;王静松;李燕珍;佘雪峰;孔令坛;薛庆国;

钒钛矿冶炼的高炉炉温模型研究    熊欣;曹长修;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与政策研究    吕阳;杨云超;

高炉喷吹焦炉煤气风口回旋区的数学模拟    郭同来;柳政根;储满生;

钢铁工业用氧技术的进展    金国范;

氧气高炉作为IGCC发电流程造气岛的探讨    尹建威,齐渊洪,杨天钧

首钢节能技术进步    陈冠军;滑铁钢;刘秀珍;

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李平;

酒钢1~#高炉装料制度浅析    孙科社

氧气高炉的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齐渊洪;高建军;周渝生;严定鎏;

高炉氧煤炼铁新工艺    高征铠;张建良;孔令坛;

首钢轧钢加热炉节能    陈冠军;张忠结;陈军;向英;徐珊玲;

高炉高风温试验研究进展    陈冠军;张建良;马金芳;贾军民;陈杉杉;王尉平;

钢铁能源管理系统与流程网络系统节能技术展望    郑忠;陈开;

降低钢铁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探讨    樊波;上官方钦;周继程;干磊;张春霞;

中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现况及对策    李士琦;吴龙;纪志军;陈海勇;

首钢节能技术进步    陈冠军;滑铁钢;刘秀珍;

高炉高风温试验研究进展    陈冠军;张建良;马金芳;贾军民;陈杉杉;王尉平;

首钢轧钢加热炉节能    陈冠军;张忠结;陈军;向英;徐珊玲;

低碳生态经济视角下钢铁企业综合绩效评价    肖彦

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    孙宁

钢铁企业散装原料场运行调度与优化问题研究    胡凯林

日本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研究    红光

基于CFD/NHT分析技术的高炉炼铁过程建模与仿真研究    史岩彬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行为主体激励机制研究    付丽苹

钢铁企业煤气系统预测及优化调度研究    李红娟

钙基高温二氧化碳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张明明

城市框架内的碳足迹量化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    冯超

煤炭地下气化的热解模型实验及气化指标研究    段天宏

东北地区工业低碳发展研究    吴祚江

高炉喷吹煤气后热平衡变化规律的研究    郭豪

准时制(JIT)在CG厂生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雷有高

高炉炉温组合预报和十字测温数学建模    龚淑华

煤气化生产冶金煤气的实验研究    刘长江

纯氧喷煤爆炸特性和燃烧规律的研究    李双江

高炉炼铁工艺中气体流程的建模研究    杨海舟

A钢铁公司战略研究    芮义斌

钢铁企业副产煤气调度优化研究    董敏亚

中国应对全球绿色碳博弈之破立有道    张蕊娇

高炉超量喷吹煤粉及炉顶煤气部分循环工艺可行性研究    秦民生;谢湧堃;杨永宜;杨乃伏;顾飞;任大宁;

高炉炼铁过程综合数学模型    秦民生;张郁亭;卢虎生;张建良;

氧气煤粉熔剂复合喷吹(OCF)高炉炼铁工艺的研究    高征铠

铁矿石移动床还原动力学    秦民生;张郁亭;

2009年我国重点钢铁企业高炉炼铁发展述评    王维兴;

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    梁朝晖;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

碳排放配给制带来的启示    

食品“碳排放”标准及应对之策    邴绍倩;

国务院宣布我国到2020年降低碳排放40%~45%    

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    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程晓凌;

湖南省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巩帅臣;

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    温景光;

生存碳排放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    王琴;曲建升;曾静静;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碳排放足迹研究    孙建卫;陈志刚;赵荣钦;黄贤金;赖力;

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    姚亮;刘晶茹;

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    王宁;

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

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

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

企业碳排放成本的确认与计量研究    张白玲;林靖珺;

旅游业碳排放测度与时空差异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李旭;

社区空间形态对居民碳排放的影响    秦波;田卉;

国际贸易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魏本勇;王媛;

中国经济模拟与碳排放预测    朱永彬;王铮;

欧盟委员称征收进口碳排放税尚未成形    

如何教会居民减少碳排放?    本报记者 李维

英国计划实现建筑“零碳排放”    夏明

芬航为环保做贡献今年碳排放指标已增至61    

上海世博会碳排放将在5年内完全抵消    CBN记者 胥会云 实习记者 皋静枝

浅谈美国生活方式和美国的碳排放    华士镇 门开阳

欧盟机场碳排放“过路费”难得逞    陈支农

碳排放中和富了谁?    道格·斯特鲁克 编译 李慧

零碳排放和谐住宅系统示范建筑试点成功    本报记者 李朝民

碳排放计算器,重新定义我们的世界和生活    记者 罗沙 王洪江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卢祖丹

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汪臻

中国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分配研究    刘红琴

中国区域碳排放收敛性及碳经济政策效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拟    陈志建

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碳排放机制与低碳发展策略    李旭

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    王秋贤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波动及减碳路径研究    杨国锐

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景分析    刘小敏

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徐安

中国贸易、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许泱

基于情景分析的发电侧碳排放生命周期计量研究    夏德建

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研究    刘倩晨

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    杨波

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方勇

西北省会城市家庭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燕

我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实证研究    仇善力

湖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付伟

我国现代企业的碳排放权会计研究    关珊

北京市人口变动与碳排放关系的定量研究    韩茜

城市化进程中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核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