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夏热冬冷地区太阳能利用与建筑整合设计策略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0:28:17
热度:

夏热冬冷地区太阳能利用与建筑整合设计策略研究【摘要】:随着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认可及能源问题的重视,太阳能的研究和应用已进入新的阶段。以开放性和系统性为特征的生态学观点的引入,

【摘要】: 随着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认可及能源问题的重视,太阳能的研究和应用已进入新的阶段。以开放性和系统性为特征的生态学观点的引入,给建筑设计方法论带来深远的影响,城市和建筑进入生态转型期。在上述背景下,太阳能系统与建筑整合设计,已成为各国改善能源结构,实施建筑节能的重要策略。 我国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建筑发展起步早,太阳能热水器等相关产业已颇具规模。然而,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利用率仍然偏低,应用面较为狭窄,主要集中在光热被动应用方面。在太阳能建筑的推广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诸如太阳能设备性能的改善,相关构件与建筑的结合等等。要解决上述难点,尽快实现太阳能的综合利用,必须在产业技术革新的基础上,加强太阳能系统与建筑的整合,处理好相关系统与建筑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优化,其内容包括建筑的布局与选形,采光与遮阳,通风与降温以及太阳能系统与建筑电、热系统的结合等多个方面。整合的关键是选择和运用适宜性技术,实现节能降耗的同时,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满足地域性、经济性以及社会性要求。 由于气候条件、经济水平、生活习惯的差异,建筑节能策略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夏热冬冷地区夏季湿热,冬季阴冷,全年湿度大,对应的建筑节能措施主要体现在夏季降温,冬季采暖以及过渡季节除湿三方面。夏热冬冷地区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建筑耗能问题突出,是推广和实现太阳能建筑整合设计的首选区域。对太阳能系统与建筑整合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无疑对该区的建筑节能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其他高品位能源的应用研究亦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太阳能 建筑节能 整合设计 适宜技术 夏热冬冷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TU1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绪论7-11
  • 研究的背景7-9
  • 研究的方法和意义9-11
  • 第1章 我国太阳能应用概况11-20
  • 1.1.我国太阳能资源状况11-12
  • 1.2.我国太阳能建筑技术分类及其概述12-14
  • 1.3.我国太阳能应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14-17
  • 1.4.我国与太阳能相关设计导引及政策法规17-18
  • 1.5.我国太阳能建筑的发展策略18-20
  • 第2章 太阳能系统与建筑整合设计20-26
  • 2.1.生态整合设计20-21
  • 2.2.技术整合与适宜技术21-23
  • 2.3.太阳能系统与建筑整合设计23-26
  • 第3章 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建筑能耗现状26-32
  • 3.1.我国的气候特征和气候区划26
  • 3.2.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的特殊性26-28
  • 3.3.夏热冬冷地区太阳能资源状况28-29
  • 3.4.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能耗构成29-30
  • 3.5.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的迫切性与发展方向30-32
  • 第4章 夏热冬冷地区太阳能系统与建筑整合设计策略32-96
  • 4.1.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综述32-35
  • 4.1.1.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指标32-33
  • 4.1.2.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策略33-35
  • 4.2.太阳能系统对建筑规划及形体的要求35-38
  • 4.3.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的围护结构38-44
  • 4.3.1.热工性能38-41
  • 4.3.2.实施策略41-44
  • 4.4.太阳能系统与建筑采光遮阳系统44-51
  • 4.5.太阳能系统与建筑通风降温系统51-59
  • 4.5.1.通风51-55
  • 4.5.2.太阳能空调系统55-59
  • 4.6.太阳能系统与建筑热系统59-74
  • 4.6.1.被动采暖系统59-62
  • 4.6.2.太阳能热水系统62-70
  • 4.6.3.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70-74
  • 4.7.太阳能系统与建筑电系统74-79
  • 4.7.1.太阳能光伏系统与建筑供电74-77
  • 4.7.2.光伏系统与建筑照明77-78
  • 4.7.3.BIPV发展展望78-79
  • 4.8.整合技术与太阳能复合能量系统79-96
  • 4.8.1.建筑构件的复合设计80-83
  • 4.8.2.建筑物复合能量系统83-93
  • 4.8.3.从建筑单体到建筑群的复合设计93-96
  • 结语96-99
  • 参考文献99-103
  • 致谢10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节能技术途径和冷暖方案分析    余晓平,付祥钊

绿色生态建筑中可应用的太阳能技术(1)    郑宏飞,陈子乾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新风系统全年运行工况分析    余晓平,付祥钊

热舒适及其在夏热冬冷地区的被动实现技术    彭昌海,甄兰平,柳孝图,曾翌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5)    李宏毅,李加季

论夏热冬冷地区地板采暖的可行性    王凌凌,谭洪卫

太阳能烟囱的通风效应及应用研究    苏醒;刘传聚;苏季平;

夏热冬冷地区生态建筑节能建筑的应用探讨    王琨,谢兴保

不可忽视的夏热冬冷地区空调建筑节能问题    高广华,张健

太阳能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探讨    齐政新,李岩

村镇住宅太阳能技术应用研究    冯薇;刘春生;

太阳热水器与住宅建筑一体化设计探讨    刘辉;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绿色生态建筑对策    朱大明

论绿色建筑体系    张遐龄

城市住区绿地系统热效应研究    周安伟,张小松

寒冷地区城市集合宅园研究    刘晓光,王耀武,宋聚生

寒冷地区太阳能炕采暖系统    竟峰;王婧;张旭;

外墙聚苯板复合墙体在日光温室中的应用    白义奎,王铁良,姜传军,袁芳

太阳能强化自然通风理论分析及其在生态建筑中的应用    翟晓强,王如竹

微型冷热电联供系统集成与实验研究    孔祥强,王如竹,吴静怡,黄兴华

太阳墙与太阳能建筑一体化    杜文淳;裴清清;

可控性节能建筑设计    杨红;余庄;

南方地区建筑材料隔热性能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胡达明;赵士怀;黄夏东;王云新;

天然气驱动小型分布式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效益分析    孔祥强;杨前明;李瑛;王如竹;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与研究    孔祥强;李瑛;杨前明;

基于吸附制冷的微型冷热电联供系统实验研究    孔祥强;李瑛;杨前明;王如竹;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空调方式的经济评价    赵红梅;

基于热气机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的效益分析    孔祥强;李瑛;杨前明;王如竹;

太阳能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在农村地区的应用    陈文文;韩吉田;

节能型生活热水系统    代彦军;姚春妮;

地源热泵地下套管式埋管换热器性能研究    魏唐棣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节能优化设计    王焱

建筑气候分析与设计策略研究    杨柳

埋地换热器内热源理论与地源热泵运行特性研究    李新国

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研究    卢峰

温室-蓄热层-采暖房系统中的传热与流动研究    陈威

建筑节能的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    郁文红

绿色住区综合评价的研究    刘启波

基地与设计的理性思维    陆激

当代西方生态建筑的美学研究    黄丹麾

杭州市节能住宅经济性综合评价研究    王显斌

建筑墙体简化传热模型及触地结构传热计算方法研究    谈莹莹

太阳能墙体在我国的应用研究初探    方轶

关于抛物槽集热器的光学与热学的性能研究    刘毓伟

步入21世纪的城市设计——生命化城市设计的探索    田实

光芒集团VTCHP太阳能热水器市场竞争战略研究    史轶君

基于系统辨识理论的多层墙体不稳定传热分析方法的研究    左政

纸基空腔材料——混凝土复合砌块砌体力学与热工性能研究    曾铁梅

轻型木构小住宅研究    叶昂

生态建筑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研究    尼宁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新风系统全年运行工况分析    余晓平,付祥钊

窗户的革命    李保峰,谯华芬

地方建筑风格的新创造    齐康

北京建工学院南区高层塔式住宅结构设计    龙高荣!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44

室内绿化对建筑综合症的缓解作用    秦俊,傅徽楠,杨林

天然采光的生态方法    彭小云,邰惠鑫

太阳能利用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高辉,何泉

信息与建筑环境养生    李英

太阳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袁莹,苏粤

关于生态建筑的哲学思考    邹永华,宋家峰

太阳墙与太阳能建筑一体化    杜文淳;裴清清;

新型节能材料——电致变色材料及器件    章俞之;胡行方;

关于太阳能集热工程热水价格的初步探讨    王华军;李淑兰;肖宗林;李建军;

太阳能复合能量系统在生态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翟晓强;王如竹;代彦军;吴静怡;许煜雄;

建筑气候分析与设计策略研究    杨柳

建筑节能的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    郁文红

整体生态观下既存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    贺静

光伏建筑的性能优化及其与城市微气候的相互影响    田玮

新型PV-Trombe墙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易桦

城乡空间规划的生态耦合理论与方法研究    赵珂

武汉地区中庭建筑的通风和热舒适度模拟研究    赵蓓

夏热冬冷地区窗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卢晓刚

建筑遮阳设计研究    张扬

门窗在现代建筑及其空间中的形式与风格表达    王乌兰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遮阳系统设计及其节能评价    朱燕燕

窗在公共建筑中的生态设计原则及细部表达    张恒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外遮阳与建筑整合设计研究    权公恕

北京高层塔式住宅设计研究    陈鹭

居住建筑外窗的节能设计研究    张雯

对板式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的探讨    方翔

太阳能光伏供电在高层建筑标志系统的应用    周民康

地板辐射供暖在生理卫生方面的特点    杨文帅,王荣光,凌继红,张于峰

埋管地板辐射供暖技术节能分析    贾俊英

低温地板辐射采暖    王荣光

国内太阳能热利用简况    徐培富

当代生态型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韩靖,梁雪,张玉坤

100kW太阳能制冷空调系统    李戬洪,马伟斌,江晴,黄志诚,夏文慧

几种集热-贮热墙式太阳房的动态模拟及热性能比较    叶宏,葛新石

太阳能吸收式空调及供热系统的设计和性能    何梓年,朱宁,刘芳,郭淑玲

带有透明蜂窝太阳房的模拟计算    黄护林,施明恒,宗祥康,葛新石

太阳能烟囱提高室内热压通风效果的数值模拟    王丽萍

推广建筑节能技术 降低能源消耗    宋国宏

建筑节能推出空调整体解决方案    

建筑节能的现状和困难    

建筑节能在首都建筑业中的可持续发展    王庆生;

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刘念祖;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建筑节能    武涌;梁境;

实施建筑节能 提升住宅品质——从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华美·文轩家园看节能建筑发展    齐保才;黄宏兆;

建筑节能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    刘凤云;

建筑节能技术(1) 建筑节能概述    张国强;谢冬明;周晋;徐峰;

行业动态    

浅谈建筑节能技术措施及节能    阮传瑞;汪威;

建筑节能技术的运用和发展    李超;马可乐;

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发展前景展望    杨雪玲;

建筑节能技术探讨    马秀力;范学平;刘达光;

建筑节能技术探讨    马秀力;范学平;刘达光;

淮安市太阳能资源评估及合理利用分析    唐宇;王苏;吴春晓;查怀华;刘杰;

浅谈建筑节能技术及节能材料    边玉龙;贾永明;

无锡太阳能资源分析与探讨    胡少栋;苏艳;胡映红;

浅论修建节能环保建筑的必要性    尚巍;尚新兵;

节能减排与低碳建筑——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建筑发展策略    王崇杰;薛一冰;

创新建筑节能技术    何振红

北京发展太阳能产业具有五大优势    张旭 周宁

太阳能产品深入百姓生活    李鹏 本报记者 刘倩茹

关于推进建筑节能的建议    丹东市政协委员 王力强

省建筑节能专项检查组莅同    白雪松

农房建设节能大有可为    袁利平

建筑节能请让我来走近你    郭强 本报记者

五大市场机制激励建筑节能    徐宗威

一样的风情 别样的风景    本报驻广东记者 祝萍 贺小逵 通讯员 侯伊勤 李俊

开发风能、太阳能资源大有可为    薛飞良

建筑能源系统物联网架构与实现技术研究    陈永攀

建筑能耗定额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周智勇

基于市场机制的建筑节能对策研究    韩丽红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微观选址的方法研究    赵明智

中国太阳能长期变化及计算方法研究    赵东

上海高层住宅建筑节能控制方法与技术策略研究    夏博

建筑室内环境建模、控制与优化及能耗预测    李康吉

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新型喷射器工作特性的研究    郭建

自然通风条件下高层居住建筑周围空气污染物扩散研究    王建辉

间接膨胀式太阳能多功能热泵系统的研究    阳季春

夏热冬冷地区太阳能利用与建筑整合设计策略研究    何伟骥

青海省城镇住宅建筑节能措施及对策研究    王小萌

哈尔滨市周边农村住宅建筑节能技术优化及评价研究    鞠杰

关于新中式主义设计路线的研究    卢卓君

建筑节能中政府作用研究    李学胜

我国建筑节能行政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姜涛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应用研究    周余斌

东北地区建筑节能措施研究    高雪慧

居住建筑体形系数与建筑节能    操雪荣

居住建筑体形系数对建筑能耗影响关系研究    操雪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