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太阳能平板降膜溶液再生过程的实验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0:27:46
热度:

太阳能平板降膜溶液再生过程的实验研究【摘要】:太阳能溶液除湿空调系统无污染、耗电少且可利用低品位热源实现再生,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再生器性能系数不高是太阳能溶液除湿空调系统亟待

【摘要】: 太阳能溶液除湿空调系统无污染、耗电少且可利用低品位热源实现再生,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再生器性能系数不高是太阳能溶液除湿空调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集热型再生器将太阳能集热器和再生器的功能合二为一,结构简单,同时它利用太阳能直接加热稀溶液,使再生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提高了太阳能利用效率。 本文对太阳能平板降膜再生过程的传热传质特性进行了分析,并采用不同除湿溶液进行了实验研究。针对不同的实验工质:氯化钙溶液、氯化锂溶液、质量比1∶1的氯化钙和氯化锂混合溶液,研究了空气入口温度、含湿量、空气流量、溶液流量、溶液进口温度、进口浓度对再生量和再生器效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较低的溶液进口浓度和空气入口含湿量以及较高的溶液进口温度能够增加再生量和再生器效率;而空气入口温度升高时,再生量和再生器效率仅略有增加。 在相同的溶液和空气入口参数下,CaCl_2溶液的再生性能最优,1∶1混合溶液次之,LiCl溶液的再生性能最差。综合除湿和再生性能考虑,1∶1混合溶液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除湿溶液。 【关键词】:集热型再生器 降膜 热质交换 再生器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TU83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6
  • 1.1 研究背景11-13
  • 1.1.1 现有空调系统存在的问题11-12
  • 1.1.2 太阳能资源亟待开发12-13
  • 1.2 太阳能溶液除湿空调系统13-21
  • 1.2.1 太阳能溶液空调系统流程13-14
  • 1.2.2 空气与除湿溶液传热传质机理14-19
  • 1.2.3 集热型再生器的提出19-21
  • 1.3 研究现状21-24
  • 1.3.1 国外研究现状21-24
  • 1.3.2 国内研究现状24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24-26
  • 第二章 太阳能平板降膜过程理论分析26-37
  • 2.1 平板降膜再生过程的数学模型26-31
  • 2.1.1 集热型再生器溶液再生过程分析26-27
  • 2.1.2 数学模型的建立27-30
  • 2.1.3 数学模型的求解30-31
  • 2.1.4 影响再生器性能的主要因素31
  • 2.2 除湿溶液对再生性能的影响31-36
  • 2.2.1 除湿溶液蒸汽压比较32-34
  • 2.2.2 除湿溶液腐蚀性比较34-35
  • 2.2.3 除湿溶液经济性比较35-36
  • 2.3 本章小结36-37
  • 第三章 实验方案设计37-52
  • 3.1 实验装置37-42
  • 3.1.1 集热型再生器设计37-39
  • 3.1.2 溶液输送系统39
  • 3.1.3 空气输送系统39
  • 3.1.4 太阳模拟器装置39-41
  • 3.1.5 人工环境房41-42
  • 3.1.6 实验场地42
  • 3.2 再生器的评价方法42-44
  • 3.2.1 再生量42-43
  • 3.2.2 再生器效率43
  • 3.2.3 再生过程的传质系数43
  • 3.2.4 无量纲蒸汽压差比43-44
  • 3.3 实验仪器及测试方法44-49
  • 3.3.1 空气温湿度的测量46
  • 3.3.2 溶液温度的测量46-47
  • 3.3.3 空气流量的测量和调节47
  • 3.3.4 溶液流量的测量47
  • 3.3.5 溶液浓度的计算47-48
  • 3.3.6 实验数据检验48-49
  • 3.4 实验内容及方法49-50
  • 3.5 实验步骤50
  • 3.6 本章小结50-52
  • 第四章 实验结果及讨论52-66
  • 4.1 集热型再生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52-60
  • 4.1.1 再生器高度对再生量的影响52-53
  • 4.1.2 溶液流量对再生量的影响53-54
  • 4.1.3 空气流量对再生量的影响54-56
  • 4.1.4 入口空气含湿量对再生过程的影响56-57
  • 4.1.5 入口空气温度对再生过程的影响57-58
  • 4.1.6 溶液进口浓度对再生过程的影响58-59
  • 4.1.7 进口溶液温度对再生过程的影响59-60
  • 4.2 入口参数对再生器效率的影响60-62
  • 4.2.1 空气和溶液流量对再生器效率的影响60-62
  • 4.2.2 其它进口参数对再生器效率的影响62
  • 4.3 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62-63
  • 4.4 两种再生器的热性能比较63-64
  • 4.4.1 闭式再生器的选择63
  • 4.4.2 集热器的选择和效率计算63-64
  • 4.4.3 两种再生器的效率比较64
  • 4.5 本章小结64-66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6-68
  • 5.1 主要结论66
  • 5.2 问题与展望66-68
  • 参考文献68-7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72-73
  • 致谢7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两级式太阳能平板集热型再生器及其稳态性能分析    左远志;杨晓西;丁静;

槽式集热器与燃气锅炉联合驱动的双效型溶液再生系统    左远志;杨晓西;丁静;

新型太阳能槽式与平板式联合集热溶液双效再生系统    左远志;杨晓西;丁静;

太阳能溶液蓄能空调的简介及分析    廖柱;裴清清;

采用混合空气作为再生空气的集热型溶液再生过程研究    洪华;裴清清;梁玉红;

蓄能技术新概念——制冷/制热潜能储存技术    徐士鸣

太阳能平板降膜再生过程的数值模拟    杜斌;施明恒;

太阳能液体干燥剂除湿潜能储存热质传递过程研究    代彦军,王如竹,许煜雄,李春华

蓄能型液体除湿冷却空调系统的建立与实验研究    张小松,殷勇高,曹毅然

高湿环境下太阳能液体除湿特性的实验研究    杨英,李心刚,李惟毅,方承超

几种太阳能集热器的性能计算和比较    杨小凤,吴祥生,刘安田

液体除湿型空调系统中吸收器的工作模拟和实验    朱瑞琪,李怀富

溶液-湿空气热质交换过程的匹配研究    李震,江亿,陈晓阳,刘晓华

溶液除湿过程热质交换规律分析    刘晓华,张岩,张伟荣,谢晓云,江亿

太阳能液体除湿空调的研究进展    赵华,郑宏飞,何开岩

装甲车辆空气循环空调系统的概况与发展    王湘卿;李中华;

环境模拟试验台的分布式测控系统设计    刘旺开,史京玲,郭英军

基于LabVIEW的航空发动机测试系统    穆运明;刘旺开;尹禄高;

基于曲线拟合的非标高温传感器在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钱鹏;沈为群;刘旺开;

氨合成工段主要设备爆炸冲击波危害后果估算    胡德栋;纪纯明;常征;田龙龙;张庆;

新兴的人机与环境工程技术科学    王浚,余建祖,庄达民,林贵平

环境试验设备的状态空间法仿真设计    翟唤春,尚娜,王浚

涡旋微槽内的单相强迫对流换热性能实验    席有民;余建祖;谢永奇;高红霞;

甲酸钠热分解行为的实验研究    张伟伟;陈晓春;刘朝文;孙巍;刘时伟;

浅析电致变色玻璃中的电致变色材料    王立祥;王兆祥;

湿冷式蓄冷技术在果蔬保鲜中的研究应用    贾军;胡伟;相俊红;任长青;

水-2,3-丁二醇-丁醇体系的精馏研究    方江;武斌;朱家文;陈葵;吴艳阳;

太阳能蓄能型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的构建及其应用前景    张小松;殷勇高;

太阳能制冷空调的节能潜力及其性能比较    李秀伟;张小松;殷勇高;

电连接器空间环境失效模式分析    高亮;陈文华;刘娟;周升俊;潘骏;

军用电子产品贮存中的防霉技术    齐俊臣;封艳文;刘春和;彭道勇;

温室除湿降温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初探    张继元;赵纯清;陈传艳;

湿冷式蓄冷技术在果蔬保鲜中的研究应用    贾军;胡伟;相俊红;任长青;

蓄能型太阳能液体除湿空调性能研究    代彦军;王如竹;

紫外辐照聚酰亚胺的研究    裴先强;王齐华;

固定床传热研究及费托合成固定床反应器的数学模拟    吴建民

微小卫星姿态磁控制及三轴被动稳定研究    李太玉

农作物秸秆的热解及在水中的液化研究    宋春财

动态环境下汽车污染物排放及环境因素影响的研究    刘浩学

炭化树脂负载杂多酸催化异丁烷与丁烯烷基化反应研究    张龙

新型塔的开发及计算流体力学与传质研究    侯经纬

多环境参数人工模拟技术研究    张林华

电容层析成像技术在两相流参数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谢代梁

丙烯环氧化钛硅分子筛催化剂的失活、再生及反应过程研究    刘学武

混凝土结构环境模拟试验技术及相关理论研究    李云峰

燃气燃烧器流场及燃烧特性数值模拟    焦森林

极低酸中稻壳水解特性及转化乙酰丙酸的实验研究    魏巍

甲醇气相脱水制二甲醚的催化剂研究    汤红池

萃取与溶剂回收联合装置的开发研究    周捷

3,6-二氯-2-甲氧基苯甲酸气液吸收反应过程研究    徐鹏

二甲醚—甲醇—水体系精馏的实验研究    闫文涛

溶液除湿在独立新风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袁乐

纳米流体强化气液传质研究    张树杨

煤制油副产品均四甲苯混合液分离研究    朱伟娜

水—甲醇—邻氨基苯甲酸甲酯—甲苯物系和其子物系的液—液相平衡研究    李绍媛

溶液除湿蒸发冷却系统及其蓄能特性初步研究    张小松,费秀峰

采用溴化锂溶液的蓄能空调/供热系统及其数学模型    徐士鸣;张莉;徐长红;

溴化锂溶液蓄能空调/供热系统工作特性模拟与分析    徐士鸣;徐长红;张莉;

蓄能型太阳能溶液除湿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研究    殷勇高,张小松,李应林,管振水

太阳能平板降膜再生过程的数值模拟    杜斌;施明恒;

溶液除湿的潜能蓄能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蒋毅;张小松;殷勇高;

太阳能集热型溶液再生器性能实验研究    裴清清;韩俊召;

两级式太阳能平板集热型再生器及其稳态性能分析    左远志;杨晓西;丁静;

太阳能驱动空调技术的能效比较分析    周智明;裴清清;

燃气驱动液体除湿空调系统及其节能分析    熊军,刘泽华,寇广孝

深圳建筑太阳能利用技术研究    郭永聪

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研究    丁照球

采用混合空气作为再生空气的集热型溶液再生过程研究    洪华;裴清清;梁玉红;

太阳能溶液除湿蒸发制冷系统中的主要过程研究    杨金伟

蓄能型液体除湿冷却空调系统的建立与实验研究    张小松,殷勇高,曹毅然

太阳能制冷技术的发展概况    蔡辉,施明恒

吸收式制冷循环及制冷工质研究进展(Ⅱ)——新型吸收式制冷工质系    徐士鸣

叉流除湿器中溶液与空气热质交换模型    刘晓华,江亿,曲凯阳,陈晓阳

太阳能液体除湿空调的研究进展    赵华,郑宏飞,何开岩

太阳能液体除湿空调系统中除湿器型式的选择    赵云,施明恒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机中弦月形通道热虹吸溶液提升管的研究    郑宏飞,吴裕远,姜华,张璟,张联英

太阳能液体除湿空调系统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方承超,孙克涛

液体除湿空调系统的数学模型与性能分析    代彦军,俞金娣,张鹤飞

无泵循环液体除湿型空调系统的仿真研究    赵巍,朱瑞琪,阚怡松

管式间接蒸发冷风机性能测试及分析    樊丽娟;黄翔;徐方成;

    

    

    

    

    

    

    

    

    

降膜冷凝器技术及其应用于热泵系统的实践研究    张茂勇;张军;郑良村;马宁;

遮流板对螺旋式速冻装置料口热质交换的节能研究    尹从绪;吕静;黄建昌;

纺织车间高性能加湿降温机组的性能测试及分析    樊丽娟;黄翔;吴志湘;赵军;唐永戬;于优荀;

溶液除湿空调系统冬季运行模式分析与测试    陈晓阳;江亿;刘翔;李海翔;

水平管束降膜流动模态转变实验研究    汪磊磊;由世俊;王书中;杨筱静;

空调用喷水室热工性能的研究    李刚;黄翔;颜苏芊;

空气与水直接接触顺流和逆流热质交换过程模型计算比较    宋壵臻;吕金虎;卓献荣;

细波纹竖壁降膜传热的摄动法模型    师晋生;

创尔沃中央空调有限公司产品介绍    李安长;

溶液再生器传热传质过程的数值模拟    李耀国;尹琰琰;黄志甲;

管式降膜蒸发器实现国产化    汤世泰

建阳规模工业产值比增逾三成    许德光

古城乳业坚持发展循环经济不动摇    施科

让科技带着项目快跑    陈刚 首席记者 刘欣

湿冷保鲜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高远

市场需求形势好 分离技术待提高    南晨

深州石墨加速产品升级    记者 魏双林

200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目录    

从食品、农产品深加工机械现状看市场研发方向    刘民

科技创新“复制”的奇迹    王利元 刘增兵

喷雾反应器及高碳烷基铝置换反应的研究    周斌

摇摆状态下降膜吸收过程中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规律研究    刘艳丽

高温矿井井巷热质交换理论及降温技术研究    刘何清

细水雾抑制室内火灾的理论与试验研究    牛国庆

花瓣燃烧器的稳燃性能与应用研究    赵伶玲

露点蒸发海水淡化技术研究    熊日华

壁面薄膜流的热质传递和稳定性研究    叶学民

靶式撞击流喷水室对空气热湿处理和喷嘴流场模拟研究    颜苏芊

太阳能平板降膜溶液再生过程的实验研究    韩俊召

波形竖管降膜蒸发传热与流动性能的研究    姜世楠

能源塔的研究    佘明威

碳酸钾三效降膜蒸发系统的(火用)分析    邓会宁

氯化铵回收的三效降膜蒸发系统的(火用)经济分析    郑艳梅

金属填料热质交换性能研究    葛柳平

长直尾水洞内热质交换的数值模拟初探    陈谭

水—空气接触凝固换热过程热质交换分析与实验研究    孙琼

尾水洞内热质交换数值模拟    徐来福

湿膜直接蒸发冷却在工业热车间通风降温的应用研究    檀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