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动态室温预测及能耗分析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21:07
热度: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动态室温预测及能耗分析【摘要】:建筑能耗在社会商品总能耗中的较大比重决定了降低建筑能耗在降低全社会能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被动式太阳能建筑作为一种

【摘要】: 建筑能耗在社会商品总能耗中的较大比重决定了降低建筑能耗在降低全社会能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被动式太阳能建筑作为一种良好的可持续建筑,具有长足的发展潜力。制约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普及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为其室温不稳定,随室外气候条件波动较大,配置合适的辅助热源至关重要,而保证辅助热源合理配置的前提是要掌握自然气候条件下太阳能建筑的室内温度变化及热负荷的准确信息。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都将研究的重点聚焦在集热蓄热单体部件的热性能讨论上,而对含太阳能空气集热模块建筑的冬季动态室温和热负荷变化情况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文着眼于建筑整体系统,对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及热负荷变化作了深入的理论研究。 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可预测含太阳能空气集热模块建筑冬季室温及热负荷的计算模型并借助Matlab编写了模拟程序,并用实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利用此模型程序对含太阳能空气集热模块建筑多种工况下的动态室温及热负荷进行模拟计算,通过分析得到:室外气温对供热量的影响很小,室外气温每升高1℃单个集热模块的供热量仅增加3.8 W/℃;有保温的太阳能空气集热模块改善冬季室温的效果明显好于无保温集热模块;含太阳能空气集热模块建筑的室温无论在晴天还是在阴天都要高于普通的节能建筑,其采暖节能率为48.9%;在日平均辐射照度约为460 W/m~2时,正午前后室内出现冷负荷,大连地区1月份晴天时集热模块平均每日的多余供热量大约为760kJ/m~2·d,1月份平均每日的热负荷为1999 kJ/m~2·d,多于供热量占热负荷的38%,若有效储存这部分热量并在夜间释放,将改善夜间室温,达到更好的节能效益。 同时,本文还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分析了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的总能耗,从建筑各阶段能耗分配比例来看,耗能最大的仍是建筑运行阶段的采暖能耗,但相对于普通节能建筑,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的这部分比例有所减少;通过对国内外6种不同类型建筑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节能65%建筑的能耗仍与美国、瑞典的低能耗住宅有相当大的差距;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能有效降低建筑生命周期内的年能耗,也是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筑节能应着眼于整个建筑生命周期。 本研究为太阳能建筑设计阶段的辅助热源的配置提供参考依据,以便设计合理的辅助能源系统及其控制系统来解决太阳能建筑全天候的室内舒适性问题,对推动太阳能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被动式太阳能建筑 动态热负荷 建筑生命周期能耗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TU11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22
  • 1.1 课题的意义9-10
  • 1.2 研究背景10-16
  • 1.2.1 现有的建筑能耗计算方法10-12
  • 1.2.2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热性能模拟的研究现状12-16
  • 1.3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热性能分析中的特殊问题16-20
  • 1.3.1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特殊结构的传热过程17-18
  • 1.3.2 窗墙比与太阳得热、能耗三者之间的关系18-19
  • 1.3.3 太阳辐射模型19-20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20-22
  • 1.4.1 本研究目的20-21
  • 1.4.2 研究内容21-22
  • 2 建筑热环境评价及能耗模拟的理论基础22-28
  • 2.1 建筑热环境评价的分类及评价指标22-23
  • 2.1.1 热环境评价的分类22
  • 2.1.2 评价指标22-23
  • 2.2 建筑热过程模拟的计算模型23-28
  • 2.2.1 物理模型23-24
  • 2.2.2 数学模型24-26
  • 2.2.3 建筑围护结构非稳态传热分析方法26-28
  • 3 太阳辐射对直接受益式住宅室温影响的实测调查研究28-38
  • 3.1 实测概况28-29
  • 3.1.1 实测对象28
  • 3.1.2 实测内容28-29
  • 3.2 太阳辐射作用下室内热湿环境现状分析29-31
  • 3.3 地板采暖住宅的热平衡分析31-32
  • 3.4 采暖期地板表面光斑动态变化模拟32-34
  • 3.4.1 地板表面光斑的日变化模拟32
  • 3.4.2 采暖期地板表面光斑面积的计算32-34
  • 3.5 混凝土附面层的直接太阳得热量的计算与分析34-36
  • 3.6 本章小结36-38
  • 4 含太阳能空气集热模块建筑的传热计算模型38-49
  • 4.1 假设条件38
  • 4.2 传热计算模型的建立与传热系数的确定38-42
  • 4.2.1 含太阳能空气集热模块墙体38-41
  • 4.2.2 其他围护结构41-42
  • 4.2.3 室内空气热平衡方程42
  • 4.3 模型的求解42
  • 4.4 模型验证42-46
  • 4.4.1 实验概述42-44
  • 4.4.2 实验验证44
  • 4.4.3 误差分析44-46
  • 4.5 本章小结46-49
  • 5 含太阳能空气集热模块建筑冬季室温及热负荷预测49-67
  • 5.1 模拟对象及计算条件49-52
  • 5.1.1 模拟对象49
  • 5.1.2 计算条件49-52
  • 5.2 室外气候条件对集热模块供热量影响的敏感性分析52-54
  • 5.3 不同形式太阳能空气集热模块建筑的热环境模拟分析54-57
  • 5.3.1 结构形式对供热量的影响55
  • 5.3.2 结构形式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55-57
  • 5.4 与普通节能建筑的冬季动态室温对比57-61
  • 5.5 含太阳能空气集热模块建筑动态热负荷的模拟分析61-65
  • 5.5.1 动态热负荷变化61-62
  • 5.5.2 与普通节能建筑热负荷对比分析62-63
  • 5.5.3 日平均热负荷与室外气温的关系63-64
  • 5.5.4 采暖期节能率64-65
  • 5.6 本章小结65-67
  • 6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能耗分析67-79
  • 6.1 建筑生命周期能耗(LCE)的构成67-68
  • 6.2 太阳能建筑与常规节能建筑 LCE计算方法的区别68-69
  • 6.3 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能耗计算69-74
  • 6.3.1 建材生产过程69-71
  • 6.3.2 运输过程71-72
  • 6.3.3 施工阶段及拆除阶段72-73
  • 6.3.4 居住使用阶段能耗73-74
  • 6.3.5 生命周期总能耗74
  • 6.4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 LCE分析74-77
  • 6.4.1 各阶段能耗分配比例74-76
  • 6.4.2 不同类型建筑的LCE对比76-77
  • 6.5 本章小结77-79
  • 结论79-81
  • 参考文献81-85
  • 附录A 含太阳能空气集热模块建筑冬季热负荷模拟程序85-9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98-99
  • 致谢99-10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温室冬季热环境数值分析与实验研究    吴飞青

太阳能热风采暖系统与村镇建筑一体化研究    李宪莉

高寒地区利用太阳能改善农户热舒适性的实证研究    罗光华

WSAC居住建筑热响应特性的研究    姚微

被动式采暖建筑热性能分析方法的研究    白淑鑫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建筑采暖系统能耗分析    郭玲

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房数学模型及模拟计算程序——Ⅰ.直接受益型和集热墙型PSHDC(上篇)    王德芳,午锁平,喜文华

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房数学模型及模拟计算程序——Ⅰ.直接受益型和集热墙型PSHDC(下篇)    王德芳,午锁平,喜文华

建筑节能的全生命周期研究    黄明星;顾道金;

BIN建筑能耗计算方法的改进    苏芬仙;张从军;田胜元;

影响全球气候的温室气体及我国温室气体标准物质的研究现状    李春瑛,张宝成

建筑中的固化能耗    杨居光

夏热冬冷地区窗墙比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侯余波,付祥钊

太阳能通风墙的性能研究    杨卫波,施明恒

特朗贝墙体冬季集热性能的计算及预测    陈会娟;陈滨;庄智;郝海燕;

我国广义建筑能耗状况的分析与思考    李兆坚;江亿;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计算与评价方法研究    任俊

建筑材料生命周期中物化环境状况的定量评价研究    龚志起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法(LCA)的传统民居的能耗分析与评价    乔永锋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气候分区研究    谢琳娜

墙体的蓄放热特性对室内热环境调节作用的研究    陈翠英

夏热冬暖地区中庭的天窗型式与耗能    彭小云;

中国采暖与空调负荷的分布特征及与外界影响要素的关系    吕思强;永村一雄;井川憲男;

节能多孔砖墙体热工性能的数值计算及应用分析    王晓璐;黄大宇;

陶粒湿屋面传热过程的有限元解法    杨红霞;戴天兴;崔保龙;吴小强;

南京地区东向和西向外遮阳方式研究    杨丹萍;何嘉鹏;陈震;吴旻;

四川省被动式太阳房气候分区探讨    祁清华;冯雅;谷晋川;

夏热冬冷地区可翻转双玻飘窗的能耗与经济性分析    成维川;何嘉鹏;史蓉;陈震;

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住宅建筑能耗计算与分析    龚健冲;杨雪玲;

夏热冬暖地区中庭玻璃能耗分析    彭小云;

日光温室采光与下挖深度优化设计    李霞;于贤昌;艾希珍;李清明;

论建筑业发展循环经济    段宗志;李大华;

集热蓄热墙式太阳房的室内环境模拟分析    沈娇;李德英;

典型天气条件下辐射制冷换热模型分析    康海宏;董华;李英;

太阳能保温猪舍的结构设计与效益分析    高殿义;王树仁;于飞;袁玉明;姜兆鸿;夏平彦;

加气混凝土典型自保温墙体结露问题数值判断    张源;高本立;杜垲;

基于蒸发冷却的辐射供冷系统研究    宣永梅;黄翔;康宁;闫振华;

塘沽多热源集中供热系统热源研究    郝连虎;

“碳足迹”视角下的历史街区保护策略和量化评价——以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持续性保护规划为例    高畅;夏青;

单井循环地下换热系统及研究进展    倪龙;马最良;

武汉市大型公共建筑能源运行管理现状研究    张春枝;李玉云;杨金凤;张道军;杨运国;

湿热地区通信基站建筑节能设计策略与技术    陈沂

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管理制度研究    姜波

低能耗建筑主动动态复合围护结构研究    张辉

村镇住宅建设经济系统评价方法研究    杨俊

泛(火用)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蒋爱华

基于能值分析的植物生物质能评价的研究    杨慧

多孔建筑材料热湿物理性能研究及应用    钟辉智

粉煤灰聚苯乙烯新型保温建筑材料的制备实验研究    徐子芳

建筑蓄热与自然通风耦合作用下室内温度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周军莉

基于EETP指标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及经济性研究    于靖华

聚氨酯小框体外墙外保温体系研究    田利辉

大连市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分析    鲍智弥

建筑热质与太阳能空气采暖耦合作用研究    杨文晓

WSAC居住建筑热响应特性的研究    姚微

毛细管辐射式空调系统的CFD研究    刁建美

论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法治化路径    忻芙蓉

浙江省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和CO_2排放评价研究    燕艳

武汉公共建筑集中空调采暖工程能效评价体系的研究    高炜

窗户热屏系统对室内热环境影响的研究    张允

地方原生材料在云南传统民居中的应用解析    肖蓉

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融资方案设计    金占勇;韩青苗;孙金颖;刘长滨;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意义和前景    王长贵;

寒冷地区农村住宅太阳能采暖技术与应用实践    管振忠;王崇杰;薛一冰;王德林;

墙体材料选择与最佳经济厚度的优化研究    徐云伟;贾王旬;陈滨;

荷兰VenLo型温室在北京地区的适应性分析    周长吉,程勤阳,周新群,何铁仁

不完全信息下政府和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博弈分析    王文甫;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赵永香;

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抉择分析    崔新健

农民收入水平对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陆慧;卢黎;

日照阴影辅助建筑环境设计    左现广,储坤

废玻璃的回收与利用    徐美君;

生物质炭催化重整热解焦油技术研究    尤占平

藏西南边远地区直接受益式太阳能采暖研究    肖伟

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夏季室内热环境研究    王怡

适应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的建筑表皮之可变化设计策略研究    李保峰

区域农村生活能源生态经济系统研究    李国柱

光伏太阳能热泵的动态分布参数模拟与实验研究    何汉峰

地源热泵与太阳能集热器联合供暖系统研究及仿真分析    吴晓寒

上海高层住宅外界面太阳能系统整合设计研究    史洁

黄、渤海沿岸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热性能的研究    赵金玲

西藏地区被动太阳能建筑采暖研究    王磊

一种新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热性能研究    冯其明

大型连栋温室天沟传热机理与节能保温技术的研究    魏灵玲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节能性分析及系统的优化设计    刘成林

太阳房及其组件的热性能研究    郝改红

太阳能集热器辅助提高日光温室地温的应用研究    王奉钦

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数值模拟及其性能分析    周兴红

风压作用下自然通风阻力特性研究    李红祥

基于自然通风的SARS传播和自然通风理论研究    段双平

温室升温系统理论与设计    刘雪美

冬季供暖条件下连栋温室夜间热环境的CFD模拟    朱文见

建筑系统性能的案例分析    陈俊;陈滨;宋晓明;

一种新型渗透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热性能研究    高煜

我国建筑节能应该实现跨越式发展    涂逢祥

中国铜管制造业现状及特点    王硕 ,刘炜

中国铝挤压技术及装备    王自焘

非晶硅太阳电池进展和展望    邓志杰

建筑物生命周期评价初步    王小兵,邓南圣,孙旭军

气候设计——建筑师不容忽视的课题    谢浩,申革联

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房数学模型及模拟计算程序——Ⅰ.直接受益型和集热墙型PSHDC(上篇)    王德芳,午锁平,喜文华

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房数学模型及模拟计算程序——Ⅰ.直接受益型和集热墙型PSHDC(下篇)    王德芳,午锁平,喜文华

建筑耗能、环境与寿命周期节能设计    甄兰平,李成

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阻力特性的探讨    龚光彩,李红祥,聂美清,谢更新,李玉国

水泥-混凝土体系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应用研究    刘顺妮

生土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研究    闫增峰

建筑节能气候设计方法研究    郑文晖

建筑材料生命周期中物化环境状况的定量评价研究    龚志起

带内置卷帘特朗贝墙的热性能研究    陈星

板式地板辐射采暖传热性能的研究    王海霞

被动式采暖降温技术对室内热湿环境调节作用的研究    孙鹏

建筑蓄热与通风的耦合    覃小玲

船舶空调动态热负荷及压缩机变频能量控制研究    韩厚德,孙永明

1998年北京市主要工业产品单位产量能耗分析    张焕芝,曹存良

化工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分析与节能    高建 ,廖传华 ,黄振仁

喷雾干燥过程的能耗分析与节能    孙亮诚,董金善

降低进口温度与湿度增加空压机风量的理论与实践    徐福根;朱挺声;裘井民;黄静;

墙体不稳定传热计算中反应系数项数的分析与确定    郭卉;彭梦珑;刘广海;

空气全热交换器在广州地区应用的探讨    陈东哲;

离心泵调节方式与能耗分析    林猛;

办公楼隔板式工位空调的节能研究分析    卫峻;卢昱;刘刚;

真空挤出机能耗分析与结构设计的研究    姬广庆;

湖库塘开式水源热泵系统的全年能耗分析方法研究    范亚明;许媛媛;

空气源热泵全年能耗分析应用软件的开发    陈丽萍;龚延风;刘金祥;张建忠;

溴吸双效机组的调试实例与能耗分析    霍尚龙;宋德富;

蓄冷空调的系统模拟和能耗分析    于航;

热电冷三联产系统的能耗分析    柳建华;周大汉;王瑾;邬志敏;

与冰蓄冷系统相结合的低温送风系统能耗分析    杨书明;

武汉市某酒店的能耗分析与节能潜力分析    杨运国;李玉云;杨金凤;张春枝;张道军;马友才;陈焰华;

一种新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路由算法    张建明;何熊熊;冯远静;

冷却塔两种不同运行方式时水源热泵系统的能耗分析    王辉;杨天伟;刘传聚;

双正态模型在建筑能耗分析中的应用    丁力行;李越铭;陈季芬;

平板集热前景良好    季杰

扬大研制出高效集热装置    蔡龙 张孔生

亚行助力中国太阳能发电项目    杨博

辉煌“双向集热”太阳热水系统填补国内外空白    本报记者 戴志忠

每年可节电近600度    记者 李禾

流程分析:担起每个岗位降耗责任    记者 袁新文 通讯员 田帅

全球首台双核热水器揭开“红盖头”    陈军梅

重庆推出能耗超限额加价政策    余继军

重庆推出能耗超限额加价政策    余继军

如此节能当警惕    本报记者  刘毅

内燃机动态热负荷及其虚拟故障的仿真    钱作勤

道路固体结构集热蓄能过程分析及其传热研究    刘研

黄、渤海沿岸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热性能的研究    赵金玲

建筑能耗动态分析用气象数据构成及THRF新的能耗分析方法研究    苏芬仙

城市给水处理厂及泵站能耗分析与应用研究    王圃

建筑物动态能耗分析用气象仿真模型研究    苏华

果蔬真空预冷过程及捕水器特性的研究    邹同华

冷藏运输能耗分析与装备优化研究    刘广海

热解技术处理废弃印刷线路板的实验研究    郭晓娟

太阳能喷射与压缩一体化制冷系统的研究    田琦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动态室温预测及能耗分析    刘静君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气候分区研究    谢琳娜

单纯采暖负荷下热电联产与热电分产的能耗分析比较    胡豫杰

以离心机组为冷源的空调系统能耗的生命周期评价    张峰

空调冷热源能耗分析及对环境影响的生命周期评价    李嵘

辊压机粉磨系统的能耗模型及其工程应用研究    王学清

压电生物传感能耗分析仪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黄红稷

昆明市机场航站楼自然通风可行性研究    柯尊友

不同转向方式月球车转向系统动力学建模及能耗分析    赵佃秀

一次泵变流量系统冷冻水设备能耗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    秦学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