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聚光型太阳能电热联用系统性能的数值模拟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21:00
热度:

聚光型太阳能电热联用系统性能的数值模拟【摘要】:太阳能电热联用(PV/T)系统,把光伏组件与太阳能集热器组合在一起,同时提供电能和热能,提高了太阳能的总利用效率。与分离的光伏系统和

【摘要】: 太阳能电热联用(PV/T)系统,把光伏组件与太阳能集热器组合在一起,同时提供电能和热能,提高了太阳能的总利用效率。与分离的光伏系统和集热系统相比,太阳能电热联用装置可以共用一些组件、降低系统成本、减少安装面积、而且仅有一种组件在外观上是可见的,有利于建筑美观,更加有效的利用了太阳能。迄今为止,对PV/T联用系统的研究集中在集热器上,主要是管板式和流道式集热器,而流道式集热器又以单流程直通道为主,对于多流程流道式集热器以及自然循环水系统的研究开展的较少。 本文首先建立多流程蛇形流道式集热器的三维稳态模型,模拟聚光比、操作参数以及外部条件变化对集热器性能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①集热器流体的出口温度随冷却流体质量通量的增加而减小,热电效率随质量通量的增加而增大,电池板表面的温度梯度随质量通量的增加而减小,流动阻力随质量通量的增加而增加。对于本文蛇形流道式集热器来说,冷却流体质量通量M=40kg/m2·s为最优值,它既能保证集热器的热效率和电效率在较高的范围,又能使流动阻力损失保持在较低水平; ②采用聚光方法会使电效率下降,热效率上升,能量利用总效率略有降低,但聚光方法在增加少许成本的基础上能大幅度提高系统总产出; ③环境风速的增加会显著降低集热器的热效率,对其电效率影响甚微;加盖玻璃盖板能提高集热器出口水温和热效率,对电效率的影响很小。然后,建立了电热联用自然循环水系统二维动态模型,模拟了晴天和多云两种天气条件下,系统性能随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 ①输出电功随太阳日辐射量的变化而变化,辐射增强,输出电功增加,辐射减弱,输出电功减少。系统水温则随着日太阳辐射量的增加而升高。系统的热电效率都随日太阳辐射量的增加而下降; ②水温和输出电功的年变化趋势与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趋势相同;电效率的年变化趋势与辐射强度的年变化趋势相反,年均值在10%以上;热效率受辐射强度和辐射分布情况的共同影响,年均值在40%以上; ③晴天条件下,系统日电产出大于464.4Wh/m2。一年中有6个月,水箱的水温在50℃以上,基本达到生活用热水温度; ④多云情况下,太阳辐射瞬时变化较大,系统的输出电功也随之波动,但水温和热电效率的瞬时变化不明显。 最后,根据PV/T集热器和自然循环水系统的模拟结果,提出户用型PV/T联用系统设计方法,结合用户热电需求,设计一套PV/T联用系统,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太阳能 电热联用系统 数值模拟 集热器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TM61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32
  • 1.1 引言12-13
  • 1.2 太阳能发电技术13-15
  • 1.2.1 太阳能电池材料13-15
  • 1.2.2 太阳能光伏系统分类15
  • 1.3 太阳能光电转换原理15-21
  • 1.3.1 半导体材料性质15-17
  • 1.3.2 p-n 结的形成和热平衡状态17-18
  • 1.3.3 p-n 结的光生伏特效应18-19
  • 1.3.4 太阳电池的光伏特性19-21
  • 1.3.5 温度对太阳电池转化效率的影响21
  • 1.4 太阳能电热联用系统的研究现状21-30
  • 1.4.1 PV/T 集热器数值研究22-25
  • 1.4.2 PV/T 集热器实验研究25-27
  • 1.4.3 太阳能聚光器27-30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目标30-32
  • 2 电热联用集热器性能分析32-51
  • 2.1 概述32
  • 2.2 集热器的结构32-34
  • 2.3 物理模型34-36
  • 2.4 控制方程36-38
  • 2.5 数值计算方法38-41
  • 2.5.1 网格划分和无关性检验38-40
  • 2.5.2 自定义光电转换过程40
  • 2.5.3 求解控制40-41
  • 2.5.4 收敛判定41
  • 2.6 结果分析41-50
  • 2.6.1 质量通量41-44
  • 2.6.2 蛇形通道内的流动和阻力性能44-46
  • 2.6.3 聚光比46-47
  • 2.6.4 环境风速47-48
  • 2.6.5 玻璃盖板48-50
  • 2.7 本章小结50-51
  • 3 自然循环水系统动态性能分析51-68
  • 3.1 概述51
  • 3.2 系统的结构及原理51-52
  • 3.3 数学模型52-53
  • 3.4 数值计算方法53-54
  • 3.4.1 网格划分与无关性检验53-54
  • 3.4.2 自定义函数54
  • 3.4.3 求解控制54
  • 3.5 晴天情况下系统的性能54-63
  • 3.5.1 日太阳辐射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55-60
  • 3.5.2 年太阳辐射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60-61
  • 3.5.3 系统的温度和速度分布61-63
  • 3.6 多云天气情况下系统的性能63-67
  • 3.6.1 日太阳辐射对系统性能的影响63-65
  • 3.6.2 年太阳辐射对系统性能的影响65-67
  • 3.7 本章小结67-68
  • 4 户用型电热联用系统设计68-73
  • 4.1 概述68
  • 4.2 系统设计方法68-70
  • 4.2.1 系统设计原则68-69
  • 4.2.2 系统设计步骤及要确定的参数69-70
  • 4.3 设计实例70-71
  • 4.3.1 确定PV/T 集热器倾角70
  • 4.3.2 计算PV/T 集热器面积70
  • 4.3.3 蓄电池容量的选择70-71
  • 4.3.4 确定水箱容积71
  • 4.4 系统性能评价71-73
  • 5 结论及后续工作建议73-75
  • 5.1 结论73-74
  • 5.2 后续工作建议74-75
  • 致谢75-76
  • 参考文献76-80
  • 附录80-85
  • 附录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80
  • 附录B 自定义函数180-81
  • 附录C 自定义函数281-8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太阳能热光伏热电联产系统研究    邬二龙

大型光伏并网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茆美琴,苏建徽,张国荣,杜雪芳,刘翔

太阳能光伏发电综述    李春鹏;张廷元;周封;

利用计算机模拟太阳能光伏发电    王默晗

2003年世界太阳能光伏市场状况    丁海成,高立峰,马兵

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中的温度影响    王建军

聚光与冷却条件下常规太阳电池的特性    吴玉庭,朱宏晔,任建勋,梁新刚

BIPV对建筑墙体得热影响的研究    杨洪兴,季杰

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的实验研究    季杰,程洪波,何伟,陆剑平,T.T.Chow

太阳能电热联用系统研究进展    王一平;刘永辉;田玮;

世界最新光伏动态 第31届IEEE光伏专家会议和超大规模光伏专题会议介绍    王斯成

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陶晓峰;谢君;

变电站光伏直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林航;陈晓明;

30 kW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的应用与运行    沈晨;陈晓明;

24V/5A太阳能控制器设计    包文俊;黄长杰;

太阳电池应用和研究的发展    魏凤;朱宝玉;张晓黎;辛礼;

太阳能热泵多功能复合机实验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赵芳;许梁;杨前明;孔祥强;

大型集中并网光伏电站硬件设计要求及安全保护    王志刚;龙维绪;崔海昱;邓菊莲;刘祖明;廖华;涂洁磊;

蓬勃发展的江苏光伏产业    魏启东;王素美;李保庆;

市电自动切换在独立光伏系统中的应用    袁世建;胥平;尚海涛;

新型智能化太阳能光伏控制器的研究与应用分析    傅定文;韩莉娅;庄勇;谢建;

一种基于dp/dv=0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策略    荣延泽;刘士荣;毛军科;李松峰;

非均匀辐射条件下光伏阵列建模及运行稳定性分析    张渊明;孙彦广;张云贵;

基于输入失调补偿的暗电流抑制读出电路研究    黄松垒;张伟;黄张成;方家熊;

蓄热型太阳能热泵空调技术经济分析    黄炜;张琳邡;肖占;纪河;

太阳能冷暖热水三联供系统的模拟研究    黄涛;袁东立;狄彦强;

中国光伏发电的发展及前景    罗雪莲;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性能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陆亚萍;梁小冰;

云南省发展光伏发电的条件和前景    洪祖兰;

Research of three-loop Control Method Of PV Grid-connected Inverter    

太阳能热泵多功能复合机实验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赵芳;许梁;杨前明;隋志蔚;

分布式电源的概率建模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王敏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风险及决策研究    朱震宇

光伏发电关键技术及电动汽车充电站可靠性研究    于蓉蓉

太阳能电动车关键技术研究    李春芳

微网多目标优化运行及控制策略研究    崔明勇

蓄冷降温式太阳电池组件材料和热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秦红

中国地面太阳辐射长期变化特征及短期预报方法研究    马金玉

微电源并网同步检测与定功率输出控制技术研究    龚宇雷

光伏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曹太强

高层住宅太阳能热水系统一体化设计研究    杜晓辉

用于矿灯充电的独立光伏系统研究    毛娟

太阳能光伏发电单相并网逆变器研究    李本元

太阳能电池用α-SiC_x:H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张瑞丽

基于嵌入式Linux的红外呼气酒精检测系统的研究及开发    熊业攀

氧化钛基光电子器件    王文杰

光伏发电系统自适应控制研究    李亭

寒冷地区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系统研究    吴启任

风光联合发电系统建模与设计    陈丽

BDT铁电薄膜和ZnO纳米带压电性能的测试与表征    荣英凤

丛粒藻形态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分析与培养条件优化    王朋云

热光伏技术基本原理与研究进展    陈雪;宣益民;

热光伏技术的研究进展    乔在祥,陈文浚,杜邵梅

聚光型混合光伏光热系统热电性能分析    崔文智;于松强;廖全;

一维光子晶体热辐射光谱控制模拟研究    刘广平;宣益民;韩玉阁;李强;

基于菲聂尔透镜的聚焦太阳能PV/T系统热电性能研究    翟辉;代彦军;吴静怡;

太阳能分频利用电热联产初步研究    陈则韶;莫松平;李志宏;江守利;江斌;王海千;卢保罗;

太阳能热光伏系统辐射器热设计    陈雪;宣益民;韩玉阁;

一维光子晶体在热光伏技术中的应用    刘广平;宣益民;韩玉阁;

应用于热光伏电池的一维Si/SiO_2光子晶体滤光器研究    刘广平;宣益民;韩玉阁;李强;

太阳能热光伏系统性能分析研究    陈雪;宣益民;韩玉阁;

太阳能热光伏系统机理与实验研究    陈雪

微结构热辐射光谱控制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刘广平

热光伏系统散热研究    陶玲

复合抛物面聚光型太阳能电热联用系统性能实验    王科

太阳能热光伏发电系统研究    陈一中

热光伏发电系统研究    杨涛

世界风电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未来风电发展探讨    许洪华,郭金东 ,鄂春良

风力发电与电力市场    雷亚洲,Gordon Lightbody

风能太阳能综合电源系统设计    张荣甫,高树发,邵振付

风力发电现状、发展前景及市场分析    易跃春

光伏发电的前景和问题    王斯成

新型太阳能-风能混合发电系统的研制    杨苹 ,杨金明 ,张昊 ,吴捷

纳米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孙宝,郝彦忠,李伟,王禄

风能太阳能互补的发电方式    王凡

风-光复合发电系统的优化设计    茆美琴,何慧若

利用太阳能发电技术重新受到重视    西阳

风/光互补混合发电系统优化设计    李爽

独立运行风/光互补电站控制监测系统的研究    定世攀

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联用系统的研制    李志扬,刘武,袁观宇,钟小丽,李兴教

农村采用太阳能──沼气联用系统效益好    

高效液相色谱—火焰原子吸收光谱联用系统其性能考察    李寿春;邓勃;

色谱/石墨炉(Ⅲ型)原子吸收光谱联用系统及其主要性能的研究    白文敏,王杰

技术文摘    

气相色谱/石英炉(Ⅲ型)原子吸收光谱联用系统及其性能研究    白文敏;汪宜;刘燕辉;

浅谈地下停车库自动喷水——泡沫联用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孙远;

聚光型太阳能电热联用系统研究进展    王科;崔文智;李隆键;陈清华;

公司介绍    

采用光纤技术实现拉曼光谱和扫描隧道显微镜实时联用测试    李五湖,陈捷光,毛秉伟,卓向东,王铎,谢兆雄,郑炜,颜恩柔,穆纪千,田中群

扫描微电极技术与扫描隧道显微镜联用系统的研制    李彦;胡融刚;卓向东;林昌健;

扫描微电极与扫描隧道显微镜联用系统及其微探针研究    李彦;林昌健;卓向东;

太阳能光热联用系统研究    赵军;王一平;

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砷形态分析联用系统    苑春刚;何滨;江桂斌;X.Chris Le;

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在线联用系统分析环境水样中砷化合物形态    苑春刚;高尔乐;何滨;江桂斌;

顺序注射-液芯波导H-通道芯片联用系统DNA片段的毛细管电泳分离激光诱导荧光检测    王世立;徐章润;方肇伦;

微流控芯片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联用系统的研究    叶丛葵;方群;陈宏;殷学锋;

L-半胱氨酸诱导蒸气生成用于HPLC-CVAFS联用进行汞形态分析    王振华;何滨;史建波;江桂斌;

曲率梯度微图形培养的气道平滑肌细胞流变学研究    徐纪民;王雅姝;宋爱晶;龙皎月;蔡开勇;邓林红;

海越大厦消防设计    郭宇平;

兴奋剂检测中心与赛默飞世尔合作    赵雪

我国快速萃取中药活性成分研究达先进水平    李文

新型SFE-HPLC中药分析平台的构建及其方法学研究    张洁

原子荧光在线联用技术在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余莉萍

金属腐蚀研究中具有时间—空间分辨的电化学技术    李彦

顺序注射—微流控分离、反应系统联用技术研究    徐章润

多分离模式/电喷雾质谱联用方法发展及相关基础研究    梁振

新型逆流色谱技术及其在天然生物活性成分研究中的应用    卢延斌

纳米流体辐射特性机理研究及其在太阳能电热联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赵佳飞

加压毛细管电色谱—微流蒸发光散射检测联用系统研究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王玉红

基于程序升温法保留时间预测的气—质联用系统虚拟实验室的构建    李文彩

微流控芯片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联用系统的研究    叶丛葵

磁浮和轨道交通给排水设计及隧道消防系统研究    秦烽

液相色谱与原子光谱联用技术在汞、砷和硒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刘庆阳

纳米流体对太阳能辐射选择吸收特性的研究    蔡洁聪

GC-MS联用技术中的离子源气体密度分布和色谱流量控制研究    高艳艳

药物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张道建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以及微透析采样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陈华

金属有机化合物的萃取与分析技术研究    乔玉卿

加压溶剂萃取与气相色谱在线联用装置的研究    周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