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免耕与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和稻麦生产力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15:41
热度:

免耕与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和稻麦生产力的影响【摘要】:稻麦免耕和秸秆还田是一种新型的耕作栽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田生态环境,影响了稻麦生长发育。通过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对

【摘要】: 稻麦免耕和秸秆还田是一种新型的耕作栽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田生态环境,影响了稻麦生长发育。通过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稻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研究,揭示土壤的供肥特征、稻麦吸肥特性及稻麦生长发育规律,为稻麦轻型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为有效开展免耕、合理轮耕和秸秆还田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不同耕作方式的连续定位试验,探讨了免耕与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免耕处理耕层土壤容重和穿透阻力高于耕翻处理,土壤紧实度略高,但耕层土壤容重均未超过1.45 g·cm~(-3),穿透阻力均未超过350 N·cm~(-2),连续免耕不会明显影响下季小麦根系的生长。免耕条件下秸秆覆盖还田有使耕层土壤紧实度降低的趋势,耕翻条件下秸秆还田可明显降低中下层土壤容重和穿透阻力。从小麦播种到播种后30天,土壤呼吸速率随着土壤温度的下降而下降,免耕各处理下降幅度较大。 2秸秆还田4年后,水稻收获后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速效P、速效K耕翻有秸秆还田处理比无秸秆还田处理分别增加1.6%-5.7%、1.6%-10.5%、2.8%-14.9%、4.9%-17.9%、3.5%-5.0%,但在免耕处理中,秸秆还田的效应不明显,免耕使有机质和全氮较多地积累在土壤耕层的上层。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N有一定的缓冲和调节作用。秸秆还田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物质,利于微生物的活动,增加了土壤微生物N的含量,也促进后期土壤速效P、K提高。 3免耕直播水稻,由于无秧池育秧和苗期麦茬的阻碍作用,早期生长受到抑制,株高较低,茎蘖数减少。秸秆还田使水稻植株在后期表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增加了成熟期水稻倒伏的危险。抽穗后20天内,秸秆还田处理可改善水稻生育后期叶片的氮素营养,提高剑叶光合作用速率,并延缓了光合速率降低的速度。连续免耕不利于水稻干物质的积累,秸秆还田虽影响水稻前期植株的营养生长,但是由于后期秸秆释放养分供水稻吸收,水稻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与无秸秆还田处理持平或略高。随着生育期的推进,除翻耕秸秆还田两处理的植株含钾率在分蘖后期有回复性上升外,含氮率、含磷率、含钾率逐渐降低。耕翻处理植株累积吸氮量低于免耕处理,有秸秆还田处理高于无秸秆还田处理。免耕不利于水稻生育前期累积吸磷量的增加,而秸秆还田有利于植株累积吸磷量的增加。免耕处理的累积吸钾量要低于耕翻各处理,可能与免耕处理较低的干物质积累量有关。秸秆还田有利于水稻高产,但是连续免耕对水稻产量产生不利影响,应在长时间免耕后注意耕翻或轮耕。不同耕作方式下,各处理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指标差距不大,但免耕直播有使水稻外观品质变劣的趋势。耕翻条件下,秸秆还田不利于水稻营养品质的改善,但米粉的最高粘度、崩解值增加,消减值降低,稻米食味品质有变优的趋势。 4拔节期是小麦生长的分水岭,生育前期,秸秆覆盖提高了土壤耕层的温度,有利于小麦植株的生长,但是小麦细长;生育后期,秸秆还田影响小麦植株的生长,程度大小与还田秸秆量成正比。秸秆还田降低了穗下节间长与株高比,改善了小麦植株性状,提高了小麦的抗倒伏能力。免耕处理的叶面积总和低于耕翻处理,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小麦后期上三叶的面积,为高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要注意秸秆还田量。小麦生育前期,免耕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高于耕翻处理,秸秆还田不利于小麦全生育期干物质的积累。随着小麦生育期的推进,除小麦植株含磷率在返青期略有回升外,小麦植株含氮率、含钾率、含磷率逐渐下降。秸秆还田有利于小麦后期对氮素、磷素、钾素的吸收,这可能与土壤微生物活性、秸秆的缓冲调节作用有关。耕作方式对小麦植株累积吸氮量的影响不明显,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小麦植株累积吸磷量,免耕不利于小麦生育后期对磷、钾的积累。耕翻条件下适量秸秆还田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但是秸秆还田量不宜过大。秸秆还田有利于小麦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的提高,可以改善中强筋小麦的品质,但免耕和秸秆还田处理小麦淀粉的峰值粘度有下降趋势,不利于中筋小麦面条品质的改善。 【关键词】:免耕 秸秆还田 水稻 小麦 产量 品质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S511;S512.1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0
  • 缩略语表10-11
  • 1 前言11-22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11-12
  • 1.2 研究概况12-13
  • 1.2.1 国外研究概况12-13
  • 1.2.2 国内研究概况13
  • 1.3 研究进展13-22
  • 1.3.1 免耕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13-14
  • 1.3.2 免耕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14-17
  • 1.3.2.1 对有机质的影响14-15
  • 1.3.2.2 对土壤氮素的影响15-16
  • 1.3.2.3 对土壤磷素的影响16
  • 1.3.2.4 对土壤钾素的影响16-17
  • 1.3.3 免耕与秸秆还田对稻麦生产力的影响17-22
  • 1.3.3.1 对稻麦生长发育的影响17-18
  • 1.3.3.2 对稻麦产量的影响18-19
  • 1.3.3.3 对稻麦品质的影响19-22
  • 2 材料与方法22-25
  • 2.1 试验设计与方案22-23
  • 2.1.1 供试土壤的理化条件22
  • 2.1.2 试验设计22
  • 2.1.2.1 大田试验22
  • 2.1.2.2 网室水泥池试验22
  • 2.1.3 供试品种、种植方式与肥料运筹22-23
  • 2.2 测定方法23-25
  • 2.2.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23
  • 2.2.2 植株生长的测定23-24
  • 2.2.2.1 水稻植株生长的测定23
  • 2.2.2.2 小麦植株生长的测定23-24
  • 2.2.3 作物累积吸收主要营养元素(NPK)的测定24
  • 2.2.4 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24
  • 2.2.5 品质的测定24-25
  • 2.2.5.1 水稻品质的测定24
  • 2.2.5.2 小麦品质的测定24-25
  • 3 免耕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25-36
  • 3.1 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25
  • 3.1.1 对土壤容重和穿透阻力的影响25
  • 3.1.2 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25
  • 3.2 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25-34
  • 3.2.1 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27-28
  • 3.2.2 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28-30
  • 3.2.3 对土壤供肥特性的影响30-34
  • 3.2.3.1 对麦季土壤供肥特性的影响30-32
  • 3.2.3.1.1 对土壤碱解 N 的影响30-31
  • 3.2.3.1.2 对土壤速效 P 的影响31-32
  • 3.2.3.1.3 对土壤速效 K 的影响32
  • 3.2.3.2 对稻季土壤供肥特性的影响32-34
  • 3.2.3.2.1 对土壤碱解 N 的影响32-33
  • 3.2.3.2.2 对土壤速效 P 的影响33
  • 3.2.3.2.3 对土壤速效 K 的影响33-34
  • 3.3 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34-36
  • 4 免耕与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和稻米产量、品质的影响36-46
  • 4.1 不同处理对水稻植株生长的影响36-40
  • 4.1.1 对株高的影响36
  • 4.1.2 对茎蘖数的影响36-37
  • 4.1.3 对节间长度的影响37
  • 4.1.4 对上三叶形态的影响37-39
  • 4.1.4.1 对上三叶叶片大小的影响37-38
  • 4.1.4.2 对上三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38
  • 4.1.4.3 对剑叶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38-39
  • 4.1.5 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39-40
  • 4.2 不同处理对水稻氮磷钾吸收的影响40-42
  • 4.2.1 对水稻植株含氮率和累积吸氮量的影响40
  • 4.2.2 对水稻植株含磷率和累积吸磷量的影响40-41
  • 4.2.3 对水稻植株含钾率和累积吸钾量的影响41-42
  • 4.3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42-46
  • 4.3.1 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42-43
  • 4.3.2 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43-44
  • 4.3.2.1 对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影响43
  • 4.3.2.2 对稻米营养和蒸煮品质的影响43-44
  • 4.3.3 对水稻淀粉粘滞性RVA 的影响44-46
  • 5 免耕与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和产量、品质的影响46-55
  • 5.1 不同处理对小麦植株生长的影响46-48
  • 5.1.1 对株高的影响46
  • 5.1.2 对节间长度的影响46
  • 5.1.3 对后期上三叶大小的影响46-47
  • 5.1.4 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47-48
  • 5.2 不同处理对小麦氮磷钾吸收的影响48-51
  • 5.2.1 对小麦植株含氮率和累积吸氮量的影响48-49
  • 5.2.2 对小麦植株含磷率和累积吸磷量的影响49-50
  • 5.2.3 对小麦植株含钾率和累积吸钾量的影响50-51
  • 5.3 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51-55
  • 5.3.1 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51-52
  • 5.3.2 对小麦品质的影响52-53
  • 5.3.3 对小麦淀粉粘滞性RVA 的影响53-55
  • 6 结论与讨论55-59
  • 6.1 结论55-57
  • 6.1.1 免耕与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55
  • 6.1.2 免耕与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的影响55-56
  • 6.1.3 免耕与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的影响56-57
  • 6.2 讨论57-59
  • 6.2.1 关于免耕与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57
  • 6.2.2 关于稻麦秸秆还田模式问题57-58
  • 6.2.3 关于推广免耕与秸秆直接还田的效果58-59
  • 参考文献59-63
  • 致谢63-64
  • 附: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VT腐熟剂对秸秆腐解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李一方;邓作茂;欧洁珍;植文观;

长三角农田土壤固碳技术的固碳潜力及激励机制研究    芮雯奕

不同耕作方式下紫色水稻土农田生态系统CO_2和N_2O的排放研究    张军科

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区不同耕作管理措施对旱地农田土壤温度的影响    王丽君

兰考县玉米秸秆还田分解中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作用研究    汪冠收

保护性耕作下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刘禹池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江苏沿江地区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高洁

不同时期缺磷、供磷对小麦产量形成和器官建成的影响    徐强

秸秆还田添加氮素调节碳氮比的研究    刘臧珍,王淑敏,杨丽琳

水稻连续免耕抛秧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初报    刘怀珍,黄庆,李康活,陆秀明,程永盛,付华,刘军

畦式免耕抛秧栽培的产量效应和产量构成分析    刘怀珍,黄庆,刘军,陆秀明,程永盛,付华

秸秆覆盖对盐渍土水分状况的影响    李新举,张志国,李永昌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严洁,邓良基,黄剑

水稻免耕法及其生理生态效应的研究    陈友荣,侯任昭,范仕容,陈怀仰,李胜源,梁兴鸿

优化水肥与传统水肥对冬小麦叶片生长、群体光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李志勇,王小东

灭茬免耕法在太湖地区多熟制水稻土上的应用    潘遵谱,许学前,吴敬民

麦茬少免耕直播稻生育特性及栽培策略研究    胡国强,陈正龙,周铭成

冬小麦追施磷肥适宜时期的研究    徐强

优质小麦品种(系)在不同土壤类型上的品质差异    王浩,马艳明,赵春,刘志勇,宁堂原,焦念元,李增嘉

不同生物肥对花生的增产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    赵志强,郭鹤久,李尚霞,宫清轩,卢钰,徐秀娟

不同产区温麦6号商品小麦的品质特性分析    苏利;高新楼;秦中庆;

施氮和花后灌水频次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李飞;贺明荣;姚凤娟;许亮亮;黄传华;邱牧;

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冬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司纪升;王法宏;李升东;孔令安;冯波;张宾;

氮磷钾、小麦秸秆还田及播种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宋朝玉;张继余;王振华;李祥云;刘洪明;王圣健;高峻岭;

氮水耦合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邵国庆;李增嘉;苏诗杰;王本翠;赵建波;郑延海;韩宾;宁堂原;

不同耕作方式与施氮量对麦玉两熟产量的影响    李洪杰;宁堂原;邵国庆;王瑜;田慎重;李增嘉;曲学勇;

不同时期灌水对强筋小麦郑麦9023蛋白质及其组分的影响    牛凯丽;李友军;郅娟娟;黄明;吴金芝;

钾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和钾素吸收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武际;郭熙盛;

微卫星标记辅助选择改良冈46B直链淀粉含量的研究    李浩杰;高方远;陆贤军;李平;任光俊;

花后干旱和渍水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    范雪梅;姜东;戴廷波;荆奇;曹卫星;

灌溉小麦优质高产生态节水技术研究进展    安成立;王怡;杜建;戴开军;

免耕和秸秆覆盖对小麦、油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朱钟麟;卿明福;郑家国;姜心禄;吴婕;

水稻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与味度及RVA谱特性相关分析    金正勋;沈鹏;金学泳;钱春荣;杨静;刘海英;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旗叶衰老代谢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李友军;黄明;姚宇卿;张灿军;蔡典雄;金轲;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旗叶衰老代谢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李友军;黄明;

沙化退化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和趋势    于江;郭萍;田云龙;蒋细良;朱昌雄;

试论新疆绿洲灌溉区保护性耕作技术    陈永成;梅卫江;胡斌;

施氮和花后灌溉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姚凤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冯福学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基于SPAD的棉花氮素营养诊断及氮营养特性研究    罗新宁

小麦/玉米不同复合群体对光合器官生态生理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党红凯

基于数字图像的水稻氮磷钾营养诊断与建模研究    石媛媛

新疆棉花长期连作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韩春丽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水稻、油菜叶色—氮营养诊断机理与建模    李锦卫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紫云英养分积累规律和还田腐解特性及其效应研究    刘威

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    苏伟

免耕稻田磷素动态及组分特征的研究    通乐嘎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乐丽鑫

颗粒除草药肥的配伍特性及异速扩散过程研究    王立锁

华北地区秸秆覆盖下农田降雨转化过程模拟研究    王兆伟

土壤水分和灌溉水配置对冬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慧

水分运筹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贾殿勇

耕作方式及其转变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CH_4、N_2O排放和固碳能力的影响    田慎重

连续稻茬油菜免耕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    冯泽蔚;苏跃;胡朝凤;谭春燕;孙兵;钱晓刚;

不同水分条件下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对水稻、油菜产量的影响    王允青;王静;郭熙盛;武际;

水稻泡冬田免耕直播与常规栽培经济效益比较    梁忠义;

稻田油菜免耕直播技术    李茂盛;

施肥量对水稻产量、效益的影响研究    马国武;于会丰;冯继东;

油菜“3414”肥效田间试验报告    诸化斌;魏彬彬;

秸秆腐熟剂的作用机理及应用效果    许卫剑;庞娇霞;严菊敏;陈燕妮;

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综述    贾希永;

长江三角洲水田保护性耕作制度的碳收集效应估算    芮雯奕;周博;张卫建;

一把火怎么烧:钞票、国旗和秸秆    王怡

论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力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李凤民;

黄土高原地膜覆盖栽培玉米的产量与土壤生态效应    海龙

长期施肥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影响及安全评价    林英华

保护性耕作措施的综合效应研究及其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价    郑华平

稻麦轮作生态系统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排放研究    邹建文

不同有机肥管理下水稻土生物学性质和有机碳物理保护机制研究    刘满强

川中丘陵区农田生态系统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江长胜

紫色土稻田磷素迁移流失及环境影响研究    李学平

松嫩平原羊草草甸凋落物分解中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作用研究    宋博

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罗珠珠

多熟复种稻田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的效应研究    陈冬林

水稻—油菜轮作中钾肥效应及作物—土壤体系钾素动态变化研究    王亚艺

秸秆还田与全膜双垄集雨沟播耦合对玉米资源利用效率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吴荣美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王缠军

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春小麦地膜覆盖的效应及其范式    凌莉

玉米秸秆整株还田秸秆分解速率及还田效应    师宏魁

施用处理秸秆对土壤供氮特征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张娟

玉米秸秆连续多年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吴菲

川中丘陵区草地土壤-植物系统CO_2、N_2O和CH_4通量研究    王艳强

开封市土壤动物及其对土壤污染的响应    宋博

黄土高原土壤结构性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益

下辽河平原耕地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    宋丹

长期不同施肥对稻-麦轮作紫色土麦季N_2O排放的影响    张旦麒

苏北旱地土壤有机碳估算的尺度效应研究    李加加

有机种植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研究    汪张懿

生物质炭对模拟淹水土壤CO_2排放和CH_4释放潜力的影响    唐志刚

少(免)耕法在安徽省国营农场的应用及其发展    孙作臣;

经济林间作牧草的效益研究    李绍密;陈青;裴大凤;杨顺成;张代恒;赵运杰;李德平;

水稻垄畦半旱式栽培的增产原因和技术    张祖德

稻田CH_4的排放规律    上官行健,王明星,沈壬兴

提高沿海赤红壤旱地土壤有机质的几种途径    方玲;高志强;

水稻连续免耕抛秧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初报    刘怀珍,黄庆,李康活,陆秀明,程永盛,付华,刘军

畦式免耕抛秧栽培的产量效应和产量构成分析    刘怀珍,黄庆,刘军,陆秀明,程永盛,付华

双季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试验初报    李康活,黄庆,陆秀明,刘怀珍,郑海波,杨观宋,罗家镏

免耕抛秧稻田处理方法与大田免耕抛秧试验初报    黄庆,李康活,刘怀珍,陆秀明,郑海波,杨观宋,罗家镏

河南冬小麦的节水灌溉模式    王广兴

优质小麦适产区的选建与加工体系建设    安成立

小麦选种的误区与对策    王玉堂

小麦子粒蛋白质和主要气象因素的关系及绝对含量的变化动态    吴利强

麦业丰在小麦上的应用试验    周华迪;付玉林;王斌功;周首民;

小麦/蚕豆间作条件下小麦的氮、钾营养对小麦白粉病的影响    肖靖秀;周桂夙;汤利;郑毅;李永梅;李隆;

磁化肥对小麦生长和土壤性状的影响    高峻岭;宋朝玉;李祥云;魏勇;刘继芳;

制约小麦高产的主要因素与调控措施    李金锋;

岐山县小麦连续四年获得丰产的原因及启示    张同兴;李玉文;张三定;

小麦子粒铁、锌元素含量的研究进展    曹新有;刘建军;程敦公;宋健民;李豪圣;刘爱峰;赵振东;

襄阳地区小麦生产的考察    湖北省省专县小麦考察组

黄淮海地区小麦品种对黑胚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何文兰;宋玉立;杨共强;

小麦到底需浇几次水(下)    本报记者 尚玮民 宋晓霞

杨陵小麦亩产再创新高    孙文生刘松焘

小麦的营养特性    

王国岚提出小麦浇水新观点 小麦专家提醒灵活掌握是关键    本报记者 尚玮民 见习记者 于含波

15日前,麦收工作大头落地    记者 孙自豪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小麦上的应用    苏红

专家为小麦中后期管理献计    张鹏 李刚

市农业局及早部署“三夏”工作    马四新通讯员 周金诚

中国主面食品工业化生产的兴起和未来    丁声俊 刘晓真 郑心羽

按照品种类型搞好小麦后期管理    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研究员 王绍中

小麦金属元素吸收分配特性及胁迫生理效应研究    王蔚华

小麦产地矿物元素指纹信息特征研究    赵海燕

我国小麦生产发展及其科技支撑研究    杨建仓

小麦产量及品质形成的环境效应与养分高效利用研究    常旭虹

小麦微营养素相关基因的QTLs作图及克隆    赵永亮

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乔玉强

小麦蛋白成分和淀粉特性对面包品质的影响及品质改良应用    杨学举

建国以来山东省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王江春

西南麦区小麦主要品质性状分析及QTL定位研究    李红民

小麦籽粒PPO活性分子标记及面粉黄色素相关基因研究    孙道杰

小麦新鲜度判别技术的研究    王华芳

不同时期喷铁对不同基因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长及铁吸收的影响    乔鲜花

小麦新品种济宁16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    滑端超

不同粒色小麦籽粒维生素B和维生素E含量及其与籽粒色素含量的相关性    修妤

渭北旱原地膜小麦肥水规律与技术决策研究    任广鑫

土壤条件对不同筋力型小麦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    马政华

栽培措施对小麦不同基因型锌营养影响的研究    李峰

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模拟模型研究    王向东

河南主栽小麦品种抗旱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尚莉

肥水运筹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及其生理参数的影响    李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