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铝背场的特性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13:25
热度: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铝背场的特性研究【摘要】:单晶硅太阳电池铝背场的欧姆接触影响其输出特性,采用新的工艺技术降低电池的串联电阻势在必行。随着电池衬底厚度变得越来越薄,传统的丝网印刷工艺

【摘要】: 单晶硅太阳电池铝背场的欧姆接触影响其输出特性,采用新的工艺技术降低电池的串联电阻势在必行。随着电池衬底厚度变得越来越薄,传统的丝网印刷工艺使铝背场难以继续发挥其优势,探索硅片特征参量与铝背场特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首先采用直流磁控溅射和丝网印刷技术分别在半成品单晶硅电池的背面溅射铝膜和印刷铝浆料,然后对其进行快速热处理,制备出了电池的铝背场。研究发现:当溅射铝膜厚度为3μm左右时,经800℃快速热退火处理后,铝背场的表面方块电阻已经和工业上现在常用的丝网印刷和烧结工艺制备出的铝背场的相当。相对传统的丝网印刷工艺,溅射铝膜经800℃快速热处理后,铝晶粒更大,更加均匀紧密且表面平整,有利于进一步降低铝背场欧姆接触电阻以及提高对中长波太阳能的吸收。溅射工艺制备出的铝背场接触电阻随退火温度升高呈下降趋势且溅射工艺的接触电阻比印刷工艺更小。当退火温度不小于800℃时,溅射工艺的接触电阻基本趋于稳定,而印刷工艺制备的铝背场欧姆接触电阻在900℃处理后接触电阻反而升高。 为进一步研究电池铝背场的特性,在模拟软件PC1D中建立了n+pp+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物理模型,仿真并系统地研究了单晶硅电池衬底厚度、掺杂浓度和少子寿命以及铝背场的掺杂浓度分布梯度、厚度及其平均掺杂浓度等参数跟铝背场特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仿真结果表明,硅衬底厚度对n+pp+电池输出特性的影响与衬底少子的扩散长度相关。当衬底厚度跟其少子扩散长度相当时,随着衬底厚度的减薄,铝背场对提高太阳能电池输出特性的作用越来越强。当少子扩散长度与衬底厚度的比值为2.5-3时,具有铝背场结构的单晶硅电池可获得最佳的输出特性。当p型硅衬底的掺杂浓度在5×1015~1×1017cm-3范围变化时(对应电阻率为0.2~3Ω·cm),具有铝背场结构的单晶硅电池能获得良好的输出特性。具有铝背场结构电池的输出特性几乎不依赖于铝背场掺杂浓度分布梯度,铝背场在一定程度上几乎屏蔽了电池背表面复合速度对其输出特性的影响。当铝背场中的平均掺杂浓度超过6.56×1018cm-3后,铝背场的最佳厚度值决定于p+层内的少子扩散长度,其值一般是少子扩散长度的1-2倍。当铝背场的平均掺杂浓度和厚度分别为6.56×1018cm-3和10μm左右时,铝背场可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关键词】:单晶硅电池 铝背场欧姆接触 PC1D 仿真 输出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M914.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绪论11-29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结构的演变12-22
  • 1.3 铝背场的研究进展22-24
  • 1.4 单晶硅电池铝背场的制备及形成过程24-26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方法及内容26-29
  •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26
  •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26-27
  • 1.5.3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27-28
  • 1.5.4 论文章节安排28-29
  • 第二章 单晶硅电池铝背场特性的实验研究29-42
  • 2.1 引言29
  • 2.2 测试原理与实验29-33
  • 2.2.1 方块电阻测试原理29-31
  • 2.2.2 铝背场欧姆接触测试原理31-32
  • 2.2.3 欧姆接触伏安特性及其测试系统32-33
  • 2.2.4 铝背场的制备及表征33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33-40
  • 2.3.1 铝背场方块电阻的热退火规律33-34
  • 2.3.2 铝背场截面及表面形貌34-37
  • 2.3.3 欧姆接触伏安特性的测试及比接触电阻的计算37-39
  • 2.3.4 电池的伏安特性39-40
  • 2.4 本章小结40-42
  • 第三章 太阳能电池仿真的理论基础及仿真软件42-52
  • 3.1 太阳能电池物理基础42-44
  • 3.1.1 泊松方程42
  • 3.1.2 电流密度方程42-43
  • 3.1.3 连续性方程43
  • 3.1.4 太阳能电池的边界条件43-44
  • 3.2 半导体的光吸收44-45
  • 3.2.1 光学吸收系数44-45
  • 3.2.2 自由载流子吸收系数45
  • 3.3 载流子输运特性45-49
  • 3.3.1 迁移率46-47
  • 3.3.2 载流子的复合47-49
  • 3.4 禁带变窄效应49-50
  • 3.4.1 温度对禁带宽度的影响49
  • 3.4.2 掺杂浓度对禁带宽度的影响49-50
  • 3.5 仿真软件PC1D简介50
  • 3.6 本章小结50-52
  • 第四章 单晶硅电池铝背场特性的仿真研究52-72
  • 4.1 引言52-53
  • 4.2 仿真方案53-55
  • 4.3 硅衬底对单晶硅电池输出特性的影响55-63
  • 4.3.1 衬底厚度55-58
  • 4.3.2 衬底少子寿命58-61
  • 4.3.3 衬底掺杂浓度61-63
  • 4.4 铝背场掺杂浓度分布对单晶硅电池输出特性的影响63-70
  • 4.4.1 铝背场掺杂浓度分布梯度63-66
  • 4.4.2 铝背场厚度以及平均掺杂浓度66-70
  • 4.5 本章小结70-72
  • 第五章 结论72-74
  • 参考文献74-83
  • 附录 A主要参数符号表83-84
  • 致谢84-85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8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单晶硅太阳电池背场欧姆接触的改善研究    李幼真;周继承;黄迪辉;赵保星;

背电极花样对单晶硅太阳电池机械性能的影响    李中兰;汪雷;杨德仁;朱鑫;施易展;蒋维楠;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用硅片制备工艺及关键技术    苏杰;

几种硅基太阳能电池输出特性的测试与分析    袁银梅;

太阳能电池    

生态节能技术在世茂天津生态城展示中心工程中的应用    屈大成;刘水沼;唐世波;

短脉冲和连续激光对太阳能电池的损伤对比    邱冬冬;金华松;刘斯亮;王睿;

    

    

    

薄片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机械强度的研究    李中兰;杨德仁;朱鑫;施易展;蒋维楠;汪雷;

ZnO减反射层在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尹玉刚;沈鸿烈;吴京波;李琼;甄真;

太阳电池电极与铝背场烧结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孙国辉;晏石林;陈刚;

吸杂技术在硅电池中的应用    王玉亭;赵玉文;

RTP工艺中铝背场吸杂对硅片少子寿命影响的研究    任丙彦;左燕;霍秀敏;傅洪波;励旭东;王文静;许颖;赵玉文;

薄硅片太阳电池制备技术    梁宗存;沈辉;

多晶硅锭凝固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其晶粒尺寸的控制    刘秋娣;林安中;

化学方法织构化多晶硅太阳电池表面的研究    孟凡英;赵百川;崔容强;

铝浆特性及烧结工艺条件对晶体硅太阳电池背场的影响    张忠文;刘祖明;李杰慧;李景天;廖华;彭银生;

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能否赶超世界?    施正荣;

转换率超18% 超日太阳单晶硅电池片试产    证券时报记者 李小平

准单晶硅铸锭技术问世 有望击破高成本坚冰    段同刚 宋文华

晶龙 技术为王“逆市飘红”    通讯员 段同刚 王丽英 记者 张计友

长城易拓:倾情新能源    本报记者 李映

出口大单在手 阳光能源不愁    记者 袁世杰

山东首条多晶硅太阳能电池项目开建    记者 杨镇

晶龙 由追跑到领跑    记者 张计友 通讯员 段同刚 王丽英 高琴伟

外资加速抢滩锦州湾    记者 袁世杰 宁旭

多层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高达41.1%    记者 李山

博览会首日桂林签下11张“大单”    记者 刘世方

多晶硅太阳电池新腐蚀液的研究及其应用    刘志刚

蓄冷降温式太阳电池组件材料和热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秦红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电极材料和寄生电阻的研究    周聪华

太阳电池组件制造和服役过程残余应力研究    孙国辉

多晶硅及碲化镉薄膜光伏材料关键制备技术的研究    罗翀

In_2S_3、TiO_2/In_2S_3纳微结构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化学性质研究    张丽娜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铝背场的特性研究    陈勇民

铝背场制备工艺对单晶硅微观形貌及电学性能的影响    陈斌

晶体硅太阳电池表面钝化,p-n结、铝背场及少子寿命测量的研究    彭银生

单晶硅电池片的几何测量与缺陷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赵黎静

铝背场钝化工艺的研究    田晨

非晶硅/晶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制备技术的研究    曾瑜

单晶硅太阳电池扩散工艺、背面刻蚀及铝背场工艺的研究    杨超

单、非晶硅复合光伏组件的优化匹配研究    申政

晶硅太阳电池双层减反膜的研究    李中华

腐蚀法制备选择性发射极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