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粒度、接种载体对侧耳菌提高玉米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12:46
热度:

秸秆粒度、接种载体对侧耳菌提高玉米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摘要】: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牛奶、牛肉和羊肉消费量逐年增多,但是2007年我国退牧还草3460万公顷(温家宝,20

【摘要】: 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牛奶、牛肉和羊肉消费量逐年增多,但是2007年我国退牧还草3460万公顷(温家宝,2008),这一增一减使得优质粗饲料的供求矛盾日趋突出。我国秸秆产量大、来源丰富,但是粗纤维结构导致秸秆营养价值较低。白腐真菌因极强的粗纤维降解能力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并且在实验室条件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应用方面鲜有研究,针对这一现状,本课题做了以下4部分研究:试验1研究菌种接种载体的组成、来源对侧耳菌生长的影响,探讨培养料作为侧耳菌处理玉米秸秆接种载体的可行性;试验2~4从侧耳菌生长速度、降解酶活性、秸秆粗纤维含量及粗纤维瘤胃48小时消失率等方面研究了玉米秸秆粒度、侧耳菌菌种接种量、接种间距对侧耳菌提高玉米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内容分述如下: 试验1,接种载体的组成、来源对侧耳菌生长的影响。设定四组接种载体:整粒玉米组、粒度4mm左右的破碎玉米组、比例1︰1的稻壳和麦麸组、比例2︰1的稻壳和麦麸组,试验期35天。结果显示,破碎玉米组侧耳菌长势最好,11.67天长满载体,稻壳2︰1组侧耳菌菌丝最弱,17.17天长满载体,表明谷物籽实特别是暴露胚乳的谷物籽实适于作大规模处理秸秆的接种载体,但处理秸秆成本不如稻壳类接种载体低廉。 试验2,秸秆粒度对侧耳菌处理玉米秸秆饲料的影响。将试验玉米秸秆分成3组,分别由筛网孔径为1.5cm,2.5cm,3.5cm的粉碎机粉碎,试验期35天。试验结果显示,侧耳菌有优先降解玉米秸秆中木质素的特性,随玉米秸秆粒度的增大,漆酶、纤维素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力降低,玉米秸秆粗纤维含量呈上升趋势;随处理时间延长,各处理组按玉米秸秆粒度由小到大的顺序先后出现粗纤维降解的高峰。处理第20天1.5cm组、2.5组和3.5cm组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分别为24.44%、28.99%、30.39%和11.08%、10.89%、10.79%,且各组差异不显著,考虑到饲料加工成本及反刍动物营养生理的特点,过3.5cm粉碎机筛孔的玉米秸秆经侧耳菌处理20天较适宜作为反刍动物的粗饲料。 试验3,接种量对侧耳菌处理玉米秸秆的影响。将玉米秸秆分成4组,侧耳菌接种量分别为2.5%、5%、7.5%、10%,试验期35天。试验结果显示,与2.5%组相比,5%组、7.5%组、10%组长满秸秆袋时间分别提前1.62天(P0.01)、1.90天(P0.01)、3.09天(P0.01);随处理时间延长,各组按侧耳菌接种量由大到小的顺序先后出现木质素降解酶系、粗纤维降解率变化的高峰。第20天2.5%组与5%组、7.5%组、10%组玉米秸秆干物质瘤胃48小时消失率差异极显著(P0.01),分别为51.32%、56.71%、57.17%、58.98%,比初始值提高25.89%、39.11%、40.22%、44.66%。综上,本试验中5%接种量组提高玉米秸秆营养价值的效果介于10%组和2.5%组之间,与7.5%组差异不显著。考虑到玉米秸秆处理成本及菌丝代谢生理的特点,认为5%~7.5%适宜作侧耳菌处理玉米秸秆的接种量。 试验4,接种间距对侧耳菌处理玉米秸秆的影响。玉米秸秆分成3组装入编织袋,每袋13kg、高度60cm,第Ⅰ组每15cm接种一层侧耳菌,接种量3%;第Ⅱ组每15cm接种一层侧耳菌,接种量5%;第Ⅲ组每10cm接种一层侧耳菌,接种量5%,试验期20天。结果显示:经侧耳菌处理后,各组玉米秸秆粗纤维含量显著降低,干物质、粗纤维瘤胃48小时消失率都显著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干物质、纤维素瘤胃48小时消失率分别上升36.5%、38.94%、44.45%和25.11%、33.00%、29.16%。处理Ⅰ~Ⅲ组玉米秸秆粗纤维含量呈降低趋势,处理Ⅰ组干物质、粗纤维瘤胃48小时消失率显著低于处理Ⅱ和处理Ⅲ(P0.05)。 【关键词】:侧耳菌 玉米秸秆 粒度 接种量 接种间距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S816
【目录】:
  • 摘要10-12
  • Abstract12-14
  • 1 引言14-23
  • 1.1 秸秆的营养结构特点14-15
  • 1.2 提高秸秆营养价值的方法15-16
  • 1.2.1 物理方法15
  • 1.2.2 化学方法15-16
  • 1.2.3 生物方法16
  • 1.3 白腐真菌降解秸秆饲料粗纤维的研究现状16-18
  • 1.3.1 白腐真菌降解秸秆木质素的机制16-17
  • 1.3.2 白腐真菌对秸秆处理的影响17-18
  • 1.4 接种载体对侧耳菌处理秸秆饲料的影响18-20
  • 1.4.1 碳氮对菌丝生长的影响18-19
  • 1.4.2 碳氮对菌体酶的影响19-20
  • 1.5 秸秆粒度对侧耳菌处理秸秆饲料的影响20-21
  • 1.6 接种量、接种间距对侧耳菌处理秸秆饲料的影响21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21-23
  • 2 材料与方法23-30
  • 2.1 不同接种载体对侧耳菌菌丝生长的影响23-24
  • 2.1.1 试验材料23
  • 2.1.2 试验设计23
  • 2.1.3 试验方法23-24
  • 2.1.4 测定项目及方法24
  • 2.1.5 统计分析24
  • 2.2 秸秆粒度对侧耳菌处理玉米秸秆饲料的影响24-26
  • 2.2.1 试验材料24
  • 2.2.2 试验设计24-25
  • 2.2.3 试验方法25
  • 2.2.4 测定项目及方法25-26
  • 2.2.5 统计分析26
  • 2.3 接种量对侧耳菌处理玉米秸秆饲料的影响26-28
  • 2.3.1 试验材料26-27
  • 2.3.2 试验设计27
  • 2.3.3 试验方法27
  • 2.3.4 测定项目及方法27-28
  • 2.3.5 统计分析28
  • 2.4 接种间距对侧耳菌处理玉米秸秆饲料的影响28-30
  • 2.4.1 试验材料28
  • 2.4.2 试验设计28
  • 2.4.3 试验方法28-29
  • 2.4.4 测定项目及方法29
  • 2.3.5 统计分析29-30
  • 3 试验结果30-47
  • 3.1 接种载体对侧耳菌菌丝生长的影响30
  • 3.2 秸秆粒度对侧耳菌处理玉米秸秆饲料的影响30-36
  • 3.2.1 秸秆粒度对侧耳菌生长时间的影响30-31
  • 3.2.2 秸秆粒度对侧耳菌酶活的影响31-32
  • 3.2.3 秸秆粒度对侧耳菌降解玉米秸秆粗纤维成分的影响32-36
  • 3.3 接种量对侧耳菌处理玉米秸秆饲料的影响36-45
  • 3.3.1 接种量对侧耳菌生长时间的影响36
  • 3.3.2 接种量对侧耳菌酶活的影响36-38
  • 3.3.3 接种量对侧耳菌降解玉米秸秆粗纤维成分的影响38-41
  • 3.3.4 接种量对玉米秸秆干物质及粗纤维成分瘤胃消失率的影响41-45
  • 3.4 接种间距对侧耳菌处理玉米秸秆饲料的影响45-47
  • 3.4.1 接种间距对玉米秸秆粗纤维成分的影响45-46
  • 3.4.2 接种间距对玉米秸秆干物质及粗纤维成分瘤胃消失率的影响46-47
  • 4 讨论47-58
  • 4.1 接种载体对侧耳菌菌丝生长的影响47-48
  • 4.2 秸秆粒度对侧耳菌处理玉米秸秆饲料的影响48-51
  • 4.2.1 秸秆粒度对侧耳菌生长时间的影响48
  • 4.2.2 秸秆粒度对侧耳菌酶活的影响48-50
  • 4.2.3 秸秆粒度对侧耳菌降解玉米秸秆粗纤维成分的影响50-51
  • 4.3 接种量对侧耳菌处理玉米秸秆饲料的影响51-55
  • 4.3.1 接种量对侧耳菌生长时间的影响51
  • 4.3.2 接种量对侧耳菌酶活的影响51-53
  • 4.3.3 接种量对侧耳菌降解玉米秸秆粗纤维成分的影响53-54
  • 4.3.4 接种量对玉米秸秆干物质及粗纤维成分瘤胃消失率的影响54-55
  • 4.4 接种间距对侧耳菌处理玉米秸秆饲料的影响55-58
  • 4.4.1 接种间距对玉米秸秆粗纤维成分的影响55-56
  • 4.4.2 接种间距对玉米秸秆干物质及粗纤维成分瘤胃消失率的影响56-58
  • 5 结论58-59
  • 致谢59-60
  • 参考文献60-64
  • 在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白腐菌降解木质素酶系的特征及其应用    江凌;吴海珍;韦朝海;梁世中;

化学处理对秸秆秕壳的瘤胃有机物降解率的影响    莫放,冯仰廉,杨雅芳,张晓明

瘤胃微生物对纤维素类物质降解的研究    王梦芝;徐爱秋;李世霞;王洪荣;

反刍动物对纤维素的消化利用及调控    庞伟英;阎宏;

平菇菌株对稻草生物降解的能力    宋瑞清,杨谦,邓勋

营养因子对灰树花多糖发酵的影响    方维明,鲁茂林,汪志君

松茸的营养生理及培养基的筛选    杨民和,杨新美,陈立国

巴西蘑菇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与转化    倪新江,梁丽琨,丁立孝,初洋,鞠宝,潘迎捷

白腐真菌对稻草秸秆的降解及其有关酶活性的变化    杭怡琼,薛惠琴,郁怀丹,陈谊

漆酶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其产酶条件    黄乾明;谢君;张寒飞;杨菲;杨婉身;

不同处理的粗饲料营养价值的比较    黄金华

姬松茸富硒培养条件及其富硒特性生理生化基础的研究    杨淑云

不同季节和处理方式对氨化玉米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    鹿书强

松乳菇营养评价及发酵工艺研究    李倩茹

利用真菌处理秸杆提高其营养价值的研究    赵青余

正红菇菌丝体和多糖的深层发酵及有效成分的研究    李淑冰

重金属Pb、Cd在石灰性褐土上对小白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郭晓燕;袁玲;

不同缓冲体系下pH值对裂褶菌F17产锰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李旭东;荚荣;吕飒音;唐文忠;

安徽省主要烟区土壤磷含量状况与烤烟合理施磷    崔权仁,王世济,刘小平,刘国庆,朱怀邦,武家美

几种有机物料对连作黄瓜生长的影响    朱林,彭宇,袁飞,张春兰

营养条件对无土栽培生菜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李孝良,汪建飞

废水污泥对花生植物酶活性及其品质的影响    李万才,赵庚星

不同饲养基质对中华真地鳖生长发育的影响    唐庆峰,吴振廷,金涛,王学林,吴尚澧

真姬菇液体培养基的正交试验研究    黄清荣,姜华,张萍,辛晓林,张艳,王晓彦

水肥管理对辣椒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梁运江;许广波;

钼酸铵喷施时期和浓度对大豆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段素梅;黄义德;杨安中;朱小茜;郭静;

生态饲料生产技术    王卫国;

七种饲料原料粉碎粒度与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及能耗的研究    王卫国;卢萍;付旺宁;黄吉新;王俊卿;熊易强;刘焕龙;

酶菌共降解玉米秸秆的研究    陈合;张强;

施硅量对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国良;戴其根;王建武;张洪程;霍中洋;凌励;王显;张军;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刘世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磁化活水对甜椒生长效应的初步研究    陈胜文;林东教;罗健;刘士哲;

腐植酸物质对盐碱化中低产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影响的研究    吕品;于志民;马献发;

生物复混肥的速效氮磷钾养分释放规律研究    王宗抗;张新明;缑武龙;赵兰凤;张志红;李华兴;

太谷县蔬菜及其相应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价    张晓娟;

半荒漠土壤退化过程中化学性质分析    包秀荣;红梅;李金霞;兴安;敖登高娃;

灵芝多糖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刘静

粗饲料分级指数参数的模型化及粗饲料科学搭配的组合效应研究    张吉鹍

秸秆微生物共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研究    潘锋

东北农牧交错带玉米生产与利用及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生产模式    陈玉香

杂色云芝(Coriolus Versicolor)和杂色云芝漆酶及其对环境污染物降解的研究    吴坤

松乳菇菌丝纯培养及其分离物的DNA指纹研究    周国英

东祁连山杜鹃灌丛生态特征及受损恢复的研究    张德罡

龙须草生物制浆机理研究及工厂化应用    刘向华

水氮供应对日光温室番茄生育、品质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任华中

紫花苜蓿高效根瘤菌筛选及田间鉴定方法研究    曾昭海

侧耳属白腐菌漆酶分泌特性研究    尹艳丽

不同处理的粗饲料营养价值的比较    黄金华

灵芝深层发酵条件的优化与优良菌株的筛选    周连玉

姬松茸在山西栽培的初步研究    梁志英

三种低质粗饲料微贮前后饲用价值评价    项锴锋

CuTAPc-Fe_3O_4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其漆酶固定化研究    周菊英

优良毛头鬼伞的选育及生理特性的研究    袁静

绵羊玉米秸秆日粮的初步研究    邓先德

利用真菌处理秸杆提高其营养价值的研究    赵青余

糖蜜酒精废液诱导产生纤维素酶及其活性诱导因子的分离鉴定    李军辉

耐高温α-淀粉酶产生菌 B.sp-JF_1 的诱变选育    李瑶,张春枝,张姝,金凤燮

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诱变育种    汪世华,杨燕凌,胡开辉,彭利民,周林峰

He-Ne激光选育高木质素降解率的白腐真菌L_x    郭爱莲,徐金贵,杨琳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现状及其前景    张承龙

微贮对秸秆的瘤胃DM和NDF降解率的影响    李飞,李胜利

木质素酶及其化学模拟的研究进展    张建军,罗勤慧

漆酶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其产酶条件    黄乾明;谢君;张寒飞;杨菲;杨婉身;

诱变和筛选方法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王付转,梁秋霞,李宗伟,王雁萍,吴健

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诱变选育研究    范琳,牛艳芳,房耀维

用紫外诱变及紫外+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方法选育高产异淀粉酶菌株    王弋博,刘向阳,李三相,李勃,张海林

氨源、氮添加量、氨化时间和切碎长度对氨化稻草中氮沉积量、粗纤维含量和干物质体外消化率影响的研究    何余湧,谢国强,石庆华,程树芳,朱海蓉

低质粗饲料的营养价值及合理利用    冯仰廉,张子仪

野生云芝两种多糖的基本结构测定    陈海生,廖时萱,张学森,谭建权,田野萍

粉被虫草菌丝体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    黄建忠,施巧琴,周晓兰,吴松刚,梁宗琦,刘爱英

灵芝GL8801液体发酵胞外多糖的提取和结构研究    林耀辉

蒲黄多糖的研究    缪平,林垚,金声

党参花粉多糖的研究    刘站柱,朱国芬,金声

鳞盖红菇(Russula lepida)菌丝体对碳氮源的利用试验    范嘉晔,李海鹰,周兴,王桂文,马兵

广西浦北六万山椎林的红菇及其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    韦仕岩,莫天砚,刘斌,黄福常,姚晓华

红菇的分离及其培养特征观察    刘斌,莫天砚

基于多元变量分析筛选竹生物制浆白腐菌    余洪波;张晓昱;徐春燕;王宏勋;

瘤胃脲酶抑制剂氢醌对反刍动物作用的研究    张永根

牦牛瘤胃微生物基因组文库构建与16S rDNA生物多样性研究    安登第

绵羊玉米秸秆日粮的初步研究    邓先德

不同处理方式对青贮饲料质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吴晓杰

玉米秸秆直接还田与堆沤还田的效果比较    王英;

玉米秸秆饲喂反刍家畜配套新技术    

粉状玉米秸秆微生物饲料喂肉鸭试验    彭华,安只红

玉米秸秆过腹还田培肥增产综合技术与效益的研究    宿庆瑞

玉米秸秆堆(沤)还田技术    夏树槐,彭雄典

谈谈玉米秸秆机械还田技术    

玉米秸秆覆盖技术的增产效应    梁菊花

氨化玉米秸秆育肥秦川牛的试验报告    冶兆平,史国亮,李生虎,冶文先

玉米秸秆生产单细胞蛋白质饲料的研究    李自刚,屈凌波,许玉淼,王继红,魏书信

玉米秸秆揉丝是增加牲畜采食量的最佳选择    梁玉玺

~(13)C标记玉米秸秆分解过程中有机碳变化规律研究    暴春平;郭岩彬;杨景娜;吴文良;孟凡乔;

不同加水量对玉米秸秆发酵酒精的影响    董惠钧;李华;贾士儒;

玉米秸秆的饲料加工利用技术探析    侯方安;康云友;

玉米秸秆双孢蘑菇冬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孟丽;许桂芳;

利用玉米秸秆制备定向刨花板的研究    杨蕊;

长期施用玉米秸杆对黑土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    陈辉;窦森;

玉米秸秆颗粒燃料致密成型电耗测试    李在峰;雷廷宙;何晓峰;杨树华;

玉米秸秆微贮喂牛效果好    辛志;白春会;丁玉臣;曹桂霞;

青贮玉米是我国北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保障    闫贵龙;刁其玉;

玉米秸秆粉碎特性试验研究    胡建军;雷廷宙;张全国;吴创之;李在峰;

玉米秸秆做温室:省钱效益高    乐亭县乐亭镇农业办 李世珍

广平4.5万亩秸秆变成饲料“罐头”    马永存、宁学玲、姜艳

广平秸秆饲料“远嫁”韩国    记者 郑惠华通讯员 马永存 郝爱良

玉米秸秆变成金    张相 罗立源 记者 付强

玉米秸秆饲料加工十大技术    

13万亩玉米秸秆何时生金    本报记者 杨涛军

冬季如何堆制玉米秸秆肥    吴凡

开鲁县为玉米秸秆管理“立法”    杨卫东

玉米秸秆栽培食用菌要点    沈瑞

山东张店:玉米秸秆变成宝贵资源    本报记者 单保江通讯员 张秀贵

微波辅助下木质纤维素降解与溶解过程的研究    牟莉

玉米秸秆保质贮存及水热反应处理提高可生化性方法的研究    孙优善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秸秆培肥土壤对大孔隙流中养分淋失的影响    耿玉辉

燃料乙醇固态发酵生产工艺的研究    王瑞明

玉米秸秆发酵生产酒精的研究    张强

生物质白腐菌改性与抗性变化的关系研究    徐春燕

玉米秸秆为原料燃料乙醇制备的关键问题研究    李冬梅

玉米秸秆的改性及其对六价铬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    陈素红

利用玉米秸秆制取燃料乙醇的关键技术研究    陈明

秸秆粒度、接种载体对侧耳菌提高玉米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    刘坦

纤维素酶高产菌株选育与玉米秸秆生产酒精工艺研究    王倩

甜椒有机栽培基质的研究    边鸣镝

微生物处理玉米秸秆生产蛋白饲料的研究    张红莲

松嫩草原重度盐碱化草地玉米秸秆改良研究    吴泠

添加剂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质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席兴军

利用体外产气法研究玉米秸秆瘤胃发酵的影响因素    许琴

玉米秸秆茎叶分离机理试验研究    高梦祥

奶牛常用饲草瘤胃降解规律的研究    贾海军

腐熟玉米秸秆基质与促生菌在无土栽培辣椒上的应用效果    石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