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HIT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12:00
热度:

HIT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摘要】:HIT太阳能电池由于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稳定性好以及适合大面积生产等诸多优点,而成为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但为了满足国民生产的大量

【摘要】:HIT太阳能电池由于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稳定性好以及适合大面积生产等诸多优点,而成为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但为了满足国民生产的大量需求,要实现更高效廉价的HIT电池的生产制备,不仅需要良好的界面钝化效果,还需要通过降低表面光反射率、非晶硅发射极的光吸收、透明导电膜的电阻率及衬底材料的成本。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本文对多晶硅衬底的表面织构化处理、本征及掺杂非晶硅薄膜制备及性能、掺铝氧化锌透明导电薄膜制备及性能等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NH4NO3/HNO3/HF/H2O腐蚀液对多晶硅衬底的表面进行了织构化处理,结果表明:随着腐蚀液中NH4NO3含量的增加,多晶硅片表面的腐蚀坑先增多后减少,表面光反射率先降低后提高,当NH4NO3含量为4ml时,反射率最低;在超声辅助的情况下多晶硅片表面腐蚀速率明显变慢,腐蚀坑比较均匀,表面光反射率更低。 (2)采用ECR-PECVD法制备了本征及掺杂非晶硅薄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氩氢比的提高,a-Si:H薄膜的晶化率减小,沉积速率降低,光学带隙宽度先增大后减小;随着SiH4流量的增加,a-Si:H薄膜的沉积速率增加,晶化率减小;在Ar/H2比为15/15、SiH4流量为10sccm时,制备的本征硅薄膜性能较好,呈完全非晶态,光学带隙为1.97eV。随着掺杂浓度的提高,实验制备的N型a-Si:H薄膜的光学带隙宽度有所提高,暗电导率先增大后减小,在掺杂浓度为0.5时光学带隙和暗电导率均达到最大,分别为2.02eV和8.24×10-2S/cm。 (3)利用双靶共溅射法在不同沉积条件下制备了一系列AZO薄膜,结果表明:当衬底温度为250℃、溅射功率为100W、工作气压为0.3Pa时制备的AZO薄膜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薄膜结晶质量较好,电阻率为2.5×10-3Ω.cm,可见光的透过率在90%左右,光学禁带宽度为3.52eV。与单靶磁控溅射法相比,共溅射法制备的AZO薄膜具有更好的择优取向和结晶性以及更好的光电性能。 【关键词】:HIT太阳能电池 多晶硅衬底 非晶硅薄膜 透明导电膜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M914.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7
  • 1.1 引言9-11
  • 1.2 HIT太阳能电池的结构与特点11-12
  • 1.2.1 HIT太阳能电池的结构11-12
  • 1.2.2 HIT太阳能电池的特点12
  • 1.3 HIT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与发展现状12-15
  • 1.4 HIT太阳能电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5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15-17
  • 2 实验设备与检测方法17-28
  • 2.1 实验设备17-21
  • 2.1.1 微波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17-19
  • 2.1.2 射频磁控溅射19-21
  • 2.2 薄膜检测方法21-28
  • 2.2.1 薄膜厚度、表面形貌及成分的表征21-22
  • 2.2.2 薄膜的结构分析22-25
  • 2.2.3 薄膜的光学性能表征25-26
  • 2.2.4 薄膜的电学性能表征26-28
  • 3 多晶硅基片清洗与绒面处理28-38
  • 3.1 多晶硅绒面制备技术概况28-31
  • 3.2 NH_4NO_3/HNO_3/HF/H_2O体系中多晶硅腐蚀坑的形成机理31-32
  • 3.3 实验及结果32-38
  • 3.3.1 NH_4NO_3加入量对多晶硅表面形貌的影响33-35
  • 3.3.2 NH_4NO_3加入量对多晶硅表面光反射率的影响35
  • 3.3.3 超声辅助对多晶硅绒面效果的影响35-38
  • 4 硅掺杂层的制备与研究38-51
  • 4.1 引言38-39
  • 4.2 本征非晶硅层39-46
  • 4.2.1 氩氢比对薄膜性能的影响39-43
  • 4.2.2 硅烷流量对薄膜性能的影响43-46
  • 4.3 N型磷掺杂非晶硅层46-51
  • 4.3.1 掺杂浓度(PH_3/SiH_4)对N型非晶硅薄膜结构性能的影响47
  • 4.3.2 掺杂浓度(PH_3/SiH_4)对N型非晶硅薄膜光学性能的影响47-49
  • 4.3.3 掺杂浓度(PH_3/SiH_4)对N型非晶硅薄膜电学性能的影响49-51
  • 5 AZO透明导电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51-67
  • 5.1 引言51
  • 5.2 AZO薄膜的制备51-52
  • 5.3 单靶与双靶溅射对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52-57
  • 5.4 沉积参数对AZO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57-67
  • 5.4.1 沉积参数对薄膜结构的影响57-62
  • 5.4.2 AZO薄膜电学性能62-65
  • 5.4.3 AZO薄膜的光学性能65-67
  • 结论67-68
  • 参考文献68-7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72-73
  • 致谢73-7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Fabricat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low-temperature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thin films    LASSAUT J;

氢化非晶硅薄膜红外透射谱与氢含量    胡跃辉,陈光华,吴越颖,阴生毅,高卓,王青,宋雪梅,邓金祥

原子力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及其方法学研究    朱杰,孙润广

高性能HIT太阳电池的特性及其应用前景    中岛武;丸山英治;田中诚;林宗汉;

高效薄膜硅/晶体硅异质结电池的研究    张群芳;朱美芳;刘丰珍;

磷掺杂纳米硅薄膜的研制    刘明,王子欧,奚中和,何宇亮

a-Si∶O∶H薄膜微结构及其高温退火行为研究    王永谦,陈长勇,陈维德,杨富华,刁宏伟,许振嘉,张世斌,孔光临,廖显伯

纳米晶硅薄膜中氢含量及键合模式的红外分析    陈城钊;邱胜桦;刘翠青;吴燕丹;李平;余楚迎;林璇英;

n型掺杂层结构对n-i-p型微晶硅电池性能和光致衰退特性的影响    卢鹏;侯国付;袁育杰;杨瑞霞;赵颖;

太阳电池新进展    赵玉文

高压LDMOS导通电阻的高温特性    朱德智,柯导明,陈军宁

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陶晓峰;谢君;

高温、高压LDMOS导通电阻的特性    陈军宁,柯导明,朱德智

LabVIEW在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测试系统中的应用    张玉香;陈双宏;翁坚;戴松元;

太阳电池及其发展方向    吕建;殷洪亮;

100kW风光互补电站设计    杨帮宇;

光伏并网发电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研究    王桂英;史金玲;纪飞;王欢;

太阳能光伏模块电气特性的数学建模与仿真    戴训江;晁勤;

太阳电池的负载匹配理论与负载变换技术    王康模;陈长缨;于志刚;刘兴华;刘小冲;赵俊;

基于PSIM的光伏模块建模与电气特性仿真    刘俊杰;张新燕;

一种基于dp/dv=0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策略    荣延泽;刘士荣;毛军科;李松峰;

光伏发电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方法的研究    李星辰;王琳;

基于PSIM9.0的单相光伏逆变系统的仿真研究    孙冰;白树忠;郑世松;

光伏并网给定电流幅值偏移的孤岛检测方法    郑世松;孙冰;王玉斌;

丙氨酸晶体的制备和晶面取向测定    万锡铮;龚;王文清;

氯化钠反复相变后的性能变化    黎涛;冯自平;宋文吉;黄冲;何世辉;

含蓄电池储能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董旭柱;雷金勇;饶宏;黄晓东;刘怡;李鹏;

热作模具钢H13低温渗硼的研究    王庆芳;吴晓春;邬天荣;

基于线电流解耦算法的三相光伏并网系统    谭甲凡;

低成本太阳能级硅材料制备技术    张军;毛协民;傅恒志;

分布式电源的概率建模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王敏

考虑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综合负荷建模方法研究    钱军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风险及决策研究    朱震宇

光伏发电关键技术及电动汽车充电站可靠性研究    于蓉蓉

基于酞菁铜的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刘一婷

柔性衬底薄膜光伏电池相关材料制备及性能    岳红云

新型照明显示器件用铝酸盐荧光粉的优化研究    王义飞

几种氧化物基量子剪裁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张慧娟

HfO_2薄膜的溅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马紫微

Cu基块体金属玻璃的组织、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研究    赵燕春

基于软开关PWM技术的光伏逆变器的研究与设计    曹建

用于矿灯充电的独立光伏系统研究    毛娟

太阳能光伏发电单相并网逆变器研究    李本元

太阳能LED照明系统控制器的设计    杜守增

硅、锗切割片的损伤层研究    张秀芳

太阳能电池用α-SiC_x:H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张瑞丽

光伏发电系统自适应控制研究    李亭

基于桥检车的驻车充电站系统的设计实现    杨光

用于城市公交车的能量再利用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制    谢玉录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MPPT及孤岛检测新方法的研究    于希洋

过去十年硅太阳电池研究的进展    赵建华

过去十年硅太阳电池研究的进展(续)    赵建华

CO_2激光液相诱导沉积金属层附着力的研究    陈存华,刘建国,郑家燊,周崎

氢化非晶硅薄膜红外透射谱与氢含量    胡跃辉,陈光华,吴越颖,阴生毅,高卓,王青,宋雪梅,邓金祥

用于非晶硅太阳电池的p型a-SiC:H:B窗口材料及其前后界面的研究    耿新华,孟志国,王广才,孙云,陆靖谷,孙钟林

CIS和CIGS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    孙云,王俊清,杜兆峰,舒保健,于刚,温国忠,周祯华,孙健,李长健,张丽珠

纳米硅薄膜退火特性    余明斌,何宇亮,刘洪涛,罗晋生

a-Si∶O∶H薄膜微结构及其高温退火行为研究    王永谦,陈长勇,陈维德,杨富华,刁宏伟,许振嘉,张世斌,孔光临,廖显伯

脂质体结构特性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    孙润广,齐浩,张静

氢化非晶硅薄膜中氢含量及键合模式的红外分析    罗志,林璇英,林舜辉,余楚迎,林揆训,余云鹏,谭伟锋

二硫化铁(Pyrite)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制备及展望    徐文雷,楼卫珍,孟亮,刘茂森

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    彭艳红;韩雪峰;温和瑞;

高能粒子辐照对太阳能电池材料InGaN合金生长的影响    董少光;

太阳能电池材料Cu-In-Se的研究现状    郑史烈,吴年强,李志章

科技短信息    

美研制高效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发电型建材——21世纪的屋顶材料和幕墙材料    戚立昌

太阳能电池材料CuInS_2的研究现状    汤会香,严密,张辉,杨德仁

充满机遇的中国电池新材料市场    

新型能源材料    

简易方法合成不同结构的CuInS_2材料    武四新;

新型聚合物基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合成    杨云仙;杨继萍;

CZTS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合成    代鹏程;占金华;

有机/TiO_2互穿结构的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赵阳;张明;马於光;

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生长过程的热动力学研究    沈剑韵;W.K.Kim;储茂友;黄松涛;T.J.Anderson;

苝二酰亚胺衍生物及端苝交替低聚物光伏材料的合成    周曼溪;王聪;陈广新;李齐方;

不同烷基取代的给受体共轭聚合物对活性层形貌的影响及其在光伏电池中的应用    李耀文;陈玉金;杨晓明;屠迎锋;

铸造多晶硅太阳电池表面织构化的研究    陈君;席珍强;杨德仁;李先杭;

纤维锌矿铜锌锡硫的制备及形貌控制    李梅;周文辉;武四新;

侧链含噻吩杂环的聚芴共聚物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    郭婷;许鑫;甄红宇;李国龙;侯琼;

太阳能发电:其实并不贵    视点记者:冯永锋  本期策划:陆彩荣 徐可

打好基础做大市场    刘碧玛

中国电池新材料市场现状与展望    赛迪顾问 付长文

我国新能源材料产品市场飘红    志国

青岛营筑新 材料产业高地    记者 张宪春 通讯员 吴德明

谈谈可持续发展和迈向新文明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会长 潘岳

北京支持电子信息相关材料发展    

青岛构筑新材料产业高地    卢新

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潘岳

专家献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本报记者 和丽刚

苯并稠杂环类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性能研究    刘波

BiFeO_3的铁电,压电和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董华锋

一系列不对称镍酞菁:合成、近红外及自组装特性的初步研究    黄国庆

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    龙飞

低维纳米复合材料结构物性及ZnO:N中Zn-N定域结构和热稳定性研究    李兴华

新型苯并二噻吩二酮类与萘二酰亚胺类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合成与性能    徐秋舒

有机聚合物光伏材料的理论研究    彭月明

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SnS薄膜的制备及结构分析    胡永红

新型铜系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    黄明冀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潘喆

基于硒化铟铜合金粉末的两步法烧结技术研究    邵大卫

基于Zintl相化合物的有机—无机复合新材料探索    丁明德

太阳能电池材料CuInS_2带隙的缺陷调制研究    杨霈

太阳能电池材料Cu_2ZnSnS_4纳米晶的水热合成和表征    程晨

基于碳碳三键共轭体系的有机光伏材料    蒋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