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直播田生态环境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11:40
热度: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直播田生态环境的影响【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是自然界中数量极其丰富的资源,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达数亿吨,目前秸秆资源的利用中存在利用率和利用效

【摘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是自然界中数量极其丰富的资源,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达数亿吨,目前秸秆资源的利用中存在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低的问题,造成了天然资源的巨大浪费与环境污染。 本试验分别于2006-2007年在沿江农科所和南京进行,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田土壤结构和营养、稻田生物和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水层氮动态影响,为实现作物可持续高产、高效、安全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清洁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主要结论如下: 1、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秸秆还田降低土壤的容重,土壤耕作显著影响土壤物理性质的垂直差异性,土壤耕作深度越深,影响越显著。秸秆还田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和速效磷含量,对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的增加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土壤耕作通过影响秸秆的垂直分布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的垂直分布,免耕使土壤营养表层富集,深翻耕促使不同土层之间的营养平均化;旋耕+秸秆还田处理营养物质含量都比较高,利于秸秆的利用。 2、免、深耕和秸秆还田对直播稻水层氮动态的影响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对免耕和深耕稻田田面水水层氮素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尿素后,田面水总氮、铵态氮浓度迅速增加;随时间的推移,田面水氮素浓度下降较快。全氮在施用尿素后第1天达到峰值,铵态氮在施肥后第2天达到高峰,施肥后7天氮素含量基本与施肥前水平一致。秸秆还田有效地降低了稻田田面水水层氮素含量,深耕处理有利于土壤对氮素吸收。秸秆还田和深耕处理均使氮素的流失几率降低。峰值时秸秆还田处理比无秸秆还田处理全氮、铵态氮分别减少了71.14mg.mL~(-1)、12.80 mg.mL~(-1)。秸秆还田处理使NH_4~+-N/TN最大值出现在第4天。秸秆深耕还田利于土壤对氮素的吸收,流失潜能趋势大大减小。本研究结果显示,施肥后一周是防止氮素流失的关键时期。 3、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田生物群落的影响 秸秆还田处理有明显的防治杂草的效果。秸秆全量还田处理杂草数量显著少于无秸秆还田各处理。杂草干物质重也有明显下降,全量还田处理杂草数量比无秸秆还田处理少228株/m~2,干物质重低86.80g/m~2。可见无论从株防效还是干物质重防效的效果看,稻草还田均有十分明显的防治作用。秸秆还田使以秸秆为越冬媒介的灰飞虱、纹枯病的加重,但增加均不显著,病情指数增加也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4、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秸秆还田对水稻出苗率产生不利影响,秸秆还田处理出苗率比无秸秆还田处理少25.66%,深耕+秸秆还田比其他三种耕作方式还田利于直播稻出苗。播种量的增加会减少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出苗率的影响;水分模拟试验结果显示,充足的水分也可以增加直播稻的出苗率。秸秆还田对水稻前期生长产生不利影响,黑根在在抽穗期最多,达到26条/株;随着秸秆还田深度的增加黑根数明显减少。不同土壤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量对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农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 【关键词】:秸秆 土壤耕作 理化性状 根系 产量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S141.4;S181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26
  • 1.1 研究背景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7
  • 1.2.1 秸秆还田的发展12-13
  • 1.2.2 耕作方式的发展13
  • 1.2.3 耕作和秸秆还田的土壤效应13-16
  • 1.2.4 秸秆还田的农田生态效应16-17
  •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17-19
  • 1.3.1 项目来源17
  • 1.3.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7-18
  • 1.3.3 研究内容18
  • 1.3.4 技术路线18-19
  • 参考文献19-26
  • 第二章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26-36
  • 2.1 材料方法26-28
  • 2.1.1 试验设计26-27
  • 2.1.2 田间管理27-28
  • 2.1.3 取样测定方法28
  • 2.1.4 数据分析方法28
  • 2.2 结果与分析28-34
  • 2.2.1 土壤容重28-30
  • 2.2.2 化学性质30-34
  • 2.2.2.1 土壤全氮含量30-31
  • 2.2.2.2 土壤速效磷含量31-32
  • 2.2.2.3 土壤速效钾含量32-33
  • 2.2.2.4 土壤有机质含量33-34
  • 2.3 小结34-35
  • 2.3.1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34
  • 2.3.2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34-35
  • 参考文献35-36
  • 第三章 免、深耕和秸秆还田对直播稻分蘖肥后水层氮动态的影响36-44
  • 3.1 材料与方法36-37
  • 3.1.1 试验设计36-37
  • 3.1.2 取样测定方法37
  • 3.1.3 数据分析方法37
  • 3.2 结果与分析37-41
  • 3.2.1 分蘖肥后不同处理氮浓度的动态变化37-40
  • 3.2.1.1 全氮浓度变化37-38
  • 3.2.1.2 铵态氮浓度变化38-40
  • 3.2.1.3 硝态氮浓度变化40
  • 3.2.2 水层铵态氮/全氮的变化40
  • 3.2.3 水层硝态氮/全氮的变化40-41
  • 3.2.4 水层两氮/全氮的变化41
  • 3.3 小结41
  • 参考文献41-44
  • 第四章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田生物群落的影响44-54
  • 4.1 材料方法44-45
  • 4.1.1 试验设计44
  • 4.1.2 取样测定方法44-45
  • 4.1.3 数据分析方法45
  • 4.2 结果与分析45-51
  • 4.2.1 稻田杂草群落45-48
  • 4.2.2 水稻主要病虫害48-51
  • 4.2.2.1 水稻纹枯病48-49
  • 4.2.2.2 水稻灰飞虱和条纹叶枯病49-51
  • 4.3 小结51-52
  • 4.3.1 对杂草发生的影响51-52
  • 4.3.2 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52
  • 参考文献52-54
  • 第五章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生长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54-68
  • 5.1 材料与方法54-55
  • 5.1.1 试验设计54-55
  • 5.1.2 取样测定方法55
  • 5.1.2.1 出苗率调查55
  • 5.1.2.2 干物质积累55
  • 5.1.2.3 产量及其构成55
  • 5.2 结果与分析55-65
  • 5.2.1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直播稻出苗率的影响55-59
  • 5.2.1.1 不同水分管理水平下秸秆还田量对直播稻出苗的影响55-56
  • 5.2.1.2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影响直播到出苗的因素及影响率56-58
  • 5.2.1.3 不同播种量对直播稻田出苗率的影响58-59
  • 5.2.2 株高和根系生长59-64
  • 5.2.2.1 分蘖期株高和根系生长状况59-60
  • 5.2.2.2 抽穗期株高和根系生长状况60-62
  • 5.2.2.3 灌浆期株高和根系生长状况62-63
  • 5.2.2.4 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63-64
  • 5.2.3 产量及其构成64-65
  • 5.3 小结65-66
  • 5.3.1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出苗率的影响65-66
  • 5.3.2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植株和根系生长的影响66
  • 5.3.3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产量的影响66
  • 参考文献66-68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68-74
  • 6.1 结论与讨论68-70
  • 6.1.1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68
  • 6.1.2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水层氮动态的影响68-69
  • 6.1.3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田生物群落的影响69
  • 6.1.4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生长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69-70
  • 6.2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70-71
  • 6.2.1 主要创新点70
  • 6.2.2 不足之处70-71
  • 参考文献71-74
  • 致谢74-76
  • 硕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7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作物秸秆还田的存在问题及对策    季陆鹰;葛胜;郭静;杨武广;朱伟;

秸秆还田对土壤培肥与水稻产量和米质的影响    葛立立;王康君;范苗苗;马义虎;张乐;刘立军;

蚯蚓—稻秸—污泥堆置体系对污泥肥效及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董秀华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孙海国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耕层土壤养分变异的影响    郭建华,邢竹,李春杰,韩宝文

秸秆直接还田对土壤养分及物理性状的影响    李月华;郝月皎;李娟茹;王英霄;许永红;

免耕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孙广建;邓旭先;刘素爱;潘建社;司马青焕;

玉米秸秆还田方法试验研究初报    刘武仁,边少锋,郑金玉,刘凤成,冯艳春,朱晓丽,何志,高德全,刘冰惠

超高茬麦田套稻麦秸全量自然覆盖还田对土壤肥力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顾克礼;刘世平;郭勋斌;张秀美;田文科;蒋植宝;王力扬;陈洪礼;张永泰;谢云峰;袁秦;

稻麦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技术对土壤的培肥效应    王振忠,李庆康,吴敬民,钱永根,赵金元,顾建东

稻麦双免双套连作方法及其对耕地质量的影响    吴华;张礼康;刘雪基;

麦套稻的生育特点与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樊宝洪,王宝银,曹家康,朱正权,倪加宏,张永忠,徐永良,周庭荣,万高龙

快灭灵40DF防除小麦田杂草的效果及其对小麦的安全性    李永丰,李宜慰,周文春,娄群峰,朱普平,周恒昌,刘正道

浅谈北方旱地农田杂草的生态防治    陆莉,张焕英

褐土、潮土中固定态铵含量与土壤理化性状的关系    孟春香,贾树龙,唐玉霞

施肥和灌溉对冬小麦土壤硝态氮淋溶的影响    王丽英,张国印,刘微,王凌,耿暖,孙世友,茹淑华,赵同科

植物矿质营养素缺乏及主要营养素流失原因分析    孟晓翠;

河北省典型污灌区土壤和植物重金属累积特征研究    茹淑华;张国印;王凌;孙世友;耿暖;

冀中麦区小麦适宜播种期研究    李月华;冯立辉;刘强;侯大山;李霞;薛胜月;

施用复混肥对硝态氮淋溶及肥效影响研究    杨云马;贾树龙;孟春香;孙彦铭;

不同耕作方式对夏播大豆田间杂草发生的影响    李秉华;王贵启;樊翠芹;苏立军;许贤;

氮肥施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措施的研究    孙昌禹;贾永国;王淑芬;

套直播稻配套栽培技术    郭勋斌;顾克礼;袁秦;陈伟民;

杭州湾上海石化沿岸潮间带生态环境分析    王福华;张进龙;

春甘蓝-玉米-冬甘蓝轮作制下N肥施用量研究    何传龙;郭熙盛;王文军;武际;

控制排水条件下稻田水氮磷流失环境效应的研究    肖梦华;俞双恩;丁继辉;

覆盖免耕对棉田土壤物理性质及棉花生理特性的影响    郑曙峰;王维;徐道青;屈磊;

控释氮肥对水稻生长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王道中;张成军;

水稻机械旱直播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    张明华;曾山;罗锡文;

蔬菜专用缓控释肥料N释放动态研究    韩桂琪;张海波;徐卫红;王慧先;刘俊;张明中;张进忠;

西北干旱区域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途径及对策    王建勋;

土壤水分蒸发测定实验项目的改进    高晓飞;杨洁;史海珍;

地理院系土壤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高晓飞;王晓岚;

施氮和花后灌溉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姚凤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冯福学

温性荒漠草原放牧利用退化草地生态系统营养动态研究    焦婷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北极生态保护法律研究    杨凡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    高艳鹏

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吴建平

两种典型盐生植物耐盐机理及应用耐盐植物改良盐渍土研究    李瑞利

菹草对长江中游湖泊沉积物及上覆水间钙、磷循环的影响    倪玲珊

江汉平原油菜—水稻轮作制度下施肥效果及经济效益的研究    宁大伟

养分管理措施对丹江口库区橘园氮磷行为特征的影响    毕磊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鄂北岗地不同品种冬小麦氮效率差异性的研究    柴彦君

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    苏伟

武汉市内湖富营养化周年变化规律的监测及初步讨论    杨文静

稻、鸭、鱼共育稻田浮游动物群落研究    范红深

不同氮肥处理对稻茬免耕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韩自行

免耕稻田磷素动态及组分特征的研究    通乐嘎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耕层土壤养分变异的影响    郭建华,邢竹,李春杰,韩宝文

利用蚯蚓处理剩余活性污泥的研究    孙新利;陈彦;

城市污水污泥的处置与利用    史昕龙,陈绍伟

城市污泥的处置及资源化展望    余兰兰;钟秦;

污泥堆肥对几种花卉的生长响应研究    张增强,薛澄泽

重金属及养分元素在城市污泥主要组分中的分配及其化学形态    周立祥,沈其荣,陈同斌,章申

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量对晚稻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的影响    陈冬林;易镇邪;周文新;屠乃美;

秸秆还田研究进展    李文革;李倩;贺小香;

蚯蚓的应用价值与饲养技术要点    向前,李得全

稻草还田与环保    谭周进

种植方式、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的研究    徐国伟

秸秆中钾的提取及回收利用    冯毅

高产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秸秆还田效应的研究    夏炎

“高原夏菜”剩余物资源状况及其还田效应    胡国平

玉米秸秆整株原位翻压还田技术研究    马永良,郝晋珉,吕润海,张书奎,崔四平

冀西北栗钙土有机物料的腐解特征    张丽娟,刘树庆,张金柱,李彦慧

旱地玉米免耕系统土壤养分研究 Ⅰ土壤有机质、酶及氮变化    籍增顺,张树梅,薛宗让,阎玄梅,樊兰瑛,张志琴,洛希图,武金芳,张象俊

还田有机物对淤灌农田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杨晶秋,王作尊,郭常莲

大白菜高垄免耕栽培效益高    田云甲;张英明;胡世梅;

不同水分状况农田的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养分特点    许松林

免耕种小麦的效果及技术要点    江克家

巢湖流域水环境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党啸

论合理施肥与土壤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王庆仁,李继云

苏南太湖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及农业持续发展战略    吕耀

分次施氮对稻田水层及渗漏水氮素影响动态变化研究    金洁

免耕与秸秆覆盖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的影响试验总结    孟志伟;桑亚松;钟承锁;

旱地苹果园秸秆覆盖效应分析    张建国,张磊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    刘世平;陈后庆;聂新涛;戴其根;霍中洋;许轲;张洪程;

论秸秆覆盖量对免耕播种机作业质量的影响    刘峰;陈杉;

“秸秆覆盖在农业生产上的试验研究”对农业增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刊记者;

沙地果树园地表覆盖栽培试验    陈采富,苏培玺

沙地秸杆覆盖蓄水保墒试验研究    高安

蔬菜栽培秸秆覆盖增产显著    荣新

果树滴灌秸秆覆盖效应的初步研究    李锡录,王玉太,张涛,徐征和

秸秆覆盖的主要技术要点    

玉米根系研究进展    赵延明;

锌胁迫对平邑甜茶幼苗根系有机酸及锌转运效率的影响    刘娣;张元珍;王衍安;张福锁;

水稻根系的形成及其生理活性    森田茂纪;崔晶;

首次发现苏铁类植物的根系为须根系    徐峰;陆媛峰;黄玉源;

k肥对假俭草草坪种群形成的影响    游明鸿;刘金平;毛凯;白史且;唐雪辉;

干旱处理对不同苹果砧木苗根系H~+分泌及其养分吸收的影响    董淑富;束怀瑞;

植物生长物质对苹果根系钙素吸收的调节    杨洪强;李佳;张静;张新华;肖静;

利用秸秆覆盖减少鸡舍氨气排放和恶臭效果研究    耿爱莲;闫玉良;王海宏;张剑;初芹;刘华贵;

微根窗技术在植物根系研究中的应用    白文明;程维信;李凌浩;

农田黑土空间理化性状变异特性研究    隋跃宇;张兴义;赵军;孟凯;

果园秸秆覆盖技术    

春覆秸秆可促果园高产    吕纪增

秸秆何时由“鸡肋”变“宝贝”?    本报记者  罗盘

果园秸秆覆盖好处多    临城县发展改革局农业区划办公室(054300) 张保建

土壤耕作疏松生态可增产15%以上    申章佑

果园秸秆覆盖技术    省农业专家服务团果业专家 魏旭

果园覆盖秸秆好处多    李凯文

游仙:秸秆覆盖栽培抗旱效果好    本报记者 魏星奎 实习记者 刘鑫

果园秸秆覆盖技术    临城县发展改革局农业区划办公室 张保建

麦秸覆盖玉米田 节水又增产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胡春胜 陈素英

秸秆覆盖保护性种植的土壤养分效应和作物生理生化响应机制研究    薛兰兰

渭北旱原不同量秸秆覆盖对农田环境及春玉米生理生态的影响    蔡太义

农田水肥效应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高亚军

梨园树盘覆盖的土壤生态效应及树体生理响应研究    赵德英

水稻栽后根系发生和生长机制研究    任万军

普通小麦杂交种与亲本间根系基因表达差异与杂种优势分子机理    王章奎

平邑甜茶(M. hupehensis Rehd.)根系钙吸收调节与Ca~(2+)-ATPase特性研究    李佳

水稻栽培群体根系的生长冗余和结构优化    蔡昆争

富锌水稻锌营养生理特性的研究    吴春勇

水分和盐胁迫下平邑甜茶根系细胞程序性死亡研究    马怀宇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直播田生态环境的影响    李凤博

小麦调亏灌溉及蒸发蒸腾量的试验研究    孟毅

关中农田氮肥利用及NO_3~--N淋移特点    尹晓芳

河北省夏玉米秸秆覆盖水热传输模型与高效用水技术研究    脱云飞

保定平原区农田提覆盖提高土壤水资源利用量的研究    孟霄

稻茬油菜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    张旭

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及其影响小麦生长的机理研究    刘炜

玉米苗期根系杂种优势及根系基因表达谱分析    张富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有机氮的影响    姜小凤

渭北旱原小麦秸秆全程覆盖耕作技术研究与推广    赵二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