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大豆秸秆饲用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11:36
热度:

大豆秸秆饲用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摘要】:我国大豆秸秆产量丰富,其饲料利用率较低,品质方面的研究较少。大豆籽粒收获后的成熟秸秆不能广泛用做动物饲料的限制因素主要是粗纤维含量和木质化程

【摘要】: 我国大豆秸秆产量丰富,其饲料利用率较低,品质方面的研究较少。大豆籽粒收获后的成熟秸秆不能广泛用做动物饲料的限制因素主要是粗纤维含量和木质化程度高,粗蛋白含量较低。本文以大豆秸秆为材料,参考饲料粗纤维测定国家标准研究了大豆秸秆粗纤维含量的测定方法,研究抑制生殖生长对大豆秸秆株高、茎粗、粗纤维以及粗蛋白含量的影响,对大豆秸秆的株高、茎粗、粗纤维以及粗蛋白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和遗传分析。结论如下: 1以9个大豆家系为材料,参考饲料粗纤维测定国家标准,并对其中3个参数进行比较,得到适合大豆秸秆粗纤维含量测定的方法,结果表明:大豆秸秆粗纤维含量的测定相比普通饲料有其特殊性,利用FOSS纤维测定仪1020测定时,大豆秸秆合适的粉碎细度为40目,称样量为0.6-0.7g,酸碱热浸提时间为60min。 2以10组大豆家系为材料,从鼓粒初期开始逐步摘荚抑制其生殖生长,测定成熟后秸秆的株高、茎粗、粗纤维以及粗蛋白含量,并分析对照及各处理情况下四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鼓粒初期开始,随摘荚抑制大豆生殖生长的时间逐步推后,各家系变化规律不完全相同,秸秆株高和茎粗无明显变化规律,粗纤维含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粗蛋白含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处理后大豆秸秆粗纤维含量普遍低于对照,粗蛋白含量普遍高于对照,即抑制生殖生长处理对大豆秸秆的表型性状无明显影响,对质量性状则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照及各处理情况下,四性状相关性不同且不明显。 3以NJRIKY群体为材料,分析秸秆株高、茎粗、粗纤维以及粗蛋白含量的相关性,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软件来初步探讨大豆秸秆株高、茎粗以及粗纤维和粗蛋白含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四性状相关性都极显著,株高和茎粗与粗纤维含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粗蛋白含量则都呈极显著负相关;四性状均为两对主基因+加性多基因的遗传,各性状主基因效应、主基因及多基因遗传率不同。 【关键词】:大豆[Glycine max(L.)Merr.] 秸秆 粗纤维 抑制生殖生长 遗传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S54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8
  • 第一章 文献综述8-24
  • 1 农作物秸秆及秸秆饲料利用概况8-11
  • 1.1 农作物秸秆利用的意义8-9
  • 1.2 国内外秸秆的利用现状9
  • 1.3 秸秆饲料的概念及营养特性9-10
  • 1.4 秸秆用作饲料的限制因子10
  • 1.5 影响作物秸秆类饲料营养价值的因素10-11
  • 2 豆类秸秆资源现状及其营养价值11-13
  • 2.1 大豆秸秆资源及利用现状11-12
  • 2.2 大豆秸秆的营养特性12
  • 2.3 提高豆秸营养价值的措施12-13
  • 3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13-15
  • 3.1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概念13-14
  • 3.2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对立统一关系14-15
  • 4 饲料粗纤维测定方法15-17
  • 4.1 粗纤维的概念15
  • 4.2 粗纤维分析的发展和原理15-17
  • 5 遗传分离分析方法17-23
  • 5.1 遗传分离分析方法的发展17-18
  • 5.2 分离分析方法中混合分布的概念及一般理论18-20
  • 5.3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20
  • 5.4 重组自交系数量性状遗传的分离分析研究20-22
  • 5.5 大豆数量性状的分离分析研究22-23
  •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3-24
  • 第二章 大豆秸秆粗纤维含量的测定方法24-28
  • 1 材料与方法25
  • 1.1 材料25
  • 1.2 方法25
  • 2 结果与分析:25-26
  • 2.1 粉碎细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25-26
  • 2.2 称样量对测定结果的影响26
  • 2.3 酸碱热浸提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26
  • 3 结论与讨论26-28
  • 3.1 结论26-27
  • 3.2 讨论27-28
  • 第三章 抑制生殖生长对大豆秸秆饲用价值的影响28-34
  • 1 材料与方法29
  • 1.1 材料29
  • 1.2 方法29
  • 2 结果与分析:29-33
  • 2.1 逐步抑制生殖生长对大豆秸秆株高茎粗以及粗纤维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29-31
  • 2.2 对照组及各处理情况下大豆秸秆株高,茎粗以及粗纤维和粗蛋白含量的相关性分析31-33
  • 3 结论与讨论33-34
  • 3.1 结论33
  • 3.2 讨论33-34
  • 第四章 大豆秸秆饲用品质性状的遗传分离分析34-48
  • 1 材料与方法35-36
  • 1.1 供试材料35
  • 1.2 田间试验设计35
  • 1.3 农艺及品质性状的考察35
  • 1.4 数据分析方法35-36
  • 2 结果与分析36-45
  • 2.1 NJRIKY群体各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和相关性分析36-37
  • 2.2 株高的遗传分析37
  • 2.3 茎粗的遗传分析37-40
  • 2.4 秸秆粗纤维含量的遗传分析40-42
  • 2.5 秸秆粗蛋白含量的遗传分析42-45
  • 3 结论与讨论45-48
  • 3.1 结论45
  • 3.2 讨论45-48
  • 全文结论48-49
  • 进一步工作展望49-50
  • 参考文献50-58
  • 致谢5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稻草上段短切物/淀粉环保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吴传保;孙平;

河北省承德地区秸秆堆肥特性及腐熟度评价    王静;郭素娟;马履一;

稀碱法预处理对秸秆厌氧发酵产气的影响研究    杨立;张婷;龚乃超;李红丽;

新型秸秆打捆收获机破解环保难题    朱礼好;

秸秆生物反应堆栽培芸豆、豆角    李荣刚;

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温室蔬菜生产上的应用    毛丹;

不同秸秆培养基对平菇生长影响的比较研究    范可章;陈灵;蔡健;范海燕;刘生杰;李焰焰;

秸秆厌氧干发酵产沼气关键技术及问题探讨    朱德文;曹成茂;陈永生;李瑞容;曲浩丽;

秸秆加工饲草化有效促进畜牧业发展    索海明;王静;雷雅素;

菜椒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高效栽培    宋乐东;

变废液为肥料 实现秸秆返田    王飞;李华;孙超;李长云;

河南省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分析及建议    刘亚平;魏蒙关;李洪岐;

秸秆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动态研究    温明霞;林德枝;易时来;李学平;孟涛;石孝均;

秸秆环保超强木地板及制造方法的研究    杜建;安成立;冀炜;张永科;常宗堂;邢宏宜;贾涛;王俊峰;王天泉;惠建忠;孙茂田;王晓梅;

秸秆氧化气化气不宜做炊事燃气    孙明湖;咸惠军;南方;

秸秆预处理技术对比研究    周礼;吴达科;谢春燕;

秸秆工业分析组成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NIRS)分析研究    皇才进;韩鲁佳;刘贤;杨增玲;

秸秆利用机械技术及产业化研究进展    上官永;朱虎良;文喜梅;田英申;王文静;

废弃秸秆做生产原料进行产业化精、深加工的技术探讨    孙红闯;

纤维素分解菌剂对水稻秸秆田间降解效果的影响    金海洋;姚政;杨建军;蒋小华;查健生;

秸秆发电:多赢产业为何冷眼相看    古文洪

秸秆工业加工 点草成金    王南

秸秆发电业尚待“引燃”    古文洪

让秸秆经济成为增收亮点    刘伟 掌士华 夏兴俭

秸秆压块饲料有啥优势    

我市为秸秆找到五条出路    

“恼人”的秸秆    章轲

山东即墨变“戏法” 秸秆木屑变成“煤”    记者 苏万明

周铁农对我市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给予高度评价    记者 朱勇刚

秸秆铺就致富路 狼烟散尽蓝天现    本报记者 王建鹏

生物质(秸秆)成型燃料燃烧动力学特性及液压秸秆成型机改进设计研究    马孝琴

生物质(秸秆)气合成甲醇工艺及动力学研究    朱灵峰

生物质(秸秆)纤维燃料乙醇生产工艺试验研究    宋安东

影响秸秆营养价值的作物学因素及复合化学处理的效果研究    闫贵龙

秸秆热化学液化工艺和机理的研究    梁凌云

蚯蚓活动对稻麦轮作土壤氮、磷的影响    王霞

秸秆干燥过程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雷廷宙

秸秆切割破碎与揉切机刀片耐用性试验研究    孟海波

高速摄像目标提取跟踪系统研究与应用    李丽勤

秸秆微生物共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研究    潘锋

秸秆固态发酵酒精的研究    李雪

秸秆压块饲料机匀料充型区的物流分析与计算机仿真    隋美丽

白腐菌降解秸秆木素及饲料化研究    齐刚

秸秆对球形棕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高洁

秸秆压块过程的试验研究    何冬黎

北方地区玉米秸秆复合碱化和快速氨化技术及其在幼羊生长中应用的研究    贺永惠

秸秆发酵剂的研究    蔡兴旺

棉秆压缩成型特性的试验研究    徐新惠

秸秆作为再燃燃料对NOx生成影响的数值模拟    张丽丽

玉米收获机秸秆切碎刀的试验研究    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