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利用玉米秸秆水解液发酵生产2,3-丁二醇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9:54
热度:

利用玉米秸秆水解液发酵生产2,3-丁二醇【摘要】:2,3-丁二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及液体燃料,利用生物质转化生产2,3-丁二醇是替代传统化工合成的一种可行途径。由于石油资源的日渐紧缺

【摘要】: 2,3-丁二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及液体燃料,利用生物质转化生产2,3-丁二醇是替代传统化工合成的一种可行途径。由于石油资源的日渐紧缺,利用廉价的木质纤维作为原料发酵生产2,3-丁二醇更具有竞争力和应用价值,本文以玉米秸秆作为初始原料,研究了预处理、纤维素酶解、单批发酵、分批补料发酵、同步糖化发酵等各环节的关键技术参数,研究结果对于促进非粮食原料的生物转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对玉米秸秆的预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稀酸处理可以脱除大部分的半纤维素,稀碱处理可以脱除大部分的木质素。纤维素酶水解实验结果表明:碱处理后玉米秸秆酶解液中的单糖含量较高,主要得益于木质素的高脱除,以及润张后的纤维素成分更容易被纤维素酶所降解,稀碱预处理是一种有效的预处理方案。 预处理过程引入了无机盐,当代表性无机盐Na_2SO_4浓度低于20g/L时,对后续发酵无明显影响。乙酸和乙醇是主要的发酵副产物,当浓度分别超过20 g/L和5 g/L时,会对菌株生长产生明显抑制作用。 发酵适宜的初始pH值为6.0~6.5,总糖浓度为80~100g/L产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xytoca ZU-03利用秸秆纤维素水解液单批发酵实验表明,在总糖浓度80g/L,30℃的条件下发酵64 h,总糖利用率可达到99.36%,2,3-丁二醇的质量浓度为37.20g/L,产率为0.468g/g,达到理论产率的93.6%。在此过程中实现了来自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五碳糖和六碳糖的共利用。 单批发酵中出现的底物抑制瓶颈可以通过分批补料策略来克服。研究表明12h是比较合适的补料起始时间,比较合适的单次补料量是15g/L。补料成分的较佳碳氮比为16,连续发酵204 h产物浓度达到100.14g/L,最高产量达到108.13g/L,相对于单批发酵,产量提高了190.7%,通过分批补料操作获得了较高的产物浓度,对于降低下游的分离成本具有实际价值。 同步糖化发酵法(Simultaneous saccharification and fermentation,SSF)生产2,3-丁二醇整合了酶解和发酵两个重要环节,不但省去了酶解液处理步骤,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Klebsiella oxytoca ZU-03利用纤维原料同步糖化发酵生产2,3-丁二醇的适宜的温度为31℃,初始pH值为6.0,纤维素酶的合适用量为25 FPIU/g底物,纤维二糖酶用量是20 CBIU/g底物,SSF进行36 h,发酵液中2,3-丁二醇的浓度为23.30 g/L,产率为0.23 g/g底物。 利用玉米秸秆水解液发酵生产2,3-丁二醇,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化学合成相比,生物转化过程相对比较温和,因此对设备的损耗和能源的需求较低。发酵得到了有用的化合物2,3-丁二醇。此过程的研究为促进可降解废弃物的生物转化和利用开拓了一个新的方向。 【关键词】:玉米秸秆 预处理 纤维素 半纤维素 酶水解 2 3-丁二醇 分批补料发酵 同步糖化发酵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Q923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31
  • 1.1 2,3-丁二醇概况12-17
  • 1.1.1 微生物生产2,3-丁二醇的代谢途径13-14
  • 1.1.2 2,3-丁二醇生产的菌种14-15
  • 1.1.3 2,3-丁二醇生产底物的选择15-17
  • 1.2 影响微生物发酵生产2,3-丁二醇的因素17-19
  • 1.2.1 pH值的影响17-18
  • 1.2.2 温度的影响18
  • 1.2.3 溶氧对于发酵的影响18-19
  • 1.2.4 添加因子对于发酵的影响19
  • 1.3 纤维素原料的生物利用19-26
  • 1.3.1 纤维素酶的生产19-20
  • 1.3.2 木质纤维原料20-22
  • 1.3.3 纤维原料的预处理22-24
  • 1.3.4 纤维素的酶法糖化24-25
  • 1.3.4.1 纤维素酶系24
  • 1.3.4.2 纤维素酶水解纤维素的机理24
  • 1.3.4.3 影响纤维素酶水解纤维素的因素24-25
  • 1.3.4.4 纤维素酶解的方式25
  • 1.3.5 2,3-丁二醇生产菌种和纤维原料分解菌种的共培养25-26
  • 1.4 基因工程改造菌株在2,3-丁二醇生产过程中的应用26-27
  • 1.5 2,3-丁二醇的分离研究27-28
  • 1.6 国内2,3-丁二醇的生产研究情况28-29
  • 1.7 生物法生产2,3-丁二醇的展望29-30
  • 1.8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30-31
  • 第二章 玉米秸秆的预处理和酶解31-43
  • 2.1 材料与方法32-35
  • 2.1.1 原料与试剂32-33
  • 2.1.1.1 原料32
  • 2.1.1.2 化学试剂和酶制剂32-33
  • 2.1.2 实验方法33-35
  • 2.1.2.1 预处理工艺33
  • 2.1.2.2 酶解方法33
  • 2.1.2.3 分析方法33-35
  • 2.1.2.4 酶活力测定35
  • 2.2 结果与讨论35-41
  • 2.2.1 稀硫酸预处理35-37
  • 2.2.1.1 稀硫酸预处理前后玉米秸秆的成分变化35-36
  • 2.2.1.2 玉米秸秆经稀酸预处理后的酶水解36-37
  • 2.2.2 氢氧化钠碱预处理37-38
  • 2.2.2.1 氢氧化钠预处理前后玉米秸秆的成分分析37-38
  • 2.2.2.2 玉米秸秆经NaOH预处理后酶水解38
  • 2.2.3 酸处理和碱处理的比较38-41
  • 2.2.3.1 预处理前后玉米秸秆的成分变化38-39
  • 2.2.3.2 预处理对物料重量损失和主要成分脱除率的比较39
  • 2.2.3.3 两种预处理对于玉米秸秆酶水解促进的比较39-41
  • 2.2.4 碱处理残渣的酶解进程41
  • 2.3 小结41-43
  • 第三章 利用玉米秸秆水解液发酵生产2,3-丁二醇43-52
  • 3.1 材料与方法43-44
  • 3.1.1 材料与试剂43
  • 3.1.2 菌种43
  • 3.1.3 玉米秸秆水解液的制备43-44
  • 3.1.4 培养基44
  • 3.1.5 实验方法44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44-50
  • 3.2.1 酶解液中葡萄糖和木糖的比例变化对于发酵的影响44-45
  • 3.2.2 玉米秸秆水解液中硫酸钠浓度对于2,3-丁二醇发酵的影响45-46
  • 3.2.3 乙酸对发酵的影响46-47
  • 3.2.4 副产物乙醇对于玉米秸秆水解液发酵生产2,3-丁二醇的影响47
  • 3.2.5 初始pH值对发酵的影响47-48
  • 3.2.6 玉米秸秆水解液浓缩后总糖浓度对发酵的影响48-49
  • 3.2.7 Klebsiella oxytoca ZU-03发酵产2,3-丁二醇的时间进程49-50
  • 3.3 结论50-52
  • 第四章 分批补料发酵生产2,3-丁二醇52-63
  • 4.1 材料与方法52-53
  • 4.1.1 材料与试剂52
  • 4.1.2 纤维原料及预处理52
  • 4.1.3 玉米秸秆水解液的制备52
  • 4.1.4 培养基52-53
  • 4.1.5 摇瓶发酵和补料操作53
  • 4.1.6 补料量不同时补料方案53
  • 4.1.7 补料成分中碳氮比不同时补料方案53
  • 4.1.8 分析检测方法53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53-61
  • 4.2.1 初始补料时间的确定53-55
  • 4.2.2 2,3-丁二醇补料发酵中合适的单次补料量55-58
  • 4.2.3 氮源对于补料的影响58-61
  • 4.2.3.1 补料成分中碳氮比和原培养基相同58-59
  • 4.2.3.2 补料成分碳氮比不同59-61
  • 4.3 结论61-63
  • 第五章 纤维素原料同步糖化发酵生产2,3-丁二醇63-71
  • 5.1 材料与方法63-64
  • 5.1.1 主要仪器与试剂63
  • 5.1.2 菌种及保藏63
  • 5.1.3 纤维原料及预处理63-64
  • 5.1.4 酶制剂64
  • 5.1.5 培养基64
  • 5.1.5.1 斜面培养基64
  • 5.1.5.2 种子培养基64
  • 5.1.6 菌种的制备64
  • 5.1.7 同步糖化发酵(SSF)64
  • 5.1.8 分析方法64
  • 5.1.8.1 酶活力测定64
  • 5.1.8.2 成分分析64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64-69
  • 5.2.1 同步糖化发酵关键因子温度的确定64-65
  • 5.2.2 同步糖化发酵关键因子pH的确定65-66
  • 5.2.3 同步糖化发酵关键因子纤维素用量的确定66-67
  • 5.2.4 纤维二糖酶用量的确定67-68
  • 5.2.5 同步糖化发酵的进程68-69
  • 5.3 结论69-71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71-74
  • 6.1 结论71-73
  • 6.2 展望73-74
  • 论文发表情况74-75
  • 参考文献75-8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氮源控制对玉米芯残渣同步糖化发酵生产2,3-丁二醇的影响    彭晓培;张翠英;李维;陈超;王永帅;肖冬光;

粘质沙雷氏菌产2,3-丁二醇培养基的优化    李元芳;徐勤;曹学;王学东;沈亚领;魏东芝;

粘质沙雷氏菌利用蔗糖和柠檬酸铵生产2,3-丁二醇的研究    杨云龙;张燎原;孙建安;魏东芝;周文瑜;沈亚领;朱家文;

2,3-丁二醇发酵液的絮凝除菌与絮凝细胞的循环利用    张江红;孙丽慧;修志龙;

2,3-丁二醇发酵液的双水相萃取    张江红;江波;李志刚;孙丽慧;孙亚琴;戴建英;修志龙;

盾叶薯蓣糖化液发酵生产2,3-丁二醇    刘国兴;王元好;孙丽慧;戴建英;孙亚琴;董悦生;修志龙;

Klebsiella pneumoniae发酵菊芋生产2,3-丁二醇的初步研究    孙丽慧;王旭东;戴建英;修志龙;

发酵法生产2,3-丁二醇    王迪,王凡强,王建华

木质纤维原料酶水解研究进展    金士威;朱圣东;吴元欣;喻子牛;

Klebsiella oxytoca发酵木糖生产2,3-丁二醇的研究    冯燕青;夏黎明;

产2,3-丁二醇的产气肠杆菌株的诱变和筛选    赵世敏;严群;阮文权;邹华;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2,3-丁二醇瓶颈因素分析    赵恭文;刘建军;李长松;李林;张博;齐军山;

根霉Rhizopus sp. TC1产酶条件的研究    陈阿娜;汤斌;张庆庆;翟光雯;周逢云;

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    谷嵩;刘昱辉;

纤维素生物转化研究进展    刘发来;范建平;苏士;张子义;

白灵菇胞外纤维素酶适宜作用条件的研究    毛欣欣;范涛;

纤维素真酶在纤维素降解中的潜在价值研究    张慧;陈放;唐文竹;李宪臻;

绿色木霉降解木薯秆产糖及其工艺优化研究    唐楚颖;马春燕;陆豫;余勃;

利用纤维素废弃物发酵生产纤维素酶的研究    迟庆国;

绿色木霉JFY-14产纤维素酶的产酶条件研究    贾飞;杨翔华;关转飞;安红娟;

木质纤维素发酵转化乳酸研究进展    齐祥;苏肇秦;唐勇;蒋建新;

不同形态氮对微囊藻叶绿素a合成及产毒的影响    张亚丽;李涵;许秋瑾;储昭升;席北斗;

莽草酸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碳氮源筛选    赵现方;王艳婕;武忠伟;王振河;陈冰冰;

溶纤维丁酸弧菌产纤维素酶适宜的碳源和氮源研究    赵雅丽;刘占英;张海健;杜蒙;李永丽;王伟业;

氮源对2株海洋微藻生长及脂肪酸合成的影响    吴伟伟;隆小华;刘兆普;高影影;王长海;

碳源和氮源对绣球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林衍铨;马璐;应正河;江晓凌;

固定化基因重组酵母发酵木糖产乙醇    陈明;王周芳;夏黎明;

絮凝法除去十五碳二元酸发酵液中的酵母菌    谭天伟,陈远童,马润宇

乙醇-水-硫酸铵三元体系的溶解度和液液相平衡    董军芳,林金清,黄晓东

壳聚糖固定化纤维素酶在填充床式反应器中反应条件的研究    陈盛,林曦,余桂春

硫酸铵-水杨基荧光酮-乙醇体系萃取分离钼    李全民,张青芬,刘奇

甘油连续生物歧化过程培养基和pH调控策略研究    修志龙

酶水解菊芋糖浆发酵生产琥珀酸的初步研究    任玮;董晋军;郑璞;倪晔;孙志浩;

细菌L-乳酸发酵的研究——耐高糖高酸菌株的选育    刘勇军,王昌禄,曹伟锋,乐晓洁,于志萍

植物纤维素原料生产燃料酒精研究进展    朱圣东;吴元欣;喻子牛;高明;

絮凝在生物技术中的发展及应用    毕喜婧,刘德华

2,3-丁二醇发酵液的絮凝除菌与絮凝细胞的循环利用    张江红;孙丽慧;修志龙;

原料及中间体    

两美国公司合作开发生物质生产1,4-丁二醇示范项目    李雅丽;

C_4—二元醇的化学及其应用    

1,4—丁二醇的氢化工艺改进    

PBT树脂及其原料丁二醇的研制概况    陈乐怡;

应当生产与发展的有机化工原料———1.4—丁二醇    张献增;

1,4-丁二醇液相脱氢制备γ-丁内酯    庞世毅;夏文惠;周秋菊;刘文珠;赵林;

顺丁烯二酸二丁酯加氢制丁二醇终端产物的气相色谱分析研究    张福芝;尚臣;刘光永;

1.4—丁二醇工艺路线的技术经济分析    吴景诚

1,4-二巯基丁二醇及其氧化物    李志毅;陆一安;

2,3-丁二醇氧化还原酶基因敲除对克氏肺炎杆菌合成1,3-丙二醇的影响    吴哲;王凤寰;田平芳;谭天伟;

牛心包脱细胞后鞣制对生物瓣材料防钙化的作用    吴国伟;

牛心包脱细胞后鞣制对生物瓣材料防钙化的作用    吴国伟;

以小分子二醇为扩链剂的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    田春蓉;梁书恩;王建华;

LCPU/PS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    辛浩波;韩非;杨锋;

通过多糖缓释包裹技术提高三氯新的溶解性能    Sandrine Mourques;Stéphanice Morar;

邻二醇分子超快动态结构    王建平;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o—聚丁二酸丁二醇酯—b—聚乙二醇(PTSG)嵌段共聚物的初步生物学评价    王连才;魏宏亮;冯增国;陈金武;王常勇;

脂肪族聚氨酯弹性体研究    周圣中;许乾慰;

MDI体系多组分聚氨酯弹性体浇注物料的研制    张利军;周文英;陈战有;姚庆伦;韦永继;

新项目开启新希望    本报记者 李军

戴维向蓝星和三维转让丁二醇技术    金叔文

富邦化工首批丁二醇产品走俏温州    张星芒

全球丁二醇产能将过剩    饶兴鹤

国内首个天然气加工丁二醇项目在疆投产    本报记者 叶勇

华县丁二醇项目设备开始安装    见习记者 卢南

今年1,4-丁二醇需求增幅乐观    汤棠

英威达起诉Frontech侵占技术    吴华瑜

1,4-丁二醇行情回暖    普华

我对部分进口“1,4——丁二醇”今起开征反倾销税    记者 王希

粘质沙雷氏菌发酵生产2,3-丁二醇及其代谢调控研究    张燎原

反应萃取法分离发酵液中2,3-丁二醇的研究    李琰君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高效合成2,3-丁二醇及其发酵调控    杨套伟

近临界水中少量助剂促进的二醇脱水反应及其动力学研究    杨艳

新型脂肪族酯和磷酸酯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    张世平

改性ZrO_2基催化剂催化1,4-丁二醇选择性脱水制3-丁烯-1-醇    张骞

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PBST)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许新建

热致相分离法制备EVOH微孔膜的基础研究    吕睿

丁炔二醇加氢制1,4-丁二醇催化剂的失活机理与改性研究    李海涛

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D,L-聚乳酸基输卵管避孕材料的制备与研究    李永刚

循环利用微生物生物质合成2,3-丁二醇    孙金杰

产2,3-丁二醇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林清

采用Klebsiella pneumoniae生物合成2,3-丁二醇过程分析    任彤

粘质沙雷氏菌发酵生产2,3-丁二醇    郝英利

利用玉米芯同步糖化发酵产2,3-丁二醇的研究    蒋兴

产2,3-丁二醇的阴沟肠杆菌的复合诱变和发酵    程小龙

产酸克雷伯氏菌利用玉米芯发酵生产2,3-丁二醇    吴晶

菊芋发酵液中2,3-丁二醇的盐析萃取    张媛丽

2,3-丁二醇分离纯化中反应精馏的研究    刘佳娴

产1,3-丙二醇克雷伯氏菌降低2,3-丁二醇合成的基因改造    郭欣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