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功能化室温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吸收高炉煤气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8:45
热度:

功能化室温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吸收高炉煤气的研究【摘要】: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世界范围内分布极不均匀,中国CO2排放量已经超越了美国,成为CO2排放量最高的国家。依照国家经济工作会议传达

【摘要】: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世界范围内分布极不均匀,中国CO2排放量已经超越了美国,成为CO2排放量最高的国家。依照国家经济工作会议传达的精神,全国把节能减排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考察指标。钢铁工业是国内能源消耗量大、温室气体排放量高的行业,在节能减排中,承担着重大的任务。本工作以高炉煤气为背景,合成一系列功能化离子液体,开展对CO2捕捉的相关基础实验研究,以达到提高高炉煤气的热值,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CO2气体在后续工艺中耗能循环的目的。 本工作首先利用四烷基氢氧化铵和氨基酸按一定比例混合,采用“一步合成法”直接合成得到粗产物,然后经过减压蒸馏,洗涤萃取得到产物,并对其产率进行了计算;对合成的离子液体的熔点Tm、结晶化温度Tg、分解温度Tdec、密度ρ、黏度η进行测量,得到此类离子液体比较适合作为CO2捕捉剂,且有η[N1111][β-Ala]>η[N1111][Gly];η[N4444][β-Ala]>η[N4444][Gly]。采用FTS-135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和核磁共振1H NMR对离子液体进行结构表征,确认产物为目标产物。 在此基础上,根据离子液体吸收CO2的特点,开展了以4种四烷基季胺氨基酸离子液体作为捕捉剂,对CO2气体进行捕集分离的实验研究,分析了其吸收反应机理。实验采用高纯CO2气体,气体流量为0.5L/min,吸收温度为25℃。将上述4种离子液体捕捉剂均配置成40%的水溶液。通过比较CO2吸收速率、吸收量和吸收负荷,筛选出最佳捕捉剂。结果表明,四甲基季胺甘氨酸离子液体[N1111][Gly]的吸收速率和吸收负荷最好。采用[N1111][Gly]作为捕捉剂进行脱除CO2基础实验研究,探讨离子液体浓度(c)和反应温度(T)对实验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40%的离子液体的吸收效率最高,达到85.2%;而实验温度在298K~323K之间时对CO2的捕集影响不大。 用煤气发生炉制备了CO和N2混气(摩尔比为3:7),分别采用质量分数为40%的四甲基季胺甘氨酸离子液体和质量分数为50%的四乙烯五胺甲酸盐两种离子液体,对制备的CO和N2混气进行了吸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离子液体对CO和N2的吸收率为零。 模拟高炉煤气制备,以N2代替CO,得到CO2和N2摩尔比为1:4的混气。用上述两种离子液体对模拟高炉煤气进行吸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离子液体对CO2仍具有吸收作用,但达到吸收饱和的时间延长了25min左右。因此,此两类离子液体具备选择性吸收的特性。 分别采用四乙烯五胺甲酸盐离子液体和N-甲基-二乙醇胺复配及四甲基季胺甘氨酸离子液体和N-甲基-二乙醇胺复配得到两种混合水溶液,探讨了复合吸收剂对CO2的吸收效果,结果表明:复合吸收剂的吸收速率、吸收量、吸收达到饱和的时间相对于N-甲基-二乙醇胺均有所提高。四乙烯五胺甲酸盐离子液体吸收量提高9%~18%,四甲基季胺甘氨酸离子液体吸收量提高15.01%~29.4%。说明离子液体复配也是提高CO2分离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功能化离子液体 高炉煤气 结构表征 复合吸收剂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O645.1;X757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绪论11-20
  •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背景11-12
  • 1.2 现代化高炉 CO_2减排与节能技术12-16
  • 1.2.1 高炉喷吹还原气工艺12-13
  • 1.2.2 TGRBF 工艺13-14
  • 1.2.3 HRG 工艺(俄罗斯)14-15
  • 1.2.4 HRG 法(德国)15
  • 1.2.5 JFE 法15-16
  • 1.3 现代化 CO_2的捕集技术16-20
  • 1.3.1 吸收分离法16-18
  • 1.3.2 吸附分离法18
  • 1.3.3 膜分离法18-19
  • 1.3.4 CO_2捕集与分离技术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19
  • 1.3.5 CO_2脱除的意义19-20
  • 2. 离子液体简介20-28
  • 2.1 离子液体发展历程20-21
  • 2.2 离子液体的合成方法21-22
  • 2.2.1 直接合成法21
  • 2.2.2 两步法合成21-22
  • 2.3 离子液体吸收 CO_2的吸收传质理论22-24
  • 2.3.1 双膜理论22-23
  • 2.3.2 渗透理论23-24
  • 2.3.3 表面更新理论24
  • 2.4 氨基酸类离子液体24-26
  • 2.4.1 氨基酸作为阳离子类型25
  • 2.4.2 氨基酸作为阴离子类型25
  • 2.4.3 氨基酸离子液体的应用25-26
  • 2.4.4 氨基酸离子液体的发展前景26
  • 2.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26-28
  • 3. 合成离子液体的结构表征和吸收特性28-43
  • 3.1 离子液体的合成方法28-31
  • 3.1.1 实验所用仪器和药品28-29
  • 3.1.2 离子液体合成步骤29-30
  • 3.1.3 实验现象30-31
  • 3.2 离子液体的表征31-36
  • 3.2.1 离子液体的物理性质31-32
  • 3.2.2 CO_2在离子液体中的扩散系数32-33
  • 3.2.3 离子液体的红外表征33-35
  • 3.2.4 离子液体的核磁共振谱图及分析35-36
  • 3.3 离子液体吸收 CO_2性能36-43
  • 3.3.1 吸收反应机理36-37
  • 3.3.2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37-38
  • 3.3.3 不同离子液体种类的 CO_2吸收曲线38-39
  • 3.3.4 不同浓度 [N1111][Gly] 的 CO_2吸收曲线39-41
  • 3.3.5 不同温度下离子液体[N1111][Gly]的 CO_2吸收曲线41-43
  • 4. 复合吸收剂对 CO_2的吸收43-46
  • 4.1 多胺类离子液体 - MDEA 复配水溶液对 CO_2的吸收43-44
  • 4.1.1 吸收机理43-44
  • 4.1.2 吸收性能测试与讨论44
  • 4.2 氨基酸类离子液体 - MDEA 复配水溶液对 CO_2的吸收44-46
  • 5. 功能化离子液体对模拟高炉煤气的吸收46-50
  • 5.1 四乙烯五胺甲酸盐对模拟高炉煤气的吸收46-48
  • 5.1.1 四乙烯五胺甲酸盐对 CO 和 N2混合气体的吸收46-47
  • 5.1.2 四乙烯五胺甲酸盐对模拟高炉煤气中 CO_2的吸收47-48
  • 5.2 氨基酸离子液体对模拟高炉煤气的吸收48-50
  • 5.2.1 氨基酸离子液体对 CO 和 N2混合气体的吸收48
  • 5.2.2 氨基酸离子液体对模拟高炉煤气的吸收48-50
  • 6. 结论与展望50-52
  • 6.1 结论50-51
  • 6.2 展望51-52
  • 参考文献52-56
  • 附录56-59
  • 致谢59-60
  • 作者简介60-61
  • 符号含义61-6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绿色溶剂——离子液体的制备与应用    李汝雄,王建基

离子液体的功能化及其应用    李雪辉;赵东滨;费兆福;王乐夫;

浅谈二氧化碳的回收与利用    齐彦军;

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减排    邝生鲁;

离子液体在萃取和色谱分析技术中的应用    褚明杰;张袖丽;王磊;

薯渣生料发酵制乙醇的节能工艺研究    曾舟华;徐振强;曾昆;

离子液体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    胡庆兰;

离子液体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王寿武,冯莉,陈双平,张聿平

Pd/羧基功能化离子液体选择性催化氧化苯乙烯    李雪辉;耿卫国;王芙蓉;王乐夫;

室温氯化铝-有机熔盐电沉积铝的研究进展    范春华;李冰;江卢山;

离子液体在聚合物材料加工中的应用    程凌燕;刘崴崴;张玉梅;王华平;

离子液体在生物质分离与转化中的应用前景    巩海永;夏新兴;

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光谱分析与计算    谷明信;何国田;李明;戴鹏飞;蒋和伦;

酸性离子液体中异丁烷和丁烯的烷基化反应    黄英蕾;于长顺;王岩;王少君;

咪唑基苯丙醇HPLC手性固定相的合成与表征    屈凌波;杨光云;袁金伟;

功能化离子液体在金属催化中的应用    李永丹;杨雪;费兆福;PaulJ.Dyson;

Ag纳米微粒对离子液体抗磨性能的影响    李健;张晟卯;吴志申;张治军;党鸿辛;

含酯基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合成表征及其性质    朱立业;陈立功;傅亚;

用NMR和FT-IR方法表征离子液体电解质的结构    蒋子江;齐力;

咪唑鎓化学研究    李潭清;周成合;谢如刚;

离子液体在活性药物成分中的应用    孟坤燕;齐明辉;洪鸣凰;陈金瑶;任国宾;

烷基咪唑类仿生离子液体的设计与合成    付颖懿;赵敬;卓克垒;王键吉;

烷基咪唑类仿生离子液体结构与熔点的关系    付颖懿;赵敬;卓克垒;王键吉;

新型烷基咪唑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应用    单海霞

功能化室温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其在分离领域中的应用    唐飞

锂基和钾基稀燃氮氧化物储存还原催化剂结构与性能研究    何俊俊

用于制备还原糖的植物纤维素的预处理方法研究    巩桂芬

离子液体电沉积稀土—铁族合金的研究    苏彩娜

两相/多相催化体系中长链烯烃的氢氨甲基化反应研究    王英勇

萃取精馏技术强化与应用    王文华

半导体材料的电沉积制备及其形貌控制研究    李赫

含离子液体体系汽液相平衡的测定及模型化研究    赵瑾

锂二次电池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表征及其相关界面性质研究    程琥

离子液体辅助制备纳米氧化钇与氧化钕    方军

离子液体催化的Sonogashira反应    王园园

新型碱性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李雪菲

动态负荷下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运行优化    李政义

[EMIM]Br中Beta沸石催化蔗糖脱水制5-羟甲基糠醛    邱金丽

氨基酸离子液体-MDEA混合水溶液对CO_2的吸收研究    方诚刚

基于钌—膦配合物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的研究    周成亮

固载离子液体/金属Cu盐催化苯乙烯加成反应    王波

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对中国节能减排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李莹

膜基CO_2捕集剂及其性能研究    嵇艳

设计新型液液两相催化体系:π配体离子液体    陶国宏,陈知宇,何玲,寇元

煤制甲醇联产氨改造化肥企业的科学发展观(上)——能源、环境和粮食安全战略    李琼玖,钟贻烈,廖宗富,顾子樵,漆长席,周述志

轻烃非催化转化合成气制氨、甲醇的创新技术    李琼玖;赵沛华;廖宗富;杜世权;黄吉荣;王伟;龚京利;

包硅改性纳米碳酸钙应用于高温CO_2吸附的性能    吴嵘;吴素芳;

不断壮大的离子液体家族    杨雅立,王晓化,寇元,闵恩泽

功能化的离子液体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刘卉,陶国宏,邵元华,寇元

甲烷转化为甲醇作运输燃料的系统    邝生鲁,肖稳发

沸腾锅炉改烧高炉煤气的实践及效益    鲁明磊

宝钢高炉煤气系统平衡实践    邓万里,陈伟昌

高炉煤气在热电风联产技术中的应用    张文忠,弓学敏,臧燕光

高炉煤气富化技术    黄小亚;万金发;

100m~3高炉煤气除尘系统扩容与改进    陈廷金;

降低高炉煤气放散量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薛贵军

梅钢高炉煤气系统平衡实践与思考    王自龙

提高放散控制水平,优化高炉煤气利用    林立恒;

高炉煤气利用的研究    顾洁;王少军;

高炉煤气综合利用的实践与体会    王宝军;王树忠;张荣静;

合理利用高炉煤气产生循环经济效益    费宝祥;宋丽艳;

干法电除尘器净化高炉煤气的技术和效益分析    胡汉芳;王静;钱朝葆;李茂松;刘琳;许汉渝;钱音;

高炉煤气全分析技术    唐凌;武红卫;李国英;

合理利用高炉煤气产生循环经济效益    费宝祥;宋丽艳;

衡钢高炉煤气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措施    周维汉;

开展技术创新,降低高炉煤气含水量    

高炉煤气富化技术    黄小亚;万金发;

高炉煤气利用途径探讨与效益分析    党占东;崔安平;

宣钢炼铁厂中型高炉煤气除尘系统改造实践    刘金;张艳霞;陈瑞芳;

高炉煤气在钢铁厂的应用    张琦;蔡九菊;吴增福;宋军;吴复忠;葛红;

鞍钢高炉煤气实现零排放    记者 苗家生毕玉才

邯钢高炉煤气点天灯即将成为历史    通讯员 王维刚 记者 许卫兵

鞍钢高炉煤气实现零排放    金荣生

太钢高炉煤气发电量创国内纪录    首席记者 崔晓农 通讯员 韩秀培

高炉煤气高效利用有新途径    本报记者 王庆 通讯员 兰娜

鞍钢放散煤气终于找到“工作岗位”    记者 张丽君 梁毅

水钢高炉煤气放散率行业领先    印红梅 董军

日夜不熄的高炉煤气“天灯”将成历史    通讯员 侯金姝 吴兆军 王维刚 记者 常素莉

唐钢炼铁厂高炉煤气发电创出历史新高    特约记者 刘炼

唐钢炼铁厂利用高炉煤气发电两个月增利405万元    刘炼

高炉煤气余压发电装置中炉顶压力稳定性分析与控制试验研究    印建安

钢厂高炉煤气受入量预测方法的研究    孟繁滨

全烧富余高炉煤气汽轮发电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李海东

袋式除尘技术在高炉煤气除尘中的应用研究    韩明荣

分离式热管换热器在高炉煤气锅炉余热回收上的应用    张晖

基于统计分类的高炉煤气系统调度单元确定    张婷婷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全燃高炉煤气锅炉燃烧预报研究    朱宇翔

300MW高炉煤气煤粉混燃锅炉NO_x特性数值模拟及研究    李伟

高炉煤气发动机燃烧模拟试验研究    胡坤

燃油锅炉改烧高炉煤气的燃烧技术研究与数值模拟    刘桃

基于改进ESN的高炉煤气系统预测方法的研究    时飞飞